第二单元 单元整合提分练
脉络构建
答案:
①世袭 ②青铜 ③甲骨 ④分封 ⑤铁制 ⑥诸侯 ⑦商鞅 ⑧百家争鸣
核心归纳
1.夏商周的更替: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商,后盘庚迁殷。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西周(牧野之战)。
2.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3.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4.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5.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6.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最能体现变法性质、有利于封建制度建立的经济措施是废除井田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国富的经济措施是鼓励耕织;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兵强的军事措施是奖励军功。
7.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记载老子思想主张的著作是《老子》,又称《道德经》。
8.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创办私学。记录孔子思想的著作是《论语》。
9.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10.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中考挑战
1. (2022·河南中考)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ú:高粱)酒”。下列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 (B)
【解析】根据材料描述可知,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结合所学可知,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铜爵是古代一种酒器,故二里头出土的铜爵可能佐证“夏代人造酒”的说法,B正确。河姆渡出土的陶钵属于我国原始农耕文明时期的用具,排除 A;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属于礼器,排除C;商鞅铜方量是战国时期秦国铜制量器,排除 D。
2.(2022·北京中考)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淮。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C)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扩大统治范围。西周初年,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C正确。
3.(2022·济宁中考)春秋时期,周襄王经常向诸侯“告饥”“求车”“求金”。这说明当时 (D)
A.周襄王受到诸侯尊重
B.分封制尚未建立
C.天子和诸侯身份平等
D.周王室地位下降
【解析】根据材料“周襄王经常向诸侯‘告饥’‘求车’‘求金’”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周襄王向诸侯求取钱物,表明周王室地位衰落,统治力大减,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周天子有求于诸侯,没有体现诸侯对周天子的尊重,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建立,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周天子向诸侯求取钱物,表明周王室地位的衰落,而不是天子和诸侯身份平等,排除C。
4.(2022·重庆中考)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B)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工具和牛耕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形成,地主阶级势力增强,B正确;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排除A;齐桓公称霸中原与题干不符,排除C;百家争鸣的出现主要是带来思想上的变化,排除D。
5.(2022·淮安中考)商周之际产生的“敬天保民”思想,体现了统治者高度重视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下列主张体现重民思想的是 (C)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治国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体现了重民思想,C正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思想“仁”的体现;治国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是老子在政治上的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属于法家思想,A、B、D均不能体现重民思想。
6.(2021·南京中考改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中国历史》
材料二 东周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回答:
(1)商、西周的建立者分别是谁 “新封的诸侯”源于哪一政治制度
答:商汤、周武王。分封制。
(2)据材料一,商、西周时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答:商朝:方国松散联盟。西周:通过分封制和宗法礼制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3)据材料二,列举“国家形态”转折的表现。商鞅在变法中为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行政管理”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表现: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
措施: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解析】第(1)题,依据所学知识,商汤灭掉夏朝,建立商朝。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西周)。“新封的诸侯”体现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第(2)题,据材料一“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可知商朝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是松散的方国联盟;据材料一“西周,新封的诸侯……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可知西周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是通过分封制和宗法礼制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第(3)题,依据材料二“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可知转折的表现是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中为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行政管理”采取的措施是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第二单元 单元整合提分练
脉络构建
答案: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核心归纳
1.夏商周的更替: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商,后盘庚迁殷。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西周(牧野之战)。
2.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3.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
4.春秋霸主: 、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5.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 。
6.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最能体现变法性质、有利于封建制度建立的经济措施是废除井田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国富的经济措施是鼓励耕织;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兵强的军事措施是 。
7.老子主张:顺应自然、“ 而治”。记载老子思想主张的著作是《老子》,又称《道德经》。
8.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 ”。他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创办私学。记录孔子思想的著作是《论语》。
9.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 ”“非攻”“尚贤”“节用”。
10.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建立 专制统治。
中考挑战
1. (2022·河南中考)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ú:高粱)酒”。下列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 ( )
2.(2022·北京中考)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淮。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 )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3.(2022·济宁中考)春秋时期,周襄王经常向诸侯“告饥”“求车”“求金”。这说明当时 ( )
A.周襄王受到诸侯尊重
B.分封制尚未建立
C.天子和诸侯身份平等
D.周王室地位下降
4.(2022·重庆中考)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
A.周平王迁都洛邑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齐桓公称霸中原
D.百家争鸣的出现
5.(2022·淮安中考)商周之际产生的“敬天保民”思想,体现了统治者高度重视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下列主张体现重民思想的是 ( )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治国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
6.(2021·南京中考改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代,国家的外部形式表现为方国联盟,是一个松散的联盟。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并通过宗法礼制,确定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中国历史》
材料二 东周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回答:
(1)商、西周的建立者分别是谁 “新封的诸侯”源于哪一政治制度
(2)据材料一,商、西周时国家外部形式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3)据材料二,列举“国家形态”转折的表现。商鞅在变法中为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行政管理”采取了什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