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8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第8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1 21:35:04

文档简介

第8课 百家争鸣
核心必备
1.老子:
(1)历史地位:春秋后期楚国人, 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在政治上主张“ ”。
(3)道家经典:《老子》又称《 》。
2.孔子和儒家学说:
(1)地位:春秋后期鲁国人, 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思想成就:核心思想是“ ”,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
(3)教育成就:创办 ,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 ”,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很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儒家经典:《 》,由孔子弟子整理而成。
3.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主要学派、代表及主张。
学派 代表 主要主张
墨家 墨子 “ ”“ ”“尚贤”“节用”
儒家 孟子 实行“ ”“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道家 庄子 治国要顺应 ,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 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 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易错字:无为而治、社稷、非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建思维:
基础必练
1.(2022·武汉华一寄期末)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对立统一的观点。我国古代思想家与其相近的主张是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兼爱”“非攻”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是 ( )
A.英雄 B.侠客 C.隐士 D.君子
3.“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
A.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B.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C.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D.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4.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其中引用的经典“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家学派思想 ( )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5.战国中期,以申不害为宗,重“术”(权术);以商鞅为宗,重“法”(法令);以慎到为宗,重“势”(威势)。到战国末期,将这三派思想兼容并顾的思想家是 ( )
A.孟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
能力提升
6.(2023·苏州期末)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由此可知,韩非主张 (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实行仁政
C.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D.“兼爱”“非攻”
7.学生:“老师,昨晚我见一盲人打着灯笼走路。他明明看不见,打灯笼有何用 ”老师:“如果他说照亮他人就是照亮自己,避免自己撞到他人,就是避免他人撞到自己,此灯先行交相利,这是a;如果他说想打就打顺其自然,无用即为有用,这是b。”如果用诸子百家思想解释,此处的a、b分别指 ( )
A.道家 儒家 B.墨家 法家
C.儒家 道家 D.墨家 道家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战国时期某学派观点
材料三 两种社会现象:一种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游说诸侯。战国的诸子百家主张学以致用,推出自己的政策主张、治国方略,不可避免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孟子曾游说于齐、魏、滕、薛、宋、郯、梁等国,慷慨陈词,阐述儒家的理论和政见。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图一中的人物是谁 他有哪些贡献让后人把他视为“万世师表” (请列举2点)
(2)材料二中的主张属于哪一学派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两种社会现象”是哪一个思想局面的表现 根据材料分析“诸子百家”活动产生的影响。(不能照抄原文)第8课 百家争鸣
核心必备
1.老子:
(1)历史地位: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3)道家经典:《老子》又称《道德经》。
2.孔子和儒家学说:
(1)地位: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思想成就: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
(3)教育成就: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很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儒家经典:《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而成。
3.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主要学派、代表及主张。
学派 代表 主要主张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儒家 孟子 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道家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易错字:无为而治、社稷、非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建思维:
基础必练
1.(2022·武汉华一寄期末)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对立统一的观点。我国古代思想家与其相近的主张是 (C)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兼爱”“非攻”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与材料中“对立统一”观点相近的是老子的观点。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与赫拉克利特观点相近的主张是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C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是儒家的观点;“民贵君轻”也是儒家的观点;“兼爱”“非攻”是墨家的观点,A、B、D排除。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是 (D)
A.英雄 B.侠客 C.隐士 D.君子
【解析】儒家提倡“仁”“礼”的思想,讲究“仁政”“德治”“克己复礼”等,所以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应当是品行高洁的君子。
3.“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D)
A.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B.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C.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D.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引发了新旧制度的冲突,导致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其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便是“百家争鸣”。
4.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其中引用的经典“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家学派思想 (C)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解析】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韩非主张以法治国。
5.战国中期,以申不害为宗,重“术”(权术);以商鞅为宗,重“法”(法令);以慎到为宗,重“势”(威势)。到战国末期,将这三派思想兼容并顾的思想家是 (D)
A.孟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
【解析】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能力提升
6.(2023·苏州期末)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由此可知,韩非主张 (A)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实行仁政
C.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D.“兼爱”“非攻”
【解析】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实行仁政是儒家孟子的主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是道家庄子的主张。“兼爱”“非攻”是墨家墨子的观点。
7.学生:“老师,昨晚我见一盲人打着灯笼走路。他明明看不见,打灯笼有何用 ”老师:“如果他说照亮他人就是照亮自己,避免自己撞到他人,就是避免他人撞到自己,此灯先行交相利,这是a;如果他说想打就打顺其自然,无用即为有用,这是b。”如果用诸子百家思想解释,此处的a、b分别指 (D)
A.道家 儒家 B.墨家 法家
C.儒家 道家 D.墨家 道家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果他说照亮他人就是照亮自己,避免自己撞到他人,就是避免他人撞到自己,此灯先行交相利”表达的意思是要求人们互爱互利,这是墨家思想;“如果他说想打就打顺其自然,无用即为有用”表达的意思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思想,D符合题意。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战国时期某学派观点
材料三 两种社会现象:一种是各个学派独立地阐述学说思想,学派之间相互问难,进行辩论;另一种是游说诸侯。战国的诸子百家主张学以致用,推出自己的政策主张、治国方略,不可避免与诸侯及其官员发生争鸣。……孟子曾游说于齐、魏、滕、薛、宋、郯、梁等国,慷慨陈词,阐述儒家的理论和政见。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图一中的人物是谁 他有哪些贡献让后人把他视为“万世师表” (请列举2点)
答:孔子。孔子的贡献: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整理编订典籍,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等;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2)材料二中的主张属于哪一学派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3)材料三中的“两种社会现象”是哪一个思想局面的表现 根据材料分析“诸子百家”活动产生的影响。(不能照抄原文)
答:思想局面:百家争鸣。影响:促进思想繁荣;影响治国政策制定;给后世留下精神财富。
【解析】第(1)题,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很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其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第(2)题,根据“兼相爱”“不相攻”等可判断是墨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第(3)题,由材料三可知“两种社会现象”是百家争鸣思想局面的体现。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