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单元整合提分练
脉络构建
答案: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核心归纳
1.秦的统一,结束了 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朝的疆域,东至 ,西到陇西,北至 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3.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公元前209年);东汉末年使东汉王朝一蹶不振的农民起义: (184年,张角)。
4.汉武帝实行 ,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5. 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6.西汉时期,汉武帝派 通西域;东汉明帝派 出使西域。公元前 年,西汉设 ,标志着今 地区正式归中央管辖。
7.造纸术发明: 时期;造纸术改进:东汉 。
8.东汉“医圣”: ,著作:《 》,主张:“治未病”;东汉“神医”:华佗,发明:“ ”,创编:“五禽戏”。西汉“史圣”: ,史学巨著:《 》,体例:中国古代第一部 通史。
中考挑战
1.(2022·安徽中考)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从制度变革的角度理解这句话,此“一大变”是指 ( )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取代世袭制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行省制取代郡县制
2.(2022·北京中考)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3.(2022·广东中考) 湖北云梦秦墓中发掘的秦律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官府行政法规性质,秦的大小官府机构都制定有若干规章制度。官吏若有违反,就可构成犯罪。这些规章制度有助于 ( )
A.废除郡县制度 B.巩固分封
C.完善法律制度 D.尊崇儒术
4.(2022·南通中考)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其根本目的是 ( )
A.减轻人民的负担 B.巩固封建统治
C.发展生产 D.吸取秦亡教训
5.(2022·重庆中考) 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 )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
6.(2022·鸡西中考)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道:“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针对“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 ( )
A.北击匈奴 B.建立刺史制度
C.建立郡国 D.实行“推恩令”
7.(2022·东营中考)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通往西域的海上交通要道
B.连接亚非之间的陆上通道
C.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
D.贯穿南北地区的水上通道
8.(2022·雅安中考)近数十年考古工作的收获表明,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这些发现证明了 ( )
A.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B.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
C.西汉时纸已经出现
D.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
9.(2022 贺州中考)东汉班固在《汉书 司马迁传》中称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所称赞的历史著作是 ( )
A.《论语》 B.《资治通鉴》
C.《史记》 D.《伤寒杂病论》
10.(2022·衡阳中考)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中医( )
A.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B.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
C.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D.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11.(2022·衡阳中考节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才能看得深、把得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
请回答:
据材料一和所学回答,其中的两个“制”分别是什么制度
12.(2022·德阳中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时代是两汉时期在识人用人方面最值得肯定的历史阶段,“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当时的“儒雅”之士如公孙弘、董仲舒,“笃行”之士如石建、石庆,“质直”之士如汲黯、卜式,“推贤”之士如韩安国、郑当时,“定令”之士如赵禹、张汤,“文章”之士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滑稽”之士如东方朔、枚皋,“应对”之士如严助、朱买臣、主父偃,“历数”之士如唐都、洛下闳,“协律”之士如李延年,“运筹”之士如桑弘羊,“奉使”之士如张骞、苏武,“将率”之士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受遣”之士如霍光、金日磾等,都在历史上留有盛名……班固也认为汉武帝时代的“功业”“制度”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正是由于汉武帝身边集聚了一个在文化资质上同样“后世莫及”的人才群体。
——摘编自《新编中国史·秦
汉史:帝国的成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课外阅读,选择材料中的一个“人才”,并为其撰写小传。第三单元 单元整合提分练
脉络构建
答案:
①221 ②嬴政 ③度量衡 ④货币
⑤小篆 ⑥蒙恬 ⑦推恩令 ⑧尊崇儒术
⑨盐铁 ⑩张骞 光武 蔡伦
张仲景 五禽戏 史记 佛
核心归纳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3.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东汉末年使东汉王朝一蹶不振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184年,张角)。
4.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5.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6.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央管辖。
7.造纸术发明:西汉时期;造纸术改进:东汉蔡伦。
8.东汉“医圣”: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主张:“治未病”;东汉“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西汉“史圣”:司马迁,史学巨著:《史记》,体例: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中考挑战
1.(2022·安徽中考)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从制度变革的角度理解这句话,此“一大变”是指 (C)
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取代世袭制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行省制取代郡县制
【解析】根据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及所学知识可得,秦统一六国后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一大变”指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正确;“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夏朝建立后出现的,排除A;“分封制取代世袭制”不符合史实,排除B;行省制是元朝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
2.(2022·北京中考)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D)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鞅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解析】根据材料“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正确;王室衰微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春秋时期,排除A;商鞅变法施行于战国时期,排除B;秦灭六国的过程材料未体现,排除C。
3.(2022·广东中考) 湖北云梦秦墓中发掘的秦律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官府行政法规性质,秦的大小官府机构都制定有若干规章制度。官吏若有违反,就可构成犯罪。这些规章制度有助于 (C)
A.废除郡县制度 B.巩固分封
C.完善法律制度 D.尊崇儒术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材料中的规章制度有利于维护郡县制度,A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B错误;材料“秦的大小官府机构都制定有若干规章制度。官吏若有违反,就可构成犯罪”的描述说明秦律中的条文规定有助于完善秦朝的法律制度,C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与秦朝无关,D错误。
4.(2022·南通中考)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其根本目的是 (B)
A.减轻人民的负担 B.巩固封建统治
C.发展生产 D.吸取秦亡教训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社会凋敝,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最终巩固统治,B正确;减轻人民的负担和发展生产是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的手段,排除A、C;吸取秦亡的教训是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的原因之一,而非根本目的,排除D。
5.(2022·重庆中考) 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C)
A.分化王国力量 B.提升儒学地位
C.监察地方势力 D.拓展统治范围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监察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推恩令的施行分化了王国力量,尊崇儒术提升了儒学地位,设刺史是为了监察地方势力,与扩展统治范围无关,排除A、B、D。
6.(2022·鸡西中考)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道:“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针对“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 (A)
A.北击匈奴 B.建立刺史制度
C.建立郡国 D.实行“推恩令”
【解析】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派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完成了“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A正确;建立刺史制度是为了监察地方官员豪强及其子弟,排除B;建立郡国是在西汉初期,排除C;实行“推恩令”是通过分割王国势力来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
7.(2022·东营中考)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通往西域的海上交通要道
B.连接亚非之间的陆上通道
C.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
D.贯穿南北地区的水上通道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为开通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C正确,排除B;海上丝绸之路是从东南沿海地区出发,并不是通向西域,排除A;隋朝时期开通大运河贯穿南北地区,推动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排除D。
8.(2022·雅安中考)近数十年考古工作的收获表明,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这些发现证明了 (C)
A.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B.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
C.西汉时纸已经出现
D.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证明西汉时期纸已经出现,C正确;造纸术起源于西汉,改进于东汉,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材料不能说明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与纸已取代简帛,排除B、D。
9.(2022 贺州中考)东汉班固在《汉书 司马迁传》中称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所称赞的历史著作是 (C)
A.《论语》 B.《资治通鉴》
C.《史记》 D.《伤寒杂病论》
【解析】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0.(2022·衡阳中考)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中医(A)
A.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B.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
C.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D.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解析】依据题干“仁者丹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医术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这表明中国古代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A符合题意;B、C、D与题干内容不相符。
11.(2022·衡阳中考节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才能看得深、把得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
请回答:
据材料一和所学回答,其中的两个“制”分别是什么制度
答:第一个制指的是分封制,第二个制指的是郡县制。
【解析】材料一“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意思是从西周的情况,毫无疑问地可以看清楚了……造成这种弊病的原因在于封建制度,不在于政治方面。周朝的情况就是如此。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后来诸侯国势力增大,不断发动战争,导致政治混乱。周天子无法控制,最终西周灭亡。由材料“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意思是秦朝的情况,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制度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但秦朝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导致秦朝灭亡。
12.(2022·德阳中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时代是两汉时期在识人用人方面最值得肯定的历史阶段,“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当时的“儒雅”之士如公孙弘、董仲舒,“笃行”之士如石建、石庆,“质直”之士如汲黯、卜式,“推贤”之士如韩安国、郑当时,“定令”之士如赵禹、张汤,“文章”之士如司马迁、司马相如,“滑稽”之士如东方朔、枚皋,“应对”之士如严助、朱买臣、主父偃,“历数”之士如唐都、洛下闳,“协律”之士如李延年,“运筹”之士如桑弘羊,“奉使”之士如张骞、苏武,“将率”之士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受遣”之士如霍光、金日磾等,都在历史上留有盛名……班固也认为汉武帝时代的“功业”“制度”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历史地位,正是由于汉武帝身边集聚了一个在文化资质上同样“后世莫及”的人才群体。
——摘编自《新编中国史·秦
汉史:帝国的成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课外阅读,选择材料中的一个“人才”,并为其撰写小传。
答:示例:
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是汉武帝时期选拔上来的人才。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深得汉武帝赞赏,被汉武帝所采纳并运用于统治,在他的建议下,儒家学说被立为正统思想,儒学自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他人物也可,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答题。可以从材料中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人物来写,比如董仲舒。介绍董仲舒时注意联系教材内容,特别是对董仲舒的思想进行介绍。(其他人物也可,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