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1 21:54:39

文档简介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核心必备
1.光武中兴:
(1)西汉的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措施:①经济方面: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②政治方面: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③民族方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4)作用: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表现: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太后主持朝政,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依赖宦官夺权,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2)影响:造成社会混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黄巾起义:
(1)原因: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贫民流离失所,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
(2)时间:184年;领导人:张角;结果:被镇压下去了。
(3)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易错字:王莽、外戚、宦官。
建思维:
基础必练
1.“一进为过厅,内院有双鹤对舞……二进为堂屋,堂上置樽酒,主客对酌……楼下系一猛犬,有仆役执帚清扫。”东汉画像砖中这一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反映了 (A)
A.光武中兴,人民生活安乐
B.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安
C.外戚专权,政治腐败不堪
D.“文景之治”,经济繁荣发展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一进为过厅,内院有双鹤对舞……二进为堂屋,堂上置樽酒,主客对酌……楼下系一猛犬,有仆役执帚清扫”“东汉画像砖”可知,材料内容反映了东汉时期光武中兴,人民生活安乐的世俗生活景象,A符合题意;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民不聊生,B、C不合题意;“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的盛世,东汉画像砖不可能出现,D不合题意。
2.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东汉初期促成“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民生方面措施是 (B)
A.改革内政,惩处贪官
B.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
【解析】据题干“民生方面措施”判断,只有“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符合题意;A、C属于政治改革措施,D属于律法改革措施,均排除。
3.史学家赵翼说:“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于是权势太盛。”这反映出当时的东汉出现了 (C)
A.光武中兴 B.宦官专权
C.外戚专权 D.农民起义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东汉”“女主临朝”“用其父兄子弟”可知,东汉时期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
4.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东汉统治走向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 (D)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农民起义的打击
C.王莽施政加剧动荡
D.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逐渐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东汉统治走向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5.《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这主要表明,黄巾起义 (B)
A.源于东汉朝政腐败
B.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C.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D.遭到统治者联合镇压
【解析】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能力提升
6.“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D)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解析】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是秦始皇统治时期实行的政策,A排除;奖励耕织是商鞅变法内容,B排除;C只是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排除;D是两个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7.某历史学家说:“外戚和宦官是帝制的两个不可避免的弱点。作为皇权制度的寄生虫,皇权越集中,他们的权势就会越大。……在绝对皇权的庇护下作威作福,甚至达到了操纵皇帝、肆行废立的地步。”这说明东汉中后期朝廷政治黑暗的根源是 (C)
A.朝政的腐败无能 B.三公九卿的无能
C.皇权的至高无上 D.宦官外戚的专权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皇权越集中,他们的权势就会越大”“在绝对皇权的庇护下作威作福”可知,宦官和外戚之所以能够专权,归根结底是因为皇权至高无上,他们操纵了皇帝,就把持了朝政,故C符合题意。
8.东汉再现了治世局面的辉煌,但最终因黑暗的统治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让我们走进东汉,去探究这一朝代的历史。
【帝王篇】
材料一
(1)图一中的人物施政的结局如何 图二中的人物施政的结局如何
答: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最终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汉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专权篇】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图示显示了东汉中期以后一种怎样的政治现象 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种现象给东汉政权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这种现象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反抗篇】
材料三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材料四 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后汉书·皇甫嵩传》
(3)材料三的情景出现在东汉末年,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民间一种怎样的情绪
答:人民无法忍受东汉末年的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4)材料四描写的是东汉末年哪一次农民起义的情景 请写出这次农民起义的领导人、结果和影响。
答:黄巾起义。张角。失败。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解析】第(1)题从施政角度进行比较,旨在突出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繁荣的主旨思想;第(2)题以图示的形式揭示了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第(3)题和第(4)题则是通过民谣和史料记载的形式考查学生对黄巾起义的识记以及对东汉灭亡的必然性的认识和理解;以上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核心必备
1.光武中兴:
(1)西汉的灭亡:公元9年,外戚 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 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措施:①经济方面: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②政治方面: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③民族方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 。
(4)作用: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表现: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太后主持朝政,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 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依赖 夺权,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东汉后期 的局面。
(2)影响:造成社会混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黄巾起义:
(1)原因:东汉后期朝政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贫民流离失所,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
(2)时间:184年;领导人: ;结果:被镇压下去了。
(3)影响:沉重 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易错字:王莽、外戚、宦官。
建思维:
基础必练
1.“一进为过厅,内院有双鹤对舞……二进为堂屋,堂上置樽酒,主客对酌……楼下系一猛犬,有仆役执帚清扫。”东汉画像砖中这一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反映了 ( )
A.光武中兴,人民生活安乐
B.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安
C.外戚专权,政治腐败不堪
D.“文景之治”,经济繁荣发展
2.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东汉初期促成“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民生方面措施是 ( )
A.改革内政,惩处贪官
B.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
3.史学家赵翼说:“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于是权势太盛。”这反映出当时的东汉出现了 ( )
A.光武中兴 B.宦官专权
C.外戚专权 D.农民起义
4.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东汉统治走向衰落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农民起义的打击
C.王莽施政加剧动荡
D.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5.《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这主要表明,黄巾起义 ( )
A.源于东汉朝政腐败
B.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C.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D.遭到统治者联合镇压
能力提升
6.“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7.某历史学家说:“外戚和宦官是帝制的两个不可避免的弱点。作为皇权制度的寄生虫,皇权越集中,他们的权势就会越大。……在绝对皇权的庇护下作威作福,甚至达到了操纵皇帝、肆行废立的地步。”这说明东汉中后期朝廷政治黑暗的根源是 ( )
A.朝政的腐败无能 B.三公九卿的无能
C.皇权的至高无上 D.宦官外戚的专权
8.东汉再现了治世局面的辉煌,但最终因黑暗的统治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让我们走进东汉,去探究这一朝代的历史。
【帝王篇】
材料一
(1)图一中的人物施政的结局如何 图二中的人物施政的结局如何
【专权篇】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图示显示了东汉中期以后一种怎样的政治现象 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种现象给东汉政权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反抗篇】
材料三 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
材料四 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后汉书·皇甫嵩传》
(3)材料三的情景出现在东汉末年,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民间一种怎样的情绪
(4)材料四描写的是东汉末年哪一次农民起义的情景 请写出这次农民起义的领导人、结果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