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核心必备
1. 造纸术的发明:
(1)发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2)改进: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造纸,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
(3)意义: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张仲景和华佗:
(1)东汉名医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该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2)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他发明了“麻沸散”,给病人进行外科手术。他还创编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3.历史巨著《史记》:
(1)时期:汉武帝时期;作者:司马迁。
(2)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
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3)地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学史上也有着崇高的地位。
4.道教和佛教:
(1)道教。
①太平道: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
②五斗米道:在汉中和巴蜀地区,张陵创立了五斗米道。
(2)佛教。
①产生: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创立者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②传入中国: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至东汉明帝时期,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③最早的佛教寺院: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④影响:佛教的传入,在社会、思想、文学、建筑等方面对中国影响深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
易错字:蔡伦、张仲景、华佗、针灸、麻沸散、纪传体、张陵。
建思维:
基础必练
1.北宋的《负暄野录》中写道:“盖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也。”该材料反映了东汉蔡伦 (D)
A.发明造纸术 B.发明火药
C.改进印刷术 D.改进造纸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造纸术。根据材料“盖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也”可以得出东汉的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而非创造了造纸术,造纸术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D正确,A、B、C错误。
2.“坐堂行医”一词源于我国古代一位名医,他写成《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这位“坐堂医生”是(B)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名医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B正确;扁鹊是春秋战国时的名医,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李时珍是明朝的名医,写成了《本草纲目》,排除A、C、D。
3.战国时期,传说中的“五帝”世系纷杂;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其描述成从黄帝开始的嫡系世系传承。司马迁的做法 (A)
A.强化了大一统认同
B.推动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C.解决了王国的问题
D.反映了西汉国力的鼎盛
【解析】由材料可知,司马迁将“五帝”世系描述成从黄帝开始的嫡系世系传承,其意在强调中华文化的同源性,强化了大一统认同,A符合题意。
4.佛教传入中国后,人们日常用语中时常有佛教词汇出现。例如,表示“时之极微者”的一组时间词“刹那”“一念”“弹指”等。这反映了佛教的传入 (C)
A.扩大了汉语的影响
B.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
C.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D.冲击了儒家正统思想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刹那”“一念”“弹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随着语言的变化发展,许多佛教词汇的概念得以引申发展,成为了中国的一般用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因此材料反映了佛教的传入丰富了汉语的词汇,C正确;扩大了汉语的影响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冲击了儒家正统思想,与史实不符,排除B、D。
能力提升
5.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而纸张就是文字传播的最佳载体。造纸术,特别是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纸就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由此可知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是 (C)
A.彻底降低了人类文化传播的成本
B.彻底改变了人类文化传播的途径
C.提高了人类文化的传播速度及范围
D.成为人类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
【解析】依据材料中“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可知,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比原来的书写材料更便宜,质量大大提高,便于书写,也更轻便,便于携带,从而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教育的普及,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意为秦始皇专权独断,行政事务无论大事小事都亲自裁决,甚至用“衡石”计算处理的文书,每天有明确的定额,不完成定额不得休息)那时的奏折是竹简,秦始皇一天要批一石奏折,一石重的奏折大约是现在的30千克。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他早年受学于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一部史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材料一说明竹简作为书写材料有何缺点 东汉哪个历史人物的杰出贡献改变了这一状况
答:缺点:笨重、携带不方便;蔡伦。
(2)材料二中两位名医的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
答: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华佗研制出“麻沸散”,创编“五禽戏”。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 他写的史学巨著在我国史学领域的地位如何
答: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时期文化灿烂、星光耀眼的主要原因。
答:经济的发展;政局相对稳定;重视对外开放等。
【解析】第(1)题材料一反映的是秦始皇批阅竹简奏折,竹简的缺点是笨重、携带不方便;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人们在竹简上书写文字的情形得以改变。第(2)题,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擅长针灸,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等。第(3)题,根据材料三关键信息“太史令”“史书”“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等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的“他”是司马迁,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主要史事。第(4)题,结合两汉时期的经济发展、政局稳定和开辟丝绸之路等情况可知,两汉时期文化灿烂、星光耀眼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政局相对稳定;重视对外开放等。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核心必备
1. 造纸术的发明:
(1)发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2)改进: 时期,宦官 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造纸,这种纸被称为“蔡侯纸”。
(3)意义: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2.张仲景和华佗:
(1)东汉名医张仲景,写成了《 》一书。该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还发展了“ ”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 ”。
(2)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 ,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他发明了“ ”,给病人进行外科手术。他还创编了“ ”,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3.历史巨著《史记》:
(1)时期:汉武帝时期;作者: 。
(2)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
到 时的史事。
(3)地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 通史,在文学史上也有着崇高的地位。
4.道教和佛教:
(1)道教。
①太平道: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
②五斗米道:在汉中和巴蜀地区, 创立了五斗米道。
(2)佛教。
①产生: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创立者乔达摩·悉达多,又称 。
②传入中国: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 传入中国,至东汉明帝时期,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③最早的佛教寺院:河南洛阳的 。
④影响:佛教的传入,在社会、思想、文学、建筑等方面对中国影响深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
易错字:蔡伦、张仲景、华佗、针灸、麻沸散、纪传体、张陵。
建思维:
基础必练
1.北宋的《负暄野录》中写道:“盖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也。”该材料反映了东汉蔡伦 ( )
A.发明造纸术 B.发明火药
C.改进印刷术 D.改进造纸术
2.“坐堂行医”一词源于我国古代一位名医,他写成《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这位“坐堂医生”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3.战国时期,传说中的“五帝”世系纷杂;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其描述成从黄帝开始的嫡系世系传承。司马迁的做法 ( )
A.强化了大一统认同
B.推动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C.解决了王国的问题
D.反映了西汉国力的鼎盛
4.佛教传入中国后,人们日常用语中时常有佛教词汇出现。例如,表示“时之极微者”的一组时间词“刹那”“一念”“弹指”等。这反映了佛教的传入 ( )
A.扩大了汉语的影响
B.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
C.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D.冲击了儒家正统思想
能力提升
5.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而纸张就是文字传播的最佳载体。造纸术,特别是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纸就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由此可知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是 ( )
A.彻底降低了人类文化传播的成本
B.彻底改变了人类文化传播的途径
C.提高了人类文化的传播速度及范围
D.成为人类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意为秦始皇专权独断,行政事务无论大事小事都亲自裁决,甚至用“衡石”计算处理的文书,每天有明确的定额,不完成定额不得休息)那时的奏折是竹简,秦始皇一天要批一石奏折,一石重的奏折大约是现在的30千克。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他早年受学于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一部史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材料一说明竹简作为书写材料有何缺点 东汉哪个历史(4)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时期文化灿烂、星光耀眼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