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1 21:52:12

文档简介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核心必备
1.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439年, 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魏 改革措施:
①迁都:力排众议,把都城迁到 。
②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鲜卑语;以 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3)意义:促进了 ,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生产生活 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制度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 制度
思想文化 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
民族心理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影响:为 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易错字:民族交融
建思维:
基础必练
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是我国古代政权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①政权的建立者是 (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2.(2022·重庆中考)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3.(2022·云南中考)如图是出土于甘肃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室砖画。图中两名汉族妇女正在制作原为少数民族食物的蒸馍与烙饼,砖画内容可以反映出当时 ( )
A.各民族交往密切
B.南北方战乱频繁
C.佛教雕刻艺术精巧
D.政权更迭,政局混乱
4.(2022·新疆中考)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反映了( )
A.内迁各族生活习惯一致
B.祖国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C.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D.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能力提升
5.(2022 长春中考)“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这些措施(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沿袭了鲜卑习俗
D.实现了南北统一
6.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7.某校七年级历史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雄关漫道】
材料一 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公元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 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 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计谋”
【革故鼎新】
材料二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贺兰 独孤
汉姓 元 穆 陆 贺 刘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2)材料二所示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试举三例说明孝文帝改革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
【论从史出】
材料三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改革给你哪些启示。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核心必备
1.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①迁都:力排众议,把都城迁到洛阳。
②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生产生活 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制度 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文化 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
民族心理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易错字:民族交融
建思维:
基础必练
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是我国古代政权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①政权的建立者是 (B)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故与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北魏,其建立者为鲜卑族。
2.(2022·重庆中考)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B)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材料中描述洛阳“礼仪盛富,人物殷阜”,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B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排除A;民族隔阂“完全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是在隋朝时期,排除D。
3.(2022·云南中考)如图是出土于甘肃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室砖画。图中两名汉族妇女正在制作原为少数民族食物的蒸馍与烙饼,砖画内容可以反映出当时 (A)
A.各民族交往密切
B.南北方战乱频繁
C.佛教雕刻艺术精巧
D.政权更迭,政局混乱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等,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故砖画内容反映出当时各民族交往密切,A正确;题干图片不能反映南北方战乱频繁和政权更迭,政局混乱,排除B、D;图中生活情境与佛教无关,排除C。
4.(2022·新疆中考)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反映了(C)
A.内迁各族生活习惯一致
B.祖国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C.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D.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解析】根据材料描述可知,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说明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生活用具的情况,体现了这一时期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能力提升
5.(2022 长春中考)“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这些措施(A)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沿袭了鲜卑习俗
D.实现了南北统一
【解析】根据题干“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这些措施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A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北魏孝文帝改革沿袭了鲜卑习俗,排除C;北魏政权没有实现南北统一,排除D。
6.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D)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潮流。北魏孝文帝积极推行汉化措施,实行改革,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所以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7.某校七年级历史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
【雄关漫道】
材料一 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公元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达A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 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
(1)材料一中的“A城”是哪里 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计谋”
答:洛阳。巧妙地冲破守旧阻力,最终实现迁都大计。
【革故鼎新】
材料二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贺兰 独孤
汉姓 元 穆 陆 贺 刘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2)材料二所示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 试举三例说明孝文帝改革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
答:改汉姓;学汉语。从服饰、食物、通婚等方面举三个实例即可。
【论从史出】
材料三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
答: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各民族交融,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改革给你哪些启示。
答: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阻碍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顺应历史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中“494年”“孝文帝”“先定都在此”等信息,可判断A城为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受到了守旧贵族的阻挠,为了冲破守旧阻力,实现迁都,才精心安排了这一“计谋”。第(2)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二中“拓跋”等鲜卑姓改为“元”等汉姓、“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涉及孝文帝改革中的改汉姓、说汉语两项措施;第二问,答题时要紧扣关键词“社会生活”,如服饰、食物、通婚等。第(3)题,依据材料表述及所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第(4)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通过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经过、影响以及孝文帝自身因素得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