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质评价(三)(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试卷(学生版+教师版)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素质评价(三)(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试卷(学生版+教师版)2023-2024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1 22:04:52

文档简介

单元素质评价(三)(第三单元)
(6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中国通史》写道:“秦朝的统一,决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材料表明 (B)
A.嬴政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不大
B.秦灭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秦朝统一与军事力量没有关系
D.郡县制的建立是秦统一的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秦朝的统一,决不全是兵力的关系”“本有趋于统一之势”“特收其成功”可知,秦灭六国完成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正确;A、C与史实不符,排除;D说法错误,郡县制在全国普遍推广是在秦朝建立后,排除。
2.出土的“秦铜诏铁权”上刻有:“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这表明秦朝 (C)
A.实行郡县制 B.全国推广小篆
C.统一度量衡 D.建立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秦铜诏铁权”和“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命令丞相隗状、王绾规范长度和容积,把那些不统一的和有欠缺疑问的,都明确并统一)可知,这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措施,C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无关。
3.睡虎地秦简《田律》中记载:如果下了及时的雨和谷物抽穗,应立即书面报告受雨、抽穗田亩顷数,如有旱灾、暴风雨、害虫等灾害损伤了禾稼,也要报告受灾田亩顷数。距离近的县,文书由走得快的人专程递送,距离远的县由驿站传送,在八月底前传送。材料反映出秦朝 (D)
A.灾害频发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B.政府鼓励农业发展
C.最早确立皇帝制度 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郡县制,要求结合所学解析题干信息。题中地方向中央汇报受雨、抽穗田亩顷数及受灾田亩顷数等,说明秦朝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D符合题意。
4.秦朝是“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它的成功,是建立了高效的汲取制度;它的失败,是这套制度没有可以约束它的力量,导致它汲取过度,超过了民众的承受力。最能说明秦朝灭亡原因的是 (D)
A.法家思想影响 B.中央集权制度
C.陈胜、吴广起义 D.秦朝残暴统治
【解析】根据“它汲取过度,超过了民众的承受力”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实行严刑峻法,赋税、徭役、兵役沉重,秦朝的残暴统治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D正确;法家思想影响与陈胜、吴广起义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A、C排除;中央集权制度与秦朝的灭亡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B。
5.(2022·安庆模拟)下图中我国第一个人口高峰期出现的原因是 (A)
A.统治者的休养生息 B.国家经济重心南移
C.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D.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解析】根据图表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个人口高峰期出现在汉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期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人口的增长,A正确;国家经济重心南移是从唐朝中期开始的,排除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是从东汉开始的,排除C;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是从宋朝开始的,排除D。
6.(2023·武汉江汉期末)汉初,各地诸侯国以各自诸侯王在位的时间纪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创制“元封”年号,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皇帝的年号纪年,这一做法 (C)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废除了汉初分封的诸侯国
C.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王朝 D.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初诸侯国各自纪年,汉武帝首创年号纪年法,全国各地通用,便于全国统一纪年方式,这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王朝,C正确。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7.汉武帝即位之初,招聘大批贤良文学之士,许多儒生被赋予重任,喜好儒术的窦婴、田蚡,儒生赵绾、王臧,皆位至公卿。与此相关的政策是 (D)
A.“推恩令” B.盐铁专卖
C.北击匈奴 D.尊崇儒术
【解析】据题意可知,汉武帝时期,大批儒生获得重用,喜好儒术的人位至高官,说明汉武帝时期重视和尊崇儒术,D正确;材料内容说明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和“推恩令”、盐铁专卖以及北击匈奴无关,排除A、B、C。
8.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据此可知,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A)
A.监察地方官吏 B.举荐选拔人才
C.削弱诸侯势力 D.掌管财政大权
【解析】根据材料“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强化监察制度,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A正确;“举荐选拔人才”不是刺史的主要职能,排除B;汉武帝采用“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排除C;“掌管财政大权”与刺史的主要职能无关,排除D。
9.西汉时,管理铁的冶铸机构铁官共48所,其中山东12所,江苏7所,河南7所,陕西、山西各5所,河北5所,四川3所,安徽、甘肃、北京、辽宁各1所,基本覆盖了全汉之域的大部分地区。由此可知汉朝 (D)
A.实行“推恩令”强化集权 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冶铁经营权国有
【解析】根据材料“西汉时,管理铁的冶铸机构铁官共48所”“基本覆盖了全汉之域的大部分地区”可知,汉朝的盐铁官营制度,实施的范围很广,而且经营权归国家所有,D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盐铁官营,并没有涉及“推恩令”,西域都护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信息,排除A、B、C。
10.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一些地名人名的变化,其变更的目的是 (C)
楚国 秦朝为避讳始皇帝父名子楚,改“楚国”为“荆国”
恒山 汉初为避讳汉文帝刘恒,改“恒山”为“常山”
秀才 东汉为避讳汉光武帝刘秀,改“秀才”为“茂才”
A.加强对文武百官监督 B.加强文化专制
C.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 D.削弱地方势力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中国古代一些地名人名的变化是为了避皇帝的讳,说明其变更的目的是维护皇帝的权威,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C正确;变更的目的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并不是加强对文武百官的监督和加强文化专制,也不是削弱地方势力,排除A、B、D。
11.《三字经》说道:“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光武兴”的是 (B)
A.重视以德化民 B.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C.实行盐铁专卖 D.建立刺史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属于“光武兴”的内容是B。
12.“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出现于 (D)
A.秦朝末年 B.西汉中后期 C.东汉初期 D.东汉中后期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在东汉中后期出现,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外戚独揽,有的皇帝长大后想依靠身边的宦官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形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统治。
13.(2022·滁州模拟)“这些武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和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的结果,使中国在商业和文化上,与印度、波斯互相接触。远东从此不再和其余的世界完全隔绝了。”这表明汉武帝的“武功” (A)
A.促进了亚洲国家的了解和往来 B.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交流
C.加强了西汉的军事实力 D.加强了汉王朝境内各民族团结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使中国在商业和文化上,与印度、波斯互相接触。远东从此不再和其余的世界完全隔绝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出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亚洲国家的了解和往来,A正确;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交流,与“使中国在商业和文化上,与印度、波斯互相接触”不符,排除B;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和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加强了西汉的军事实力不符合史实,排除C;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汉王朝境内各民族团结的加强,排除D。
14.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理念,下列哪一个人的发明过程体现出了这一理念特点 (D)
A.黄帝 B.扁鹊 C.张衡 D.蔡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蔡伦用破布、麻头、旧渔网等为原材料制造纸张,体现了资源再生的理念,D正确;黄帝是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之一,与题意不符,A错误;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B错误;张衡开创中国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发明地动仪,与题意不符,C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5题11分,第16题10分,第17题11分,共32分)
15.(2023·武汉一初慧泉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11 分)
材料一 “始皇……起诸侯,并天下……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中的“并天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1 分)
答:秦统一六国。
材料二 有人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无非是围绕两条主线展开:其一是朝廷内部帝王与群臣之间的关系;其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其核心都是为了加强帝王的专制集权。
(2)围绕第二条主线,秦朝在地方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这一措施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答: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三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3)请试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多角度谈谈汉武帝是如何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6 分)
答:政治:推行“推恩令”、刺史制度;经济: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文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军事:北击匈奴。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描述及所学可知,“并天下”指的是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围绕“中央政府与地方之间的关系”采取的措施是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第(3)题,结合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回答即可,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刺史制度;经济上,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文化上,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军事上,汉武帝派兵北击匈奴。通过这些措施,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16.透视西汉盛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着诸多新问题,以下历史人物为汉武帝解决难题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这些难题的解决,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历史人物 主张或功绩 主要作用
主父偃 ① 削弱了诸侯王的力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董仲舒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②
桑弘羊 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 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卫青、 霍去病 最大将军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级……最骠骑将军去病,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捕首虏十一万余级 ③
④ 以郎应募,使月氏……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汉书》《史记》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补全表格。(8分)
答:①“推恩”(答“推恩令”的具体内容也可得分);②使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③使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拓展了疆域,保障了边疆的安全;④张骞。
材料二 西汉的盛世,从文景之治开端,武帝即位后,调整了文景时期的政策,把西汉的盛世推向高峰。武帝晚期虽颇多失误,但国家元气未伤。在武帝之后,经过昭帝和宣帝的政策调整,保持了盛世的延续……西汉盛世前后持续了一百三十多年。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依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认为西汉盛世出现的主要原因。(2分)
答:统治者适时调整治国策略;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等。
【解析】第(1)题,①: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主父偃“推恩”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②: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③: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役,沉重打击了匈奴,使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拓展了疆域,保障了边疆的安全。④: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第(2)题,根据材料二“武帝即位后,调整了文景时期的政策,把西汉的盛世推向高峰”“经过昭帝和宣帝的政策调整,保持了盛世的延续”可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统治阶级适时调整政策,促进了西汉盛世的出现和延续;盛世的出现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等。
17.(2023·武汉新洲期末)同学们观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后,对相关历史渊源很感兴趣,想和你一起探究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 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萝卜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在中原很多地区得到推广种植。这些作物的引进,不仅增加了我国农
作物的种类,更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历史上的外来作物引进》
(1)材料一中新的农作物是通过哪条商路传入内地的 (1分)
答:丝绸之路。
材料二 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成了“凿空之旅”。 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明朝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行,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超越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摘编自《携手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凿空之旅”的开通者是谁 材料中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4分)
答:张骞;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你有哪些启示和看法 (6分)
答:示例: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现在仍然是沟通中外的重要通道。今天建设“一带一路”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有利于推动各国经济合作与发展,推动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我们仍要继续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发扬友好交往、开放包容的精神;互利共赢,互通有无。
【解析】第(1)题,根据“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萝卜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可知,这条商路是丝绸之路。第(2)题,结合所学可知,“凿空之旅”,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的人是张骞,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此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形成了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题目,根据所学知识,可从社会经济、政策引导、和平稳定、开放包容、文明互鉴等方面来阐述古代丝绸之路对今天“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以及自己的看法,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单元素质评价(三)(第三单元)
(6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中国通史》写道:“秦朝的统一,决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而秦人特收其成功。”材料表明 ( )
A.嬴政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不大
B.秦灭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秦朝统一与军事力量没有关系
D.郡县制的建立是秦统一的基础
2.出土的“秦铜诏铁权”上刻有:“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这表明秦朝 ( )
A.实行郡县制 B.全国推广小篆
C.统一度量衡 D.建立中央集权
3.睡虎地秦简《田律》中记载:如果下了及时的雨和谷物抽穗,应立即书面报告受雨、抽穗田亩顷数,如有旱灾、暴风雨、害虫等灾害损伤了禾稼,也要报告受灾田亩顷数。距离近的县,文书由走得快的人专程递送,距离远的县由驿站传送,在八月底前传送。材料反映出秦朝 ( )
A.灾害频发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B.政府鼓励农业发展
C.最早确立皇帝制度 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4.秦朝是“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它的成功,是建立了高效的汲取制度;它的失败,是这套制度没有可以约束它的力量,导致它汲取过度,超过了民众的承受力。最能说明秦朝灭亡原因的是 ( )
A.法家思想影响 B.中央集权制度
C.陈胜、吴广起义 D.秦朝残暴统治
5.(2022·安庆模拟)下图中我国第一个人口高峰期出现的原因是 ( )
A.统治者的休养生息 B.国家经济重心南移
C.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D.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6.(2023·武汉江汉期末)汉初,各地诸侯国以各自诸侯王在位的时间纪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创制“元封”年号,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皇帝的年号纪年,这一做法 ( )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废除了汉初分封的诸侯国
C.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王朝 D.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7.汉武帝即位之初,招聘大批贤良文学之士,许多儒生被赋予重任,喜好儒术的窦婴、田蚡,儒生赵绾、王臧,皆位至公卿。与此相关的政策是 ( )
A.“推恩令” B.盐铁专卖
C.北击匈奴 D.尊崇儒术
8.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据此可知,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 )
A.监察地方官吏 B.举荐选拔人才
C.削弱诸侯势力 D.掌管财政大权
9.西汉时,管理铁的冶铸机构铁官共48所,其中山东12所,江苏7所,河南7所,陕西、山西各5所,河北5所,四川3所,安徽、甘肃、北京、辽宁各1所,基本覆盖了全汉之域的大部分地区。由此可知汉朝 ( )
A.实行“推恩令”强化集权 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冶铁经营权国有
10.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一些地名人名的变化,其变更的目的是 ( )
楚国 秦朝为避讳始皇帝父名子楚,改“楚国”为“荆国”
恒山 汉初为避讳汉文帝刘恒,改“恒山”为“常山”
秀才 东汉为避讳汉光武帝刘秀,改“秀才”为“茂才”
A.加强对文武百官监督 B.加强文化专制
C.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 D.削弱地方势力
11.《三字经》说道:“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光武兴”的是 ( )
A.重视以德化民 B.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C.实行盐铁专卖 D.建立刺史制度
12.“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出现于 ( )
A.秦朝末年 B.西汉中后期 C.东汉初期 D.东汉中后期
13.(2022·滁州模拟)“这些武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和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的结果,使中国在商业和文化上,与印度、波斯互相接触。远东从此不再和其余的世界完全隔绝了。”这表明汉武帝的“武功” ( )
A.促进了亚洲国家的了解和往来 B.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交流
C.加强了西汉的军事实力 D.加强了汉王朝境内各民族团结
14.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理念,下列哪一个人的发明过程体现出了这一理念特点 ( )
A.黄帝 B.扁鹊 C.张衡 D.蔡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5题11分,第16题10分,第17题11分,共32分)
15.(2023·武汉一初慧泉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11 分)
材料一 “始皇……起诸侯,并天下……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中的“并天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1 分)
材料二 有人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无非是围绕两条主线展开:其一是朝廷内部帝王与群臣之间的关系;其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其核心都是为了加强帝王的专制集权。
(2)围绕第二条主线,秦朝在地方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这一措施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材料三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3)请试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多角度谈谈汉武帝是如何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的。(6 分)
16.透视西汉盛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着诸多新问题,以下历史人物为汉武帝解决难题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这些难题的解决,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历史人物 主张或功绩 主要作用
主父偃 ① 削弱了诸侯王的力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董仲舒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②
桑弘羊 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县置均输盐铁官 改善了国家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卫青、 霍去病 最大将军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级……最骠骑将军去病,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捕首虏十一万余级 ③
④ 以郎应募,使月氏……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汉书》《史记》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补全表格。(8分)
材料二 西汉的盛世,从文景之治开端,武帝即位后,调整了文景时期的政策,把西汉的盛世推向高峰。武帝晚期虽颇多失误,但国家元气未伤。在武帝之后,经过昭帝和宣帝的政策调整,保持了盛世的延续……西汉盛世前后持续了一百三十多年。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依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认为西汉盛世出现的主要原因。(2分)
17.(2023·武汉新洲期末)同学们观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后,对相关历史渊源很感兴趣,想和你一起探究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 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萝卜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在中原很多地区得到推广种植。这些作物的引进,不仅增加了我国农
作物的种类,更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历史上的外来作物引进》
(1)材料一中新的农作物是通过哪条商路传入内地的 (1分)
材料二 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成了“凿空之旅”。 唐宋元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同步发展。明朝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行,留下千古佳话。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超越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摘编自《携手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凿空之旅”的开通者是谁 材料中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4分)
(3)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你有哪些启示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