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朝花夕拾》,激发学习兴趣。
2:理解《朝花夕拾》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2:了解衔接初小的策略。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进入初中还是留有小学阶段的阅读模式以及情感体验,从“走近鲁迅”单元中对鲁迅的初步感知到对《朝花夕拾》整书阅读的深度还需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学时学习了有关鲁迅的那几篇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事情有哪些?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回忆,有《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么几篇文章。“少年闰土、儿时鲁迅”等人物及事件。接着老师又结合课外读物和同学一起补充关于鲁迅的一些知识,自然就引出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设置图表,对比阅读。
1:整体对比
篇目 人物 事件 与鲁迅关系 对鲁迅的影响与教育
“走近鲁迅”
《朝花夕拾》
学生分小组讨论,通过完成简单图表对比对《朝花夕拾》有了初步了解,形成整体感观。
2:单篇对比
篇目 内容 主题 对鲁迅的影响 给我们的思考
《好的故事》
《二十四孝图》
《猫·狗·鼠》
学生分组讨论,《好的故事》围绕着“梦境”展开内容,其实也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不满而寄予梦境,是其的追求与憧憬。《二十四孝图》中写出儿时鲁迅的不解与不满,特别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来说明愚昧的封建孝道只是骗人的把戏而已,绅士、将军者们不去实行,作者对束缚青少年成长的封建教育制度极度厌恶,控诉这种教育对儿童心灵的摧残。《猫·狗·鼠》中其实更多的是孩童时代养宠物的一段经历,但是文章花了许多笔墨写了当时一些纷争,意思较为隐讳,对于初一的学生存有阅读障碍,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分享时提醒学生直接跨过,纯粹当成一篇孩童关于宠物的故事。三篇文章在阅读比较中形成答案,在思辨中达到学段要求。
篇目 人物 事件 与鲁迅关系 对鲁迅的影响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阿长与〈山海经〉》
《藤野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单篇研讨,精读感悟。
1:研读《少年闰土》,读出清新。
教师指导:少年闰土是学生都喜欢的人物,可以直接设计让学生描绘出几个关于闰土的画面,并谈谈人物特点。
提问:“神异的图画”,“美丽的故乡”在文章中具体指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并谈谈这些画面带给你什么感觉?
明确:清新,美丽,童真童趣。
2:研读《猫·狗·鼠》,读出好玩。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猫·狗·鼠》中关于儿时鲁迅养宠物的部分,设置问题“鲁迅为什么会仇猫呢?”“他的恨,仇,结仇,跟猫就过不去,他讨厌猫,为什么?”。
形成讨论,明确:“因为鲁迅他也有心理阴影,他小时候也养过一个云鼠,小老鼠挺可爱的,给猫吃了他很伤心,所以小时候他要给老鼠报仇。”
教师指导:这篇文章前面有很多部分学生看不懂,就跳读,直接阅读与养宠物相关情节,指导学生寻找有趣好玩的部分,然后联系学生实际谈谈自己养宠物的经历与感受。
3:研读《二十四孝图》,读出幽默。
提问:请同学来谈谈文中的这几个故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尝粪忧心”。
学生回答并补充。
提问:用ppt展示几个句子,加以分析。
“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
“然而,对于阴间,我终于已经颂扬过了,……虽有“言行不符之嫌,但确没有受过阎王和小鬼的半文津贴,则差可以自解。”
明确:作者用夸张的笔调,连用三个“最黑”描述了自己“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的痛恨,让人忍俊不禁,幽默。
作者用些许调侃及戏谑的语气,鲜明的揭露了某些人的虚假面具,表明自己所言属实而且出自肺腑之言,很有表现力,并且幽默感十足。
教师指导:《二十四孝图》这篇小说其实是鲁迅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叙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其实《二十四孝图》中的那些孝子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批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所以鲁迅借助幽默的腔调来表现这一主题,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读出这一点。
4:研读《藤野先生》,读出大气。
教师指导:研读这篇小说,更多是引导学生找出“我”与藤野先生相识相交离别的几件事情,围绕这着体现“爱国主义”情感来展开。“大气”体现在贯穿全文的爱国情感中,从最初的“清国留学生”富士山下的丑态,到“乌烟瘴气”的活动室,到“水幕里”这么敏感的地名,到最后“围观的中国人”等等,看似细微,其实是大气滂沱的一泄到底的爱国情怀。读完后只觉得痛快。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设计思维导图来展示完成。
5:研读《琐记》,读出简单味。
提问:谈谈你对衍太太的看法?
明确:是一个自私的,令人憎恶的形象。
用ppt展示几句话,分析是如何刻画衍太太人物形象?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明确:平淡的几句话,却塑造出了一个背后经常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的一个角色。语言、神态的描写,让这位太太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给你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说这不但止痛,将来还没有瘢痕。”
明确 :对比的手法,和其他大人对比,衍太太的好人形象立马凸显了。这一句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衍太太对我们的关心和我们孩子对她的喜爱。
“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自己当时被人冤枉时的心境,生动形象,简洁有力。
“不但上讲堂时挟着一堆厚而且大的洋书,气昂昂地走着,决非只有一本“泼赖妈”和四本《左传》的三班生所敢正视;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弯撑开,象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
明确 :鲁迅先生的笔触甚是犀利,短短几句话将头二班学生的趾高气扬描画得淋漓尽致。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作者深深的蔑视。
教师指导:通过语句分析,简简单单的句子就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读出简单味。
四:总结归纳,提升感悟。
Ppt展示:
从小学到初中,
我们在成长,阅历增加,情感丰富;
我们在积累,磨砺自我,形成能力;
我们在进步,撇去表面,跋涉深远;
我们在充实,对比感悟,由浅入深;
在阅读的路上,我们一直在努力,
撑一支长蒿,向更深处漫溯。
学生齐读,并谈谈《朝花夕拾》这本书带来的感受。
教师总结: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初小结合,引导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方式改变,阅读思维进步,阅读方向拓展,从而实现从一篇到多篇,一本到多本。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阅读相关鲁迅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