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王勃专题练习合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联系诗人处境,颔联诗意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在写远行人的前路艰险,其实也是在写诗人自身的命运多舛,仕途坎坷。
B.颈联一方面是对友人的同情与劝慰,一方面也用以自我安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
C.尾联既说明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思念之切。杜甫《梦李白》中“故人入我梦, 明我长相忆”便是这个意思。
D.写法上,诗哥借助写景和想象抒情,笔触感人,着意写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情韵深邃而绵邈。
E.本诗与作者的另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题材同为送别,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和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与劝慰,风格情调相近。
2.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
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点明了送别之地是巴南,行人所去之地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相隔遥远。
B.第一首诗的最后一句通过反问谁见过离别时的啼哭抒发别情,比第二首诗歌表达情感更含蓄。
C.第二首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夜烟弥漫、明月高悬的场景,渲染了离别后凄凉、孤寂的氛围。
D.送别的人总会因朋友离去而感到寂寞,所以本来不寂寞的离亭也关着门,显得寂寞无比。
E.第二首诗结句中的“寒”字不仅写出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还写出了离别之夜的内心感受。
4.两首诗题为“送别”,诗歌中不直接写离别,却满含别情,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结合诗句加以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调砧④。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 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宿的深湾是个偏僻的地方,道路面对巨大的山谷,村子建在危险的山上。
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C.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D.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6.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麻平晚行
王勃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百年”和“千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时空进行交织,使诗人的愁绪变得更加浓重。
B.颔联写出了诗人“寻戍道”而不得,只能靠辨听泉声而聊以自慰,排遣内心的苦闷。
C.颈联通过“涧叶”、“山花”等意象,呈现出天色已晚、光影难辨的境界,表达诗人无意于赏景而急于返乡的心情。
D.“风急暮猿清”描写了暮色中风的呼啸声、猿的哀鸣声不时传来的凄清景象,以景结情。
8.本诗蕴含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①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注】①北梁:语自《楚辞·九怀》“绝北梁兮永辞”。后用以指送别的地方。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
D.全诗感情真挚动人,既有起笔处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后来又用“寒雾”“暮烟”等景物抒情,渲染了悲伤、沉郁的氛围。
10.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山中①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唐诗举要》中说:“此疑咸亨二年(671)寓巴蜀时作。”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中“滞”既是对江水的直观形容,也借江水之“滞”表现诗人滞留巴蜀的心情。
B.黄诗说自己正是痴儿了却官事,有空闲登阁玩赏,显出一种兀傲的神情,笔势健拔。
C.两首诗都情景交融,王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黄诗情景中又见太白歌行风采。
D.黄诗后四句作者慨叹自己的心怀志事无人知,所以如伯牙绝弦,聊且借美酒以遣怀。
12.“木”“叶”两个意象向来为古代文人骚客所青睐。请赏析两首诗中的“黄叶”“落木”的艺术效果。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有人认为首句的“乱”字用得好,有人认为“寒”字甚妙,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妙?请简述妙在何处。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诗句。
答案及解析
1.DE 2.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送送”意为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遑遑”想象友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关心与惦念。
【解析】1.试题分析:D项,本诗没有通过写景来抒情,而是在叙事和想象中抒发情感;诗没有着意写惜别之情,而用感人的笔触,反复咏叹漫漫长路的艰险和悲凉,实则表现自己遭遇之不幸,仕途之坎坷,正由于这种悲切的身世之感,使人感到别离是何等痛苦,更显出这对挚友的分手之难。E项,“风格情调相近”错误。两首诗相同: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不同:《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2.试题分析:注意从形式上答出“具有音韵美”,从内容上答出“送送”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遑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关心与惦念。
注意: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考核叠词的运用,注意从情感和音韵方面考虑。
3.BD 4.这两首诗主要使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以及别后诗人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的场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离愁别绪。
【解析】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第一首诗的最后一句……比第二首诗歌表达情感更含蓄”错误,“谁见泣离群”意思是“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第一首诗以这种方式表达离情,应是平实浅露。D项,“所以本来不寂寞的离亭也关着门,显得寂寞无比”错误,诗人是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是借助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情感,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两首诗题为‘送别’,诗歌中不直接写离别,却满含别情,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结合诗句加以鉴赏”,这是考查诗歌情感的体现方式。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第一首诗歌中,“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前三句中借助“江”“善” “月”来表达情感,第四句“谁见泣离群”则直接表达情感。第二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诗歌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5.A 6.描写了天已入暮,江童还在辛勤地划船,天晚了,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
【解析】5.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村子建在危险的山上”错误,这里的“危”是高的意思,不是指危险。故选A。
6.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有两小问,第一问要求描述画面,抓住“江童”“山女”这两个人物的动作进行描述即可;第二问要求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紧扣前面的画面描述展开。
【注意】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7.B 8.(1)首联写作者千里羁旅,多时离家,无心游赏。一个“倦”字,表达了作者对游山玩水的倦怠之情。二三两联则是对“倦游”的具体阐释,心中渴望还乡,自然的美景都无法吸引诗人,表达了作者无心赏景,急于返乡的思乡之情。尾联以景结情,清肃的晚风和猿凄厉的啼叫,更突出了独在异乡的孤独和凄凉,表达了作者的羁旅愁苦之情。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只能靠辨听泉声”以偏概全,“寻戍道”为视觉,诗人凭借视觉、听觉来辨别道路,突出天色之晚。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从诗歌标题来看,“麻平晚行”,说明这是一首羁旅诗,按照这个方向思考人物情感即可。
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将时空进行交织,使诗人的愁绪变得更加浓重,此联直接抒写思乡之情,“怀土”与“倦游”都是典型的羁旅思乡的情感;
颔联,写出了诗人“寻道”而不得,只能靠极目远眺和辨听泉声而聊以自慰,排遣内心的苦闷;
颈联通过“润叶”“山花”等意象,暗示了诗人愁苦的心情;
最后一句,以景结情,“风急暮猿清”描写了暮色中风的呼啸声、猿的哀鸣声不时传来的凄清景象,更增愁苦。
总之,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和无法返乡的羁旅愁苦之情。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9.C 10.①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②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③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C.“前一句是远景描写,后一句是近景描写”分析错误,“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前一句是近景描写,后一句是远景描写(也可认为两句都是远景描写,总之后一句不能是近景描写)。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从诗歌标题来看,“秋日别王长史”,“别”说明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应该有离别时候的不舍;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首联“深恩重百年”意思是“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终身难忘”,诗人用“百年”表明对朋友的感激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
如尾联“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意思是“终归知道难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水”,诗人始终知道他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在一起,心中感念 长史对自己的恩德,不禁泪流满面。想到相见渺茫,诗人心中的悲伤又加重了许多,表现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以及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感伤。
11.C 12.(1)王诗中的“黄叶”展现了萧瑟的深秋景色:深秋的傍晚,寒冷的山风吹过,山山岭岭间无数黄叶纷纷飘落;“黄叶”是诗人抒发感情的载体,是他内心愁思的客观对应物:风中飘零的黄叶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凄凉和悲哀,更加烘托了天涯沦落人的郁郁不得意;“黄叶”这一意象,使诗人的情感得以充分的抒发,情景交融,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黄诗中的“落木”则展现了高远壮阔之境:雨后初晴,天气晴朗,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然而下;“千山”“明月”“澄江”背景之下,“落木”营造了空明寥廓的意境,烘托了人物轻松明快的心情,也是作者胸襟怀抱的写照。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错,该诗首尾三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叙事。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高风送秋的傍晚时分,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飞。诗中的“黄叶”展现了萧瑟的深秋景色,寒冷的山风吹过,山山岭岭间无数黄叶纷纷飘落,诗句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及沦落天涯而起的凄楚心情。“黄叶”,是诗人抒发感情的载体,是他内心愁思的客观对应物,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满山飘飞的黄叶,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内心的萧瑟、凄凉。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风中飘零的黄叶的描写情景交融,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描绘的景象是,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所以诗中的“落木”展现是是高远壮阔之境,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此时诗人结束公务后,心情如释重负,格外欢快,心情自然愉悦。在“千山”“明月”“澄江”背景之下,“落木”营造了空明寥廓的意境,烘托了人物轻松明快的心情。
13.(1)首句中的 “乱”既写夜烟迷乱之景,也暗示了诗人送别前的心情迷乱; “寒”字在此诗中不仅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一个“寒”字烘托出一片离情,起到画龙注意的作用。
(2)诗歌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写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孤寂、怅惘、伤感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炼字能力。即赏析某字的妙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该题,首先读懂该句诗写的内容,细细揣摩该字用来表现的对象是什么,该字能表现其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本题题目是“有人认为首句的‘乱’字用得好,有人认为‘寒’字甚妙,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妙?请简述妙在何处”,题目要求学生在“乱”和“寒”两个字中任意选取一个进行赏析,说出该字的妙处。“乱”字是修饰“烟”的,意思是“凌乱”,“乱”字所在句子“乱烟笼碧砌”意思是说“凌乱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写烟用“乱”字,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心情的迷乱。而末句的“寒”字,更是把送别友人的离情完全表达出来,是一个画龙注意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本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分析。本诗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顶次句”。这是说,一三两句都是写离亭,而门户深掩之景是与烟笼碧砌之景相照应的;二四两句都是写从离亭眺望所见,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与中天月驰之景相绾合的。这是一三两句之间与二四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其实,一二两句之间与三四两句之间也有其内在联系。对月夜景色有体验的读者会知道,地面的烟雾往往随夜深月转而加浓。也就是说诗人的离情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注意】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