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王维专题练习合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③。
文翁翻教授④,不敢倚先贤。
【注】①本诗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输橦布:织布纳税。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教授:此处指教化百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
B.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
C.颈联写蜀中民俗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和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途艰难的深深忧虑。
D.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的送别名篇。
2.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用什么手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中田园作
(唐)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注】①春中(zhòng):即仲春,农历二月。②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③觇(chān):探测、察看。④御:进用,饮、喝的意思。
3.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图?
4.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5.下列几项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帐:古代送人远行,在郊外路旁为饯别而设的帷帐。亦指送行的酒筵。意同“祖席”。
B.作者感情经历了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这几个阶段。
C.“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这两句写到环境,表现出友人离去造成自己的空虚感、落寞感,而“日暮长河急”更加重了心绪的缭乱。
D.“解缆君已遥”,写船快,实则怨船快;“望君犹伫立”,一个“犹”写出了作者犹豫不决的心情。
6.这首诗通过哪些表现手法表现诗人的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不遇咏
王维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①,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悦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②
[注释]①百人会:众多重臣被召的盛会。预:同“与”。②肯:岂肯。徒尔:仅能如此,意指平庸。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献书报效朝廷却不被接纳,想要回归田园却又收成不好,表现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况。
B.诗人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而无法如愿,然而又不肯违背自己的心志去趋附权贵、求取功名。
C.远赴他乡后,诗人虽然可以和友人一起饮酒、登山、临水,但仍不免触景生情,思念家人。
D.今人自私冷漠而友人知我心忧,两者对比,反映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对友人的感激。
8.本诗因不遇而作却并不消沉,请结合全诗加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从老子学道,学成归来,旅客们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海鸥”典出《列子·黄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9.下列关于本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的“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闲散安逸的情怀。
B.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唯有木槿、露葵相伴,突出了隐居生活的孤寂寡淡。
C.尾联运用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
D.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10.前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试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为例,说说诗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诗前四句是写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两句,描绘的是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的画面。
C.“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与“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所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感情是相同的。
E.诗歌结尾,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2.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决定在傍晚时分就隐住在终南山边。
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诗的最后两句说,作者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自己竟忘了回去。
D.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E.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山川景物,表现出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语言虽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14.这首诗五、六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及解析
1.C 2.(1)借景抒情。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梓州风光的赞美,以及对友人赴任的祝福。
(2)叙事抒情。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有激励之意。
(3)用典抒情。真诚勉励并殷切期望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途艰难的深深忧虑”说法错误。颈联写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是为了表现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诗人借此来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是对友人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的期待和勉励。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
前两联写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如同展开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令人为之一振。“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更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这两联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祝福之情。此处是借景抒情。
第三联“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叙事,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这是对友人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的期待和勉励。此处是叙事抒情。
最后一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用典故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此处是用典抒情。
3.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春日田园图。春天到了,斑鸠在屋上不时鸣叫,村中的杏花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这一切都透出一种明媚、生机、充满希望的春天的气息。 4.尾联抒发了诗人惋惜、惆怅之情。诗人面对这样的美景,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领略与享受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抓住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中的画面,最后用词语概括一下画面特点。
前四句“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春天到来屋上有一只杜鹃鸟在鸣叫,村落旁边大片杏花开得雪白。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源脉。前两句主要意象是“斑鸠、杏花”,鸟语花香,通过鸟鸣、花开,就把春意写得很浓了。后两句的主语是农民,主要写农人的劳作,诗人由春天的景物写到农事,好像是春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使得农民在家里呆不住了,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这是一幅明媚、生机、充满希望的春景图。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惆怅远行客”,即“远行客惆怅”。“远行客',指出远门的人。诗人很想开怀畅饮,可是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生活,连饮酒都没有了兴致,只剩下惋惜和惆怅。尾联表达远行者对乡土的深沉眷恋。
5.D 6.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感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
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
④对比,“方一笑”与“还成泣”对比,写出了相聚短暂的遗憾。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综合赏析能力。
D.“……一个“犹”写出了作者犹豫不决的心情”感情理解错误,“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通过哪些表现手法表现诗人的离愁别绪的”,情感非常明确,是离愁别绪,只是具体分析抒情方式。
首联“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写两人才相逢又相别了,刚高兴了一会,现在又悲伤了起来, 一笑一悲对比明显,传达出来去匆匆的遗憾;诗歌中“荒城”“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都是一些哀景,这里哀景衬哀情,采用的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式。
“成泣”“伤离”“愁”都体现了哀情,开门见山直接抒情。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这里用动作描写,也就是细节描写,前句写船快,实则怨船快,下句写作者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前面再加一个“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诗人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不舍的深情。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短暂的“相逢”对“相送”、“笑”对“泣”形成对比,又起了反衬、加强的作用,表明相聚的短暂,友情的真挚、深厚,语言朴实平易但蕴含的情感又很丰富。
7.D 8.①诗人尽管不遇却不愿阿谀权贵,在落魄中仍保持自己的一身傲骨。②诗人与友人登山临水,在对家人的思念中仍不失豪迈豁达的胸怀。③诗人批判世人自私,在忧愤不平中仍坚守自己济世进取的志向。
【解析】7.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对友人的感激“错误,表达应该是自己强烈的用世的意愿。故选D。
8.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题目要求分析“因不遇而作却并不消沉”注意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析,第四句,阿谀奉承权贵,可以获得利禄,但自己的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这样做,只能沉沦困顿。表达出在落魄中仍保持自己的一身傲骨。接着的四句,描写主人公不遇失意后漂泊困窘的生活。家人住在京城,风尘阻隔,音信全无,还是暂且留在北地,登山临水,流连赏玩吧,表达出内心的豁达。最后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陈述他对世俗的态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说:今天世上的人,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我对这种现象大为不悦,内心十分鄙视。这一点,你是应当了解的。我希望先济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过闲适的隐逸生活,岂肯一辈子庸庸碌碌,毫无成就,枉做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栖迟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说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现出他仍然有强烈的用世要求。
【注意】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9.B 10.“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形容夏木之茂密, 环境幽深。白鹭雪白,黄鹂金黄,色彩差异明显;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写动态,一写声音。碧空中白鹭高飞,绿树与黄鹂相衬,高低和谐,极具层次感,如一幅画展现在读者面前。
【解析】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孤寂寡淡”错误,应该是“安逸闲适”。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不啻天壤云泥。故选B。
注意: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结合题干提示“诗中有画”赏析诗句内容。“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11.CD 12.《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C项,“万亩良田,井然有序”说法错误,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D项,“与‘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所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感情是相同的”说法错误,本诗中鸟雀之声传达的是思乡之情,而王昌龄的这句诗表达的是闺怨之意,“玉镜台”是婚娶聘礼的代称。故选CD。
12.题干是“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主要考查意象和抒发情感方面的比较分析能力。分别分析诗句所用的意象,然后进行比较。抒发情感方面主要包括抒情方式和抒情内容等,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用“猿鸣”,猿声凄异其哀转之声,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泪沾裳”,远离亲人,涉险至此。表达了内心思念亲人的悲苦之情,“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通过“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这些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抒发了诗人思乡的凄凉悲苦之情。而本诗,通过“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日常生活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从分析可以看出,本诗和所比较的诗句不论是在异乡选择,还是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在意象上,本诗选用的意象较有生活气息,是日常生活意象,而要比较的两句诗句选用的诗句为自然景物。情感上,本诗作者陶醉于山水之趣,宽解了诗人的离愁别绪。所要比较的两首诗歌都有沉郁惆怅凄凉之感,离家远去思乡之意。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分别指出这两个方面的不同之处即可。
13.AE 14.这两句诗写到:诗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既写出了隐居山林所见景色的安逸与美好,更突出了作者等闲适的心境,表达了诗人以山水为乐、从容淡泊的情感。
【解析】13.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A项,“决定在傍晚时分就隐住在终南山边”不准确。“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E项,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
注意: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这类题型在诗词鉴赏中比较常见,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14.试题分析: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这些描写都表达了诗人以山水为乐、从容淡泊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