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李商隐专题练习合集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四首(其二)
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注】。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注】晋贾充之女在帘后窥望,倾慕韩寿的年少英俊,后二人得成佳偶;宓妃(诗中指甄氏)爱重曹植的文学才华,但后被曹操拆散,终成爱情悲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东风、轻雷等春景,传达出生命萌动的气息,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喜悦。
B.颔联中“金蟾”指香炉,“玉虎”是井上打水的辘轳;“香”“丝”谐音“相”“思”。
C.贾氏窥帘,宓妃情深,连用典故,表现出女主人公追求爱情时情感的真挚与炽烈。
D.这首爱情诗融入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语言有着丰富的暗示与联想意味,朦胧幽美。
2.有论者认为此诗的尾联使全诗具有了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凉 思
李商隐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①兼春②远,南陵③寓使④迟。
天涯占梦⑤数,疑误有新知。
【注】①北斗:诗中借指皇帝居处,即长安。②兼春:兼年,两年。③南陵:唐时属池州,今安徽南陵县。④寓使:送信的使者。⑤占梦:占卜梦境。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一幅初秋水亭夜凉图,紧扣诗题“凉思”,同时交代了诗作的时间背景。
B.颔联笔触由“凉”转入“思”,时节已由春入秋,诗人立于栏杆处,凝神长想,思潮起伏。
C.颈联写诗人离开长安已两年,滞留远方未归;而南陵方面传信的使者,很晚才带回消息。
D.本诗紧扣诗题“凉思”,对凉秋而怀旧,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语言疏朗清淡,富有意味。
4.前人说尾联中“数”“疑”两字用得贴切、奇妙。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①,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②,销愁斗几千?
【注】①宝剑篇:唐将郭元振,少有大志。武则天曾召见,索其文章,振乃上《宝剑篇》,得到武后赏识。②唐初马周西游长安,宿新丰旅店,悠然独酌。后来唐太宗召与语,授监察御史。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题目“风雨”一语双关,既是现实中黄叶遭受摧残的自然风雨的写照,也是人世风雨的一种隐喻。
B.首联以“凄凉”二字开篇,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又用典故表明自己没有郭元振那样的际遇,生活过得穷苦。
C.颔联对比突出,用字精巧,“仍”和“自”富有神韵。“仍”不仅写出了风雨的无情,更有力地透出内心的痛苦;“自”刻画出青楼豪贵享乐的情态。
D.尾联以问作结,作者想用温暖的酒来安慰凄凉的心,然而并不能实现,只留下心绪茫然的自己和无法排解的愁绪。
6.这首诗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崔珏往西川
李商隐
年少因何有旅愁,欲为东下更西游。
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①烧益州。
卜肆②至今多寂寞,酒垆③从古擅风流。
浣花笺纸④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
【注】①火云:夏日的旱云。②卜肆:市集上占卜者的营业处所。汉时蜀人严君平卜筮于成都,日得百钱,足以自养,即闭肆下帘而授《老子》。③酒垆:汉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俱至临邛(治所在今四川新津西),尽卖车骑买酒舍酤酒,文君当垆。④浣花笺纸:唐代名妓薛涛家居成都浣花溪旁,以溪水造十色笺,名薛涛笺。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崔珏尚年轻,不该有旅愁,他选择前往西川实属不得已。
B.颈联化用严君平等人的典故,表明西川自古多才俊,值得探访。
C.尾联写诗人希望崔珏在西川多多游览名胜古迹,写诗消解愁苦。
D.这首送别诗一抛沉重的离愁别绪,表达了诗人对崔珏的深深祝愿。
8.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9.“欲望休”写出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态和心情?
10.“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对后来一些诗词如钱翊的“芳心犹卷怯春寒”,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乃至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句诗在抒写感情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①(其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囿,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②,并觉今朝粉态新。
①回中:在今陕西陇县西北。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这年因有人作祟,诗人应博学宏词科不第,从京都回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中。②“前溪”句:前溪是南朝教习音乐的地方,江南声伎多出于此。此句用人的舞态描摹花之飘零。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诗人将石榴花拿来作比:请不要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牡丹虽然在春季怒放,却“先期零落”,更使人愁。
B.颔联中,诗人细致地描绘了牡丹残败的景象:先写暴雨击花,再写牡丹的凋谢使人不忍直视。“伤心”“破梦”既是写花,也是作者自叹。
C.颈联中,诗人描写环境与花败后的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气候恶劣,已非当年旧圃之环境﹔花落委地,—年的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
D.尾联中,“并觉今朝粉态新”,他日牡丹落尽时,回想今朝雨中粉态,更觉其清丽动人。此联暗示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前途黯淡之感更加深沉。
12.与李商隐的《锦瑟》相比,本诗意象“锦瑟”的作用和蕴含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分别简析。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这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2)请赏析这首诗结尾一句的表达效果。
阅读《锦瑟》,完成下面小题。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4.下面是对诗中运用的典故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周晓梦迷蝴蝶”,庄周梦蝶,醒来以后,自己依然是自己,可蝴蝶却不知何往。“迷”是痴迷的意思。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境界的痴迷。
B.“望帝春心托杜鹃”,古代杜宇,国亡身死,魂化杜鹃,啼声凄婉。此典故表达了诗人如杜鹃送春归般的哀怨之情。
C.“沧海月明珠有泪”,明月之夜,沧海之间,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珠似水中月,月本天上明珠。此典故表达了诗人凄寒孤寂而又十分感伤的情怀。
D.“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之山。在阳光的照耀下,蕴藏于其中的玉气冉冉上升,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此典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渺茫难即的惋惜之情。
15.首联的“华年”有何含义?它与诗的主题是何关系?
16.“沧海月明珠有泪”共有几个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17.下面是李商隐的一首诗,读后回答问题。
风雨
唐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①如何理解诗中的“风雨”二字?
②“青楼自管弦”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野 菊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 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 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 清尊相伴省①他年。
紫云②新苑移花处, 不取霜栽③近御筵。
【 注】 ①省: 记, 忆。 ②紫云: 指代中书省。 令狐楚、 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 ③霜栽: 指野菊。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和《 锦瑟》 一样, 都体现了作者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
B.第四句写秋菊敛香隐迹, 甘于与暮秋寒蝉一样寂寞, 令人不胜感叹。
C.颈联将“此夕” 与“ 他年” 对照, 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
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 实则暗指令狐绚不向朝廷引荐自己。
19.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 历来为人称道, 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荷花
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①,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曲池荷
卢照邻②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注】①伦:同等,同类。②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长期仕途失意。
20.下面对这两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李诗中“不相伦”意谓世人重花轻叶,“金盆”表现了对花的偏爱。
B.李诗“惟有”二句与首二句形成对比,表现荷花花叶相守,不向世俗屈服的品格。
C.卢诗写“浮香”绕岸,实际表现的是夏荷的盛开,以嗅觉写之,十分巧妙。
D.卢诗“常恐”二字带来角色转换,由前面诗人的观赏,变为荷花的倾诉。
E.两首诗都描写了荷花开放、荷叶铺陈之美和花残叶败的凄凉景象。
21.这两首咏物言志诗都写了荷花,但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夕阳楼 李商隐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22.“花明柳暗绕天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有人说本诗最后两句最具表现力,请从诗句选用意象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A 2.①前三联写相思的迷惘、苦闷以及追求真挚美好爱情的强烈愿望;
②尾联陡转,以香销成灰体现相思不得、爱情破灭,内心痛苦万分;
③追求至真至纯至美的情感却不可得,显示出强烈的悲剧美,动人心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A.“主人公内心的喜悦”有误,这两句既隐隐传达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主人公内心”应是“迷惘和不平静”。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结构的能力。
首联借东风细雨、莲池轻雷等景物,这春天生命萌动的气息,衬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动的心情,又因风雨轻雷而带上凄迷黯淡的色调,传达出女主人公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
颔联描写香烟缭绕的香炉、牵丝汲的井辘轳,这些都是室内院中之景,衬托出女子幽处孤寂的情景和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这两句分别用“香”、“丝”谐音“相”、“思”,可见这些景物也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
颈联用了两个爱情典故,尽管这两个爱情故事结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无论是贾氏窥帘,爱韩寿之少俊,还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华,都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之强烈,奔放。
前三联写出女子的相思迷惘苦闷以及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尾联却突然转折,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热情转化成幻灭的悲哀和强烈的激愤。
“春心”喻对爱情的向往把“春心”与“花争发”联系起来,赋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联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为具象,用强烈对照的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之毁灭,渴望美好爱情与爱情的破灭形成巨大反差,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3.C 4.“数”,多次;“疑”,怀疑。诗人缅怀长安而不得归,寻找新的出路又没有结果,故屡屡借梦境占卜吉凶;托去南陵传信的使者,又迟迟不带回期待的消息,于是猜疑对方有了新结识的朋友而不念旧交了。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而南陵方面传信的使者,很晚才带回消息”错误。应是托去南陵传信的使者,迟迟不带回期待的消息。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的炼字能力。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意思是:远隔天涯我屡次占卜着美梦;疑心你有新交而把老友忘记。
“数”,在此处应是多次的意思;“疑”,怀疑。诗人离开长安已有两个年头,滞留远方未归;而托去南陵传信的使者,又迟迟不带回期待的消息。处在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无怪乎诗人要产生被弃置天涯、零丁无告的感觉。故诗人屡屡借梦境占卜吉凶,甚至猜疑所联系的对方有了新结识的朋友而不念旧交了。“数”“疑”两字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对朋友的思念至深。
5.B 6.(1)对唐初开明政治的向往和匡世济时的强烈要求。题目“风雨”象征包围、压抑、摧残才智之士的冷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氛围。
(2)怀才不遇的悲愤。首联和尾联运用典故,借郭元振和马周的际遇,抒发自己尽管怀有宏大抱负和用世热情,却没有那样的际遇,感到悲愤。
(3)羁旅漂泊的凄凉。“羁泊欲穷年”写出了诗人不禁黯然神伤,表达了自己也许会飘泊在外,终此一生了的感叹。
(4)孑然孤立的痛苦,颈联中对“新知”“旧好”的忆念,但思忆的结果却让自己更加痛苦。新交的朋友遭到浇薄世俗的诋毁,旧日的知交也关系疏远了,生发孤独之感。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
B.“生活过得穷苦”理解错误。“羁泊欲穷年”意思是,长期羁旅在外虚度华年。“穷年”,指一整年,常年。用“欲穷年”来突出凄凉羁泊生涯的无穷无已,表达其不得志的感慨。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本诗的题目“风雨”有象征意蕴,一语双关,既是现实中黄叶遭受摧残的自然风雨的写照,也是人世风雨的一种隐喻。“风雨”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扼杀贤才的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唐初开明政治的向往和匡世济时的强烈要求。
首联和尾联运用典故。首联中“宝剑篇”,系借指自己抒发不遇之感的诗作,这个典故本身所包含的壮怀激烈的意蕴和郭元振这位富于才略的历史人物在读者脑海中引起的联想,它给人们的实际感受,却是在羁旅飘泊的凄凉中蕴积着一股郁勃不平之气。尾联中“新丰酒”暗用典故。初唐的马周落拓未遇时,西游长安,住新丰旅舍。受到冷遇,遂取酒独酌,表现出不凡的气度和性格。后来受到皇帝赏识,拔居高位。诗人想到自己只有马周当初未遇时的落拓,却无马周后来的幸遇,所以只能盼望着用新丰美酒一浇胸中块垒。然而羁泊异乡,远离京华,即使想如马周失意时取新丰美酒独酌也不可得,所以说“心断”。诗人借郭元振和马周的际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羁泊欲穷年”,突出凄凉羁泊生涯的无穷无已,似乎满纸悲酸凄苦。表达了诗人羁旅漂泊的凄凉。
颈联“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中流露对“新知”、“旧好”的忆念,但思忆的结果却反而给心灵带来更深的痛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旧好”关系疏远,“新知”遭受非难,两句中一“遭”一“隔”,写出了诗人在现实中孑然孤立的处境,也蕴含了诗人对“薄俗”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孑然孤立的痛苦。
7.C 8.颔联诗人运用想象、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巫峡的激浪滔天,益州的旱云如火的壮阔之景,表现出对壮美之景的咏叹和对朋友的深深祝福。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C. “多多游览名胜古迹”错误,尾联出句化用薛涛造笺纸的典故,一方面承上联表明西川多才俊,另一方面艺术化地写崔珏用笺纸题诗,并无希望崔珏多多游览名胜古迹之意。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和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颔联“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为想象之景,诗人想象朋友崔珏前往四川途中,会看到巫峡雪浪翻滚,涛声震天;益州夏日的旱云如火,绵延千里。“雪浪吼巫峡”为听觉角度,“火云烧益州”为视觉角度,视听结合;雪浪翻滚,涛声震天为动态角度,旱云如火,绵延千里为静态角度,动静结合。同时“一条”对“千里”,对仗工整,整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益州和巫峡的壮丽景色,畅想了朋友一路壮阔景观和内心澎湃的情绪,既写出对满眼江涛水、天边烈火云的大气之叹,又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祝福。
9.“欲望休”惟妙惟肖的描摹出女子欲望还休、欲上又止的情态,从中透露出她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孤寂无聊的失望心情。 10.比喻拟人,借芭蕉、丁香两个喻体,拟人化地将二人异地同心、不得与对方相会的难以言传的愁苦表现得兴味悠长。景与情、物与人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含蕴无穷。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楼上黄昏欲望休”,“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里,这样的环境有很强的暗示性,往往用来点染离愁与相思。就是在这样一种意境中展开。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欲望休”,“休”,即停止、罢休之意。为什么欲望还休呢?答案隐藏在下一句里。此诗的“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由此可知,“欲望休”可以看出女子欲望还休、欲上又止的情态,可以看出内心的矛盾纠结。答题时,可结合着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及关键词来加以理解。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意思是“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依然含苞;两个相爱的人身处异地,都因春风拂起了内心的离别愁闷”,这里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分析作答。
11.B 12.作用:《锦瑟》中,锦瑟是核心意象,作者以此来寄托情怀;此诗中的锦瑟并非核心意象,作者只是把风雨之声喻为锦瑟奏出的急促音符,以此来渲染风雨摧残娇花的气氛。
情感:《锦瑟》中,锦瑟蕴含着作者美好年华逝去的伤感;此诗中,锦瑟蕴含着作者对牡丹的怜惜,对自己科举不顺的哀叹。
【解析】1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项,“诗人细致地描绘眼前的残败景象”错误,“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句是说:牡丹花那如玉盘一样的花冠上雨珠飞溅,让我屡屡伤心;无情风雨像急奏的锦瑟,繁弦促柱,频频惊破美梦。诗人并没有直接细致地描绘牡丹败落的场景,而是通过自己的感受来写雨打牡丹。
故选B。
12.本题考查理解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作用和蕴含情感的能力。
《锦瑟》诗中,诗人对年华易逝的感叹因睹锦瑟之形(五十弦),闻锦瑟之声(弦弦柱柱所发的悲声)而生,所以“锦瑟”是核心意象,作者以此来寄托情怀。下句“一弦一柱思华年”既摹写锦瑟所奏的迷幻、哀怨、清幽、缥缈的音乐意境,又借助于描摹音乐意境的象征性图景对年华所历所感作概括而形象的反映。关键在于“年华”二字,意为聆听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锦瑟”蕴含着作者美好年华逝去的伤感。
本诗中,颔联两句紧承首联,进一步描绘赏花人与落花的情牵意连:那点点水珠滴满花冠,如同泪洒玉盘,令人伤感;那萧萧风雨阵阵袭来,好似锦瑟哀弦,惊人睡梦,诗人无限怜惜的哀叹就由此而生:衰红满地的园圃笼罩着重重阴霾,今非昔比,一年一年的蓬勃生机化为尘埃,万事皆空,“锦瑟”蕴含着作者对牡丹的怜惜。前三联喻己未及施展才能即遭打击而沦落,心伤泪迸,希望成空,昔日之环境已不可再,今后之前途已不可问。末联则借异日花瓣落尽之时迥视今日雨中情景,犹感粉态之新艳,暗示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联系应宏博试被黜情事,此诗之感遇性质自不待言。本诗的“锦瑟”并非核心意象,作者只是把风雨之声喻为锦瑟奏出的急促音符,渲染气氛,营造萧萧风雨阵阵袭来,好似锦瑟哀弦惊梦的意境,为下文抒情张本。
【注意】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3.(1)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2)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
【详解】(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简要概括出体现“隐者”身份的词句。读懂全诗,抓住“隐者”这一身份特征去寻找诗中内容。由“城郭休过识者稀”可知此人“城里少有人知”;由“哀猿啼处有柴扉”中的“哀猿啼处”可知此人“家住深山”,由“有柴扉”可知此人“居室偏僻简陋”;由“沧江白石渔樵路”中的“渔樵路”可知此人“与渔樵为伍”。这样,本题可概括为:城中识者甚少;家住深山;居室偏僻简陋;混迹渔樵行列。最后分点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赏析这首诗结尾一句的表达效果。回答时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准确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第三步,指出诗人在诗中运用该表达技巧抒发了什么情感,或者达到怎样的效果。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精读结句。结句“日暮归来雨满衣”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后日暮归来被雨淋湿衣衫的情景,侧面表达诗人对寻访隐者的执著,也表明诗人与隐者之间深挚情感。这是一种理解,理解为实写诗人自己。还有一种理解为续写所访的隐者,诗人想象隐者日暮归来时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这两种理解选其一回答即可。
【注意】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对比。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回答时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第三步,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运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
14.A 15.华年,正如今语所谓美丽的青春。本诗的主题是追忆华年所感,因此可以理解为“华年”是主题的由头,或是主题的发轫。 16.共有海、月、珠、泪四个意象;四个意象有共同的特征,诗人凭借联想将其交融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惝恍迷离可望不可即的带有哀婉的境界。
【解析】14.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用典及其作用的能力。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诗歌中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本题A项,“迷”是不是痴迷的意思,而是说迷惑,分不清。这个典故是说,庄周在梦里见到了蝴蝶,但是却分不清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境界的痴迷”也不对,应该是表达了美好梦境破灭后的伤感之情。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品味鉴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分析“首联的‘华年’有何含义?它与诗的主题是何关系?”然后要从用词和修辞等语言特色的赏析角度分析,并将要求鉴赏的内容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来鉴赏。首联中的年华是指美好的年华,一般指美好的青春年华。结合诗歌的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是作者的回忆之作,首联中的“华年”正是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青春年华的的怀念之情,可以理解为抒发主题的由头。
16.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分析“‘沧海月明珠有泪’共有几个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意象,是指倾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形象,诗歌中的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概括意象的关键是寻找诗句中主要物象。“沧海月明珠有泪”,是说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珍珠。共有海、月、珠、泪四个意象。而意境,是古代诗歌追求的最高标准——从意象中升华出境界。诗人凭借联想将意象交融在一起,营造了迷离哀婉的境界。
【注意】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17.①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自然界的风和雨,第二层含义是指作者人生中的艰难困苦。
②“青楼自管弦”一句所写的热闹景象与“黄叶仍风雨”所写的诗人飘零孤苦的景况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反衬)了诗人遭遇之不幸。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把词语放到诗句中揣摩其含义,其次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所写内容,分析词语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风雨”一词一语双关,既指事实上的摧残黄叶的风雨,又具有象征意蕴,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扼杀贤才的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但品味全诗,便会体会到作者在批判揭露阴暗现实的同时又表现一种积极用世的生活热情。首、尾两联用郭元振、马周之典也流露出对初唐开明政治的向往和匡时济世的强烈要求。这正是一切正直的有事业心而又不遇于时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心境,故此诗具有典型性和深广的社会意义。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颔联承上,进一步抒写羁泊异乡期间风雨凄凉的人生感受。前句触物兴感,实中寓虚,用风雨中飘零满地的黄叶象征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与后句实写青楼管弦正形成一喧一寂的鲜明对比,形象地展现出沉沦寒士与青楼 豪贵苦乐悬殊、冷热迥异的两幅对立的人生图景。两句中“仍”、“自”二字,开合相应,极富神味。“仍”是更、兼之意。黄叶本已凋衰,再加风雨摧残,其凄凉景象更令人触目神伤。它不仅用加倍法写出风雨之无情和不幸之重沓,而且有力地透出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自”字既有转折意味,又含“自顾”之意,画出青楼豪贵得意纵恣、自顾享乐、根本无视人间另有忧苦的意态。它与“仍”字对应,正显示出苦者自苦、乐者自乐那样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和人间关系,而诗人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愤激不平,也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注意】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18.B 19.①运用比喻,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生动贴切。②运用叠词,“冉冉”“涓涓”,由外在环境写到内在心境,节律优美,音韵和谐。③运用双关,“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美好才情;“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含蓄形象。④承上启下,将上句透露的处境和下文揭示的心境联系起来,结构严密。⑤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悲”“忍”“不取”等情感作铺垫。
【解析】18.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此类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B项,“甘于与暮秋寒蝉一样寂寞”错误,应为感叹时不我予,想有所作为,但现实情况不允许,实在无可奈何。故选B项。
19.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这道题考的是炼句。赏析诗句,首先指出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赏析诗歌的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本句意思是野菊的微香四处飘散,花上的秋露似泪珠点点。这里将菊花上的露珠比作泪水,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诗句中连用了两个叠词“冉冉”、“涓涓”,运用这两个叠词写出由于环境恶劣。本来花气袭人的野菊只能散发出细细的微香,所以它难免要清泪涓涓,不断洒落,叠词的运用从外在环境写到野菊的内在心境,刻画细致入微,同时节律优美,音韵和谐。此处,运用双关,“微香”既指花香,也暗指自己保有的高尚品格;“泪”既指露珠,也暗指自己身世悲苦。含蓄形象。本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写出了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只能发出细细的香味,内心悲苦,清泪涓涓,奠定全诗悲的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悲”“忍”“不取”等情感作铺垫。结构上,此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句透露的处境和下文揭示的心境联系起来,结构严密。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的“悲”“忍”“不取”等情感作铺垫。本题从修辞手法、词语的使用、结构安排、情感的方面结合诗句。
【注意】赏析诗句题答题步骤:指出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该手法的;点出运用该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
20.BE 21.(1)李诗:描写了荷花与荷叶一起开合舒卷,翠减红衰的景象,表现了它们休戚与共的关系,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同甘共苦的美好人际关系的赞美。(2)卢诗:先写荷花溢香、荷叶田田的景象,暗喻自己才华卓著;又写荷花对秋风零落的恐惧,暗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虑。
【解析】20.试题分析:题干是“下面对这两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意思,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才能做出准确判断。B项,“表现荷花花叶相守,不向世俗屈服的品格”错。对比的作用是表现荷花花叶的命运与其他花的不同。E项,都描写了“花残叶败的凄凉景象”错。卢诗中相关内容表达的是对未来的担忧。
21.试题分析:题干是“这两首咏物言志诗都写了荷花,但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的意思,先要回答描写荷花的景象,再透过对荷花的描写赏析作者的情感表达。赏析李商隐的《赠荷花》一诗,诗的前两句写花与叶的两种不同命运。世上的花与叶,本是同根生,同枝长,花儿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各自与众不同而独具芳馨。一旦被慧眼识中。便移栽金盆,倍受呵护。但绿叶却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这两句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惟有”以下四句,转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开放闭合,种种风姿。这首诗吟咏荷叶荷花“任天真”的品质,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三、四句写荷花“任天真”,侧重表现共荣;五、六句的“长相映”,主要表现同衰。后四句诗从正反两面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李商隐一生不得志,怀才不遇,夹在两党之争中,饱受奚落和排挤。这首诗歌颂荷花能荣衰相依,实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卢照邻的《曲池荷》有三层意思,层层推进。第一层写荷之香气。比喻诗人的高贵品格。第二层意思是,美丽的荷花却被阴影覆盖,其妙质丽容得不到彰显,难为世人所知。比喻诗人的才华得不到施展。这还不够,诗人更担心的是衰弱之躯再添新病,就像秋风不相待,先入荷花池。这就很自然地转入了下一层意思。第三层写最令人害怕的还不是这些美丽的事物被遮盖,而是担心无情的秋风提前到来。卢照邻由于身体状况极差,长期仕途失意,面对人生,常常自悲。就像一朵亭亭玉立,艳压群芳,十分圣洁的荷花,其艳质丽容一直为阴影所覆盖,得不到世人的赏识。但是,任你遮住我芙蓉如面眉如柳,却遮不住我遍体清香向外透。从中还可以窥见诗人怀才不遇并且所受到的压抑,以及诗人欲向社会展露才华的忧伤。
注意: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结合诗歌内容比较两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不相同,较为容易,结合咏物言志诗都写了荷花的内容作答即可。另外,比较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可以关注以下几方面: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手法入手,细节含蓄的表达抒情主人公情感的最入微的手法。如本题注释②中“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长期仕途失意”就是重要的提示点。
(1)这句运用反衬(衬托、对比)的手法;以花明柳暗的春色反衬自己的一腔哀愁,表达了一种愁苦之情。
(2)①以“孤鸿”喻自己,以“孤鸿”的形单影只表达出自己的孤独寂寞;②以“孤鸿”的不知身世喻自己前程未卜。
【解析】22.试题分析:“花明柳暗绕天愁”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答题很明确,只要回答出手法和作用就可以了。注意答出特征“反衬”,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具体反衬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23.试题分析: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此题注意分析“孤鸿”的象征意义。注意抓住“孤鸿”这一意象,然后分析其象征意义:形单影只表达出自己的孤独寂寞,以“孤鸿”的不知身世喻自己前程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