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同步练习)-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一、选择题
1.小明观察到“蝴蝶足很大,很清楚,且还看到足上有很多毛”,他是用( )观察的。
A.放大镜 B.肉眼 C.显微镜
2.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发现目镜下的光圈非常暗淡,此时应该调节( )直至光圈明亮。
A.调节旋钮 B.反光镜 C.载玻片 D.目镜
3.蜜蜂用( )来辨别气味。
A.鼻子 B.触角 C.嘴 D.眼睛
4.小明用显微镜观察标本玻片时,视野中有小黑点,移动载玻片,转换物镜,物小黑点仍存在,小黑点可能存在于( )。
A.反光镜 B.目镜 C.载玻片
5.下列有关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把洋葱直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B.调节显微镜的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这时眼睛应该注视物镜
C.微生物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中看到的方向一致的
D.发现目镜镜面比较脏时,用白纸擦拭
6.把组合凸透镜的制作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 ②准备两个放大镜
③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 ④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A.②④③①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③④①
7.下面触角中天牛触角是( )。
A. B.
C. D.
8.科学家制成人造卫星上的百叶窗式控温系统是受谁的启发( )。
A.苍蝇复眼 B.蝴蝶翅膀 C.昆虫触角 D.自己想的
二、填空题
9.用放大镜观察苍蝇的眼睛是 ,其形状为 。
10.物体必须制成( ),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三、判断题
11.我们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昆虫的某一部分,发现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图像越大,视野也越大。( )
12.显微镜和量筒、弹簧秤一样,是人类认识周围物质的一种工具。( )
13.经过净水器处理后的水,里面没有微生物。( )
14.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是因为它们可以用鼻子分辨各种气味。( )
四、连线题
15.触角是鉴别昆虫种类性别的重要特征,它能感受气味、平衡身体。将下列昆虫与它相对应的触角形状连起来。
天牛 蚕蛾 蝴蝶 蚂蚁 蝗虫
丝状 鞭状 膝状 羽毛状 棒状
16.连线题。
天牛 羽毛状
蚕蛾 鞭状
蝴蝶 膝状
蝗虫 棒状
蚂蚁 丝状
五、简答题
17.如下图,使用显微镜时,通常用左眼来观察显微镜中的图像。你认为,用左眼来观察有什么好处?
六、实验题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18.小科为了能观察水中的微生物,他设计了以下几种培养方法:
①号烧杯中,加入30毫升纯净水,放在窗台上;
②号烧杯中,加入30毫升鱼缸里的水,放在窗台上;
③号烧杯中,加入30毫升纯净水,并放入一些干稻草,放在窗台上;
④号烧杯中,加入30毫升纯净水,并放入一些干稻草,放在冰箱冷藏室里。
他最有可能在 号和 号烧杯的水里观察到微生物。
19.小科用前面的四种培养方法“研究哪些方法能够培养出微生物”,这种实验方法属于_______。
A.模拟实验 B.对比实验 C.转换实验 D.以上方法均有
20.一周后,小科为了能观察到更多微生物,可以选择图2中的A镜头和 (填字母)镜头的组合进行观察。
21.小科对微小生物进行仔细地观察,发现以下信息。其中不能证明它是一个生命体的信息是_______。
A.它会游来游去
B.其中一只生物的身体从中间分裂成两部分
C.它的形状像一只倒转的草鞋
D.沿着盖玻片边缘滴入一滴浓盐水,它会逃离
22.纸币的使用频率越高,纸币上的细菌数量越多。某中学科技活动小组从银行、商店、农贸市场及医院收费处随机采集8种面值的纸币样品各30张,分别用无菌生理盐水漂洗各种纸币,对洗出液进行细菌培养,测得如表的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面额 细菌总数(个/30张) 每张的细菌个数(个/张) 每平方厘米的细菌数(个/平方厘米)
5角 147400 4613 34
1元 363150 12106 68
5元 363100 12127 67
10元 98800 3293 16
20元 145500 4833 27
50元 25700 857 4
100元 12250 408 2
(1)由数据可推理出 、 面额纸币的使用频率较高。
(2)在使用表中数据推出上述结论的过程中,为使结论更为可靠,应比较各面额纸币的 数据(填“细菌总数”“每张的细菌个数”或“每平方厘米的细菌数”)。
为了观察水中的微生物,通常需要用一定方法培养微生物,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微生物的存在。请参照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23.请简单说明图1培养微生物的方法: 。
24.图2中的霉点是由 ,说明了 。
25.如果在载玻片的一端滴一滴含有草履虫的培养液,另一端滴一滴清水,然后把这两滴水连通起来,草履虫会聚集在 中,其原因是 。
26.草履虫的身体是由( )细胞构成的。
A.1个 B.多个 C.数百个
27.草履虫能够进行繁殖,其主要的繁殖方式是( )。
A.胎生 B.分裂生殖 C.有丝分裂
七、综合题
罗伯特 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他将观察到的“小房间”命名为细胞。
下图是小科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据此回答问题。
28.图中的小黑点是( )。
A.细胞核 B.细胞质 C.液泡
29.如果小科想观察到完整的A细胞,他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A.将玻片标本向左下移动 B.将玻片标本向右上移动 C.将微镜向右上移动。
30.如果小科想观察到更多的细胞,他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A.换用低倍镜 B.换用高倍镜 C.调节反光镜
31.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视野中图像非常模糊(如图所示)。此时应该转动( ),直到图像清晰。
A.反光镜 B.调节旋钮 C.物镜
参考答案:
1.A
【详解】用肉眼能看到小昆虫等;放大镜能把图像放大几十倍、观察到一些物质的晶体,生物的一些较小的器官和组织;显微镜能观察到生物的细胞。小明观察到“蝴蝶足很大,且还看到足上有很多毛”是用放大镜观察的。
2.B
【详解】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发现目镜下的光圈非常暗淡,此时应该调节反光镜使其反射光线,照亮标本,直至光圈明亮。
3.B
【详解】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的动物之一,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等特殊的构造。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蜜蜂用触角来辨别气味。
4.B
【详解】显微镜是由两个透镜组成的,其中一个对着物体的叫做物镜,对着人眼的叫做目镜。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如果用显微镜观察标本玻片时,视野中有小黑点,移动载玻片,转换物镜,小黑点仍存在,小黑点可能存在于目镜上。
5.B
【详解】A、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应该把洋葱表皮做成玻片标本可能观察,故A错误;
B、调节显微镜的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这时眼睛应该注视物镜,避免压破玻片,故B正确;
C、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微生物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中看到的方向相反的,故C错误;
D、发现目镜镜面比较脏时,应该用专用的镜头布擦拭,避免划伤镜头,故D错误。
6.A
【详解】显微镜是由两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光学显微镜的镜头有两组,物镜和目镜,都是由多组凸透镜组成的,物镜成放大的倒立的实像,实像落在目镜成虚像的范围内,所以目镜成实像的正立放大的虚像。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步骤是,准备两个放大镜、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象,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所以选项A②④③①是正确的。
7.D
【详解】大多数昆虫身体较小,肉眼不容易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昆虫触角的种类:鞭状触角(如天牛和蚜虫)、棒状触角(如蝴蝶)、羽状触角(如蚕蛾)、丝状触角(如蝗虫)。天牛触角是鞭状触角,它的触角长、鞭状、刚劲,所以D符合题意。
8.B
【详解】蝴蝶翅膀上的鳞片会随阳光的照射方向自动变换角度,从而调节体温。科学家受蝴蝶的启发,将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制成了对温度敏感的百叶窗样式,所以B符合题意。
9. 复眼 六角形
【详解】在放大镜下观察苍蝇的眼睛,我们发现苍蝇的眼睛是由许多小眼组成的,说明苍蝇的眼睛是复眼。复眼中的小眼一般呈六角形。
10.玻片标本
【详解】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使用。
11.×
【详解】放大镜是用了凸透镜的原理,放大倍数是和镜片中心凸出的弧度有关,和镜片大小无关。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大、透镜视野越小;中心厚度越小的放大镜,其放大倍数越小、透镜视野越大。图像越大,视野也越小。
12.√
【详解】工具能够帮助人类做许多人类不能做的事情,扩大了人的视野,延伸了人的肢体,增强了人的力量。显微镜和量筒,弹簧秤一样,也是人类认识周围物质的一种工具,题目的说法是正确的。
13.×
【详解】经过净水器处理后的水,一般是沈淀、过滤,较好的还通过吸附、消毒,但不能使用强杀菌剂(有毒),这个过程不能除去滤过性病毒,也不能杀灭所有细菌微生物。
14.×
【详解】科学研究表明,昆虫的触角上,遍布着接受和处理气味信息的嗅觉细胞和神经网络。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有的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所以它们可以用触角分辨各种气味。
15.
【详解】由于昆虫种类、性别不同,它们触角的长短、粗细和形状各不相同。天牛的触角比它的身体还长,呈鞭状;蚕蛾的触觉鞭节由许多大小相似的小节相连成细丝状,呈羽毛状;蚂蚁触角的第一节膨粗,有膝状弯曲,呈膝状;蝴蝶的触角细长而末端膨大,呈棒状;蝗虫的触角很短,呈丝状。
16.
【详解】昆虫头部有一对触角,不同的昆虫,触角的形状不同,根据对昆虫的了解,天牛的触角是鞭状;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蝗虫的触角是丝状;蚂蚁的触角是膝状。
17.左眼注视目镜观察物像.右眼能够睁开看着画图及记录
【详解】显微镜的正确使用顺序是:取镜、安放、对光、观察、整理(收镜)五个步骤。显微镜观察时正确的方法是:用左眼观察,同时右眼睁开,便于边观察边作图。
18. ② ③ 19.B 20.B 21.C
【分析】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可以利用干草和池塘水培养微生物,培养的时候应尽量减少光的照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视野大小呈反比例关系,即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对比实验是一种特别的收集证据的方法,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某个条件来证明改变的条件和实验结果的关系。
18.微生物也是有生命的物体,它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小科设计的微生物培养方法中,②号烧杯中,加入30毫升鱼缸里的水,放在窗台上;③号烧杯中,加入30毫升纯净水,并放入一些干稻草,放在窗台上,这两种环境下最有可能观察到微生物。纯净水培养、放入冰箱里都不适合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19.小科用前面的四种培养方法“研究哪些方法能够培养出微生物”,这种实验方法属于对比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来验证变量与实验结果的关系。
20.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视野越小。一周后,小科为了能观察到更多微生物,应该选择放大倍数小的镜头组合,可以选择图2中的A镜头和B镜头10×的组合进行观察。
21.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小科对微小生物进行仔细地观察,它会游来游去,其中一只生物的身体从中间分裂成两部分,沿着盖玻片边缘滴入一滴浓盐水,它会逃离,说明微生物能运动、会繁殖、具有应激性,都能证明它是一个生命体。它的形状像一只倒转的草鞋,是对微生物形状的描述,无法证明它是一个生命体。
22. 1元 5元 每平方厘米的细菌数
【详解】(1)从表格中看出,1元和5元面额纸币每平方厘米的细菌数最多,纸币的使用频率越高,纸币上的细菌数量越多,因此由数据可知1元和5元面额纸币的使用频率较高。
(2)由于不同面额纸币的大小不同,因此在根据表中数据推出上述结论的过程中,为使结论更为可靠,应比较各面额纸币的每平方厘米的细菌数数据。
23.用于草和鱼缸里的水或池塘水培养微生物 24. 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群集结而成的 微生物的繁殖需要大量营养 25. 培养液 培养液中有大量营养成分 26.A 27.B
【解析】23.利用干草培培养微上物:取一些池塘鱼缸中的水,倒入装有干草的烧杯中。几天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了霉点。
24.这些霉点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结集而成的,瓶中许多单细胞生物以及其他微生物正是以此为养料进行大量繁殖。
25.草履虫的生活需要有机物,清水时有机物极少,而培养液里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因此观察到草履虫聚集在培养液里。
26.草履虫的身体是由1个细胞构成的,又称为单细胞生物。
27.草履虫能够进行繁殖,其主要的繁殖方式是分裂繁殖。又称无性生殖,由成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28.A 29.B 30.A 31.B
【分析】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过程正确的步骤是:②把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④用镊子把撕下的洋葱表皮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展平;③盖好盖玻片;⑤染色。
28.在显微镜下看到洋葱表皮细胞中有小黑点,这是细胞核。可见A符合题意。
29.显微镜成倒立的像,标本的移动方向,与视野中的像移动方向相反。通过观察发现,视野中的A细胞位于整个视野的右上方,所以要想让A细胞位于视野的正中央,便于完整观察,就应该让玻片标本向右上方移动,A细胞就会移向视野中央。可见B符合题意。
30.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与所观察到的范围之间的关系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观察到的物像体积越大,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相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所观察到的物像体积越小,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所以要使视野内所看到的细胞数目更多,应该是放大倍数更小的显微镜,即低倍显微镜。可见A符合题意。
31.在显微镜的使用中过程中,显微镜低倍物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清晰,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模糊,在显微镜的部件中,可以调出更清晰的物像的是细准焦螺旋.所以此时可以转动细准焦螺旋调出更清晰的物像。可见B符合题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