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昼夜交替现象(同步练习)-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一、选择题
1.探秘学习小组用自制好的地球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如图),这个实验模拟的是(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自转,同时公转 D.无法判断
2.假设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如图所示,那么A点正处于( )。
A.早晨 B.正午 C.傍晚 D.深夜
3.下列动物的哪种现象与昼夜交替有关( )。
A.大雁南飞 B.公鸡打鸣 C.熊冬眠
4.下列假说不能形成昼夜交替的是( )。
A.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B.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
C.地球自转并绕太阳公转 D.地球不动,太阳自转
5.地球自转的周期是( )。
A.1小时 B.1天 C.1个月
6.下列现象与地球自转无关的是( )。
A.昼夜交替 B.太阳的东升西落
C.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D.一天中杆影长短的变化
7.根据你的观察,在冬天,我们南浔,昼和夜的时长相比是( )。
A.昼比较长 B.夜比较长 C.有规律的变化 D.一样长
8.如图所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A点即将进入( )。
A.早晨 B.正午 C.傍晚 D.子夜
二、判断题
9.同一时间,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是不一样的。( )
10.造成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太阳的东升西落。( )
11.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当南半球是白天时,北半球就是黑夜。( )
12.太阳的东升西落产生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也围着太阳进行公转。( )
13.用橡皮泥模拟地球来研究昼夜交替现象,这种实验称为对比实验。( )
三、连线题
14.连线题。
贴有地名和方位标志的同学 地球转动
围成一圈的同学 地球
红色纸片 太阳
看到红色纸片 迎来黎明
按某个方向转动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们
15.将下列现象与产生的原因用线连起来。
昼夜长短变化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地球公转
各地迎来黎明时间不同
四季变化现象 地球自转
昼夜交替现象
四、实验题
为了探究地球、太阳怎样运动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某学习小组提出了几种假设,并利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16.请把他们的假设和对应的模拟实验用线连接起来。
A.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手电筒不动,乒乓球转动
B.地球不动,太阳不动 乒乓球不动,手电筒绕着乒乓球转动
C.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乒乓球不动,手电筒不动
17.模拟实验中,手电筒模拟的是( ),乒乓球模拟的是( )。
18.经过实验验证,上面A、B、C三种假设中,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请你再写一个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 )(合理即可)。
19.在图中用箭头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并用阴影画出地球的“白昼”地区。
20.在中国地图上,北京在乌鲁木齐东边,乌鲁木齐比北京( )(填“先”或“后”)迎来黎明。
如图所示,小明在研究“昼夜交替现象”时,让蜡烛静止不动,而让乒乓球绕着蜡烛转动,并让蜡烛光始终照着乒乓球。
21.小明用蜡烛代替太阳,乒乓球代替地球,这种探究自然现象的方法称为 。
A.对比实验 B.模拟实验 C.替代实验
22.这个实验所利用的假说是 。
A.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B.太阳不动,地球公转
C.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转动
23.蜡烛静止不动,让乒乓球绕着蜡烛转动,并让蜡烛光始终照着乒乓球,此时乒乓球上不能产生明暗交替变化。 (判断对错)
24.地球上昼夜变化一次约 。
A.12小时 B.24小时 C.365天
25.地球上会出现昼和夜的原因是 。
A.太阳照射到的部分是白天,另一部分是黑夜
B.地球是个不透明的星球
C.月球的运动
五、综合题
小明在探索昼夜更替现象时提出了以下四种假设:
26.根据课堂模拟实验结果,完成表格。能产生昼夜更替的在假设后填“能”,不能产生昼夜更替的填“不能”。
我的假设 示意图 能否产生昼夜更替(填“能”或“不能”)
假设一 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 ( )
假设二 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 ( )
假设三 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 )
假设四 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同时自转 ( )
27.以上假设符合托勒密的地心说的是( )。
A.假设一 B.假设二 C.假设三
28.模型可以用来研究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等。科学学习经常需要借助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如下图所示,利用不同的地球运动模型,可以研究地球的运动及产生的现象。
地球运动模型① 地球运动模型② 地球运动模型③ 地球运动模型④ 地球运动模型⑤
(1)我们用模型来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时,最好用( )来模拟太阳。
A.手电筒 B.篮球 C.蜡烛 D.日光灯
(2)以上五种模型,其中不能产生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
A.模型① B.模型② C.模型③
D.模型④ E.模型⑤
(3)我们实验时控制模型的运动速度,以便在短时间内观察到“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在现实世界中,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是( )。
A.1小时 B.1天 C.1个月 D.1年
(4)如图所示的五个模型,请写出模型①的假设: 。
(5)如图所示的五个模型中,最符合“地心说”理论的是( );与地球在宇宙中的真实运动最接近的是( )。
A.模型① B.模型② C.模型③ D.模型④ E.模型⑤
参考答案:
1.A
【详解】图中小组用自制好的地球模型进行模拟实验,用电筒模拟太阳,发现地球只有朝向太阳的地方被照亮,另一半是黑暗的,地球围绕地轴转动,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图中模拟的是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2.C
【详解】在地球上,被阳光照射到的地区是白天,没有被阳光照射到的地区是夜晚;由夜晚逐渐过渡到白天的那段时间是清晨,由白天逐渐过渡到夜晚的那段时间是傍晚。A点正处于由白天逐渐过渡到夜晚的那段时间,所以是傍晚。
3.B
【详解】昼夜交替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四季形成与地球的公转有关。有些生物随着季节的改变而发生周期性的行为。大雁南飞、熊冬眠都与季节变化有关,公鸡打鸣与昼夜交替有关。
4.D
【详解】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地交替出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实验后发现这四种假说都能使地球上的某一区域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不动,太阳自转,向着太阳的一面永远是白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永远是黑夜,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5.B
【详解】地球的赤道直径是12756千米,自转周期是1天,公转周期是1年。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造成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太阳东升西落等现象。
6.C
【详解】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A项与自转有关,不符合题意。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B项与地球自转有关,不符合题意。正午太阳的高度变化是地球公转形成的,C项与地球自转有关,不符合题意。一天中杆影长短的变化与地球自转有关。
7.B
【详解】地球公转运动是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南浔冬季时夜比较长,昼比较短。
8.C
【详解】地球是一个不发光非透明的球体,当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时,朝着太阳的一面时就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每天不停地循环自转,就形成了每天昼夜不停地交替。图中A点即将进入被太阳照不到的一面,也就是即将进入夜晚。
9.√
【详解】同一时间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不一样,且相反,比如北半球是夏季,则南半球是冬季,造成这一现象的是地球的公转和地轴的倾斜。
10.×
【详解】地球自转运动是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了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太阳东升西落等现象。因此,造成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球自转运动,太阳东升西落也是地球自转的结果。所以题目说法是错误的。
11.×
【详解】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面积。地球朝向太阳的一侧被照亮,是白昼,背向太阳的一侧不被照亮,是黑夜。当东半球是白天时,西半球是黑夜。南北半球都是既有白天也有黑夜。所以题目说法是错误的。
12.×
【详解】我们的地球在不停地运动着。地球除了围着太阳公转,还在不停围绕地轴自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太阳的东升西落等现象,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四季变化。
13.×
【详解】模拟实验主要应用于难以直接用研究对象做实验时,通过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用橡皮泥制作地球模型来研究昼夜交替现象,这种实验称为模拟实验。所以题目说法是错误的。
14.
【详解】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模拟谁先迎来黎明的实验方法:大家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围成一圈的同学模拟地球;其中在两位同学身上贴上写有地名和方位标志,贴有地名和方位标志的同学代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们;再请一个同学站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代表“太阳”;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按某个方向转动代表地球转动;看看谁会先见到“太阳”,看到红色纸片,说明迎来了黎明。
15.
【详解】地球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自转运动是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一天,约24小时。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太阳东升西落等;地球公转运动产生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地球中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地球公转运动产生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
16. 17. 太阳 地球 18. B 太阳围绕地球运转 19. 20.后
【解析】16.如图所示,因为手电筒代表太阳,乒乓球代表地球。假若手电筒不动,乒乓球转动,代表太阳不动,地球自转;乒乓球不动,手电筒绕着乒乓球转动,代表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乒乓球不动,手电筒不动代表地球不动,太阳不动。
17.模拟实验中,手电筒模拟的是太阳,乒乓球模拟的是地球。
18.经过实验验证,上面A、B、 C三种假设中,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是乒乓球不动,手电筒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运转也可以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19.我们的地球在不停的自转和公转,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地球除了围着太阳公转,还在不停地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是一天,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
20.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运转,太阳东升西落,东边的地点最先见到日出,西边的地点较晚见到日出。因此,在中国地图上,北京在乌鲁木齐东边,乌鲁木齐比北京后迎来黎明。
21.B 22.B 23.√ 24.B 25.B
【解析】21.模拟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的实验。用蜡烛代替太阳,乒乓球代替地球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探究的方法叫作模拟实验,所以B符合题意。
22.关于昼夜交替的假说有四种:一是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二是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三是地球自转;四是地球自转,同时围着太阳转。本实验中蜡烛不动,乒乓球绕着蜡烛转动,对应的是假说二,即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即公转),所以B符合题意。
23.地球不停地自转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根据题干,蜡烛不动,乒乓球绕着蜡烛转,即乒乓球正对蜡烛的一面永远是明的,背对蜡烛的一面永远是暗的,不会产生明暗交替的变化。
24.地球不停地自转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一天。地球上昼夜变化一次约24小时,所以B符合题意。
25.地球上会出现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星球,被太阳照射到的部分是白昼,背对太阳的部分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就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所以B符合题意。
26. 不能 能 能 能 27.B
【解析】26.地球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在不停自转导致的。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地球和太阳做相对运动,就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符合假设有:假设二、假设三、假设四。
27.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1.认为地球是球体。2.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且静止不动。3.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转,并且每天都做一次圆周运动,因为人们每天看到这些日月星辰都在有规律的东升西落。符合托勒密的地心说的是假设二,所以B符合题意。
28.(1)A
(2)B
(3)B
(4)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
(5) E D
【分析】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由于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所以地球上只会出现一次昼夜交替的现象。
【详解】(1)利用模型来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时,最好用手电筒来模拟太阳,手电筒移动方便,可以模拟多种假说。
(2)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不能产生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是模型②。
(3)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由于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所以地球上只会出现一次昼夜交替的现象。
(4)模型①的假设是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5)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亮、星星都围绕地球运动。图中所示的四个模型中,最符合托勒密“地心说”理论的是模型⑤。根据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地球在围绕地轴自转的同时,还要围绕太阳公转。如图所示的四个模型中,与地球在宇宙中的真实运动最接近的是模型④,表达出来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自转。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