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散步 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他给了 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浓浓的亲情。
作者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诗礼人家》等。
三、故事背景
《散步》写于1985年。写此文之前,作者确实有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散步的亲身经历,里面的真人真景及部分真事也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但作者当时并没有产生创作动机。后来,作者从他的好友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那里得知: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而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作者听后感慨不已,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一看起来很陈旧的民族遗产,于是也就有了写作的念头,创作了此文。
四、检查字词(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分歧( qí ) 霎时( shà )
粼粼( lín ) 嫩芽( nèn )
拆散( chāi ) 咕咕( ɡū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信服:相信并佩服。
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的地方。
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后面多跟有“于”字)。
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
一霎:一会儿;短时间。
两全:顾全两个方面。
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的样子。
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
五、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①段):交代散步的地点、 人物。
第二部分(第②-⑧段):写散步的过程。
六、全文分析(教师提问,学生思考作答)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1)散步的人有:我 母亲 妻子 儿子
(2)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3)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4)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几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几句话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并且为下文“我”背母亲埋下伏笔,其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是一个对称句,表明年老的母亲非常信服“我”,就像“我”小时候信服她一样,这句话表明,随着母子年龄的变化,依赖感也发生了转化。
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句中的“熬过”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熬”有“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熬过”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严冬里,在身体和精神上所遭受的苦难,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流露出“我”的欣慰。
4.“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对初春田野进行的景物描写,突出了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欢乐的心情。
5.祖孙发生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明确:祖孙发生分歧,“我”若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若处理不好,全家不愉快,破坏家庭和谐,所以“我”感到责任重大。
6.散步时发生了什么样的分歧 “我”是怎样解决的 这体现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明确:散步时发生的分歧是:母亲要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因为小路有意思。处于核心地位的“我”选择走大路——“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考虑到自己陪伴儿子的时间还很长,即使这一次委屈了他,还有长久的日子可以补偿,但“我”能为母亲做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的细节描写,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孝顺和尊敬。
7.“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这句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田园风光图,这分明是春天和生命的召唤,写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也衬托出母亲愉快的心情。
8.怎样理解结尾“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写出了中年人所肩负的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我”背上的母亲,代表着过去,妻子背上的孩子代表着未来,这重大的责任中年人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这个带有象征意味的句子,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七、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小组推选一位学生作答。)
1.作者选取“散步”这个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和睦、互敬互爱的关系。那么作者是怎样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呢?
明确:通过散步,体现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而我已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我的母亲老了……她总是听我的。”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在外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大路平坦,方便老人,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小路崎岖,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老母亲对孙子的爱护。
八、人物形象
1.概括课文中每个人物的特点。
明确:(1)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
(2)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3)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4)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九、本文主旨
课文选取“散步”这个生活中的小片段,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十、文本特色
1.用语精心,朴素亲切
(1)朴素中见真情。本文多用短句,语句简约而耐人寻味,例如,“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便去拿外套”这几个短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充分显现出来,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顺,跃然纸上。
(2)灵活运用对称句,增强了思想内涵的张力,给人以节奏感和音律美。
(3)大词小用,小题大做,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还赋予小事以深刻内涵,耐人寻味。
2.巧用小说笔法
本文所写内容有真实生活的基础,却经过了截选和改造,即使是叙述“散步”这样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也制造了一些波澜,使得本文具有几分小说色彩。另外,散文本是一种专注于自我心灵倾诉的文体,但本文作者却并未直接抒发情感,而是以叙事为载体,用故事本身来说,这也是小说笔法的体现。
课后作业
这篇散文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作者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通过散步这样的小事,表现了祖孙三代人之间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进而赞美了敬老爱幼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请你借鉴本文的这种写作技巧,写一篇“以小见大”的关于亲情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答案:我与爸爸从超市出来准备回家时,天空飘起了如牛毛般的细雨。我正在想,没带雨具,怎么走啊?这时只见爸爸把我抱到后座上,解开外套的扣子,拉起宽大的下摆,让我钻进去。
爸爸一边蹬起自行车,一边大喊:“开车喽!”雨还在下着,雷还在打着,我靠着爸爸暖暖的背,感到很舒服。没过一会儿,车速明显慢了下来,我问:“爸爸,雨这么大,怎么不快一点儿骑啊?”爸爸大声回答:“雨太大了,我的脸上全都是雨水,眼睛都模糊了,为了安全我还是骑慢一点儿比较好。你抱紧我的腰。”回到家,我的上半身没被淋湿,因为爸爸的衣服是防水的。而爸爸浑身上下没有一处是干的。
父爱这个伟大的名词,虽不像母爱那样细腻,却感人至深。父亲虽然常常被人们遗忘,却依旧默默地完成他的使命。父爱永远是那么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