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旷、恰”等 5个生字,会写“晕、鸦”等 9个字,会写“红晕、萤火虫”等1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春、秋)的独特韵味。
2.初步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动态美。
【教学方法】
朗读体会法、对比阅读法、想象画面法、抓关键词法。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引出课题
1.同学们,先看单元导语——四时景物皆成趣。
2.美好的景物,需要我们用美丽的声音读出来,来,让我们要读出它的节奏感。
3.四季的景物从古至今一直是文人墨客的心头之好。我们在《诗经》中感受春天的美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在孟浩然笔下欣赏夏天的悠闲:荷叶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在杜牧的诗中品味秋日的热烈: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在毛泽东主席的诗词里领略北国壮丽的雪景: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本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清少纳言的视角,走进课文,感悟独特的韵味。(板书:独特。)齐读课题——四季之美。
二、检查预习,初识独特
过渡:美的文章,必定会有美的词语,感受词语之美。
1.读好叠词,感受画面
(1)出示鸦:你看到了什么?预设:一只乌鸦。出示归鸦:现在呢?
预设:归巢的乌鸦。过渡:这只乌鸦并不美。作者有办法,来了个点睛之笔——点点归鸦,这时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晚上回家的乌鸦,从远处看就像一个个小点,画面太美了。
过渡:作者怎样让词语变美的?
预设:加上了像点点这样的叠词。
小结:像点点这样的词我们叫做叠词。(板书:叠词)巧用叠词可以使描绘的景色更加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一起读。
(2)过渡:文中这样美丽的词语,还有很多,谁读第一行。
预设:
第一行(生读)读出了词语的音韵美。
第二行(生读)词语中还有着变化之美。
第三行(生读)你们的朗读使我看到了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画面。
(3)指导多音字“晕”:晕是一个多音字,读作四声时可以组词红晕、晕车,他还可以读作(一声)组个词(晕倒头晕)。
(4)指导书写:晕还是本节课的生字,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书写口诀:日字扁扁小而窄,秃宝盖稍宽写紧凑,三横平行且均匀,竖要居中正而直。
2.读好叠韵,感知韵律过渡:课文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朦胧的微光 “朦胧”(读的轻)这 eng、ong这样韵母相同或相近连在一起的词语,我们叫做“叠韵”,这样的词还有凛冽、蜿蜒。
小结:作者妙用“叠词”“叠韵”,(板书:叠韵妙)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更加优美。
3.梳理内容,把握整体
过渡:作者用词的确很美,文章编排结构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①.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预设:时间顺序。
②.作者按时间顺序分别写了四季最美是什么?
预设: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
③.那你们知道“黎明”和“早晨”、“夜晚”和“黄昏”的区别么?(黎明是指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早晨是指天刚亮。这两个时间段紧紧地挨着,“傍晚”和“黄昏”也是这样,作者抓住了这四个时间之间细微的差别,可见作者感受细腻。)
④.引导学生朗读、发现四个句子的特点。
⑤.小结:相同的句式使文章齐齐整整,后文描写则或长或短,错落有致。这样的布局结构真是巧妙。(板书:结构布局巧)
三、品读秋天,抓住动态
过渡: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去欣赏秋日的黄昏。
(一)默读描写秋天的段落。出示学习要求:
1.找一找作者围绕第一句话写了哪些画面?
2.用小标题概括。
(二)梳理三幅画面作者一共写了几幅画面?(三幅)。谁先来交流第一幅画面?
预设①:我找到了第二句话,我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概括,小标题是点点归鸦。
预设②:第二幅画面是群雁高飞。
预设③:第三幅风声虫鸣。
1.点点归鸦图
(1)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点点归鸦。
(2)“窠”是什么意思?
预设:家、窝的意思。
(3)乌鸦也有一个温馨的家,它们急急匆匆的回家要做什么?
预设:回家看望父母或照顾自己的孩子。指导朗读:多么温馨的画面,读出你的感受。
(4)小结:此时它的心情一定是心急如焚。作者把归鸦比作归人,一个“归”字,赋予了乌鸦人的情感,画面也有了微妙的动态变化。读出这种变化。(板书:动态变化微)
2.大雁群飞图
(1)过渡:点点归鸦十分动人,群雁高飞更叫人感动。哪个词写出微妙的动态变化?
(2)理解词语:比翼而飞
(3)出示比翼而飞在字典中的意思:鸟并列着翅膀一起飞行。
(4)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它们形影不离,彼此照应。请你来读。重读比翼而飞,更能看出雁群的气势。一起读。大雁越飞越远,带走清少纳言的忧愁,正如李白在诗中所写: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读。
3.风声虫鸣图
(1)过渡:作者不仅关注了微妙的动态变化,还捕捉了许多细微的景物。(板书:景物捕捉细)
(2)当夕阳西沉,夜幕降临,你听(播放音频),你听到了什么?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
(3)指导朗读:读出心旷神怡的感受。
(三)总结写法
作者抓住这些细微的景物,它们是(归鸦、大雁、风声、虫鸣),这些细微的景物有着微妙的(动态变化),让我们感受到难以觉察的美。这就是(独特)。(四)检查背诵1.过渡:美的语言我们要牢牢记在心里。结合图片,抓住关键词试着背诵吧!2.指生背诵,全班背诵。
四、迁移运用,自悟独特
过渡:秋天的黄昏就是这样美好。在作者眼中,春、夏、冬有什么独特之处?出示学习要求:
1.默读 1、2、4段,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2.圈出文中动态描写的句子,做简单批注。
(一)感受春夏冬之美
1.春之美
(1)我们一起走进春天的美好。天空的颜色有哪些变化?预
设:鱼肚色的天空、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
(2)作者是怎么写出这种动态变化的?
预设①:抓住泛着、染上、飘着等动词体会天空颜色的动态变化。
预设②:抓住一点儿一点儿、微微等叠词体会天空的颜色的变化。
(3)指导朗读:节奏要舒缓,读得轻一点。
(4)我们在四年级《观潮》这篇课文中,也学过动态描写,对比这两处动态描写,给你怎样不同的感受?
预设:《四季之美》中的这些动词描写了天空慢慢变化的过程。《观潮》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令人震撼。
(5)指导朗读:从朗读中让我们感受到黎明的安静,潮来时的壮观。
(6)你能仿照课文,捕捉你印象深刻的景物,写出它的动态变化么?
预设①:春天最美是小草,从土里悄悄地探出头来,伸伸懒腰,揉揉眼睛。它穿着绿油油的衣服,摆动着腰肢,在阳光下跳舞。
预设②:春天最美是小草,小草从地里探出它那可爱的脑袋,穿上绿色的外衣,随着风飘飘荡荡的跳舞。
2.夏之美
(1)过渡:走过春天的黎明,我们来到夏天的夜晚。作者写了哪几种夏天的夜晚?
预设:明亮的月夜、漆黑漆黑的暗夜、蒙蒙细雨的夜晚。
(2)读到明亮的月夜你会想到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呢?(生交流关于月亮的诗句)
(3)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蒙蒙细雨的夜晚又有什么独特的美呢?通过文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预设①:漆黑漆黑的暗夜,无数萤火虫翩翩起舞,像小星星在朝我们眨眼睛。
预设②:蒙蒙细雨的夜晚,一两只坚强的萤火虫在给迷路的小动物照路。
(4)师生合作读,把课文化成一首小诗。
3.冬之季
(1)过渡:夏天的夜晚着实迷人,那冬天又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呢?预设:落雪的早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
(2)指导朗读:无论何时作者的心情总是这样的(闲逸),带着感受一起读。
五、补充资料,拓展视野
(1)介绍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日本的清少纳言,译者是卞立强先生。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学者,也翻译过。这是周作人先生翻译的,这是林文月先生翻译的。无论是谁翻译的,他们都对清少纳言的文字钦佩不已。因为她的结构布局、叠词叠韵非常(巧妙),并能捕捉细微的(景物)写出它们微妙的(动态变化)。这就是(独特)。她能做到这些跟她的人生阅历息息相关,请听
(2)出示资料清少纳言的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心怀阳光,总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微乐趣。
(3)拓展阅读默读两段文字,作者捕捉了哪些细致的景物写出它们微妙的动态变化?
六、布置作业
1.摘录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继续完成小练笔。
3.阅读《枕草子》。
结束语:
一草一木皆成趣,一山一水总关情,相逢一处美景,邂逅一页好书,就是这节课最美的事。课后请同学们从作业超市中任选一项完成。
七、板书设计
四季之美
叠词叠韵妙
结构布局巧
动态变化微
景物捕捉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