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岑参专题练习合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总持阁①
岑参
高阁逼诸天②,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③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④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⑤
[注]①总持阁:在长安城永阳坊、和平坊西半部大总持寺。②诸天:天空。③万井:古代一里为一井,万井形容面积宽广。诗中用来形容树之多。④渭川:渭水。⑤金仙:用金色涂抹的佛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总持阁的高峻,有一种雄伟的气势,令人印象深刻。
B.这首诗先写景色后抒情,景物描写浓墨重彩,感情抒发酣畅淋漓。
C.这首诗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先写远眺总持阁,后写登上总持阁远眺。
D.这首诗的尾联意为:早知佛教清净之理,希望经常侍奉佛像。
2.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运用大胆的夸张,这首诗其实很有李白式的浪漫,请结合前三联分析这一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①受降回军献上(节选)
岑参
胡地苜蓿②美,轮台征马肥。
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
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
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
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
却笑霍嫖姚③,区区徒尔为。
【注】①封大夫,封常清,唐朝名将。②苜蓿(mù xu),草本植物。③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名将。曾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以一派草美马肥的从容、熙和的景象开篇,给人以无限遐想。
B.第三至六句,寥寥二十字写出封大夫讨伐匈奴从出师到降虏来归的全过程。
C.第七、八句用两个叠音词描写凯旋时军队的浩浩荡荡,充满胜利的喜悦。
D.全诗运用描写、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塑造了一个能征善战的统帅形象。
4.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②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语气亲切洒脱,韵律自由活泼,节奏跌宕有致。
6.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
岑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
[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落入叛军手中,逃出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此处借指李光弼,点题“再归河阳幕府”。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
B.“胡尘”借指叛军,此处“误落胡尘里”是说裴判官不幸落入叛军手中。
C.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
D.全诗充满了对守节不移、忠义报国之人的赞美之情,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8.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火山云歌送别
岑 参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凝未开”、“不敢来”写出了火山云广大的笼罩范围,炎热可怕的威势。
B.五六句写火山云早上刚被风吹散,傍晚又随雨重新聚集的追风随雨景象。
C.七八句观察视角由上转下,“斜”“半”二字着意烘托铁关、交河戍之高。
D.结尾二句扣题,归到送别上,描写送别的环境背景,路途遥遥,行路艰难。
10.作者是如何描写火山云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凉州注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旨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头酒相逢须醉倒。
【注】凉州: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描写明月升高、银光铺泻之下的凉州城,且运用顶真手法,使语句递接紧凑。
B.诗歌中再次出现琵琶,带有浓郁的边地情调,“肠堪断”表现出琵琶缠绵哀婉的特点。
C.诗歌显露出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人生易老、久戍未归的悲凉,又有人生的自信与豪迈。
D.本诗与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到秋天边城与此地音乐,但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12.有评价者说,诗人参加的这场夜宴,“兴会淋漓,豪气纵横”,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3.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14.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铁门关[注]楼
岑参
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
关门一小吏,终日对石壁。
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
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
[注]铁门关,位于古丝绸之路中线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西北。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题”是“题材”的意思,表示这首诗以铁门关楼为题材。
B.“极目”写出诗人用尽目力远望的神态,“少行客”表现出铁门关的荒凉。
C.第五、六句用工整的对仗句,写出铁门关前道路的高险、弯曲和狭窄。
D.岑参,著名边塞诗人。此诗体现了其诗气势宏伟、苍凉悲慨的风格。
16.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它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和“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样,写环境艰苦,表达对友人的同情。
B.“岂能愁见轮台月“一句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
C.颈联用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劝其脱鞍少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
D.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其口语化的语言亲切洒脱,令人耳目一新。
18.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B 2.①首联“逼诸天”“近日边”运用夸张手法来表现总持寺阁高耸入云的势态。②颔联写登临总持阁后极目所见,天晴时大片树林尽收眼底,烟霭笼罩时五陵也可历历在目,运用了夸张手法。③颈联写凭靠栏杄,看那秦岭低矮;站在窗边,看那渭水细小,也运用了夸张手法。(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感情抒发酣畅淋漓”错,这首诗的逻辑依然是先写景色然后在结尾处加上个人感喟,谈不上“感情抒发酣畅淋漓”;另外“浓墨重彩”也不够准确。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根据题干“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运用大胆的夸张,这首诗其实很有李白式的浪漫,请结合前三联分析这一特点”,可知“这一特点”就是指夸张的手法,所以重点分析前三联中夸张手法的运用即可。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总持阁高峻直逼云天,登上楼阁好像靠近日边。这句总写总持阁的高峻,诗人用了眺望的视角来写,“逼诸天”、“近日边”,这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是写所见,又是写感觉。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晴天俯视,万井之树尽收眼底,五陵烟雾迷茫动人愁思。颔联描写了登临总持阁后俯视的所见:村落历历在目,郊外烟霞弥漫,笼罩着五陵,“开万井树”“看五陵烟”也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使高阁的形象更具体。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凭靠栏杆,看那秦岭低矮;站在窗边,看那渭水细小。颈联“低秦岭”“小渭川”的表达效果与杜甫的“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手法,拿这样的秦岭渭河来突出总持阁之高。
3.C 4.诗的最后两句通过把封大夫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的西汉名将霍去病进行比较,高度赞扬了封大夫未战而降服匈奴,使西域战火熄灭,赢得了边塞的安宁,功盖古人。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
C.“军队的浩浩荡荡”的理解不正确。应是战果累累、降虏众多。橐驼,是骆驼。穹帐,是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这两句描写的是降虏之多。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古诗的主旨的能力。
诗歌的前十句是描述封大夫征讨匈奴的过程,最后两句是议论,表达主旨。
最后两句“却笑霍嫖姚,区区徒尔为”的意思是:比起封大夫,霍去病的功绩不过是小小的,引人发笑。通过把封大夫与霍去病进行比较,借此突出封大夫的功绩之大:使“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赢得了边塞的安宁,功盖古人。
5.B 6.①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写旅程艰苦,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②李副使经历非凡。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③李副使志向远大。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B.“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是错误的。整首诗感情豪迈,虽写送别,但从“岂能愁见”“真是英雄一丈夫”等可以看出并没有悲伤之情。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塑造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首联写到六月的火山,赤亭道口,这些都是李副使行程中必经之地,写出六月的火山天气炎热,赤亭道口行人稀少,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所以通过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来烘托李副使的形象。
诗歌的颔联写到曾经惯常出入祁连城,长期驰骋沙场,所以也不会畏惧轮台,所以通过李副使非凡的经历来写李副使的形象。
诗歌的尾联直抒胸臆,勉励李副使远赴万里击胡,功名取自马上,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所以通过写李副使远大的志向来写李副使的形象。
7.C 8.(1)颈联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2)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C.“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错误,应是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像苏武一样,坚守气节,矢志不降。
故选C。
8.本题考查概括诗句的画面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
本题要求概括颈联描绘了的画面内容及其用意,答题时首先首先整体理解全诗,再翻译诗句,分析作用。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颈联“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大意是:我与裴判官卷帘望山,举杯对饮,上马时激起的雪花打到衣服上。抓住意象“帘”“山”“酒”“马”“雪”“衣”,结合动词“卷”“对”“上”“沾”,可知诗句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其中“雪沾衣”“山对酒”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结合下文“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英雄胆气与一腔豪情。
9.C 10.①动静结合:既有“凝未开”的静态描摹,又有“风断雨回”的动态刻画;②时空交替:既有朝开暮合的时间的纵向变化,又有绕树掩河的空间的横向展开;③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既有“满山凝未开”正面展现,又有与“飞鸟不敢来”侧面描写。
【解析】9.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项,“‘斜’‘半’二字着意烘托铁关、交河戍之高”说法有误。“斜”“半”分别点出火山云与铁关、交河戍的关系,从空间位置上烘托“吞”“掩”的气势。
故选C。
10.本题考查赏析描写的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翻译并理解诗句内容;其次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用词、句式、描写角度(空间、声色、感官、虚实、动静、正侧面等)等方面,具体分析句子的描写技巧;最后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作者情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首先,理解诗歌内容。这首诗中,“云”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诗歌大意是: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然后,找出诗中描写火山云的诗句,分析其描写技巧。第三句中“满山凝未开”从正面具体展现火山云的外观,主体感强。“飞鸟千里不敢来”紧接着从侧面渲染这外观的奇异可惧。火山云的形象便鲜明突出。五至八四句笔锋一顿,转写火山云的动态。“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说这些火山云早上刚被风吹散,傍晚又随雨重新聚集起来。同“满山凝未开”的厚重浓浊相比,这种动态的云轻盈灵巧多了。“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两句互文,描写火山云远“侵”近“略”的威力。“斜”“半”分别点出火山云与铁关、交河戍的关系,从空间位置上烘托“吞”“掩”的气势。既有静态的描摹,又有动态的刻画;既有时间的纵向变化,又有空间的横向展开。对火山云的描写可以说形象生动。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整理作答即可。
11.C 12.①环境美好:在月光朗照下繁华安宁的凉州城宴饮。②老友重聚:诗人与在幕府的多位老友,别后几年得以欢会重聚。③气氛热烈:以酒助兴,笑声爽朗,不甘贫贱老去,渴望建功立业。
【解析】1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C项分析错误,诗歌描写的意境阔大雄浑,表达了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以及对前途、对人生充满信心的情感,诗中无“久戍未归”之感。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境、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找出诗中所写景物(意象),指出景物特点,描绘出所写画面,然后概括出画面特点来。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诗歌描写了环境的美好:在月光朗照下繁华安宁的凉州城宴饮。描写了老友重聚的场面:诗人与在幕府的多位老友,别后几年得以欢会重聚。同时描写了夜宴气氛的热烈:以酒助兴,笑声爽朗,不甘贫贱老去,渴望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了这场夜宴的“兴会淋漓,豪气纵横”。
【注意】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歌赏析:
这首诗中所说的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馆,客舍。从“河西幕府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等诗句看,岑参此时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凉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陕西汉中市)。这是因为后人看到“七里十万家”,认为甘肃凉州没有这种规模而妄改的。其实,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不用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仍然是写琵琶声,但已慢慢向夜宴过渡了。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城琵琶声,乃是指宴会上的演奏。“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这种感受由于“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强了。
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写出凉州的宏大、繁荣和地方色彩。最后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用了一个“兮”字和迭字“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后面六句即正面展开对宴会的描写,不再句句用韵,也不再连续使用顶针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因为“多故人”,与各人离别的时间自然不尽相同,所以说“三五春”,下语是经过斟酌的。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花门楼”在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意思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一个“笑”字,写出岑参和他朋友的本色。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
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相比,即可见同样是写边城,写秋天的季节,写少数民族的音乐,但那种“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描写,所表现的时代气氛就完全不同了。
至于诗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豪气纵横,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
13.B 14.①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②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③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表现出对生活、对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
【解析】1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浏览分析每个选项。本题中,B项,“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错误,从诗中来看,两处所提到的琵琶声内容和情感是不相同的,第一次,“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指凉州城荡漾着的琵琶声,表现出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带有浓郁的边地情调;第二次,“琵琶一曲肠堪断”,这是指宴会上的演奏,由“肠堪断”可知,此时的琵琶声应是哀婉动人的。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如本题“岑参是盛唐时期的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讲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哪些”说明答题角度很多,然后理解“盛唐气象”的内涵,再到诗歌中找出能与“盛唐气象”有关的内容,并进行分析即可。“盛唐气象”在宋元明清时代是一个文学批评的专门术语,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即“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明清诗论家常把“雄壮、浑厚”二者(有时合称雄浑)作为盛唐诗歌的风貌特征,并称之为“盛唐气象”,具体表现在政治的强大、经济的兴盛和诗人情感的豪放上。如诗歌三、四句,“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七里十万家”,勾画出凉州城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后一句是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这里可以看出“盛唐气象”;如第九、十两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这里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不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这里可以看出“盛唐气象”;如最后两句,“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笑”字流露出对生活前途的信心,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醉倒”展现出人物情怀的豪放,这里也可以看出“盛唐气象”。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答题即可。
【注意】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15.A 16.诗人登楼远眺,为展现在眼前的奇危险峭、惊心动魄的景象所触动,头发都要白了。主要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为铁门关前面道路的险峻而十分忧愁的心情。
【解析】1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题目中的‘题’是‘题材’的意思”错误,从诗中来看,题目“题铁门关楼”中的“题”应是动词,意思是“书写”。故选A项。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它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然后理解最后两句的意思,指出使用什么修辞,这种修辞是如何运用的,并指出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试登西楼望,一望头欲白”,诗句是说试着登上西楼远望,望见铁门关前道路的高险、弯曲、狭窄,一下子头发都要变白了,“一望头欲白”使用夸张的技巧,再结合前面写铁门关的内容来看,“铁关天西涯,极目少行客”“桥跨千仞危,路盘两崖窄”说明这个地方偏僻,山路陡峭险峻,这是直接来写铁门关,而“头欲白”夸大人在铁门关前的表现,更加强调突出道路的险峻,流露出为此而忧愁的心情。
【注意】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17.A 18.①诗歌开篇以“火山”“赤亭”起笔,点出旅程的艰难,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②“知君惯度祁连城”一句高度概括了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表达了对李副使的赞美之情。③诗末两句直抒胸稳,诗人认为在戎马沙场上求取功名,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以此勉励李副使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表达了作者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错在“表达对友人的同情”这个地方,这是对作者情感的曲解。事实上,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作者的目的是衬托朋友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做这种题的通常思路是:首先,看作者,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其次,结合诗歌中的注解,进一步了解内容;第三,如果有选择题,可以在选项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最后,就是细读诗歌文本,对其中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要紧紧地抓住。本题要求结合诗歌分析作者的情感,在作答时一定要引用原句,表明答案是有依据和出处的。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我们可从律诗的“四联”,一一作答。首联,诗歌开篇以“火山热”“行人绝”起笔,点出旅程的艰难,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衬托朋友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颔联, “知君惯度祁连城”一句,特别是“惯度”一词,高度概括了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表达了对朋友的赞美之情。颈联,描写诗人与朋友在“酒家垆”话别的场景;尾联“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希望朋友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