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15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15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05 13:1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它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春秋战国经济大变动
西周木制耜
战国铁犁铧
据图片分析西周到战国农业工具有何变化,会带来什么影响?
农业工具更加结实、便利。劳动效率提高,生产力进步。
都江堰及其工程示意图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农业发展
工商业繁荣
春秋年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蓬蒿藜藋(lí diào)”之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之野,以及诸侯国境之间的旷土隙田,逐渐得到垦辟,而公田却由于“民不肯尽力”,到处是丛生茂草,弄得“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一幅“野有庾积,公田不治”的景象。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逐渐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变革
铁器牛耕
二、春秋战国政治大变革
(一)列国纷争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史记·六国年表第三》
(二)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井田开阡陌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废分封,行县制,君主任免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官僚政治建立
加强了户籍管理,有利于增加赋税
内容
影响
经济: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
大量私田出现
土地制度:井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社会阶级:新兴地主、自耕农
(士阶层崛起)
政治: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定
材料: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三、春秋战国文化大繁荣
(一)孔子与老子
1.孔子的思想主张
类别 主张
核心
政治
文化教育
“仁”,关爱他人
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恢复周礼,但应当改良
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删定六经
三、春秋战国文化大繁荣
(一)孔子与老子
2.老子的思想主张
材料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
材料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丑)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1.背景
材料1:
伴随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关系也出现相应的变化。……这时,社会中的各个阶级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代表或者接近他们的知识分子便把这些要求和愿望系统化,以思想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知识分子通称为“士”。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中国哲学史新编》
(1)经济:生产力提高,封建经济发展,为百家争鸣奠定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争霸,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士”阶层活跃。
材料2:在诸侯割据纷争的时期,统治者还不可能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为了扩大实力,“诸侯并争,厚招游学”,招揽大批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当时的士,可以各持一说,在诸侯间奔走游说,“合则留,不合则去”,有相对的自由,生活也有了保障,这为从事学术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先秦诸子精神》
(3)文化:①学术环境相对自由;礼贤下士成为风尚。
材料3:西周之时,学校都是官府的。《周礼》明确规定,“古者学在官府”。随着周王室的衰微,一些“王官”便散入各诸侯国,有的则流落民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先秦诸子精神》
②“学在官府”被打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二)百家争鸣
2.代表人物及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阶层 主要思想
儒家 创立
发展
道家 创立
发展
法家 集大 成者
墨家 创立
孔子春秋晚期
孟子战国中期
荀子战国末期
老子春秋晚期
庄子战国时期
韩非子
战国末期
墨子战国初期
奴隶主
封建地主
封建地主
奴隶主
奴隶主
封建地主
小生产者
“仁” “德” “礼” “有教无类” “畏天命,敬鬼神” “性相近”
“仁政” “民为贵君为轻” “性本善”
“仁义” “王道” “君舟民水” “性恶论”
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相对主义,消极避世,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主张政治变革“以法治国”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3.百家争鸣的意义
华夏认同:“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春秋:“尊王攘夷”
战国:追求统一
中原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夏认同
民族融合
华夏认同的影响
①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②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形成
③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④有利于形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认同原因:
列国纷争;
各民族之间往来频繁、联系密切;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经济大变动
春秋战国文化大发展
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
生产关系变革:土地私有制
列国纷争
商鞅变法
工商业发展
春秋战国政治大变革
孔子与老子
百家争鸣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