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短文两篇 爱莲说》课件(共37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短文两篇 爱莲说》课件(共37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2 13:06:1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7张PPT)
一番荷芰生池沼,
槛前风送馨香。
尹鹗《临江仙》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莲池自在香。
秦观《纳凉》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一朵芙蕖,
开过尚盈盈。
苏轼《江神子·江景》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初中语文匠 出品】
周敦颐(1017—1073年), 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与李宽、韩愈、张拭、黄干、李士真、朱熹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走近作者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身为虔州通判的周敦颐途经江州(今江西九江),爱庐山之胜,遂筑书堂于庐山之麓。堂前有溪,源出莲花峰,遂名之“濂溪”,名室为“濂溪书堂”。熙宁四年(1071年),他上表请求知南康(今星子县)军,以便接近庐山。他来到南康的第二年,即要求朝廷解除其印绶,好在濂溪书堂定居讲学。嘉佑八年(1063年),周敦颐作《爱莲说》,沈希颜书,王抟篆额,钱拓上石。
背景链接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读准字音
周敦颐
甚蕃
淤泥
濯清涟
鲜有闻
不蔓不枝
亵玩


fán

zhuó
xiǎn

xiè
màn
读准节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疏通
文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爱:喜爱。
甚:非常。
蕃:多。
独:只。
李唐:指唐朝。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儿,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都)非常喜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予: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表转折,但、却。
染:沾染(污秽)。
濯:洗。
清涟:清水。涟:水波
妖:艳丽。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中通:指莲的柄中间贯通没有阻隔。
外直:指莲的柄外部挺直而不弯曲。
蔓:名词作动词,生藤蔓。
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亵玩:靠近赏玩。
亵:亲近而不庄重。
译文: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并)不(显得)过分艳丽,(它的柄)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它)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谓:以为,认为。
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噫:叹词,表示感慨。
鲜:少。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应当。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文言
知识
积累
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
古义:竖立。 今义:栽种。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名词作动词,生枝蔓,生枝茎。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一词多义
香远益清(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动词,远播
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陶后鲜有闻( )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xiǎn,少
xiān,鲜艳


特殊句式
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 )淤泥而不染( )
判断句: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出”后省略介词“于”

课文
研读
周敦颐为何独爱莲?
(从文中找处相关词句,探究这份“爱”的缘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洁净
庄重
挺拔
简约
清香
卓立
纯净
雅致端庄
想一想
古人常将“梅、兰、竹、菊”称为“花中四君子”。它们的花朵色淡香清,且多生于幽僻之处,因此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周敦颐却慧眼独具,在“梅、兰、竹、菊”之外,又将莲花奉为君子。请你想一想,莲花之貌、君子之品,有何相合之处?
“君子义以为上。”
——《论语·阳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
何谓君子
资料助读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
“小人求诸人,君子求诸己。”
——《论语·卫灵公》
君子应兼备仁、义、智、勇等诸种德行。

见君子心
结合莲的形象,借助以下句式,说说莲为何是“花中君子”。
莲之_________,恰如君子之_________,故可称之为“花中君子”。
示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恰
君子之洁身自好,故可称之为“花
中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
庄重优雅。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刚正不阿,
独立正直。
香远益清,
亭亭净直。
以德被人,
慎独坚定。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风度翩翩,
清高自持。




在文中,我们还发现一个人与周敦颐一样“独具慧眼”,是谁呢?他又独爱什么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
菊,不与桃李争辉,不与群芳斗艳,
酷爱霜秋,独居深山野外,与隐士相类。
按刚才的方法探究,菊为什么是“隐逸者”?
更多的人抱着从众心理,唐朝以来,普罗大众又为哪种花卉而痴狂?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白居易《买花》
牡丹花姹紫嫣红,外形上给人华丽富贵的印象;
唐朝统治者酷爱牡丹,国人竞相附和,牡丹自此便成为“富贵”的代名词。
牡丹为什么是“富贵者”?

守非凡志
分别探究陶渊明“爱菊”与世人“爱牡丹”的根本原因。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
陶渊明爱菊、赞菊。他爱的是菊的_________________,他赞菊,也是在彰显自身__________________之志。
不慕名利,不羡繁华
归隐田园,独守清高
由菊见人,由菊知志。

守非凡志
分别探究陶渊明“爱菊”与世人“爱牡丹”的根本原因。
大唐盛世,全国上下无不为牡丹而倾倒,牡丹花季成了首都长安的狂欢节。
世人爱牡丹,爱的是牡丹带来的_________,世人争相吹捧,可见社会中__________________之风盛行。
荣华富贵
追名逐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牡丹之爱,映射社会病态。

守非凡志
周敦颐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态度是一样的吗?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欣赏菊,但不愿像陶渊明一样消极避世。
牡丹
慨叹世人追捧牡丹,鄙弃追名逐利之风。

赞美莲,愿如莲一般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高的操守,独守君子之志。
衬托
反衬
托物言志
衬托
文章用了四个叠套式的衬托,用“菊”“牡丹”分别正衬和反衬“莲”,用陶渊明、世人衬托自己,用“隐逸者”“富贵者”衬托“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志向的与众不同,主题得到层层深化。
托物言志
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了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道德信念。文章借赞美莲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评。
主旨归纳
作者借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的品质,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婉转地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拓展延伸
历史上,周敦颐虽然为官三十余载,但他不慕钱财,淡泊名利,“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从这段自述中可窥见其操守和旨趣。周氏笔下的莲花,既不为淤泥之浊所玷污,又不因清涟之澄而妖媚,堪称君子的理想境界。《爱莲说》也无疑是作者本人理想人格的真实写照。




【初中语文匠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