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梁惠诣乃曰禽”,并重点指导“乃惠曰”。
2.流利的朗读课文,水平高着读出抑扬顿挫之意蕴。绝大多数同学能够背诵课文。
3.用猜读的方法学习课文,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
教学重点
理解文言大意,体会杨氏子回答之妙。
教学重点
1.自主学习自读自悟
2.问题引领
3.把握学生已有积累与起点,循序渐进的进行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一、由自我介绍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咱们第一次接触,我先来个自我介绍吧~吾姓柏,今年三十岁,好读书,尤好古诗文。今至汝班,与汝等同学一文,甚悦。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对我这段自我介绍的理解?有些同学就特别会学习,能结合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这段文字。生翻译。师:同学们解释的很正确,那大家想一想,今天我的这段自我介绍与平时说的话,有何不同?生说不同。师:今天呀,老师是用了一段文言来介绍的。把文言写成一篇文章就叫文言文,(板书)文言文结构紧凑,晦涩难懂,一个字往往包含很多内容,白话语言相对易懂,内容浅白。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咱们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
2、齐读课题。谁能试着说一说课题什么意思?(杨家的儿子)我姓柏,所以我是柏氏之子或者柏氏之女,你会用这样的方式介绍你自己吗?(X氏之子或女)
4、检查预习情况同学们,课前预习过课文了,那现在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这些字你会读吗?(找同学读)会写的生字你会写了吗?拿出学习卡来,我读三个词语,你们写在反面准备好了吗?(梁国、聪惠、禽)检查一下,看看有写错的吗?这个惠有写成这个慧的吗?其实在古代这个慧字是通用的,但是现在来讲,前面这个惠的意思更广一些,它有“仁爱、智慧、善良、好处”等,如果听写的时候,咱们还是要尊重原文,写第一个惠。有错误的同学钉正一遍,全对的同学,从中挑选一个难写的再写一个。
二、初读文言文感知。
1、看来同学们提前预习的工作做的很到位,现在请你们读读课文,要求字字准确、句句通顺。第一次读古文,多读几遍 ,争取做到字正 腔圆 。谁想来试试?(找同学读)
2、课前你们预习的很充分,文中的两个多音字都读的很正确,为wèi设果为是什么意思?(读多音字的时候,根据字义来辨析字音)那儿应yìng声答曰呢?(复习根据字义来辨析字音)
3、同学们,读古文的时候,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更要读出重音,读出停顿,注意声断气连。老师来读一下,你们听听。跟你的语感是否一样?(师示范读)你们自己练习读一读,再来体会一下。(找同学个别读,及时点评:字正腔圆、声断气连、韵味十足,就应该这样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 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 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红色着重练习)
三、深入学习古文
1、读了这么多遍文章,咱们来理解文章的意思,理解古文和诗句的方法一样,你们平时是通过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呢?(1、借助注释2、联系上下文3、查 工具书4、利用插图)
2、同学们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加上老师给你的学习小帮手来理解课文,课文一共有几句话?那小组合作,选其中一句进行理解,把理解到的内容由一个代表写在学习卡上。开始吧!小组汇报,说出古文的意思,然后再从头到尾捋顺。(禽:鸟)
3、到现在为止,古文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咱们试着来对读吧!何为对读?老师读白话文,你们读文言文,这就不单单要求你们读出声音 ,还要 把它的意思也读出来,接受这个挑战吗?(对读)同学们读的妙哉、惠哉!
4、孔君平拜见杨氏,杨氏不在,但是听闻杨氏小儿甚聪惠,而杨氏小儿此时正好端上杨梅来招待他,孔君平看看杨梅,看看杨氏小儿,他会想些什么?(拿姓氏来考考他 ),(板书:杨氏子杨梅),杨氏小儿是如何反应的?(那我也用姓氏来反驳他 )在兵法上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聪本意耳听八方听而悟。杨氏小儿由孔君平想到了孔雀(板书:孔君平孔雀)那若杨氏小儿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可以吗?你们觉得哪个用的好?为什么?(委婉)
5、若是来者是柳君 平呢?聪惠的杨氏子又会如何做答?梅君平?黄君平?(及时表扬)
四、课外拓展
1、同学们,在古代,文字的排版和现在书本的排版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杨氏之子》你们还会读吗?现在就请你们想一想古人读书时抑扬顿挫、放声吟诵的情景,齐读。(学生读配乐)
2、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古文吗?它出自于《世说新语》,作者是南朝的刘义庆,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有很多像杨氏子一样聪慧的孩子,比如:让梨的孔融,王羲之小时候为躲杀身之祸假装睡觉、还有在魏文帝面前能随机应辩的钟氏兄弟俩等等,这些孩子长大后都成了当时社会的上流名士,《世说新语》就是记录这些上流名士言谈趣事的小说,这样的小故事有两千多则,这里面有原文、注释还有译文,老师相信你们读后会喜欢上它的。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读一读下面这篇文章,结合下面的注释,说一说故事的大意。徐孺子年九岁, 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注释:
(1)尝:曾经。
(2)若:如果。
(3)物:指人和事物。传说月亮上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4)瞳子:人眼睛中的瞳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