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朝花夕拾》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名著导读的第一部作品,承担着消除学生与经典隔膜的任务。《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这组散文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最富有生活情趣的篇章,涉及鲁迅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历程,其中有多篇以儿童视角叙述。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大多数学生好动,好奇心重,注意力分散,更喜欢阅读故事性比较强的小说作品。《朝花夕拾》中《范爱农》、《琐记》对学生的吸引力就不是很大,而且很多学生并不喜欢读鲁迅的作品。他们认为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批判性过重。所以相比于经典作品中学生往往更倾向于阅读贴近他们生活时代的作品,那么《朝花夕拾》就承担着消除学生与经典之间的隔膜这一重大任务。
教学目标
1.明白读《朝花夕拾》的意义。
2.掌握读懂《朝花夕拾》的方法。
3.由浅入深地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1.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较深入的探究文本内涵。
2.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地了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引
明白读《朝花夕拾》这本书的价值。
1.观看视频:鲁迅——诺贝尔文学奖“遗珠”。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让学生简单了解作者及作者在文学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以视频方式了解作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关注力。
2.出示《朝花夕拾》目录。
导语:《朝花夕拾》在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地位。作为我们初中阶段必读名著的第一本,仅有的10篇文章,有3篇就选入了我们初中阶段语文教材。
【设计意图】第一,让学生初步把握全书的篇章标题。第二,提前让学生了解初中教材中选录的篇目,为学生今后的阅读指明方向。第三,让学生明白《朝花夕拾》这本书的重要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明白读《朝花夕拾》的意义。
2.掌握读懂《朝花夕拾》的方法。
3.由浅入深地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三、读《朝花夕拾》的意义
出示:现代文学研究奠基人王瑶的评价。
【设计意图】 用名人的话来说明《朝花夕拾》的文学价值,让学生们明白读《朝花夕拾》的必要性。对学生读《朝花夕拾》形成一种内驱力,再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四、探究读懂《朝花夕拾》的方法
(一)整书把握
1.理解《朝花夕拾》书名。
2.关注小引部分。
【设计意图】 此环节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读书之前先从理解书名《朝花夕拾》的含义入手,为了理解“朝花夕拾”的深层含义,可以引导学生先读小引内容,确定此书的回忆性质,在了解原名《旧事重提》的基础上去正确理解“朝花夕拾”的含义。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读经典作品的一个方法——关注书名和写在书前的文字。
(二)阅读文本方法探究
方法一:忆童年,说感受
活动安排:我和鲁迅比童年(文学家的鲁迅)
默读文章,将鲁迅童年和我们童年中美好的人、事、物做一下对比,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可用以下句式来说)
鲁迅的童年有____,我也有_____,我们的童年是一样的,我感受到了鲁迅童年的________。
鲁迅的童年有____,我没有_____,我们的童年是不一样的,我感受到了鲁迅童年的_______。
鲁迅的童年没有____,我却有_____,我们的童年是不一样的,我感受到了鲁迅童年的_____。
示例:鲁迅的童年有令他感到害怕的美女蛇故事,我也有让我害怕的不敢走夜路的故事,我们的童年是一样的,我感受到了鲁迅童年的天真幼稚。
方法迁移:我们可以用相同的方法来读一读《朝花夕拾》中另外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文章。如《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
【设计意图】整本书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语言能力。此环节设置是为了让学生从书籍中获取更多的言语材料,并且能对语言表达、文字运用均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吸收、模仿和学习,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自身语言构建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等均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还能更好地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同时,可以将这一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从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这些记载作者童年美好事情较多且相对好理解的文章,开始阅读《朝花夕拾》。
方法二:融感受,谈思考
活动安排:鲁迅带我思人生(思想家的鲁迅)
精读《五猖会》第6-22自然段,请用下面的句子试着说一说你的感受:
我看到了___________(事物\事件),我感受到了 这让我明白\感悟\懂得了______________。
(提醒:圈点勾画出鲁迅在背书时的心情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方法迁移:我们把这样的阅读习惯延伸到《朝花夕拾》的另外一些记叙人生经历且能引起我们思考的文章中去吧!如《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
【设计意图】 此环节在构建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再去发展学生的读书思维的能力。可以将这一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去阅读记载作者重要的人生经历的文章《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思考人生。
方法三:懂作者,消隔膜
鲁迅的笔下有专属于他个人和那个他生活时代的印记,只有走进作者走入那个时代,我们才可以与大师的思想联网、接轨。
1.播放短视频,快速了解鲁迅的一生。
2.出示当时军阀割据势力图。了解当时国家形式:军阀割据混战,封建势力残存,多国列强入侵,怎一个乱字了得。
3.出示一组当时国民 的照片。
下层人民食不果腹,苦不堪言,每天的大事只为了活命,何谈教育呢?上层人民吃喝享乐,不思进取,整个国民愚昧无知,麻木冷漠。
因此,在鲁迅的笔下,不仅有童年的美好,更有对污浊现实的揭露,他把手中的笔化作一把刺向黑暗的剑,努力地为光明撕开一道口子。
4.活动安排:跳读《藤野先生》1—2段和29—31段的文字,完成下面句子,初步感受鲁迅笔下的批判。
在《藤野先生》中,我看到鲁迅不喜欢________(现象\事件),因为________,鲁迅在批判\讽刺___________。
方法迁移:一旦接近了大师的思想,那些隐涩文字下的深意,我们理解起来便有了方向。带着这些认知,我们也要试着去读一读本书最难的篇章——《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和《范爱农》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在依然构建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读书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前提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由时代之悲带来的家国情怀。可以将这一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去阅读那些有着讽刺和批判性的文章。
五、课堂小结
鲁迅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更是革命家。三重身份的交织下写成的《朝花夕拾》里面包含的有作者童年的美好,还有社会的黑暗,作者把这些童年的美好化作那温情的回忆,而对那些社会的黑暗进行着理性的批判。
六、作业布置
在《朝花夕拾》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篇文章读一读,试着用下面的话说一说。
在《 》中,我看到鲁迅不喜欢________(现象\事件),因为________,鲁迅在批判\讽刺___________。
在《 》中,我看到鲁迅喜欢________(人物),因为________,鲁迅对他\她有___________的感情。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让学生们在课后阅读时进行初步整体的探究,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与作者产生初步的情感共鸣,体会到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