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 26 课
课程标准:
认识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成就及经验教训;
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社会主义建设
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进行了哪些成功与失误的探索?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是非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摘编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毛泽东文集》
意义: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一、成功探索
(一)中共八大(1956年)
背景: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1956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取得重大进展。
内容:
分析国情: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落后的农业国 → 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初步成果
斯大林模式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一、成功探索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年)
(三)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春)
意义: 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
(四)全党整风运动 和 全国反右派斗争(1957年)
结果: 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
1957—1958共划右派552973人,1978年后“改正”552877人,不予改正96人。
苏共二十大(1956年)上赫鲁晓夫所做的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
——萧冬连等《求索中国:文革十年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二、探索失误与调整
(一)失误: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概况: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7年11月2日至21日,毛泽东访问苏联:“赫鲁晓夫统治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
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二、探索失误与调整
(一)失误:社会主义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概况: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问题: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
当时的自然灾害
结果:
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二、探索失误与调整
(二)调整:八字方针(1960年冬):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三)调整:七千人大会(1962年初):总结经验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毛泽东
(四)调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64年)——“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
人民公社的发源地嵖岈山人民公社仅4万人,3个月期间就饿死了4000人,占总人口的1 0%。有的队竞高达3 0%,仅据潢川、光山、息县统计,孤儿就达1.2万人之多!河南省饿死2 0 0万人以上,死亡牲畜74万多头……
结果: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在我们党内,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有了新的滋长。因此,中央认为有必要按照“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的方针,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整风运动(1957)
反右派斗争(1957-1958)
反右倾运动(1959)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背景: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 “文化大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党内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发展
复杂严峻的国际外部环境,美、苏对中国施加巨大压力
过程:
1966年春夏
1967年初
1969.4
1971.9
1972和1975年
1976年9月
1976年10月
发动
“一月风暴”
“二月逆流”
中共九大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周恩来、邓小平
主持工作
毛泽东逝世
江青反革命集团夺权
结束文革
1971.9
林彪反革命集团武装政变
“文革”
发动
1966春夏
1967年初
一月风暴全面夺权
1969.4
中共九大
1972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1975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全面整顿,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1976.9
毛泽东逝世
1976.10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批斗大会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破四旧
文化大革命”名义上是直接依靠群众,实际上既脱离了党的组织,又脱离了广大群众。运动开始后,党及各级组织普遍受到冲击并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受到批判和斗争,广大党员被停止了组织生活,党长期依靠的许多积极分子和基本群众受到排斥。……以上这些情况,不可避免地给一些投机分子、野心分子、阴谋分子以可乘之机,其中有不少人还被提拔到了重要的以至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江青反革命集团
林彪反革命集团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性质:
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探索
事件 特征 影响 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①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
④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大跃进”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更多的人以他们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热爱,在逆境中坚守工作岗位……
彭德怀元帅身陷囹圄、屡遭批斗,仍然提笔给周恩来写信,建议对安顺场石棉矿渣加以加工利用,制成钙镁磷肥。
归国华侨、飞机设计专家陆孝彭被污蔑为“特务”,遭到多次审讯和批斗,但他想到的仍是国家交给的试制强—5喷气式飞机的工作,在勒令交代“罪行”的纸上,继续论证技术问题。
水稻专家袁隆平在试验室稻种几次被人捣毁的情况下,仍然冒着危险在阴沟中秘密进行籼型水稻杂交的育种工作。
——《新中国70年》
袁隆平
邓稼先
雷锋
焦裕禄
钱学森
李四光
华罗庚
王进喜
意义:
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推进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中苏珍宝岛冲突
北部湾事件
美国台湾军演
大三线包括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北的陕西、青海、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中原的豫西、鄂西,华南的湘西、粤北、桂西北,华北的山西、冀西地区。小三线包括一线地区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二线地区厦门、福州、无锡、合肥等地。
历史上三次西部开发
▲ 抗日战争工业西迁
▲ 三线建设
▲ 西部大开发战略
伟大的建设成就
领域 成就
工业
国防 科技
农业
教育医疗
外交
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三线建设
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中远程导弹、人造卫星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杂交水稻)
教育事业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建交高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意义: 具有开创性、奠基性。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三次建交高潮:
新中国成立初期
建交国家:苏联、朝鲜、越南等11国;
印度、缅甸、印尼、瑞典、丹麦、瑞士、芬兰
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
建交国家: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
代办级外交关系:英国、荷兰
三大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0年代后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76年达到111个,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中日建交;中美建交
1956—1976年二十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