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演唱 ☆银杯(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演唱 ☆银杯(课件+教学设计+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01-19 20:55:26

文档简介

课件7张PPT。民歌什么是民歌民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
它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人民的心声, 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群众性, 人民的喜怒哀乐无一不反映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之中。
民歌的特点民歌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并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民歌是经过人民大众的即兴创作、口传心授而逐渐发展的,是无数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民歌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性格、气质、心理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
民歌的音乐语言洗练,形式生动灵活,篇幅短小精干,内容简明朴实,易于传唱。常见民歌体裁
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通常按风格色彩民歌又可划分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浙、闽粤台、湘鄂、江淮等八个民歌色彩区。劳动号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过程歌唱的曲子,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
具有吆喝、呐喊的特点。
它不仅起着统一劳动节奏、统一劳动步调的作用,而且具有振奋劳动者精神、激发劳动者热情、鼓舞劳动者干劲的功能。
劳动号子的演唱形式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另外,还有齐唱或独唱等形式。
经典曲目:四川民歌《平水号子》
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
东北民歌《哈腰挂》山歌是人们在山野里劳动时歌唱的曲子。
歌词一般为即兴创作,题材极为广泛,看山唱山,见水唱水,歌词质朴、率直。
内容多以反映劳动的欢悦、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为主。
山歌的音乐曲调一般具有高亢、嘹亮、简洁、爽朗、悠长、奔放、节奏自由等特点。
我国的重要山歌歌种: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的爬山调;青海、甘肃、宁夏一带的花儿;四川的神歌等。
小调是一种在城镇中流行的民歌,故有“里巷之曲”之称。
小调又叫“小曲”,它主要产生于民间生活与风俗活动过程中。
小调的内容题材相当广泛,咏唱历史故事传说、描述自然风光、抒发离情别愁、表现男女青年的爱情是小调表现的重要内容。
小调的曲调抒情、流利,感情委婉、细腻,结构规整、均衡,节奏匀称、整齐。
小调的种类主要有明清俗曲演变而来的小调(孟姜女调、鲜花调、绣荷包调、剪靛花调)、地方性小调和歌舞性小调(花鼓调、灯调、花灯调、秧歌调等)。
短调介绍
一、体裁
蒙古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体裁,长调流传于牧区,而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短调民歌流行很广,内蒙古自治区各地都有,但由于地域与部族的不同又各呈风韵。比如,同为短调民歌,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金杯》,和科尔沁的《钢铁州城的九音钟》、《北京喇嘛》等,就各有特点。短调在蒙古语中称之为“宝古尼道”,与长调民歌“乌日图音道”相对而言,泛指那些曲调。
二、短调特点
短调是短小、具有明确节奏节拍的歌曲。其音乐特点为曲调简洁,装饰音较少,旋律起伏不大,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乐句之间与唱词之间的结构形式与布局较长调民歌协调、对称,节奏规范,多采用单一节拍,曲式多为对称的方整性结构,歌词一般四句一段,形成分节歌形式,在不同音韵步上反复叠唱。由于短调结构规整,简单易学,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其表现题材十分广泛,几乎涉及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情歌、酒歌、婚礼歌、祝寿歌、叙事歌、摇篮曲等歌种。《嘎达梅林》、《森吉德玛》、《诺文吉娜》、《乌云珊丹》、《龙梅》等都是优秀的短调民歌。
短调歌曲旋律上口,易学易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的题材之广,数量之大,种类之多,是蒙古族各种艺术中首屈一指的 ,其内容几乎涉及蒙古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常言说民歌伴随了蒙古人的一生,是毫不夸张的。孩提时代,伴随着摇篮曲入睡;玩耍时,唱着儿歌嬉戏;青春年少时,通过爱情歌曲抒发心中的恋情;女儿出嫁时,双亲唱起送亲歌;远嫁他乡的姑娘,在思亲怀乡的歌曲中,寄托自己的眷恋;离开家乡的游子,只有在歌声中,才能缓解心中的愁思;长辈们用饱含哲理的训喻歌教导子女……
三、短调民歌
其音乐特点为曲调简洁,装饰音较少,旋律线起伏不大,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节奏规范多采用单一节拍,曲式多为对称的方整性结构。除大量上、下句乐段结构之外,也有三句、四句、五句乃至更多乐句所构成的复杂曲式。歌词多为四句一段,形成分节歌形式,在不同音韵步上反复叠唱。简单易学,老少皆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题材十分广泛,几乎涉及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情歌、酒歌、婚礼歌、祝寿歌、叙事歌、摇篮曲等歌种。
课件2张PPT。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人种属于纯蒙古人种,是黄色人种的代表民族,语言为蒙古语。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课件3张PPT。蒙古族民歌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 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课件2张PPT。 同学们,假设自己是蒙古包的主人,会用哪些方式和形式来款待客人?
分享奶酒,牛羊肉,乳酪;
骑马在广阔的大草原上。 今天我们走进了蒙古人民的生活,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唱起了热情的酒歌,感受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现在,让我们唱着酒歌,期盼下次再来到这辽阔的大草原和温馨的蒙古包吧。《银杯》教案
教学分析
《银杯》是一首旋律悠扬,起伏较大,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的歌曲,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在歌曲演唱中,要把表现音乐情感和刻画音乐形象放在重要位置上加以处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本课是一堂唱歌课,所以重点仍是如何引导学生恰当的表现歌曲。在教学设计中,可采用梯进的方式,先跟随范唱带默唱,再谈谈自己将如何处理歌曲,最后听听哪种处理方式最好听,最符合歌曲所表达的意境来达到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歌曲,了解蒙古短调歌曲的调式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想象的能力。
2、情感目标:通过理解歌曲,启发学生在浓郁的情境中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蒙古音乐。
教学重、难点
1、把短调的含义贯穿教学过程中,从而了解短调的调式特点。
2、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引导学生唱出蒙古歌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方法
采用听唱、模唱、教唱、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身临艺境
1、直接揭示课题,引出短调。
师:下面,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具有蒙古短调的歌曲《银杯》,在这里老师不想过多的解释短调,让我们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逐步来了解特的特点……(采用多媒体出示歌词)
2、理解歌词,发挥想象力。
师:首先,我们来看歌词,请同学们从歌词里充分发挥想象力,告诉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同学们各抒己见)
老师小结:你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这是蒙古人民在宴请宾客时演唱的歌曲。蒙古人特别好客,当主人敬客人酒的时候,就会载歌载舞、高唱宴歌,表示对宾客的盛请,那么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如果主人在敬客人酒的时候,客人最好把酒都喝光,如果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主人就会认为客人瞧不起他,甚至不愿与他以诚相待等等,这就是蒙古短调的特点,希望在学唱歌曲时抓住这一特点,唱好歌曲。
3、初听歌曲,感受短调特点。(播放歌曲视频)
师: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歌曲,一起感受蒙古短调歌曲表现的那种感情细腻的特点。(学生观看视频)
师:通过听赏,你对歌曲那种感情细腻的特点,有了新的理解了吗?(同学们各抒己见)
4、学唱歌曲,选择学习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唱这首歌。同学们,我们平时采用过好多学习方法,比如:我们用过听唱的方法学习歌曲,那今天你想用哪种学习方法?(学生选择学习方法)
师:不管你们选择哪种学习方法,老师都支持你们,但你们能给老师一个小小的承诺吗,几遍能学会?(同学们各抒己见)那我们一起学习歌曲(教唱学习歌曲)
师:你们遇到困难了吗?(和同学们一起处理难点)
老师小结:你发现了吗,歌曲的旋律起伏大不大?(学生回答:大)强弱明显不明显?(学生回答:明显)那么,这也是蒙古歌曲短调的另一个特点:旋律起伏大。
5、听琴复听歌曲,深化短调特点。(教师弹唱)
师:下面,我们再来完整的演唱一遍歌曲,体会一下歌曲起伏大,强弱明显的特点。(师生一起演唱)
6、听老师范唱,进一步了解歌曲。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能体会歌曲的特点,但是还有少部分同学理解不够好,这样吧,你来听老师演唱一遍,听听老师对歌曲的理解……(听伴奏,老师有感情的范唱歌曲,学生听赏)
7、再次演唱歌曲,加深歌曲印象。
师:那么,就让我们有感情的再演唱一遍,掌握歌曲节奏。
师:同学们,你对歌曲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了吗?(学生回答)下面,你可以跟伴奏音乐一起演唱,老师想提醒你,如果你对节奏掌握不稳,可以停下来听听音乐再唱(可以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定唱几遍)(同学们听伴奏演唱歌曲)
8、总结短调特点
师:同学们,你对歌曲的演唱和理解越来越好了,蒙古短调歌曲虽然起伏较大,但你们发现了没有,歌曲演唱起来仍然那么优美,那么抒情,这就是短调的第三个特点:旋律优美、抒情。
二、演唱歌曲
再次完整演唱歌曲,巩固风格特点。
师:了解了短调的调式特点之后,让我们再来完整演唱一遍。
三、分组演唱
师:下面又到了同学们的展示环节,你可以充分发挥你的表演天赋,到我们的小小舞台来展现自己,你也可以和你的伙伴一起表演……
四、总结
蒙古草原美丽辽阔,蒙古人民畅快豪爽,蒙古歌声悠扬婉转,一首银杯把我们带入蒙古包,体会蒙古人民的快乐。希望我们走进和记住美丽多彩的民族——内蒙古。
《银杯》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银杯》,启发学生在浓郁的情境中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蒙古音乐。
2、学唱蒙古族祝酒歌《银杯》,用欢快、热烈的歌声有情感地演唱。
3、体验蒙古族的歌曲风格,学习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
教学重点:
准确地演唱《银杯》旋律并用欢快、热烈的歌声有情感地演唱。
教学难点:
了解短调特点,歌曲中音程大跳的掌握,体验蒙古族的热情豪爽,并能在演唱情绪上表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歌声问好。
二、预习导学:
1、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它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音乐,由此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民歌,今天老师将同大家一起走进蒙古族,让我们随音乐体会那里的别样风情。蒙古族歌曲高亢、速度由慢变稍快、旋律抒情、宽广,在节奏上很自由,旋律上也比较悠长,特别是尾音拖得很长,音域也很宽广,这就是蒙古族民歌长调的一种表现形式。歌曲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蒙古人民过着自由,舒畅,美好的生活,那么对于这样美丽的蒙古族你有哪些了解呢?
师生讨论:(从蒙古族的居住,运动,饮食,音乐,舞蹈,语言,服装,礼节,等方面回答。)
居住——蒙古包。
服装——长袍、腰带、靴子、首饰。
饮食——手把肉,全羊汤,奶茶。
节日——那达慕: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
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夏秋之际举行。
马奶节:蒙古族传统节日。以赞颂骏马和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两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全羊席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和文艺演出或放电影等活动。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三、精讲点拨:
1、学唱歌曲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具有蒙古短调风格的歌曲《银杯》。
(1)初听歌曲,感受短调特点。
欣赏歌曲,感受蒙古短调歌曲音乐特点。(学生聆听)歌曲以中速稍快的速度表现的是那种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音乐特点。
(2)复听歌曲,理解歌词,发挥想象力。
师:我们来看歌词,请同学们从歌词里充分发挥想象力,告诉老师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同学们各抒己见)。
师:你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这是蒙古人民在宴请宾客时演唱的歌曲。蒙古人特别好客,当主人敬客人酒的时候,就会载歌载舞,高唱宴歌,表示对宾客的盛情。“赛勒日外咚赛”是衬词,没有实在意义。
(3)学生轻声跟琴演唱,教师边弹边示范演唱。
(4)找出歌曲哪一乐句表现热情豪爽?体现了蒙族歌曲的悠扬、舒展、高亢,音乐情绪更加高昂、兴奋。讲解大跳音程并体会一下歌曲起伏大,强弱明显的特点(深化短调特点)可结合蒙族的地理特点(蒙古草原水草鲜美,草原一眼望去宽广无边,悠扬深远,蓝天白云,牛羊成群,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个个能骑善射,因此性格豪爽、热情好客、待人诚恳。那么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如果主人在敬客人酒的时候,客人最好把酒都喝光,如果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主人就会认为客人瞧不起他,甚至不愿与他以诚相待等等。)“赛勒日外咚赛”是衬词,演唱时仿佛向远方喊的感觉。这是扩充句,它的作用是补充的作用。分别用唱衬词和不唱衬词的方法对比体会,学习一段体。(又称一部曲式,由一个乐段构成,一般只有一个音乐形象,一种音乐意境。)
教师示范演唱,引导学生唱好大跳音程。
(5)师:你们对歌曲的演唱和理解越来越好了,蒙古短调歌曲虽然起伏较大,但你们发现了没有,歌曲演唱起来仍然那么优美、那么抒情。
讲解前倚音,倚音的运用更能体现歌曲的优美抒情。教师示范演唱,引导学生唱好倚音。
(6)注意让学生用轻声演唱,防止大声喊唱,强调唱歌的正确姿势(注意气息的流畅均匀,吐字清晰,态度认真。)
3、总结短调特点。
短调民歌: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悠扬、舒展、高亢,音乐情绪高昂、兴奋,节奏紧凑整齐、鲜明。短调一般是两行,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字多腔少。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
4、再次完整演唱歌曲,巩固风格特点
四、生生互动、分组演唱:
1、 敬酒是蒙古族群众招待宾客礼节的主要一环。酒具一般为银碗或银盅。敬酒时,男主人必须头戴帽子,衣着整齐,斟好酒后,双手托起哈达捧银碗、唱敬酒歌。下面到了同学们的展示环节,你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到我们的小小舞台来展示自己,你也可以和你的伙伴一起表演。
2、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师弹琴,全体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五、小结:
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舒畅的生活,蒙古草原辽阔美丽,蒙古人们畅快豪爽,蒙古歌声悠扬、婉转。希望我们能记住和更加走近美丽多彩的民族——蒙古族。
课件22张PPT。欢迎来到音乐课堂蒙古族学习歌曲银杯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
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短调民歌,蒙古语称之为“宝古尼·道”。
大凡曲调短小、节奏较快,不同于长调民歌的歌曲,统称为短调民歌。其音乐特点为曲调简洁,装饰音较少,旋律线起伏不大,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 歌词多为四句一段,形成分节歌形式,在不同音韵步上反复叠唱。简单易学,老少皆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题材十分广泛,几乎涉及蒙古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情歌、酒歌、婚礼歌、祝寿歌、叙事歌、摇篮曲等歌种。优秀的短调民歌有《嘎达梅林》、《诺文吉娜》、《乌云珊丹》、《龙梅》等。 了解蒙古风情感受民族文化蒙古人的活动奶酥酪丹子烤全羊你喜欢蒙古吗? 再见!
同学们课件11张PPT。
第三单元 草原牧歌
学唱歌曲《银杯》一、导入1、播放歌曲
说说这首歌是谁唱的,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一片大草原,牛羊成群,骏马奔腾……
2.了解蒙古族: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蒙古大草原。
服饰特点:长袍、扎腰带常用乐器:马头琴摔跤文字传统节日:那达慕节居住 饮食:烤羊肉、奶茶生产风俗:马 娱乐风俗: 赛马射箭蒙古象棋礼仪:献哈达1、完整地聆听《银杯》,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2、歌曲简介:
它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二、学习歌曲《银杯》3.复听,跟音乐按节奏读歌词。
4.在感受、演唱歌曲的基础上,认识这首歌曲的调式特点。注意控制歌曲的节奏、速度及旋律中的大跳。
5.随琴轻声演唱旋律
6.有感情演唱歌曲,表现出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感。7、民歌: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岁月的流逝而日臻完善。三、进行音乐知识拓展活动 让学生自由学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动作。
你好么:塞怒 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祝您一路平安: “阿木日、赛音、雅巴!”“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 四、小 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银杯》。在音乐中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奔放性格与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2018/12/18谢谢欣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