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单元要点(世界视野下的中国)
历史时期 明朝和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
时段特征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版图奠定。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文化: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发展,思想文化专制盛行,西学东渐出现。
对外关系: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课题 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主题
政治、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版图奠定等
经济、文化
世界视野下的明清,发展与挑战、盛世与危机并存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材料反映了元末统治出现了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什么结果?
朱元璋身份有何变化?
1.课标要求:
(1)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2.核心问题:
利用图文史料,探讨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和沿海内陆的治理措施及其影响。
自然灾害频发:旱灾、瘟疫……
社会治理失效:饥饿、贫困、乞讨……
农民起义
佃农→僧人→乞丐→起义者→皇帝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元末农民起义
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清《明史》
及上稍长,姿貌雄杰,志意廓然,独居沉念,人莫能测。
——明《太祖实录》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匹夫起事,无凭借威炳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自始皇以来,得国正者,唯汉与明。
——(清)孟森《明史讲义》
1351
农民起义
爆发
1352
朱元璋投靠
郭子兴部
1368
朱元璋称帝
建立明朝
1.明朝建立:
建立者:朱元璋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府(南京)
1.明朝的建立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明朝的政治制度
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设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陵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原因:相权膨胀,威胁皇权
措施: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废相前:元朝
废相后:明朝
(1)废除丞相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明朝的政治制度
(1)废除丞相
废相后朱元璋一天的工作量
——据《明太祖实录》统计
207份
奏折
政务
411件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拥被。
——朱元璋
结果:
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黄宗羲对废除丞相是什么态度?
黄宗羲反对废除宰相的原因为何?
批评、反对
①宰相是官僚机构必备的行政枢纽和调节器,一定程度可制约皇权。
②皇位世袭之下,对皇帝治国理政的素质与能力要求较高。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明朝的政治制度
(2)设立内阁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国史新论(第3版)》
设立情况 阁臣权力 发展阶段
明太祖 殿阁大学士 处理文案的侍从 奠定基础
明成祖 文渊阁大学士 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 票拟权 发展完善
明神宗 张居正任首辅 大权尽归内阁,居六部之上 权势增大
内阁设立:
内阁性质:
内阁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不是正式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内阁运行:
大臣意见
票拟
批红
票拟:大学士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朱批”。
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比较项目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点
不同点 性质
权力来源
职权
与皇权关系
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制度赋予、法定
皇帝个人信任,非法定
最高行政长官
内侍机构,政务咨询
决策参与权与行政执行的指挥权
阁臣无决策权,是皇帝的个人顾问,遵旨草拟诏书,不参与执行
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皇权,加强君主专制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明朝的政治制度
(2)设立内阁
阁臣是否等同于宰相?与宰相有何区别?
实质:内阁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产物
东厂
西厂
明代宦官的角色:奏章中转站,政务枢纽;代理批红,参与机要。
司礼监
皇帝
内阁
内阁票拟完毕将奏章送司礼监
司礼监将奏章呈送皇帝批阅
若皇帝怠政
则交由司礼监代为批红
锦衣卫
皇帝耳目
↓
侦查监视
逮捕施刑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明朝的政治制度
(3)宦官专权
王振
勋贵“翁父”
汪直
“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
刘瑾
“刘皇帝”
魏忠贤
“九千岁”
特务机构——厂卫制度
实质:宦官专权是皇权强化的表现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时间:
目的:
最远到达:
特点:
影响:
15世纪前期
政治目的:宣扬国威
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时间长、范围广、投入大、规模空前、装备先进、领先世界
加强对外联系,扩大政治影响;带来较大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朝贡贸易:
含义:古代中国封建王朝与周边及海外各国建立的、通过朝贡和赏赐等方式进行的官方贸易体系。
特点:由官府控制;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2.东部沿海形势
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生理日促,转而从盗。
——(明)照文华《嘉靖平倭衹役纪略》
倭寇者,日本之海盗……自元初日本北条氏执政时代,迄明中叶丰臣氏当国时代,寇掠三百余年。沿海数千里,备受荼毒。
——陈懋恒《明代倭寇考略》
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
倭寇侵扰
实行海禁
中外勾结,倭患严重
戚继光
俞大猷
抗倭斗争
过程:
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
在福建、广州戚继光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
结果:
东南沿海形势逐渐稳定,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1)倭患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表现
背景
16世纪中期,葡萄牙获得在澳门的租住权。
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荷兰
西班牙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2.东部沿海形势
(2)欧洲殖民者入侵
(2)特点:
威德并施、因俗而治、多元一体
(3)意义:
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
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1)措施:
蒙古:讨伐、防御(修长城)、战争、和议(册封、互市)
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招抚女真各部。
西藏:封授、设立机构(行都指挥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治理
蒙古、乌斯藏、东北女真族
满洲兴起与清朝建立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2.明清易代
李自成流徙川陕边界,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李自成建大顺政权,攻陷北京,崇祯自缢,明朝灭亡。
努尔哈赤
建立大金
吴三桂降清,
多尔衮率军入关
1645
大西军败,张献忠身亡
大顺军败,
退出北京,
李自成身亡
1647
明末农民起义:
明末满清发展:
1636
1616
皇太极称帝,
改国号为大清
1644
1661
南明灭亡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明史》卷24
面向世界的明朝
历史的变局
1644年4月25日
明朝崇祯帝自缢
1649年1月30日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
世界视野下的中国
14、15C
资本主义萌芽
15C末16C初
新航路开辟
15C前期
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
14C-17C
文艺复兴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368年,明朝建立
八股取士
思想专制
1644年
清军入关
明朝灭亡
16、17C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世界潮流:
中国走向:
走出中世纪,步入近代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思想科学化
改朝换代,仍局限于封建体制框架:君主专制强化、小农经济主导、文化专制盛行
一、政治制度变化
1.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直管
2.设内阁:秘书机构、票拟权
3.宦官专权:代理批红、厂卫制度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朝贡贸易
2.东部沿海:倭患→海禁、抗倭
欧洲殖民者:葡萄牙占澳门
荷兰占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蒙古瓦剌鞑靼、乌斯藏、东北女真
2.明清易代:农民起义、清军入关
皇权强化
君主专制加强
对外关系隐患
边疆治理
版图奠基
改朝换代
中国:
封建体制
西方:
近代化发展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本课小结
1368
1644
1840
明朝
清朝(前期)
辽宋夏金元
14世纪
19世纪
文艺复兴(14世纪——17世纪)
宗教改革(16世纪—17世纪)
启蒙运动(17世纪—18世纪)
新航路开辟(15世纪—16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14、15世纪)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工业革命(18世纪中—19世纪中后期)
近代科学革命(16世纪——17世纪)
世界潮流
早期殖民扩张(16世纪—18世纪)
中国走向
“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