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明嘉靖黄册原本,右图是清光绪保甲门牌。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什么制度?对!户籍与基层治理制度。那么,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变历程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措施;
3、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经验和教训。
录
目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之基石——“计丁保赋”的户籍制度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之内核——“官民共治”的基层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之保障——“博施济众”的救济与优抚政策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之借鉴——古代社会基层治理的当代价值
在古代基层治理的首要任务就是统计人口并限制人口的自由流动,以保障赋役征发。如何做到这一点依赖于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
一、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之基石
——“计丁保赋”的户籍制度
古代腰牌
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代,经历代发展,至隋唐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上和人身上控制的重要途径。
加强人口管理
便于征发赋役
保障社会治安
维持统治秩序
目的
◎明朝南京玄武湖黄册示意图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
— —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形成的背景
史料实证
请思考: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形成的原因以及政府制定户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角度分析(唯物史观)
(一)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形成的背景
原因
经济:①限制农民的迁徙,稳定农业生产
②征收赋税、徭役、兵役的需要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思想: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
目的
直接:统计并控制人口
根本:保障赋役征发,维护封建统治
(二)、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1.萌芽阶段:
我们从甲骨文的记载可以得知,早在商代,就已进行了人口登记。当时以人丁为基本登记单位,目的是为了征集士兵,目的比较单一。这种户籍登记制度被称为“登人”制度,是户籍制度的最初来源。
1.战国时期——制定户籍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
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行什伍连坐法。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
将民户以五家为基层单位编著在册,使其相保,以便政府管理和征派徭役。
这是指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
2.秦朝——分类登记
秦朝建立后,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史记 蒙恬列传》
秦户籍简
出土于湖南里耶。“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是征发赋役的依据。
4.汉朝:
(1)管理:丞相助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登记: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维护: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材料1:“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
材料2: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 ——吴钩 《户籍上的中国》
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编户齐民
5.东汉末年:
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户籍散乱
6.东晋:
材料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思考:根据材料(【历史纵横】P100)说一说东晋户籍制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原因:(1)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打破了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封建政府无法掌握人口、田亩等信息。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导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成为地主阶级的依附阶层。
(3)为保障赋役征发,封建政府需要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
黄籍、白籍和土断
7.隋朝:
大索貌阅
(2)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所谓“貌阅”就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
(1)原因: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现象严重,
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
(3)结果:
①搜刮出大量隐漏户口,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
②打击了豪强地主;
③保障国家赋役征发和社会控制。
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隋书·食货志》
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
——据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佣户)。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
8、宋朝
7.唐朝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2.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不多,而且成为并兼并的对象,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农。地主还采用各种手段隐瞒田产,少交赋税。
— —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宋朝
①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严重
②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③原有户籍制度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
史料实证
元朝户籍称为青册,户口类型复杂,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8、元朝
诸色户计 户籍世袭
9、明朝
黄册:保证徭役的征发
鱼鳞图册:保证田赋征发
鱼鳞图册,是旧时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册中将田地山塘依次排列、丘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因其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
明初 户帖制度
黄册和鱼鳞图册
(1)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
(3)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
10.清朝——永停编审
知识链接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
“摊丁入亩”:雍正帝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亩中,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2000多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乾隆年间停止户籍编审的原因是什么?该措施又具有怎样的意义?
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削弱,农民和手工业者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彻底割裂,户籍不再具有财政上的意义。
时期 具体史实
战国
秦
汉
西晋
东晋
东晋后期至南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分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
按职业划分户籍(诸色户计);户籍世袭不得变动
按职业划分户籍;户贴、黄册制度
基本沿袭明朝, 赋役倾向土地摊派,管理相对松弛;雍正年间摊丁入亩,户籍作用大大削弱;乾隆及后户籍永停编审只登记人口数量
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以“伍”为单位,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
分类登记制度(民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设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
编户齐民
东汉末年,户籍散乱,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重建户籍,“黄籍”
“黄籍”(南方土著)、“白籍”(北方移民)
“土断”(白籍土著化)
“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史料实证】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
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
(三)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材料一: 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
— —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史料实证
请思考: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二: 明代根据身份(主要是职业)固定户类,包括宗室户、官绅户、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商户等。各种户类严禁私自脱籍或更换……不同的户类之间等级森严,其中宗室户包括皇室和宗藩人户,官绅户是贵族缙绅地主的一个户口类别。这两种人户在社会上等级地位最高,拥有各种特权。
— —高飞《明朝户籍制度中的身份法与迁徙法》
(三)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①起源早,历史悠久
④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⑤多重性: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
②以家庭为本位
⑥等级性
特点
③地域性(政府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中,限制其流动
(四)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史料实证
想一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 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
—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 (秦朝)田租、口赋(人头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明朝严格规定路引制度,允许农民在百里之内自由通行,但超出百里范围必须检验路引。清承袭明制,严密的保甲制不仅使百姓噤若寒蝉,也充分加强了邻里之间的互相监督,遏制了人口的流动。
— —威阳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人口流动》
积极
经济:便于征发赋役,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政治: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
政治: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四)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唯物史观
分析历史事物的影响方法:全面的方法;辩证的方法等
经济: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思想: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易形成保守的社会心理
·我国古代基层组织有哪些?
·我国现代基层组织都有哪些?
1.居民委员会
2.村民委员会
除户籍制度外,古代基层治理更重要的内容是相关组织与制度的设立,
其名目因时而异。
二、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之内核
——“官民共治”的基层管理制度
徽州古村落吴坎
(一)基层组织
材料:虽然从全国范围看,县是基层行政单位,但真正直接管理百姓的是乡、亭、里之类的组织。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事,都是由乡里官员直接承担办理的……乡官实际以啬夫为主……啬夫承担乡一级的一切政务,管理行政、司法、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是乡里百姓最直接的统治者,因而当时有“但闻啬夫,不知郡县”的说法。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1.特点:
2.发展演变:
(1)秦汉时期:乡里制(下县的皇权)
县
乡
三老
(教化)
啬夫
(狱讼、赋税)
游徼
(捕盗)
里
=100户
亭
亭长
传递政令维护治安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史记 高祖本纪》
(一)基层组织
2.发展演变:
(2)唐朝:以百户为里,设里正,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坊正、村正。
材料1:唐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组织已有城乡之分,农村以村为单位,城邑以坊为单位。“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乡有乡长,里有里正,村有村正,并有严密的邻保组织相互纠举不法。另据《通典》卷三三《职官·乡官》:大唐凡百户为一里,里置里正,五里为一乡,乡置耆老一人,亦曰“父老”。
——张晋藩《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经验》
(3)明朝:实行里甲制,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材料2: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馀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
——《明史·志·卷五十三》
县
乡
里
保
邻
=4户
=20户
=100户
=500户
◎唐朝乡里制结构图
(二)基层社会治理
朝代 社会治理 内容
秦汉
唐
北宋
明
清
什伍组织
邻保制度
保甲制(王安石)
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十家牌法(王守仁)
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里甲制到保甲制
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王安石推行保甲制度,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度
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察看。
1.特点:
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机制。
2.发展演变:
◎明朝十家牌法
时期 基层管理组织 民众自我管理与监督机制
秦汉
唐朝
北宋
明朝
清朝
乡里制度: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啬夫、游徼,里设里正;交通要道上十里设一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彼此之间互相监督
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保甲法(王安石变法实行)
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十家牌法(王阳明推行)
清初的里甲制度,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小结)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演变进程
材料: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趋势:①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②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③宗族组织逐步发挥重大作用
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
②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
【历史解释】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和原因
材料:古代社会自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到县一级,社会基层长期维持“乡绅自治”。这种治理格局概括为“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中国传统基层自治的存续,得需干既是社会经济单位、又是政治责任单位的家户制度和便家意识形态的教化。
——任杰、郁建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
特点:①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联保连坐);
②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③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④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探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一:明初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明代中晚期在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嘉靖后还承担轮流赡养鳏寡孤独老人等更多的社会功能。
— —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 —
(三)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影响
史料实证
请阅读下列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基层管理的影响
积极
经济:①保障农业生产和国家赋税的征收
②有利于生产、生活中的扶贫济困
政治:①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
②加强了对乡村的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思想: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消极
①对百姓的控制过于严密
②导致了乡绅势力的膨胀
(三)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影响
唯物史观
分析历史事物的影响方法:全面的方法;辩证的方法
古代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尤其在遇到天灾人祸时,需要政府和社会采取相应的救济与优抚措施予以保障。
三、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之保障
——“博施济众”的救济与优抚政策
张仲景任职长沙太守期间坐堂行医
材料一:凡义仓之粟,唯荒年给粮,不得杂用。若有不熟之处,随须给贷及种子,皆申尚书省奏闻
——《旧唐书》
(一)中国古代推行社会救济的原因
①政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需要;
②经济:小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③思想:儒家的民本观念、仁爱思想的影响;
④自然: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材料二: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
材料三: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 —《礼记》
史料实证
想一想:中国古代政府推行社会救济的原因是什么呢?
材料一、“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
材料二、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 ——《墨子 七患》
(1)原因:
1.社会救济
◎唐朝水旱灾害频发
◎周臣(明)《流民图》(局部)
(2)作用:
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①政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需要;
②经济:小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③思想:传统思想的影响(儒家的民本观念、仁爱思想;佛教的慈悲为怀、善恶报应思想;道教的劝人积德行善、劝善去恶的思想。
④自然: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三、救灾与赈济: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3)概况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政府
宗族
慈善组织
主体
辅助,宋朝兴起
辅助,明清兴起
汉朝
常平仓制度
材料 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则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
――《汉书·食货志上》
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
(义仓、社仓)
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
善堂、善会
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
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
◎朱熹所创民办社仓
◎丰田义仓——天下第一仓
◎范仲淹
(二).优抚政策
朝代 措施
尊敬、赡养老人 秦汉
明初
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清
鸠杖
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
养病坊
福田院
众济院
养济院
安济院也作“养济院”。在《武林旧事》中记载,“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指贫困无依靠的老人,可以进养济院,如同现在的养老院。
◎鸠杖实物图
◎近代东北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
(三)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
材料一:秦鸠杖
材料一: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
— —明林希元《荒政从言》
材料二: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 —《大明律》
材料三: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 —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史料实证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
特 点
①分类定级与扶持
②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实施
③国家救济和社会救济相结合
⑤系统性扶持与临时性救助相结合
(三)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特点
④扶贫方式手段多样化
【史料实证】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的影响
秦始皇四年七月,
立长平仓,
丰则籴,
歉则粜,
以利民也
《太平御览》
①经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②政治: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③思想:弘扬了尊老爱幼、扶困济贫的优良传统
不足之处:
1、具有宗教色彩
2、各自为政,缺少合作
3、缺少较完善的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对其进行调整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
四、中国古代基层管理之借鉴
——古代社会治理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点赞抗疫一线社区工作者
家国情怀
壹
贰
叁
救济与优抚制度
①关爱弱势群体,保证民众基本生活需要
②居安思危,做好应急物资储备
③以政府为主,充分发挥社会群体的作用
户籍制度
①户籍制度需因时而进行改革创新
②户籍改革应保障社会人员的合理流动
基层管理
①充分发挥广大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②进一步加强乡村基层民主建设
③尊重乡村文化传统,充分利用乡村社会治理资源
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治理的当代价值
社会救济与优抚
户籍制度
基层管理
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
前211年
秦汉
战国
581年
960年
1368年
1840年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分类登记 编户齐民
分“黄籍” 与“白籍”
大索貌阅 输籍法
主户、客户 诸色户计
户贴、黄册制度 乾隆及后停编户籍
乡里制度 什伍组织
城内设坊 郊外设村 邻保制度
宋保甲法
明:里甲制 十家牌法 清:保甲制
汉常平仓制度秦皇帝赐老人鸠杖
隋义平仓制度唐朝开始专设救济机构
宋开始,宗族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小结:
前475年
220年
练习与巩固
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族及其领袖——乡绅是发展地方自治,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明清以降,宗族组织不仅遍布中国乡村,而且迅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国家政权仅到县一级,县以下则主要依靠乡绅领导的宗族组织的自治。国家在县以下虽然也设立保长、里长之类,但人数极少,且只负责赋税以及兵役、劳役等重大的国家事务。其他诸如和谐稳定、文化教育、扶贫济困等,则完全依赖宗族等社会组织。
——摘编自韩海浪《宗族与古代基层社会治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材料中提取关于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示例
中国古代社会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宗族势力强大,且因受制于版图较大、交通通讯条件相对落后、人口众多、居住分散等因素,统治者一般都采用以地方乡绅为桥梁,沟通中央威权与地方治理,形成地方自治管理模式。地方乡绅往往是地方宗族内有影响力、有威望的传统知识分子,通过乡绅宣扬儒家伦理观念形成对基层民众的思想控制。乡绅还在发展社会生产和进行社会救济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乡绅自治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节约了国家的行政成本,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
乡绅自治是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主要方式
再见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