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2湘教版第2章第1节同步练习(1)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图所示为沿河分布的四个乡村聚落,其中最有可能首先发育为城市的是( )
【解析】 图中B和C同为河流干支流交汇处,交通便利,但C处于河流下游,河面展宽,航运条件更优越。
【答案】 C
A、B两城市均是我国著名的钢铁工业城市。读图,回答2~3题。
2.A、B两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煤矿
C.铁矿 D.交通
3.对A、B两城市形成的自然区位条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城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B.A城地处河套平原,地形平坦
C.B城降水丰富,地处湿润地区
D.B城沿河分布,水运发达
【解析】 第2题,A为包头,B为攀枝花,二者都是在铁矿石产地发展起来的城市。第3题,包头地处西北干旱区,年降水量少。
【答案】 2.C 3.A
(2013·沈阳高一检测)山东省临清市地处运河岸边,明清时一度成为我国北方有名的商埠,每日车来船往。富商云集,烧制的“临清砖”专供皇家御用。但新中国成立后,临清与其他城市相比,发展缓慢,乃至成为山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市。随着京九铁路的开通,临清市又一次面临大发展的机遇。据此完成4~5题。
4.导致临清在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快和近年又面临大发展机遇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资源 B.文化教育
C.交通 D.“临清砖”的生产
5.新中国成立后,导致临清市后期发展缓慢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清王朝灭亡的政治因素
B.战争和灾害
C.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
D.“临清砖”的停产
【解析】 临清市在明清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近年来三段时间,历经大运河的兴衰、京九铁路的开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使这座城市也经历了兴衰起伏。
【答案】 4.C 5.C
(2013·南通模拟)下图为某国三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图,读图回答6~7题。
6.决定甲、乙、丙三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自然资源、水陆运输、商业贸易
B.商业贸易、自然资源、水陆运输
C.水陆运输、自然资源、商业贸易
D.自然资源、商业贸易、水陆运输
7.下列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甲城市相似的是( )
A.拉萨 B.桂林
C.株洲 D.鞍山
【解析】 第6题,读图可知,甲、乙、丙三城市的性质分别为矿业城市、商业城市和港口城市,因此决定它们发展的主导因素便很容易得出。第7题,鞍山是在当地铁矿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钢铁城市;拉萨为宗教城市;桂林为旅游城市;株洲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答案】 6.D 7.D
(2013·南通高一检测)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是江苏人的梦想。读苏南、苏北区际联系示意图,完成8~9题。
8.江苏省城市等级共有( )
A.2级 B.3级
C.4级 D.5级
9.关于江苏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正确的是( )
A.盐城市的服务范围较常熟市小
B.南京市提供的服务种类较常熟市多
C.南京市与盐城市的服务范围不可能重叠
D.盐城市和常熟市城市服务功能相同
【解析】 从图例中可知区域内有三级城市,从大到小依次是: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县。南京市是省会城市,盐城市是地级市,常熟市是县级市。城市级别越高,服务范围越广,服务种类越多。在一定区域内,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小城市的服务范围。
【答案】 8.B 9.B
10.从城市的选址角度看,上海、伦敦、曼谷三城市的共同之处在于( )
A.位于河流入海口处
B.邻近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
C.居于灌溉条件便利的大河冲积平原中央
D.位于当地物资易于集聚的军事要冲
【解析】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伦敦位于泰晤士河入海口,曼谷位于湄南河入海口。
【答案】 A
下图为甲、乙、丙三个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服务中心甲、乙、丙的服务职能依次对应正确的是
( )
A.汽车销售、珠宝商行、星级宾馆
B.高档电器、早点铺、星级宾馆
C.星级宾馆、家用电器、早点铺
D.早点铺、星级宾馆、家用电器
12.对图中甲、乙、丙三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租水平:乙>甲>丙
B.在该区域范围内,类似甲的城市数量最多
C.乙处最可能布局居民区
D.据图中显示的条件,乙地服务范围和功能有增大的趋势
【解析】 第11题,从图中可知,三城市的等级为甲最高,乙次之,丙最低,因此其职能也是甲>乙>丙,与此相对应的正确选项只有C项。第12题,从图中所示可知,地租水平应是甲>乙>丙。甲等级最高其数量应最少,乙处于区域外缘,且交通便利,最有可能布局商业或工业。受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乙地的服务范围和功能会增大。
【答案】 11.C 12.D
二、综合题
13.读某地1965年和2010年区域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1965年时,A、B均已形成村镇,请问B地形成村镇的条件有哪些?
(2)到了2010年,该地区已发展了若干个城市。B地没有发展成为城市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城镇的发展与________开发密切相关,但随着该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多,地表水资源短缺将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主要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B处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源、便利的交通等。第(2)题,B地缺乏自然资源,且铁路的修建使水运的交通地位下降。第(3)题,读图可知,E地有石林、溶洞,可发展旅游业,但喀斯特地貌地表径流常与地下暗河相通,使地表水极易下渗至地下,随着人口的增加,地表水资源的缺乏将影响其发展。
【答案】 (1)地处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等。
(2)该地区铁路的修建使B地在交通运输中的地位下降,从而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
(3)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地表径流常与地下暗河相通,使地表水极易下渗至地下
14.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济南都市圈规划》发布以来,支撑山东“一体两翼”总体战略布局中“一体”的两个重要规划,均已进入实施阶段。“一体”就是指以青岛为龙头,以青岛、济南两大中心城市为支撑,主要由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两大板块组成的区域,该区域将成为山东经济的脊梁。
材料二 山东半岛城市群
(1)济南都市圈规划中的城市级别包括__________个层次。济南与淄博相比,__________服务范围更大,山东半岛都市圈中服务范围最大的城市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济南是山东省的中心城市与它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经过济南的铁路有南北向的__________,东西向的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4)大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大,应加快滨州、德州等中小等级城市的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像济南一样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体系的相关知识及读图分析能力,由题目可以获取以下信息:①济南都市圈城市体系的组成;②山东省部分城市的分布;③山东省的自然地理特征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城市体系的组成特点。《济南都市圈规划》所涉及的城市主要是山东省省会城市及周边的几个地级城市,形成了省内小范围的城市体系,其中济南是中心城市,其余的为次一级城市。在山东半岛都市圈中,青岛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是其中心城市。济南位于京沪铁路与胶济铁路的交会处。分析城市群的形成条件:一是自然条件,二是社会经济条件。
【答案】 (1)2 济南 青岛
(2)京沪铁路 胶济铁路
(3)位于暖温带,气候适宜;沿海多港口;东望日本与韩国;处于北接辽东半岛、紧邻京津唐、南接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三角洲的交会点;亚欧大陆东端的中北部,亚欧大陆桥的东部出海口等。
(4)不正确。城市等级提升和服务范围的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条件只是提供了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提升其等级。不同城市等级不同,功能也不同,城市建设要从实际出发,找准城市定位,大、中、小城市要做好各自的服务角色,才能互利共赢。
地理必修2湘教版第2章第2节同步练习(1)及答案
一、选择题
(2013·北京高一检测)为缓解停车难问题,北京市朝阳区采取“错峰停车”措施,鼓励各社会单位将停车车位夜间或双休日向周边社区市民开放。下图为朝阳区某功能区不同时段人口流动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功能区属于( )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行政区
2.“错峰停车”主要利用了该功能区与相邻功能区( )
A.地租水平的差异 B.人口密度的差异
C.汽车拥有量的差异 D.人口流动状况的差异
【解析】 第1题,该功能区早晨人口流出大于流入,黄昏人口流入大于流出,所以应属于住宅区。第2题,社会单位的人口流动多为早上流入、黄昏流出,利用住宅区和其他功能区的这种人口流动状况的差异,可以进行“错峰停车”。
【答案】 1.B 2.D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若数字①~④表示城市各功能区,则①最有可能是( )
A.住宅区 B.商业区
C.绿化带 D.工业区
4.若该城市工业布局合理,则该地主导风向和河流的大致流向是( )
A.西北风 向北流 B.东北风 向南流
C.东南风 向南流 D.西南风 向北流
【解析】 第3题,由图知,①位于城市中心区域,有多条公路穿过,交通便利,接近最大消费人群,最可能为商业区。第4题,化工厂和钢铁厂均为重污染工业,应位于主导风向下风向和河流下游,根据指向标可确定该地主导风向为偏南风,河流向北流。
【答案】 3.B 4.D
(2013·南通高一检测)下图为东京城市规划布局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该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为( )
A.扇形模式 B.同心圆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星状环形模式
6.该城市中心区为皇宫,其形成因素为( )
A.经济 B.自然条件
C.历史 D.交通运输
【解析】 从图示中各功能区的分布可判断该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为扇形模式,该城市中心区为皇宫,是历史时期功能区布局沿袭过来的。
【答案】 5.A 6.C
读某城市用地的地租水平随距离变化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①~⑥区域中,可能形成商业区的是(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①②③
8.在竞争环境下,城市的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经济活动,取决于( )
A.各种活动规模的大小 B.各种活动重要的程度
C.各种活动付出租金的高低 D.政府的决策
【解析】 第7题,商业区一般形成于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地区中的道路相交处。第8题,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某一块特定土地,只有支付能力最高的功能活动才能租用。
【答案】 7.A 8.C
下图为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米)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等值线a、b、c的付租能力关系是( )
A.a>b>c B.aC.a=b>c D.a>b=c
10.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住宅群,主要原因是该地( )
A.位于城市边缘,环境质量好
B.远离中心城区,地价便宜
C.地势开阔,便于建立住宅区
D.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
【解析】 第9题,离市中心越近,交通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第10题,高级住宅区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多分布在城市外缘。
【答案】 9.A 10.A
下图为“某城市用地示意图”,A为主城区,兼有B、C、D、E各城区。读图回答11~12题。
11.关于水厂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水厂的位置都合理
B.①、②合理,③不合理
C.①、②不合理,因为位于河流的上游,水量较小
D.③合理,位于D城区的上游,水质好
12.关于在B处建水泥厂的区位因素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接近石灰岩产区,原料丰富
B.靠近主干道,交通便利
C.靠近河流,影响水质
D.对城区完全没有污染
【解析】 第11题,①、②合理,位于河流的上游,水源水质好;③不合理,位于流经C城区河流的下游,水质较差。第12题,在B处建水泥厂对城区有一定污染。
【答案】 11.B 12.D
二、综合题
13.(2012·上饶高一检测)读下面我国某城市工业分布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工业区分布在城市的外围,形成了“工业包围城市”的态势,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还可以看出,每一个工业企业都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各功能区的区位特点,商业区应分布在________和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工业区占地面积广,容易污染环境,并且对交通需求量大,所以工业区的布局趋向城市外围并沿交通线布局。商业区需大量消费人口,应布局在市中心或街道两侧,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的地方。
【答案】 (1)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工厂被迫向城市外缘迁移
(2)交通干线两侧 工业生产本身产生的大量运输需求决定了企业要向交通干线靠近
(3)市区中心 街道两侧 市中心是交通干线的辐合处,交通便捷程度最高,街道是城市的主要交通通道,两者都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
14.下图为某城市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A住宅小区局部 B住宅小区局部
(1)甲地为该市的重化工业区。简述其布局的有利条件。
(2)说明A、B两住宅小区房价差异的原因。
【解析】 第(1)题,重化工业区布局时要考虑地价、交通条件和对环境的影响。在地价因素的影响下,应布局在城市的外缘;考虑货物运输量较大,应选择交通便捷处;重化工业区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应布局在河流的下游,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第(2)题,A、B两住宅小区房价差异的原因应从周围环境的角度考虑。
【答案】 (1)重化工业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的工业,甲地离主城区较远,且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其产生的大气污染对主城区影响较小;甲地位于城市河段的下游方向,其产生的水污染对城市水质影响小;甲地有主要道路经过,且邻近火车站,交通便利;甲地位于城市外缘,地租较低。
(2)A小区低于B小区。 原因:①A小区楼层比B小区高,单位建筑面积占用的土地空间比B小区小;②A小区邻近机场,受噪声影响大,B小区邻近湿地公园和大学城,环境优美;③A小区背靠陡崖,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比B小区大;④A小区交通通达度比B小区差。
地理必修2湘教版第2章第3节同步练习(1)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在下面所示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
【解析】 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多,各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将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转换为示意图表示出来,如图A所示。近些年来,在许多国家还出现了规模巨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带,以及在大城市周围出现的一些卫星城等。
【答案】 A
2.读某城市城区规模变化示意图,该图反映的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是( )
A.用地规模扩大
B.人口数量减少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增大
D.城乡差距加大
【解析】 从图中城市的规模变化,可知城区面积扩大,这反映了城市化多个标志中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这一方面,即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变。
【答案】 A
阅读下表,回答3~4题。
地区
城市人口(万人)
乡村人口(万人)
地区人口
总数(万人)
甲
35
65
100
乙
65
35
100
丙
80
20
100
丁
90
10
100
3.表格中的四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具有甲地区城市化状况特征的国家多分布在( )
A.非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大洋洲
【解析】 第3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表中信息显示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最高。第4题,甲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一般为发展中国家,多分布在非洲。
【答案】 3.D 4.A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
A.城市人口数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解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具体考查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的具体状况,此题要解答准确,必须了解中国具体的人口国情与城市化发展实际。第5题,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0年时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不到30%,由图中坐标数据可知,符合该情况的只有丁。第6题,图示期间为1990年至2004年,我国处在经济发展期,城市人口增长较快,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城市人口比重小,但数量大。
【答案】 5.D 6.C
(2013·宁波高一检测)下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7~8题。
7.按城市化发展过程,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
A.a-d-b-c B.a-c-d-b
C.d-b-c-a D.c-d-b-a
8.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
A.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
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
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
【解析】 本题组通过城市化这一知识点,考查了学生把图形信息用文字表示的转换能力。第7题,城市化初期,市中心人口密度大,向外围人口密度迅速降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将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远离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会增加。第8题,该图表示了城市郊区人口密度增大的趋势,所以存在逆城市化现象。
【答案】 7.B 8.B
下图表示城市化过程中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劳动力比例变化,读图回答9~10题。
9.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
A.工业、农业、服务业 B.服务业、工业、农业
C.农业、服务业、工业 D.工业、服务业、农业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的城市化与旅游业的关系密切
B.多数城市的服务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
C.城市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
D.科技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第9题,根据图中曲线开始时b的劳动力比重最大,c的劳动力比重最小,可以判断b是农业,c是服务业,则a是工业。第10题,城市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多数城市的工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答案】 9.A 10.C
(2013·吉林市高一检测)读下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②①③④
12.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
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
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
【解析】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但发展快;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所以城市人口数量多于发达国家。
【答案】 11.D 12.D
二、综合题
13.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三个不同年份比例尺平面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从1991~2001年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2001~2011年该城市的发展变化有哪些?
(3)从上述三幅图分析,未来该城市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解析】 观察该城市2001年平面图,城市面积扩大,工业区由无到有,可推测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观察2011年该城市图,郊区新建了城区和商业区,工厂迁移到郊区,工厂与老城区之间新建绿化带,郊区新建高速公路。
【答案】 (1)①城镇面积由小到大;②城市工业区由无到有;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2)①人口向郊区迁移;②工厂向郊区迁移;③郊区新建绿化带;④建设卫星城和高速公路。
(3)郊区城市化。
14.(2013·广州高一检测)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1)A、B两条曲线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____曲线。
(2)从图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________,水平________,________年以后,________(曲线A或B)速度加快,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3)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________现象,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________萎缩,________发展迅速。
(4)城市化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其中,加速阶段容易出现________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容易出现________城市化现象。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示意图,并联系所学知识。具体分析如下:
【答案】 (1)A
(2)晚 低 1950 B
(3)逆城市化 中心区 中小城镇
(4)虚假 逆
地理必修2湘教版第2章第4节同步练习(1)及答案
一、选择题
城市是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包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又包括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原先的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B.城市经济活动强烈地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从而导致城市气候类型的变化
C.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会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导致城市地区水系紊乱
D.城市是重要的污染源,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活污染
2.下列关于城市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用地一般都将逐步演化为工业用地
B.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一般都会从第三产业转向第二产业
C.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集聚到分散
D.城市化过程使原先的乡村景观逐步为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所取代
【解析】 第1题,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原来的自然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城市建设虽然使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市气候类型。城市是重要的污染源,其中最主要的是“工业三废”。第2题,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用地会逐步演化为建设用地。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一般都会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
【答案】 1.C 2.D
3.城市化对农村的影响表现在( )
①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 ②改变人们的文化观念 ③改变人们的劳作方式 ④改变人们的身体素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促进了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于是误认为改变了人们的身体素质。其实,城市化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也可能导致人们身体素质的下降。
【答案】 A
下图为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处于( )
A.初期阶段 B.城市郊区化
C.逆城市化 D.再城市化
5.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交通通达性差 ②地价昂贵 ③污染严重 ④远离商业中心
A.①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目前处于城市郊区化阶段;在阶段Ⅱ,由于城市中心地价昂贵、污染严重,人口开始外迁。
【答案】 4.B 5.B
下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瑞士馆约4 000平方米的草地式屋顶的局部和整体图片,它们展示的是瑞士乡村风光。据此回答6~7题。
6.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
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7.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
A.落叶阔叶树林
B.常绿针叶树林
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D.人工草地
【解析】 第6题,“绿色屋顶”“绿色阳台”主要内容是提倡在建筑物顶部和阳台种植花草发展绿化,其主要作用首先能美化城市环境;其次绿色植物能大量吸收CO2放出O2,一方面净化空气,另一方面也可降低城市的温室效应,使城市气温降低;另外“屋顶阳台”的绿化,可以起遮阳的作用,也可降低城市的气温。第7题,绿化中使用的杀虫剂会污染地下水,主要是其残留在植物表面的有害成分随着地表水的下渗而对地下水产生污染,因此需要经常进行灌溉的绿化方式中,其使用杀虫剂而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是比较严重的。在四个答案中需经常灌溉的是C和D,而C答案的“绿色屋顶”“绿色阳台”的灌溉水又不能直接下渗到地下。
【答案】 6.B 7.D
读美国城市人口密度依时间先后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图(a、b、c表示先后不同时期),回答8~9题。
8.下列哪个名词适合用来描述人口密度的时空差异( )
A.工业化 B.区域专业化
C.农业机械化 D.城市化
9.关于c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时期是城市化的快速增长时期
B.引起c时期变化的原因是交通通达性差
C.c时期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市中心
D.c时期可能出现的现象是逆城市化现象
【解析】 第8题,从图上看,a时期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市中心,b时期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的边缘地带,c时期的人口主要集中在离城市较远的郊外,这是城市化的三个不同时期。第9题,c时期的人口主要集中在离城市较远的郊外,人口由城市向城镇或农村地区迁移,即逆城市化现象;此时期的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交通通达性好。
【答案】 8.D 9.D
生态宜居是国际一流城市的共同特征,山东省青岛市明确提出,要以建设园林式花园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构建生态城市的框架,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生态系统。如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种选择,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图,回答10~11题。
10.青岛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是( )
A.K2线 B.AC线
C.AD线 D.AB线
11.将青岛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 )
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②控制城市化进程 ③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④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发展
⑤集中布置城市用地 ⑥分散城市职能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⑤
12.最近几年,青岛面临着较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解决这一难题,以下做法可行的是( )
①发展立体交通,进一步完善交通网 ②学生全部放假 ③大力发展公共汽车,实施公交优先 ④严禁外省车辆进入 ⑤鼓励步行或使用自行车 ⑥加强市民的交通法规意识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③④⑤⑥
【解析】 AB线显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建设生态城市不能“因噎废食”控制城市化进程,而集中布置城市用地有可能使问题更严重;解决交通拥堵应从引导、疏导等方面进行,但不能因此而禁止外省车辆进入。
【答案】 10.D 11.A 12.C
二、综合题
13.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1)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逆温现象 B.焚风效应
C.热岛效应 D.酸雨现象
(2)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 )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郊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减小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3)由该图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对土地利用方式和景观特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 本题以示意图为背景,主要考查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解答该题应把握以下几点:(1)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消耗大量燃料,释放大量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2)城郊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从郊区吹向城市的风易将卫星城的废气带回城区。(3)城市化使农业用地演化为建设用地;乡村景观逐步为城市景观所取代。
【答案】 (1)C (2)A
(3)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原先的农业用地逐步演化为建设用地;在景观特征上,原先的乡村景观逐步为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所取代。
1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路拥挤导致的交通事故是许多大城市存在的日益严重的问题。下表列出的是部分国家特大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据。
城市
每10万人中死亡人数(人)
洛杉矶
17.5
底特律
14.7
芝加哥
10.5
巴黎
12.5
伦敦
10.2
东京
7.2
马尼拉
8.2
卡拉奇
8.6
材料二 据有关资料表明,汽车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一氧化碳会导致人体各部分组织缺氧,特别是人脑组织和心脏缺氧后会很快进入昏迷状态,严重者会死亡。氮氧化合物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会影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导致人们患呼吸系统疾病。长期吸入含铅空气,还可引起慢性铅中毒。汽车发动机产生的噪音会对人的听力、生理功能等造成不良影响。
(1)上述材料表明城市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造成第(1)题中所述城市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B.城市车辆太多
C.城市道路狭窄
D.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和过分集中
(3)第(2)题中所述根本原因除造成第(1)题中所述环境问题外,还会造成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回答三个)。
(4)你认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解析】 本题以材料和统计表格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城市交通问题、城市环境问题(如交通工具的尾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的分析理解能力。
【答案】 (1)交通拥挤 交通污染(尾气污染) 噪声污染
(2)D
(3)城市住房困难、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社会治安混乱、贫困问题、内城衰落等
(4)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