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古诗中事物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义或社会义。
2.梳理鉴赏事物形象的常见题型并掌握答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古诗中常见事物形象的形象特征及象征义,总结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它既是鉴赏诗歌的基础,也是高考考察的重点,本节课我将结合高考题与同学们一起突破此考点。
二、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
(一)诗歌的事物形象
诗歌的事物形象就是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事物形象分类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追求及对人事的看法,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题小松》李商隐
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桃李盛时虽寂寞,雪霜多后始青葱。
一年几变枯荣事,百尺方资①柱石功。为谢西园②车马客,定悲摇落尽成空。
[注]①方资:正可用来。②西园:西晋石崇的园林别墅金谷园,当时达官贵人们经常游聚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孤秀”表现了小松虽然孤独,遭受冷落,却能以其细叶轻阴独秀青葱,展示出自己独具魅力的形象。
B .小松要长到百尺,成为栋梁之材,就必须具有耐得住寂寞,经历许多次的枯荣变化,经受炎暑风霜的精神。
C .运用对比衬托是这首诗的特色。与李之盛对比来表现小松的“孤秀”,以霜雪严寒来衬托小松的坚强挺拔。
D.全篇虽未着一“松”字,却在字里行间处处凸显出小松的形象,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小松的品格和精神。
(2)诗歌中“桃李”和“西园车马客”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诗人对他们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明确:(1)选 B “小松要长到百尺……经历许多次的枯荣变化”错误。“一年几变枯荣事”,百花虽盛,但好景不长,花开花落。经历枯荣变化的不是小松,而是桃李。以桃李的“枯荣事”来衬托小松的“柱石功”。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用“桃李”象征赫一时的权贵,诗人对他们表达出嘲讽挖苦之情;用“西园车马客”象征对权贵趋炎附势之徒,诗人对他们表达了深深的不满。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
示例: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极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这首词的主题是写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形象生动,委婉含蓄。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也不知道回家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类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如月亮、大雁、梅、柳树、杜鹃、梧桐等。熟记这些意象,对理解诗歌的事物形象有极大的帮助。诗歌的景物形象微课中已经介绍了一些传统意象,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三、如何分析事物形象
怎样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我们通过分析典型诗歌来具体学习。
(一)事物形象鉴赏题的提问方式:
1.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
2.某物象有什么特征?
3.某物象象征什么?
4.某物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
5.简析某句中的物的特点
(二)典例分析
示例一:
《萤火》
(宋)陈与义
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莫赎,
嘉尔萤火不自欺,草间相照光煜煜。
却马已录仙人方,映书曾登君子堂。
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
1.从内容上看,这首诗颔联、颈联、尾联写萤火光明磊落,洁身自爱,不求他物且不辞鄙陋,甘心为人民服务,只害怕外在环境迫使不能为民服务,短短几句就将萤火高洁品质跃然纸上。
2.形象分析
萤火:环境特点:草间幽深僻暗,质性卑微,而能洁身自好,不假外物发光。偶有风雨交加亦不改发光的向往。(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自欺”“草间熠熠生辉”写出萤火洁身自爱,光明磊落;“却马”“映书”萤火既能登堂入室又能入药,兼有实用价值与风雅意味;“不畏”“但畏”虽身处草间依然孤高自傲,向往奉献。(正面描写)
“翩翩飞蛾掩日月,见烹膏油罪莫赎”写“飞蛾”不能发光,只能扑向灯火,结果自取灭亡,反衬萤火的品格。(侧面描写)
作者处境:时局动荡,作者想凭一己之力匡时救世,然而却有心无力。
所言之志:托物言志,作者以他流离避乱的身世和忧国忧民的心事与萤火虫面对暴风骤雨相比照,心中无限凄惶,无力挽乾坤,国破家亡,连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也奉献不了,只能徒然伤感。
手法分析:①托物言志,②衬托、对比 ③正面描写
3.总结
分析事物形象的方法:
(1)分析物象的自然特征(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其所处环境,即“形似”)
(2)分析物象的社会属性(从物人一体角度抓物与志的相似点、契合点,分析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即“神似”)
(3)诗人的理想情操(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
示例二:
《三花斛三首右兰花》
【宋】杨万里
雪径偷开浅碧花,永根乱吐小红芽。
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士家。
政坐国香到朝市,不容霜节老云霞。
江蓠圃蕙非吾耦,付与骚人定等差。
1.诗歌塑造了兰花怎样的形象?
(1)内容:这首七言律诗既描绘了兰花的形神姿色,又赞美了兰花的品格与情操。首联描绘其形色,同时“雪径偷开”也是写兰花沐雪而开,言其不畏严寒的特点。颔联写兰花的精神品格,先说兰花没有春风桃李的美丽娇艳,紧接着从另一个角度说兰花是花中隐居的处主。宁愿隐匿于深山密林幽谷之中,远离世俗,赞其高洁清雅脱俗之美。颈联以直接与间接结合的手法写兰花的芳香。先正面赞其“香”,然后再以菊反衬其“香”。最后两句是由兰花自发议论,借兰花自己的口表现兰花的高洁与清雅。诗作表现手法灵活,写作角度多变,韵味曲折,意蕴含蓄悠远。
(2)环境:雪径偷开,兰花从冰冻的地面竞相绽放吐露嫩芽,不畏严寒,美名在山林处士家,不竞逐尘世、无哗众取宠之心的高尚品格。
(3)兰花:高雅清淡、花香怡人、不畏严寒、圣洁脱俗;
(4)表现手法:形色、花香(正面描写)
花品格(侧面描写,对比)
托物言志:借兰花高雅、圣洁的品格,含蓄表达了作者不做流俗之人,追求高洁情操的心智。
2.从这首《三花斛三首右兰花》我们总结【鉴赏事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四、课堂小结
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方法;
1.抓住“物”的形象特征
从具体描写物象的诗句入手,从物象的颜色、气味、声音、动作、形态等特征出发,挖掘出物象的个性气质、精神品质等。
2.理解“物”寄托的思想情感
一般来说,咏物诗中寄托的思想情感往往跟诗人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人生态度、生活作风、价值取向等有关系,赏析时要注意结合这几点进行。
五、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骢马》
万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沙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
1.诗中的马有怎样的特点?
2.诗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高贵、敏捷、矫健、气度不凡的良马。(答相关意思相同的词也可)
(2)诗歌采用象征的手法。意思是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璁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