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
苏轼专题练习合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年生死两茫茫”写出了曾经的夫妻已经生死永别,诗人倏忽之间经历了十年的茫茫岁月,梦中朦胧很难看清“千里孤坟”。
B.“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个句子,以假设引发想象,将容颜的憔悴与衰老,和别后的深深忧伤融合在一起。
C.此词以“记梦”为标题,明确写出了做梦日期,并通过对所梦细节的描写展现出自己的心境,抒发了对亡妻的无限深情。
D.此词以悼亡为主题,借生与死、故土与异乡、相逢却不识、相对而又无言等内容,写尽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
2.“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是如何表达愁情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岁(节选)
苏轼
东邻酒初熟,西舍豕亦肥。
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
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
【注】选诗是苏轼写于嘉祐七年(1062)冬末的组诗《馈岁》《别岁》《守岁》中的一部分。组诗的原题为:“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运用互文手法,通过对东邻西舍酒熟肉肥的正面描写,来突出浓厚的新年氛围。
B.三四两句中,“一日欢”与“穷年悲”对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喜变化,情感细腻,令人动容。
C.组诗虽是诗人因为在外做官,过年时思念故乡和亲人不得归而作,但其主旨却远不止于此。
D.选诗虽然语言平易,但画面感强;虽然情感充沛,但表达含蓄;虽写吃喝小事,但含义丰富。
4.本诗后四句以议论为诗,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①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亦木搀②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③。
峨峨两烟鬟,晓镋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④。
【注】①李思训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画中绝岛即大孤山、小孤山,此画作已失传。② 搀(chān):直刺、插入。③低昂:俯仰。④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
B.画中的主体客舟也是诗歌的中心,一叶不知何处来的扁舟,带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C.“崖崩”写出山的险峻,“搀”写出乔木的气势,两个词语都赋予了诗歌动态美。
D.“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秀美丽。
6.后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东坡的“奇思谐趣”,请结合诗句对此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各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沈约体弱多病。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连用“压”“贴”“飞”三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赋予画面动感和蓬勃生机。
B.次句将时空交织在一起描写,季节是春天,天气是初晴,地点是池馆内外。
C.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虽弱不禁风,但面对春景仍心情振奋。
D.“沙上”二句,“沙上”“竹间”分别为鸿雁和鹧鸪的栖息之地,也可能为词人举目所见之景。
8.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宝鸡县斯飞阁①
苏轼
西南归路远萧条,倚槛魂飞不可招。
野阔牛羊同雁鹜,天长草树接云霄。
昏昏②水气浮山麓,泛泛③春风弄麦苗。
谁使爱官轻去国?此身无计老渔樵。
【注】①本诗为苏轼于嘉祐七年作于陕西凤翔府签判任上。诗人故乡眉山,在任所西南方。②昏昏:朦胧貌。③泛泛:流动貌。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往故乡的道路,遥远而寂寞,诗人倚阑远眺,好像魂魄已飞走,不可招回。
B.旷野广阔,牛羊犹如雁鹜,草树似接云霄,这是以天地之大反衬自身的渺小。
C.是谁让“我”留恋官场,随意离开京城?尾联运用反问句式,强化迁谪之悲。
D.“我”这一生,大概再也无法流连山水,享受归隐生活。渔樵,是隐居的代称。
10.颈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归去来兮
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①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②。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③,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④。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①雪堂:苏轼在黄州的居所名。②岷峨:四川的岷山与峨眉山,此代指作者故乡。③黄州再闰:苏轼谪居黄州五年,阴历三年一闰,故称“再闰”。④秋风洛水: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故乡莼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引用陶渊明诗句,贴切地表达了词人思归西蜀故里的强烈愿望,乡情浓郁感人。
B.上片后半部分笔锋一转,撇开满腔愁思,抒发了词人对黄州之地山川人物的深情厚谊。
C.下片在叹息人生不定、仕途坎坷中透露着豁达,对西晋张翰弃官归乡的行为并不认可。
D.本词与《江城子(十年生死〉》均借助想象来表达情感,开拓了诗歌意境,耐人寻味。
12.有人评论说:“结尾的临别告语,于奇峰突起中将全词的感情推向高潮”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重阳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①,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②,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③。
【注】①翠微:指山上的小亭。②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B.“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C.上片即景生情,下片以酒助兴,作者在上下片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形成鲜明对照。
D.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14.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②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②殷勤:劳驾,有劳。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由近及远,写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景物,描绘了词人的生活环境。
B.“红蕖”这里指荷花。“细细香”,描写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C.在太阳将落山时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漫步,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耐人寻味。
D.最后两句,饱含着词人的感慨:天公作美,一场雨让漂泊不定的他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16.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⑴
苏 轼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
久废山行疲荦确,尚能村醉舞淋浪。
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
杀马毁车⑵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注】(1) 疲苶(niè):困惫。(2)《后汉书·周燮传》载:一个叫冯良的人,三十岁,为县尉,奉命去迎接上官,他“耻在厮役,因毁车马、裂衣冠”遁去,跑到犍为跟一个叫杜抚的学者学习去了。家里人以为他死了,过了十多年他才回到家乡。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点明时令、景物。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重阳将近,溪边野菊已开出耀眼金花。此景与后文的捕蝗之事形成巨大的反差。
B.“人间忧患长”是由捕蝗而产生的感慨,诗人身处逆境,身心疲惫,但也不忘民生的疾苦,体现其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C.“杀马毁车”之意源于“人间忧患长”,想到今天这种疲于奔走、形同厮役的处境,诗人真想像冯良似的杀马毁车,从此遁去,至于所谓用行舍藏那一套,不必再去管它,你也用不着再来和我讨论了!体现诗人与官场的决裂。
D.这首诗写的是现实生活给诗人思想感情上的一次巨大冲击,用事精切,写出了内心深处的难言之情,也是亲兄弟间推心置腹的肺腑之言,真切动人。
18.这首诗抑扬顿挫,感慨遥深,请结合中间两联对其抑扬进行赏析。
19.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民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①
苏轼
昨夜霜风入裌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②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③。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元年(1078)八月。是时,苏轼知徐州,因抗洪胜利而建黄楼,落成后邀友人于重阳节来此聚会。《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王定国好作文章,夸诞轻易,臧否人物,无所顾忌,以是颇不容于人。熙宁八年(1075),王定国因故受到朝廷停职处罚。②南台,指徐州城南的戏马台。《太平寰宇记 徐州》:“重九日,公(刘裕)引宾佐登此台,命将佐百僚赋诗以观志。作诗者百余人,独谢灵运诗最工。”③义黑,刘裕为宋公,在义熙十四年时镇徐州。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是诗人写给王定国的应和之作,“次韵”即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B.首联写友人昨夜受了风寒,晓来原本多病受损的身体更为不适,“霜”字表明了时令。
C.“疏狂”一词既点明苏王二人豪放、不受拘束的性格,又交代了他们不被世人所容的原因。
D.尾联化用刘裕在重阳日携将佐百僚登南台赏菊赋诗的典故,畅想王定国在诗会上的表现。
21.有人认为苏轼诗歌善用比较思维来深化诗歌的思想内容。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嘲子由①
苏轼
堆几尽埃筒,攻之如蠹虫。
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
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
【注】①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②《庄子·天道》中,工匠轮扁嘲笑读书的桓公,理由是“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即自己制作车轮的本领不是简单地理论传授,儿子就能学会的。
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堆”“攻”两个动词,生动勾勒出子由埋头苦读古代典籍的形象。
B.作者将子由比作专门啃食书籍的蠹虫,虽为调侃,但也传达出了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
C.“曲尽弦犹在”,诗句在“曲尽”与“弦在”的反差中,提示读书人要正确地对待书本知识。
D.尾联的“笑”与标题的“嘲”相呼应,轮扁对桓公的态度与苏轼对子由的态度恰好暗合。
23.苏轼是如何传达他的治学观点的?请结合诗歌后四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①置,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①员外: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予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曹郎。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苏轼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B.第五句诗人以“逐客”自命,是夸张愤怼之语。第六句以古今诗人对比,表明自己所领官衔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
C.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平和中见锋颖,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D.诗歌语言平实清浅,但内涵丰富,写出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25.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定风波》一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意即风雨骤至,盖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却且吟且啸徐步向前。
B.“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一蓑”意思即“一阵”,烟雨弥漫,冒着漫天风雨,漫步在崎岖原的旅途上,任其自然,乃是平生的惯常经历。
C.“料峭春风吹清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意思即骤雨已过,云开天晴,春风料峭。略带寒意,前路山头,夕阳斜照,诗人原来的酒意经过风雨的洗礼,早已消散了。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讲诗人沐浴着雨后的凉爽,回望刚刚过去的风雨萧瑟之处,则已是云消雾散,斜阳也收敛了光辉。
27.这首词的上阕叙事写人,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①
苏轼
银塘朱槛麹尘②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③宴游过。
[注]①徐君猷(yòu):名大受,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当时黄州知州。②麹(qū)尘:指淡黄色的江水。麹,同曲。酿酒时,用以发酵的“酒曲”,所生的菌呈淡黄色。③无吝:不吝惜,不要舍不得。
28.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写人们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身心愉快。
B.上阕结尾处“天气尚清和”,收而未尽,承上启下,由咏景而转向下阕写人。
C.下阕“狱草烟深,讼庭人悄”,写州府荒凉的景象,目的是指责太守治州无方。
D.全词景情融合,将诗人的志向愿望融入端午酬节风俗和五月自然风光描写之中。
29.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①
【宋】苏轼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②。
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③病有妻。
堪笑睢阳老从事④,为余投檄向江西。
注:①本诗为苏轼在“乌台诗案”获释后所写。②贾昌以善斗鸡而得玄宗之宠。此诗将“阿世取容的宵小”比作“少年鸡”。③维摩,指佛教徒。④睢阳老从事,指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轼曾说:“子由闻予下狱,乞以官爵赎予罪。贬筠州(今江西高安)监酒。”
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交代了苏轼写诗时的处境:因“乌台诗案”入狱大难不死,故曰“蒙恩”
B.首联直说自己由文字惹祸,不再顾惜个人声名,自嘲之中流露心中不平之气。
C.颈联前后形成对比,一方面说明自己家庭贫困之苦,另一方面表明有家人陪伴。
D.尾联说弟弟苏辙为给苏轼赎罪而请求免官,苏轼认为弟弟为此被贬江西不值得。
31.清代汪师韩评价这首诗说:“诗狱甫解,……殆是豪气未尽除。”请结合颔联分析“豪气”的具体表现。
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3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上片后两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片因景寓情,由忧而乐:情感表现极有层次。
D.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直抒内心痛别之情。
33.“一江明月碧琉璃”描绘了一幅水月交映的阔远画面,留给读者丰富想象天地,简要分析。
34.你是否同意词的最后两句“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3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披 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与尾联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36.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37.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C.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38.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各小题。
过 岭①
【宋】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
【注释】①作者被贬遇效自岭南北归,途中过大庾岭,到达虔州作此诗,时年66岁。②作者自绍圣元年一贬再贬,今重到虔州,计已七年。③这里江南指虔州。④毵毵(sā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3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突出了“甘”之少,“长”与“少”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悲伤痛苦。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醉中”对“梦里”,似梦似幻;“江南”对“海外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梦境,今日北归如宿醉。
C.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一词表明在山润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身心的疲惫。
D.尾联中“谁遣山鸡忽惊起”的意思是:谁人让山鸡忽然受惊飞起,扰乱了山间的宁静。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生机。
E.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又不乏瑰丽雄奇之美,比如“生”“鸣”“绕”“滴”几个动词为山景增强了气势,富有激情磅礴之美。
40.诗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与解析
1.A 2.①选用典型意象。“明月”为圆月,“明月夜”是团圆之夜,而“松冈”是种植松树的逝者安葬之处,使用典型意象形成反差表达愁情。
②虚实结合。“料得”写出由梦境回到现实,而“明月”“松冈”是想象之景,两者结合,虚实相生更显愁情。
③以景结情。全诗最后在“明月”“松冈”所营造的凄清幽深之境中,以景结情,使愁情更显得意蕴深长。
④采用点染手法。先以“肠断”写明诗歌的情感,然后借助“明月”“松冈”来展现诗人的愁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手法、情感等的能力。
A.“诗人倏忽之间经历了十年的茫茫岁月,梦中朦胧很难看清‘千里孤坟’”错误,“两茫茫”指双方茫然不相知。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
诗歌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典型意象抒情,借想象抒情等。
选用典型意象。这首词选用“孤坟”“明月”“短松冈”等,孤单凄凉的坟墓,长满短松的山岗,都给人凄凉之感,而皎洁的圆月以乐衬哀,月之圆更凸显了人不圆,用强烈的反差来表达愁情。
虚实结合。“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写梦醒现实,只有孤坟、松冈,虚实结合,表达作者内心之愁。
以景结情。“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描写诗人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明月夜,短松冈”以凄凉之景收束全词,营造了凄清悲凉的意境,使愁情更显得意蕴深长。
采用点染手法。整首词都在表达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凄凉”“肠断”为点,点明作者情感,“明月夜,短松冈”为染,用凄凉之景渲染悲凉之情。
3.D 4.①最后四句的意思为不要叹息旧岁离我们远去,要和新的岁月一起行走。不要回顾刚刚失去的年华,无情岁月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老迈与衰朽。②结尾四句以议论为诗,使诗歌富有理趣,诗人的感慨更加深沉,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达含蓄”错误。“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意思是不要回顾刚刚失去的年华,无情岁月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老迈与衰朽,诗句直抒胸臆,抒发了内心的哀伤。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意思为不要叹息旧岁离我们远去,要和新的岁月一起行走。不要回顾刚刚失去的年华,无情岁月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老迈与衰朽。
诗歌第三句“且为一日欢”写热闹欢饮,末句“还君老与衰”却一落千丈,写对岁月流逝的无可奈何之情。别岁之意交代完毕之后,表面上题意已尽,但诗人忽然又从这一年联想到第二年,使感慨更加深沉,犹如图画,层峦迭嶂,使人有丘壑无尽之感。据此可分析出,结尾四句以议论为诗,使诗歌富有理趣,诗人的感慨更加深沉,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5.B 6.①“奇思”表现为诗中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新颖的比喻。诗歌以虚构夸张手法写山崖欲崩、猿鸟遁绝凸显山的峻峭;以丰富的想象为静止无声的画面增添了抑扬的棹歌、轻柔的江风、摇漾的客舟;以新颖奇妙的比喻拟人将大小孤山化为美女临镜。
②“谐趣”表现在结尾两句中,诗人正告舟中的商贾不要对美丽的“小姑”心存非分,风趣诙谐,饶有兴味。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B.“画中的主体客舟也是诗歌的中心”错误,诗歌题目是《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说明这首诗重点是描写“长江绝岛”的风景,结合“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等句可知,画中的主体应是“山水”。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分析“奇思”。“大孤小孤”二山皆在“江中央”,可知李思训所画的未必就是大小孤山,而是苏轼在观画中感到这两个绝岛的形状与位置同大小孤山相似,遂想象它们就是大小孤山,并以此展开诗的艺术构思,为诗的奇妙结尾埋下伏笔。“崖崩”,写山崖太陡峭而引发崩塌;“路绝”,写山石滚落,堵塞了道路;“猿鸟去”,写猿鸟惊惶四散,消失在深林中。“搀”这个动词也赋予静穆的乔木以刺天的动态和气势。画幅上并没有猿鸟,但诗人不说“无猿鸟”而写“猿鸟去”,仿佛他亲眼见到猿鸟纷纷逃进了密林,这是诗人灵心虚构、无中生有的妙笔。“客舟何处来”写画中小船。他先用一个疑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再以生花妙笔,反复描写、渲染。“沙平风软”两句,诗人恍若置身画中,登上了客船,眺望前方。诗人妙以女子发髻比喻二山之峰峦,以镜喻水面,又以女子晨起对镜梳妆形容江中二山。可见,“奇思”表现为诗中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新颖的比喻。诗歌以虚构夸张手法写山崖欲崩、猿鸟遁绝凸显山的峻峭;以丰富的想象为静止无声的画面增添了抑扬的棹歌、轻柔的江风、摇漾的客舟;以新颖奇妙的比喻拟人将大小孤山化为美女临镜。
再来分析“谐趣”。大诗人苏轼却妙脱蹊径,迥生慧心。他利用有关大小孤山的民间传说,挥毫落纸如云烟,写下诗的第三段,开拓出一个奇丽浪漫、谐趣盎然的新境界。苏轼随手拈来这一民间传说,并以假作真,戏诫“舟中贾客”,显得非常风趣幽默。结尾两句,更把比喻、拟人、谐音双关等表现手法融于一炉,根据小姑嫁彭郎的民间故事戏为谐语,诗人正告舟中的商贾不要对美丽的“小姑”心存非分,风趣诙谐,饶有兴味。
7.C 8.表达了词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了词人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的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对故乡的思念;“落花”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但面对春景仍心情振奋”说法错误,词人心情并不振奋,美好的春景更反衬了词人内心的忧郁。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沙上不闻鸿雁信”意思是在沙上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此句用了《汉书·苏武传》中“鸿雁传书”的典故,突出了“鸿雁”这一意象,古人有用鸿雁传送书信的说法,“不闻鸿雁信”说明词人没有收到家人的任何消息,表达了词人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
“竹间时听鹧鸪啼”一句中写出词人在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的悲啼。该句的意象是“鹧鸪啼”,鹧鸪鸟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在外的游子听到鹧鸪的叫声会感到凄凉,更时时勾起游子对故旧的思念。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离家在外的凄切之情。
“此情惟有落花知”意思是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落花本无知,但由于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落花”是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作为伤春的代表,在诗歌中往往传达哀怨惆怅之情,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相似,此句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之情。
9.C 10.作用:承上启下。结构上,颈联承接颌联,同为“倚槛”所见之景的具体描写;情感上,颈联为尾联的抒情作了铺垫,使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随意离开京城”“强化迁谪之悲”错误,尾联里的“去国”,在这里是离开故乡的意思。结合“西南归路远萧条,倚槛魂飞不可招”“此身无计老渔樵”以及注解“本诗为苏轼于嘉祐七年作于陕西凤翔府签判任上。诗人故乡眉山,在任所西南方”可知,本诗是思乡怀归之作,并没有什么“迁谪之悲”。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结合“昏昏水气浮山麓,泛泛春风弄麦苗”可知,颈联写了朦朦胧胧的雾气升起,像条条绸带浮动在山脚;拂拂的春风吹起一派温馨,轻轻抚弄着田野的麦苗。此联仍为写景,紧承颔联“野阔牛羊同雁鹜,天长草树接云霄”而来,因此在结构上有承上的作用;
结合尾联“谁使爱官轻去国?此身无计老渔樵”可知,尾联写了谁让我这般留恋官场,竟然轻易地远离了家乡?临风自叹此身已非吾所有,像渔夫樵夫般隐逸只能是梦想。此联则承接颈联,转为抒情,因此颈联在结构上还有为尾联作铺垫的作用。
11.C 12.①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为自己晒渔蓑,透露有朝一日还要重返故地;②这与普通离别词不同,无伤感之意,体现词人达观豪放的性格;③含蓄曲笔表达了对黄州闲适生活的眷恋及对邻里父老的深情;④与上文的纯真友情相呼应,将惜别之情推向高潮。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对西晋张翰弃官归乡的行为并不认可”错。“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意思是等到闲暇时候,再去欣赏秋天洛水清波。此处虽用到了“秋风洛水”,但只是浅用字面意思,并未表达对西晋张翰弃官归乡的行为的不认可。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鉴赏能力。
结尾两句“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嘱咐邻里莫折堂前细柳,恳请父老时时为晒渔蓑,言外之意显然是:自己有朝一日还要重返故地,再温习一下这段难忘的生活。措辞非常含蓄,不明说留恋黄州,而留恋之情早已充溢字里行间。
下阕后半段抛开了人生无定、失意坎坷,无法掌握命运的痛苦之情,而用随缘自适的思想取代了愁苦之情。因而东坡的离别也与普通人不同,嘱咐父老邻里不要砍堂前柳树,要时时替他晒渔蓑,颇有调皮可爱的意味,使得离别无伤感之意,体现词人达观豪放的性格。
结构上呼应了上文“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以及“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东坡到黄州,原是以待罪之身来过被羁管的囚徒日子的,但颇得长官的眷顾,居民的亲近,加以由于他性情达观,思想通脱,善于自解,变苦为乐,却在流放之地寻到了无穷的乐趣。他寒食开海棠之宴,秋江泛赤壁之舟,风流高雅地徜徉了五年之久。一旦言别,必是牵心挂肠于此地的山山水水和男女老幼。由此可见,这首词抒发的离情,是发自东坡内心的高度真实之情。而结尾两句与上文的纯真友情相呼应,将惜别之情推向高潮。
13.C 14.①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②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与自己的思想进行对比,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作者在上下片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形成鲜明对照”错误,从词中来看,上片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下片即花生情,以酒助兴,词人虽然感叹世事多艰,但是不消沉,不伤感,上下片的情感应是一致的。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分析诗歌手法的能力。
“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意思是“登山临水用不着去怨太阳快落山了。古往今来有谁不老死,数不清啊,没有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斜晖”即“夕阳”,夕阳是自然界中“无限好”的景致,但往往给人“近黄昏”之感,古人登山临水面对夕阳,往往会生发时光流逝、年华不在的伤感,而作者却说“不用怨”,因为人的衰老死亡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生“谁不老”,“何必”泪沾衣襟,表现出作者对生死的达观态度。
分析作用,首先把握典故的内容,从注释来看,“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由此可以看出,齐景公为人生短暂而悲叹;再看诗歌的内容,“牛山何必更沾衣”意思“何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呢”,“何必”表示反问,由此可知,苏轼不赞成齐景公“牛山沾衣”的做法,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自古如此,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见词中使用这个典故是反用其意,认为不必为人生短暂而悲叹,体现出达观的生死观念,充分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
15.A 16.①表达了词人雨后游赏的欢快和闲适的心情。
②体现了词人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
③表现了词人在遭遇仕途挫折后内心的悲凉,并产生了随遇而安的思想。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开头两句由近及远”错误,应是“由远及近”。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诗人描绘了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表达了词人雨后游赏的欢快和闲适的心情。“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是一种杂乱、衰萎的景象,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是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隐约可以感受到词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又无可奈何的心境。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画龙注意之笔。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词人在遭遇仕途挫折后内心的悲凉,并产生了随遇而安的思想。
17.C 18.(1)三四句纪行。诗人久不登山,如今为了捕蝗来到山石荦确的浮云岭,深感疲苦不堪;然而自己正处在壮年,豪情未减,偶逢一杯村酒,犹能醉舞淋浪,觉得精力有余,巧妙地从生理方面的感受作了抑扬。
(2)五六句是夜宿山村的感受。夜晚,独自一人在林木荫翳的山村野店住宿下来,一天的疲劳,暂时忘却,顿觉宠辱不惊,梦魂安稳;然而,片时的安闲却唤起数年来世路奔波的许多回忆:那时局的动荡,党派的倾轧,仕途的艰险,以及眼前这场特大蝗灾给人民带来的困苦,自己奔走呼号、欲诉无门的愤懑……这一切,不觉涌上心来,并用“人间忧患长”五字加以概括,言简义深,从心理上的感受再作抑扬。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体现诗人与官场的决裂”错。东坡用冯良之事,和当天山行疲苦、情绪不好有关,他虽然对新法不满,但对君王的感恩和人民的同情让他依然会做好政事。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抑扬”,指音调有节奏地或高或低;浮沉,进退等。在这里指的是作者心理、情感等方面高低起伏的变化。
颔联“久废山行疲荦确,尚能村醉舞淋浪”意思是,很久没有登山了,如今登上这怪石嶙峋的山岭,颇感疲惫之余,还能饮一杯村酒,畅快酣饮后醉舞一番。此联中前一句为抑,写山行疲苦之感;后一句为扬,写醉舞的豪迈。这是从生理感受方面抒写自己的变化起伏。
颈联“独眠林下梦魂好,回首人间忧患长”意思是,夜宿山村,林下独眠,睡梦安稳,梦中联想到这一生的“忧患”,内心感慨不平。此联前一句为扬,写独眠安梦的闲适;后一句为抑,由捕蝗而产生感慨,回忆世路奔波,深处逆境,内心感慨颇多。这是从夜宿山村的心理感受方面抒写自己感情的变化起伏。
全诗经此两度抑扬,声情跌宕,有力地表露了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情。
19.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分析理解错误,从原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知,在词人眼里“月之圆缺,人之离合”是一种自然常理。
故选B。
20.B 21.①颔联将王定国和苏轼的性格、仕途进行比较,突出二人对政治理想的执着和坚贞不屈的品质。
②尾联将王定国和“二谢”的诗歌创作进行比较,突出王定国在诗歌方面的成就。
【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B.“首联写友人昨夜受了风寒,晓来原本多病受损的身体更为不适”错误。应该是诗人昨夜受了风寒,晓来原本多病受损的身体更为不适。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诗歌中找到比较的相关内容,并分析这些内容的表达效果。
如颔联“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意思是狂放如我谁能顾惜,你也仕途坎坷却志向不移动。字面看来,前一句说自己“疏狂”,后一句说王定国仕途坎坷,性格“不移”,但实际上,这两句是将二人互举进行比较,“疏狂”“志未移”是性格气节,“人谁顾”“坎轲”说的是二人的仕途,再结合注释可知,二人都是仕途坎坷,但是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所以这两句在比较之中凸显二人对政治理想的执着和坚贞不屈的品质。
如尾联“南台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化用刘裕在重阳日携将佐百僚登南台赏菊赋诗的典故,畅想王定国在诗会上的表现,前一句说二谢诗歌创作无人接续,后一句说王定国的诗歌“胜义熙”,这是将王定国和二谢进行比较,由此展现王定国在诗歌方面的突出成就。
22.B 23.①比喻,圣人的思想并不全然体现在书里,就如同学音乐不只是弹奏琴弦,制作器物也不只是运用机械,所以他认为读书也不能局限与书本,而是要勤于思考。
②用典,轮扁的儿子不能简单地通过学习轮扁的经验就能获得高超的技艺,因为他需要亲身实践才能提升,所以个人的思想不能仅凭读书获得,要重视生活实践,勤加练习。
【分析】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但也传达出了对子由读书行为的鄙夷”说法错误。诗中说“谁知圣人意,不尽书籍中”,是在告诉子由圣人的思想并不全部都在书里,就如同“曲尽弦犹在”——学音乐不只是弹奏琴弦,“器成机见空”——学制作也不只是运用机械。因此,诗人将弟弟子由比作“蠹虫”是对子由治学方法的调侃,没有“鄙夷”。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曲尽弦犹在,器成机见空”二句,是诗人告诉“攻之如蠹虫”的子由:圣人的思想并不全部都在书里,这就好像学音乐不只是弹奏琴弦,学制作也不只是运用机械。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读书比作“弦”和“机”,将读书的收获比作“曲”和“器”,表达了诗人认为读书也不能局限与书本,而是要勤于思考的道理。
结合注释中工匠轮扁嘲笑读书的桓公的故事,轮扁认为自己的技艺不是简单地进行理论传授就能学会的,而“妙哉斫轮手,堂下笑桓公”二句中的“妙哉”,表达了诗人对这个道理的赞同,轮扁对桓公的态度与苏轼对子由的态度恰好暗合。诗人运用典故,认为真正的知识需要亲身实践才能提升,所以个人的思想不能仅凭读书获得,要重视生活实践,勤加练习。
24.B 25.①难言的伤感。开篇两句诗人回顾人生道路,“荒唐”二字看似轻松,实则自伤。②初到黄州的喜悦。诗人初到黄州,看长江而思鱼美,望好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其中包含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③苦中作乐,乐观旷达。尾联既有自嘲,也有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刻画了诗人被贬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深刻地表明了诗人无论遭受多大的打击和迫害,也决不向命运低头,更不为此摇尾乞怜,而是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
【分析】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是夸张愤怼之语”错,苏轼贬谪黄州,所领官衔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且不得签书公事,形同流放之罪人。故诗人以逐客自命,乃是自我宽慰,略带牢骚,并非夸张愤怼之语。
故选B。
2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以自嘲口吻开头,此前诗人一直官卑职微,只做过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三州知州,到湖州仅两月便下御史台狱,年轻时的抱负均成泡影,只能说为口腹生计而奔忙。“荒唐”二字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却含有几分牢骚和自伤。
面对逆境,苏轼以平静、旷达的态度对待之。初到黄州,正月刚过,又寄居僧舍,却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犹如闻到竹笋的香味,把视觉形象立即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亦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后四句为作者自嘲,颈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却以苦为乐,以祸为福,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安之若素,自我调侃。其心胸开阔,个性旷达便跃然纸上。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身为“员外”,却没能为国家出力办事,而又要白白花费国家的钱银,实在是惭愧。“压酒囊”就是工钱,虽然钱不多,可对于一个“无补丝毫事”的人来说,还要费这工资,确实惭愧。这四句刻画了诗人被贬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深刻地表明了诗人无论遭受多大的打击和迫害,也决不向命运低头,更不为此摇尾乞怜,而是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
26.B 27.上阕写出了一个在人生的道路上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鲜明地体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分析】2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
B.“‘一蓑’意思即‘一阵’”错误, “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一蓑”是“一袭蓑衣”之意。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词人物形象能力。
仔细阅读上阕,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出面对风雨不以为意的洒脱;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谁怕”,更写出了对风雨的蔑视。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8.C 29.①抒发了作者沉浸于节日的喜悦之情。上片所写的节日之景,下片开头一句直抒胸臆,都可看出作者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②抒发了与友人徐君猷志同道合的情谊。“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是苏轼借题抒发爱民思想,字里行间渗透苏轼与徐君猷志同道合的情谊;③歌颂了徐君猷的善施政德,使民安乐的功绩。“狱草烟深,讼庭人悄”,表明“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清泰政治,赞颂太守治州有方。④表达了诗人忠君爱国忧民的愿望。全词名为写端午酬节风俗,欣赏五月自然风光,实是借题发挥,表露苏轼自己的忠君爱国忧民的愿望。
【分析】2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 “写州府荒凉的景象,目的是指责太守治州无方”不正确,这是称赞太守治州有方,无人犯罪,遗爱人世,百姓安居,可以称之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清泰政治。
故选C。
2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五月。
上片,写黄州端午节一派清新升平气象。“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描绘宜人的美景。“兰条荐浴,菖花酿酒”,笔锋一转,由写大自然进入到写民俗生活:绿兰枝浸水而浴,绿菖蒲酿酒而饮。整个生活,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身心愉快。
下片第一句,“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直抒胸臆,都可看出作者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是苏轼承上升平景象而吐出的酒后真言:太守治州有方,无人犯罪,遗爱人世,百姓安居,可以称之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清泰政治。这正是苏轼借题抒发爱民思想的用意。自然,这次端午酬节超过正常性的游宴就没有什么可吝惜的了。字里行间渗透苏轼与徐君猷志同道合的情谊与痛快淋漓之才思。
全词名为写端午酬节风俗,欣赏五月自然风光,实是借题发挥,歌颂徐君猷的善施政德,使民安乐的功绩,表露苏轼自己的忠君爱国忧民的愿望。
30.C 31.自己虽然没有以往建功立业的心,但也不愿再与这些奸佞小人缠斗,在一场残酷的政治迫害之后,苏轼在精神上并没有被压倒,他没有沮丧、没有颓废,而是以坦然的态度看待生活中发生的一切,由此可见其“豪气”。
【分析】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另一方面表明有家人陪伴”表述有误。颈联并没有体现出“陪伴”的意思,而是通过“病有妻”表现出作者及其家人生活的困难,被病痛折磨。
故选C。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颔联意为:身为好男儿应该到塞上建功立业,不能像贵族子弟游手好闲,斗鸡走马,贪图逸乐。阅读本诗时,需要注意本诗词的背景写于“乌台诗案”之后,再结合具体诗句作答即可。苏轼的一生屡因文字得罪。他在与此诗同题的第二首诗中便有“平生文字为吾累”这样的话,可知是有清醒的认识的。从这首诗我们要注意分析出苏轼的生活态度,他的乐观精神,和对统治者迫害的轻蔑与嘲笑,由此可见其“豪气”。
32.D 33.江面的月色由夜阑风静而来,明澈如镜,清辉万里,温婉静谧,令人豁然开朗。它留给人们充分的想象天地,想象词人以此来象征述古的高洁耿介,象征他们友情的冰清玉洁,象征他们前程的光明等等,言有尽而意无穷。 34.同意。结尾两句,词人借“碧琉璃”喻指江水的碧绿清澈,生动形象地形容了有美堂前水月交辉、碧光如镜的夜景。走笔至此,词人的感情同满江明月、万顷碧光凝成一片,仿佛暂时忘掉了适才的宴饮和世间的纷扰,而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这里,明澈如镜、温婉静谧的江月,象征友人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他们友情的纯洁深挚。
【分析】3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的能力。
D.“直抒内心痛别之情”表述错误,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杜牧在他的著名的《扬州》诗中写道:“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直到宋代,此曲仍风行民间。这种悲歌,此时更增添离怀别思。离思是一种抽象的思绪,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本身作具体描摹很困难。词人借助灯火和悲歌,既写出环境,又写出心境,离怀别思表现含蓄蕴藉,并非直抒胸臆。
故选D。
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句的能力。
“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当夜深风静我们扶醉欲归时,只见在一轮明月的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澈得像一面绿色的玻璃一样。词人以景结情,含蓄蕴藉,留给人们充分的想象天地。“一江明月碧琉璃”,象征述古的高洁耿介,象征他们友情的冰清玉洁,象征他们前程的光明等,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3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最后两句确实“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所以考生宜回答同意此观点。当然有别的观点,言之成理也可。
词中美好蕴藉的意象,是作者的感情与外界景物发生交流而形成的,是词人自我情感的象征。那千里湖山,那一江明月,是作者心灵深处缕缕情思的闪现。
诗歌最后两句是“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夜深风静扶醉欲归时,夜景如画: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镜(玻璃)。词人以明澈、温静的江月,象征述古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二人友情的纯洁深挚。
这首词把景物和情思交织起来,既描绘出杭州形胜的美好景色,又充分表现了陈襄(述古)留恋钱塘之意和佐僚们的友情,上片写揽景兴怀,下片写有美堂上所观夜景,从艺术特色方面来看,全诗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确实“进入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境界”。
35.B 36.①比喻,拟人。用“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东风“知”我,桃花“含笑”拟人,赋予“东风,桃花”人的心理、神态,使东风“桃花”着上了人的感彩。②远近结合,颔联描写远景,颈联描写近景,由远及近,展现山村风景的美好和生机。③动静结合,“竹篱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披 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不准确,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
故选B。
3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用“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山岭上白云笼罩,就像戴上了一顶棉絮做成的帽子,树梢上的初升的太阳就像挂着的铜盘一般,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东风“知”我,桃花含“笑”,这是拟人手法,赋予“东风”“桃花”人的心理、神态,使“东风”“桃花”著上了人的感彩,形象传神。
远近结合。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描写远景。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描写近景。由远及近,展现山村风景的美好和生机。
动静结合。“竹篱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篱。“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
37.C 38.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37.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项,错在“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阅读全诗可知正确的应是: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故本题选C项。
38.试题分析:题干是“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道题考的是分析诗中的诗人性格特点。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求考生找准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本身,再用几个简练准确的词语概括其特点,最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形象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内在联系或说明其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意义。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之情。回答本题时抓住“旷达”的性格,关注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的具体情况回答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注意】如何做诗歌赏析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题: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鉴赏人物形象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概括诗词展现的形象;(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表达诗词中形象的意义。
39.BC 40.以动衬静,尾联描写了山鸡惊起、落雨纷纷的画面,以动衬静,表现出了山间的宁静;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尾联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毛毛细雨荡涤苏子人生的抑郁,山间静谧给予诗人心灵的安宁,表现了诗人乐观与旷达之情。
【解析】39.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一勺’突出了‘甘’之少,……揭示了人生苦痛多于甘甜的道理”有误,从诗中来看,“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甘”意思是“甘甜”,此处用“一勺”突出“甘”之难得,“甘”之甜美,“又”,又试一勺甘,谓重饮此水,意即重到此地,体现惊喜之情,诗歌首联揭示的不是人生苦痛多于甘甜的道理,而是表达七年被贬,终于北归的喜悦之情。D项,“尾联中‘谁遣山鸡忽惊起’……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生机”有误,从诗中来看,“谁遣山鸡忽惊起”,“山鸡惊起”是动,是声,“忽”说明“山鸡惊起”之突然,这一句诗是典型的以声衬静,借助山鸡惊起来表现山间的宁静,并不是表现自然的勃勃生机。E项,“全诗语言……又不乏瑰丽雄奇之美,比如‘生’‘鸣’‘绕’‘滴’几个动词……富有激情磅礴之美”有误,这是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分析有误;所谓“瑰丽雄奇”,是指雄伟壮观异常美丽,而诗中所写的景物是清新自然的,可见此诗的语言风格并非瑰丽雄奇;而且“生”“鸣”“绕”“滴”这几个动词也不是增添了激情磅礴之美。
40.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何作用”,这是针对诗歌尾联设题,是考查技巧,且是“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这两句意思是“谁人让山鸡忽然受惊飞起,扰乱了山间的宁静,让半个岩壁的花儿和毛毛细雨一起纷纷落下”,这两句写景,主要写了山鸡、花、雨,作为诗歌的尾联,这种结尾的方式叫“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山鸡”是惊起的,花和雨是落下的,这是两幅动态的画面,不但有形象,还有声音,而诗人此时是“过岭”,而且颈联中写到“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这是一个“空涧”,且是在山中,周围的环境应是安静的,那为何会写“山鸡惊起”“花雨落”呢?其目的是以动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注释中写到“作者被贬遇效自岭南北归,途中过大庾岭,到达虔州作此诗,时年66岁”“作者自绍圣元年一贬再贬,今重到虔州,计已七年”,诗人以66岁高龄、以一贬再贬之身路经此处,捕捉到的却是这样清新的画面,体现出诗人乐观与旷达的心胸。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尾联常用的技巧,一般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使用典故、卒章显志、虚写(或想象)等,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如尾联写景,一般从以景结情的角度分析,如无景,且有情感词,一般从直抒胸臆的角度分析,如注释对尾联做出解释,要考虑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