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驱遣我们的想象》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3 08:5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看到桃花,你会想到什么?
看到雪,你会想到什么?
新课导入
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同学们都很熟悉,诗中描绘了诗人想象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诗人还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自由地在天街闲游。阅读诗人笔下的文字,我们不禁也跟着诗人的想象,脑海中浮现出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画面。
阅读文章也和读诗、写诗一样,要发挥想象才能领会其意境和情感。那么我们该如何发挥想象力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叶圣陶的《驱遣我们的想象》吧。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学目录
01
学习目标
02
知识备查
03
字词清单
04
初读课文
05
精读课文
06
课堂小结
07
拓展延伸
01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了解作者观点,在阅读中独立思考,获得启发。(重点)
2.关注作者所作的鉴赏范例,了解作者引导我们驱遣想象欣赏作品的方法,形成能力。(难点)
3.学会欣赏文艺作品,懂得在欣赏时驱遣想象,感受作品的艺术美,提升自己的鉴赏品味。(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他先后创作、出版了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他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
背景资料
叶圣陶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大家看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欣赏文艺作品,他提出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回归作品的意境,并作下文章。
歌谣 契合( ) 旷远( )
海啸 苟安( ) 拘泥( )
驱遣( ) 桥堍( ) 怅然( )
鉴赏( ) 无可比拟


chànɡ
jiàn
qiǎn
kuànɡ
ɡǒu

读读写写
字词清单
( )记载
( )载人

zǎi
zài
( )拘泥
( )泥泞



【记少余多法】 载,有“记录,刊登”或“年”的意思时读“zǎi”,其余读“zài”。
多音字
字词清单
谣( )歌谣
摇( )动摇
遥( )逍遥
契( )契合
锲( )锲而不舍
楔( )楔子
yáo
yáo

qiè
xiē
【口诀记忆法】 歌谣( )响起动心弦,手摇( )小船划向前,逍遥( )游玩乐开颜。
yáo
yáo
yáo
形近字
字词清单
yáo
歌谣
桥堍
契合
驱遣
凝望
萌生
苟安
无可比拟
调遣,使用。
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形容独一无二,特别突出。
桥两头地的地方。
指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等。
合得来,意气相投。
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开始发生,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词语集注
字词清单
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把握论证思路和方法。
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找出文章所用到的论证方法。
第一部分(1-4)
第二部分(5-13)
以“歌谣”为例,按时间顺序介绍文艺的发展过程,指出古今各类文艺从外表说,都是文字的集合体。
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海燕》的解读为例,指导读者如何驱遣想象去阅读,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14)
总结全文,指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欣赏文艺作品,必须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才能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作者在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文章开篇先介绍了文艺的产生;然后介绍文字产生后,文艺与文字“并了家”;最后介绍当纸笔以及印刷术发明后,文字完全成为文艺的集合体,而且文字不断成为各种文艺作品的集合体。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文章第一部分是如何阐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的?
把文字比喻为一道桥梁,论述了文字是沟通读者和作者的渠道,读者通过文字桥梁走向作者,继而读懂作者,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比喻论证
2.第5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
文字是作者传情达意的载体和工具(桥梁),经由文字,作者的所见所感才为读者所知。读者欣赏文艺作品,必须借助文字的品析,才能“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因此,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论点的前提。
3.在第6、7段中,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有什么作用?
4.第8、9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说要如何驱遣想象。
举例论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仅按字面解释,是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的。
在想象中睁开眼来,会发现这两句的图画美和意境。
根据景物,想象画面,领会意境。
死盯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
反面分析
正面分析
体会到一种愉悦。
点题,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指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以及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5.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文中许多句子具有十分深刻的哲理性,或者在写作上具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在文中找出一些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1)文艺的门类很多,不止歌谣一种。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
由较早产生、较易理解的“歌谣”说到整个“文艺”领域,将“文艺作品”定位为“文字的集合体”,为下文论述奠定基础。
(2)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文字本身是抽象的、冰冷的,我们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透过文字,才能看到精彩的画面,感悟独特的意境,体味内在的情感,也才能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在文学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3)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这句话既承接上文,又点出鉴赏文艺的最大目的。“接受美感的经验”指的是驱遣想象去阅读,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意境。“最大”这一限制性词语用得准确,表明不排除有其他附加目的,但强调了这一目的最为重要。
7.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然后以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驱遣想象的重要性。
最后得出结论:鉴赏文艺,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以五言律诗《使至塞上》和散文诗《海燕》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时只有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接触作者的意境,进而获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的方法,以深厚的学养和鉴赏示范,引领我们把握正确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写作特色
论证思路严谨,条理清晰。
文章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鉴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的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就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为了使论证更全面、更严谨,作者又以相同的方式,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也要在想象中生出翅膀,这样使读者对不同特点的鉴赏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2
语言平易,通俗易懂。
作者在文中所谈的是文艺鉴赏的方法问题,理论性比较强,但所列举的例子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和文章,而且在论证中,用语平实。如“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儿: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句话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十分直白,再加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很直观地论述了如何驱遣想象的问题。
驱遣我们的想象
知识铺垫: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
作者:发挥想象,选文字,传观感
读者:发挥想象,读文字,
入意境,得体验
赏《使至塞上》
得出结论
驱遣想象,才能通过文字得到人生受用
主体论述:通过文字借助想象去鉴赏文艺
赏《海燕》
鉴赏文艺的目的: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
受用
鉴赏文艺的方法:驱遣想象
结构梳理
拓展延伸
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对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从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一例来进行鉴赏吗?注意要发挥想象。
以刚学过的第二单元的《溜索》为例,第7自然段“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腮上绷出筋来”这段描述首领神态、动作的文字,因我们的想象能更加生动。他“稳稳”“笑一笑”,可见首领早已见惯这样的场面,可以想象出他从容不迫的样子。“首
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一个硬汉的形象立马跃然纸上。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首领的形象真切起来,为后文突出首领冷静、坚毅的形象作铺垫,人物也就走入了读者的内心,打动了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