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现代文阅读拓展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现代文阅读拓展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4 20:3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现代文阅读拓展训练-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 )谁的恩赐,( )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使它们不能再生,( )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请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选文第2自然段列举出的可再生资源包括 、 、 。
3.可再生资源不能再生的原因是人们 、 。
4.“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这句话中“本来”的意思是 (A.原先、先前 B.理所当然)。这句话突出了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
阅读
城市的标识
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
假如你在一个傍晚被掳掠到某地,你被关在一所封闭的房间里,仅仅依靠视线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你根本无法辨别自己的所在之处。你会发现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彼此之间竟然是如此相像。
那些高耸的大厦和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尖角或是翅角的屋顶,白色或是灰色的圆柱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你曾试图辨别街道却只见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像是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克隆弟兄,就好像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统锁成了一个连体人。还有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们,也都像是刚刚从你那个城市蜂拥而来。本田、丰田、奔驰、捷达、桑塔纳、夏利……你被熟悉的车牌团团包围。
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楼角那儿,从太阳升起来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
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袭来。
你知道那是一棵香樟树,北方没有香樟树,它立于江南,是杭州的标识。
后来,你看见,街中央有一座绿色的小岛,垂挂着浅褐色的流苏样密密的枝条,构成一片完整的森林。那是榕树,你在福州或是广州。你看见婀娜苗条的椰树,你是在海口。你看见街边重重叠叠挺拔苍劲的油松,那是在长春。
最后你睁开眼,你看见了秀气而坚韧的国槐,细碎密集的树叶为街道铺就一片浓荫,白中透着淡黄色的小花,飘来久远而古老的京城气息……
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如今,唯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从迷途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交叉小径。
我们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们,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在冷冰冰的建筑物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5.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旨是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表达作者对自然的崇尚。
B.不要因现代文明而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
C.要爱护树木,这样我们生活的环境才会更美好。
D.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现代化的建设,不需要考虑大自然。
6.城市的标识是 。
7.用把文章中心句是“ ”。
8.“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读文章,完成练习。
父亲的“野”孩子(节选)
冰心
当我连蹦带跳地从屋外跑进来的时候,母亲总是笑骂着说:“看你的脸都晒‘熟’了!一个女孩子这么‘野’,大了怎么办 ”跟在我后面的父亲就会笑着回答:“你的孩子,大了还会野吗 ”这时,母亲脸上的笑,是无可奈何的笑,而父亲脸上的笑,却是得意的笑。
的确,我的“野”,是父亲一手“惯”出来的,一手训练出来的。因为我从小穿男装,连穿耳都没有穿过。记得我回福州的那一年,脱下男装后,我的伯母、叔母都说:“四妹(我在大家庭姐妹中排行第四)该扎耳朵眼,戴耳环了。”父亲还是不同意,借口说:“你们看她左耳唇后面,有一颗聪明痣。把这颗痣扎穿了,孩子就笨了。”我自己看不见我左耳唇后面的小黑痣,但是我至终没有扎上耳朵眼!
不但如此,连紧鞋父亲也不让穿,有时我穿的鞋稍微紧了一点,我就故意在父亲面前一瘸一瘸地走,父亲就埋怨母亲说:“你又给她小鞋穿了!"母亲也气了,就把剪刀和纸裁的鞋样推到父亲面前说:“你会做,就给她做,将来长出一对金刚脚,我也不管!”父亲真的拿起剪刀和纸就要铰个鞋样,母亲反而笑了,把剪刀夺了过去。
那时候,除了父亲上军营或军校的办公室以外,他一下班,我一放学,他就带我出去,骑马或是打枪。海军学校有两匹马,一匹白的老马,一匹黄的小马,是轮流下山上市去取文件或书信的。我们总在黄昏,把这两匹马牵来,骑着在海边山上玩。父亲总让我骑那匹老实的白马,自己骑那匹调皮的小黄马,跟在后面。
父亲还教我打枪,但我肯的是一杆鸟枪。枪弹只有绿豆那么大。
9.“无可奈何”的意思是 。
10.“我就故意在父亲面前一瘸一瘸地走”表现了“我” 的性格。
11.本文通过哪些事例写了“我”的“野”
12.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理解
当长白山只剩下了树
秋天的长白山,被称为全色的殿堂,可有人问当地的一位老人,今天的长白山和过去的有什么区别吗 老人反问道:“现在的秋天,还能看到野生动物吗 ”
1986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南坡和西坡遭遇15号台风的自然干扰,导致近一万公顷原始森林的活立木发生大面积倒伏,跨越长白山的阔叶红松林、针叶混交林和岳样林三个森林垂直分布景观带。当时有一种观点,说是100多万立方米的木材,在风倒区不捡出来它要着火,着火谁负责 自那以后,长白山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马达轰鸣,那片风倒木一根也不剩地被捡走了。
大山里的野生动物也有它们的生活习性,面对噪音污染,它们用无言和离去表达了抗议。在人们把风倒木捡出大山的几年中,拖拉机、推土机和几千个伐木工人全进去了,土壤结构、幼树幼苗、整个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那么一大片林子光秃秃地再也没有长出一棵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长白山的马鹿还有500多头。后来被旅游景点命名为“地下森林”的森林里修了栈道,马鹿在森林中迁徙的路线被阻隔,到2005年再做统计时,长白山森林里马鹿的数量已不到50头。
从2000年到2005年,曾经有6年的时间里,打松子成了长白山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棵棵高大的红松被个人承包。森林里不但有树,也有松鼠和其他很多动物,松子就是它们的食物。如果这些动物的粮食都被我们人类吃了、打了,野生动物靠什么生存 松子也是松树的孩子,松子在维系森林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树种自身并不能落地生根,它们要靠松鼠把种子吃了排出便,松子才能破壳才能生根成长。松鼠在森林里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可是,当人们视松子为发财的来源时,拖拉机、推土机都进了林子。地上捡不够,树上打还不够,为了彻底和快捷,树连枝带头被砍了下来。以往每年9月马鹿生产的时候,它们的动静热闹极了。可当人、车在松子成热的季节也走进林子后,小马鹿的啼哭就听不见了。
大山里的老人说,现在的长白山还有很多大山,但已经没有了森林,有的只是林子。林子里只有树,森林里却还应该有很多动物的叫声。
13.从文中找出反义词。
幼稚( ) 次要( )
倾斜( ) 鸦雀无声( )
14.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破坏,文章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15.我们似乎看到了满目疮痍的长白山,听到了长白山的声声唔咽。作为学生,你想对那些肆意破坏环境的人们说些什么?
快乐阅读
①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翩跹起舞,像鸟一样疾,像烟一样轻,像银一样白。亲吻着久别的大地,拥抱着可爱的故土。啊,北国的第一场雪!
②一别七个月,这二百多天的时间你到哪里去了呢 噢,你化作了晨霜,化作雨滴,化作青雾……牺牲了自己,滋润着大地。如今,你又穿上了洁白的羽裳,娉娉婷婷,袅袅娜娜,来到了人间,来到了祖国的北方。
③北方的亲人啊,哪个不对你思之情深 “ ”在冰封大地的寂寞中,在寒风刺骨的凛冽中,在数九隆冬的清冷中,只有你点缀了美丽的北国风光。
④我欣赏这一望无垠的广袤,洁白千里的冷峻,银光闪烁的热烈。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雪野中托起一片金辉,大地一片光明,晶莹如玉,洁白无瑕!
⑤然而我更喜爱山区的雪,在那里奇峰叠嶂,镶银点翠,那山,那岭,那树,那林都着上了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于巍峨中见清秀,于险峻中见超逸,站在银峰之巅,眺望浩瀚的雪海,你会马上被自然创造的奇迹迷住,为之陶醉。
⑥“ ”当积雪覆盖着冬麦的苗娃儿们的时候,谁不看见那积雪蓦地变成一片金黄,在第一次暖流漫过来的时候,你悄悄地隐去了,但随后涌起的确是无边的碧波。难怪人们盼你。
⑦啊,北国的雪!
16.第①段写雪,使用的修辞方法有 、 、 。
17.第②段写雪用的是第( )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 )
A.为了区别下文的第一人称,使得文章表达更为清晰。
B.因为雪是物,无法用“他”或“她”来定位人称,只有用你最为恰当。
C.把雪人格化了,一下子拉近了“我”和雪的距离,读时令人倍感亲切,也自然表达出作者对雪的深切喜爱之情。
18.第③段的横线上引用最恰当的诗句是( )
A.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9.“北方的亲人啊,哪个不对你思之情深?”请把这句话改为陈述句 :
20.第④段写 雪景,突出它的 第⑤段写 雪景,突出它的 。第⑥段开头的横线上应填上的谚语是 。
21.下面对“那积雪蓦地变成一片金黄”这句话的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金黄”代表着丰收,这句话突出雪会给农民带来好收成。( )
B因为雪下面有绿色的冬麦苗,所以颜色呈现“金黄”。( )
C因为阳光的照射,雪呈现“金黄”色。( )
22.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路面上的科技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路面非“黑”即“白”(黑色沥青和白色水泥两种颜色),而在欧洲,如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彩色路面已较为普及。通过道路颜色的不同,如红、绿、蓝、黄等,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路面上行驶,从而避免了车辆的混行,大大增强了安全性。
现在,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采用彩色路面。以北京为例,当汽车行驶到二环路雍和宫到东直门转弯处时会发现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一是呈暗红色,原来此处为事故多发地,改变路面颜色以引起司机注意;二是路面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在上海的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碧绿色、橘黄色的路面,各种车辆“各行其道”。这种彩色路面不仅美化了市容,还能起到防滑、提示司机减速以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方便交通管理等作用。 与此同时,一种新颖的多孔隙沥青透水路面也应运而生。这种能够吸纳回收雨水的路面技术的采用,对于缺水的城市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这种技术将沥青路面做成“三层”:最上层安置了透水材料,中间层安置了雨水分流设施,将来自最上层的雨水分流到排水管以回收利用,最底层为密封层,防止雨水渗透到地下。
透水路面采用的是在普通沥青中加入了强化纤维的混合料,使路面孔隙率由普通沥青路面的4%左右提高到15%-25%.有的甚至高达30%,大大提高了路面吸收雨水的能力。这种材料的特点还决定了其使用寿命要高于传统路面,因为它能避免冬季道路冻结对路面材料结构造成的破坏。另外,下雨时,这种路面不积水,不溅水,汽车行驶时不易打滑,有利于交通安全。
目前在欧洲,透水路面的普及率已达15%-18%。德国计划到2010午,把全国城市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在我国普遍缺水的城市也应大力推广这项技术。”
23.第2段中“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中的“不同”指哪两个方面?“各行其道”和第1段中的哪一句相照应?
24.阅读第2、3两段,任选一题回答。
(1)第2段中的色彩路面有哪三个作用?请简要概括。
(2)第3段中所说的透水路面分为三层,每层各有什么功能?请分别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25.最后两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26.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在我国,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已基本铺设了彩色路面。
B.普通沥青路面的孔隙率不足4%,而透水路面的孔隙率大多为15%-30%。
C.采用彩色路面和透水路面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能。
D.由于透水路面优越性多,德国已把全国90%的路面改造为透水路面。
参考答案:
1.不是 而是 不但 还 2. 水资源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3. 随意毁坏自然资源 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 4. A 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科学性、严谨性
【解析】略
5.D 6.树 7.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8.拟人。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树在城市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抒发了作者对城市失去个性的惋惜之情。
【解析】略
9.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10.顽皮 11.穿男装,不扎耳朵眼,不穿小鞋,骑马,打枪。 12.爱护孩子,保护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自由地成长。
【解析】9.本题考查对词语意思的识记、理解。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我”一瘸一拐走路是因为不想穿小鞋,“故意”一词表现了我在父亲面前顽皮、淘气的性格。
1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概括。第二段“我从小穿男装,不扎耳朵眼”写了作者穿男装、不扎耳朵眼。第三段“连紧鞋父亲也不让穿了”写了作者不穿小鞋。第四段写了父亲教作者骑马。第五段写了父亲教作者打枪。
12.本题考查对任务形象的分析与概括。从“我”从小穿男装、不扎耳朵眼、不穿小鞋,父亲叫我骑马、打枪,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尊重孩子、爱护孩子、保护孩子个性的人。
13. 成熟 重要 垂直 人声鼎沸 14.三件事:一是长白山的森林被破坏;二是马鹿的数量锐减;三是打松子造成了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15.绿水青山是我们的家,大家不要破坏它;珍惜资源永续利用,绿色环境净化心灵;爱护我们的地球从点滴做起。
【解析】略
16. 比喻 拟人 排比 17. 二 C 18.B 19.北方的亲人啊,哪个都对你思之情深。 20. 平原的 略 山区的 略 略 21. √ × × 22.北方的雪
【解析】16.略
17.略
18.略
19.略
20.略
21.略
22.略
23.颜色(或“呈暗红色”)、材料(或“路面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 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路面上行驶。 24. 美化城市;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或“防滑并且提示司机减速”);方便交通管理。 透水;分流;密封。 25.说明透水路面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26.C
【解析】23.略
24.略
25.略
26.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