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现代文阅读拓展训练-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欣赏,学习方法。
暖
岁月像小河的流水,带着欢笑声远去。但学校生活中的美好回忆,却一直温暖着我的心。
我记得,入学那天傍晚,当放学铃响了以后,同学们陆陆续续被家长接走,可是,我的妈妈却还不见踪影。站在楼前的大杨树下,看着偶尔走过的陌生面孔,我不禁伤心地哭了。这时,数学老师恰好撞见了我,她轻轻擦去我眼角的泪水,安慰我说:“别着急,爸爸妈妈一定很忙,再等一会儿,老师陪着你。”老师的手那么温暖,老师的话那么亲切,老师就像我的妈妈。
我还记得,两年前的那次运动会上,我是接力赛的第四棒,前三棒我们都领先,可一到我接棒时,我却跌倒了,接力棒被甩了出去,我捡起接力棒,拼命追赶,但还是无力扭转局势。赛后,我惭愧极了,可是同学们一点儿都没有埋怨我,他们有的问我摔疼了没有,有的给我递水、递毛巾,眼里流露出真诚的关怀。我虽然输掉了比赛,但收获了宝贵的真情,那一刻,我感到很温暖。
我更记得,上个学期的朗诵比赛,我紧张地站在演讲台上,面对全校师生,竟把背得滚瓜烂熟的演讲词忘了。我不知所措,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语文老师坐在观众席上向我投来鼓励、信任的目光。这目光让我镇定下来,早已记下的演讲词脱口而出。结束时,台下一片热烈的掌声让我感到温暖。
校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我感到无比温暖。在学校温暖的怀抱里,我从无知变得懂事,从幼稚变得成熟。真心地感谢,我的学校!
1.用“——”画出文中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语句。
2.本文中“暖”的含义不包含( )
A.父母的叮咛 B.老师的关爱
C.同学的友谊 D.老师的鼓励
3.小作者围绕着“暖”这一中心意思,按顺序列举了校园生活中的几件事情,请概括一下。
(1)
(2)
(3)
4.从小作者运用典型事例表达中心意思的方法,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阅读欣赏。
向生命鞠躬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迅速扑过去用双手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张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是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⑧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5.对小说结尾“鞠躬”一词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表达对生命的尊重、敬畏。
B.表达对孱弱而顽强的生命的敬佩之意。
C.表达对儿子的愧疚。
D.表达对自己伤害生命的行为的愧疚、自责。
6.短文第④自然段“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第⑧自然段“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两次提到“流血”,下列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次流血程度不同,说明蚂蚱受到了重创。
B.突出了蚂蚱为重获自由不懈努力的精神。
C.体现了蚂蚱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
D.说明蚂蚱的壮举在人世间不可能发生。
7.根据这篇小说的内容,将“我”对蚂蚱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补充完整。
( )→难以想象→( )→( )→鞠躬
8.第②自然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10.结合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蚂蚱的行为中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课外阅读
童年乐事
我的生活兴趣很广泛,也很平凡。我喜欢热闹,怕寂寞,从小就爱往人群里钻。记得小时候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个小板凳挤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越听越怕,越怕越要听。猛一回头,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但是把板凳往前挪挪,仍然怂恿着大人讲下去。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北平有一种穿街绕巷的“唱话匣子的”,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最盼望的“唱话匣子的”来了!他背着“话匣子”(后来改叫留声机,现在要叫电唱机了),提着大喇叭。我看见了,就飞跑进家,一定要求母亲叫他进来。母亲搅不过我,总会依了我。只要母亲一答应,我又拔脚飞跑出去,还没跑出大门就喊:
“唱话匣子的!别走!别走!"
其实那个“唱话匣子的”,看见我跑进家去,当然就不再走了。“唱话匣子的”把那大喇叭装在话匣子上,然后摆上百代公司的唱片,把弦掘紧,唱片转动了,先是那句开场白:“百代公司特请梅兰芳老板唱《宇宙锋》。”金刚钻的针头在该退休的唱片上,摩擦出吱咬扭扭的声音,刺刺啦啦地唱起来了,有时像猫叫,有时像破锣。如果碰到新到的唱片,还要加价呢!因为是熟主顾,最后总会饶上一张《洋人大笑》的唱片,还没开转呢,大家就笑了,等到真正洋人大笑时,大伙儿笑得更凶了,乱哄哄的,唱片里,唱片外,笑成一片了。
我所记忆的童年生活,都是热闹而幸福的,是真正的快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快乐。
11.认真阅读短文,说说文中写了哪几件乐事?
12.“我”听鬼故事时的心情怎样?表现出孩子什么样的心理?
13.“唱话匣子的!别走!别走!”一句中,连用三个“!”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14.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题目。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 你到竹子林 高粱地里听声音 在叭叭的声响 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15.划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
16.填空:第2自然段是围绕第 句话来写的,紧扣 、 、 这几个关键词展开描写,写出了夏天动植物 的生长特点。
17.给文中缺少标点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8.请仿照文中划“_____”线的句子写一句话,要求写出夏天动物或植物的生长特点。
昨天 ,今天 ,明天 。
阅读训练。
庄重的乞讨
庄重,是人的尊严的一部分,你见过乞讨者的庄重吗?
那天,我乘20路电车,看见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坐在车上,神情níng zhòng。不一会儿,他热情且有礼貌地介绍自己:"女士们、先生们,我是下岗的,有个儿子,刚进大学。现在生活发生点困难。我平时喜欢音乐,吹口琴是自学的。我为大家表演口琴独奏,愿大家途中愉快。" 说完,他便从洗得干干净净的灰色中山装口袋里摸出了口琴。随即,一车厢的人听到了熟悉的《喀秋莎》的旋律,他那精湛的吹奏技巧令人屏息细听。此曲终了,日本的《北国之春》又博得乘客们的点称好。吹奏完毕,他就托起小罐头瓶,扶着椅子,一步一步稳重地向前nuó dòng脚步。当不断地有人把硬币往罐头瓶里扔时,他能根据硬币发出的qīng cuì的声音,准确地朝投币人的方向点头致意。走完一圈后,他继续为乘客吹奏。《杜鹃圆舞曲》《溜冰圆舞曲》和《采茶调》优美轻快的节奏,让人欢悦不已。乘客们静静地听着。他似乎感觉到了某种需求,又吹了首《在希望的田野上》。他的吹奏已达到了大师级水平,颤音和滑音的变化使人入迷。电车将要到终点站了,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我最后为大家吹奏一首《一路平安》。悠扬的旋律又一次打动了人们的心,不时地又有人朝他的小罐头瓶里掷下硬币。一对年轻夫妻带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让他把数枚硬币递到小罐头瓶里。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了孩子的动作,说出一句"愿这位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的话,听得大人们面露喜色。
不知是音乐的力量,还是这位盲人得体的举止言行,或两者兼而有之,使人自始至沉浸在一种安详肃穆的qì fèn之中。
此情此景让我振奋,面对生活中一时的挫折,这位盲人能够有勇气正视它,庄重地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我有什么比不上他?
我快步地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
19.将短文中的拼音换成汉字,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níng zhòng nuó dòng qīng cuì qì fēn
( ) ( ) ( ) ( )
20.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入迷( )知晓( ) 振奋( )
21.从文中找到一句反问句写下来,并将它改成陈述句。
反问句:
陈述句:
2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盲人为乘客演奏了的曲子有:
②"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孩子的动作......"这一句的"居然"的意思是 ,作者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 ,"这一切"是指 。
23.用"‖"给文章分段,并写出第二段的段意。
24.回答问题。
① "我快步下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②文中的乞讨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外阅读。
囚蚁
赵丽宏
童年时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而且所有的动物都可以从小养到大,连蚂蚁也不例外。歌里唱过“小蚂蚁,爱劳动,一天到晚忙做工”,所以我对地上的蚂蚁特别有好感,常常趴在墙角或者路边仔细观察它们的活动……
大约是我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我和妹妹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把蚂蚁放到玻璃瓶里养起来呢?这件事情并不复杂。我们首先捉了十五只蚂蚁,然后找了一个有盖的玻璃药瓶,将蚂蚁放到瓶子里,最后再拧紧瓶盖。这样,这十五只蚂蚁便有了一个透明整洁的新家。我和妹妹兴致勃勃地观察蚂蚁们在瓶子里的动静,只见它们不停地摇动着头顶的两根触须,急急忙忙地在瓶子里上下来回地走动,似乎在寻找什么。我想它们大概是饿了,便拧开瓶盖投进一些饭粒,可它们却毫无兴趣,依然惊惶不安地在瓶里奔跑。它们肯定在用它们的语言大声喊叫,可惜我听不见……第二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玻璃瓶里的蚂蚁。只见那十五只蚂蚁横七竖八躺在瓶底上,安安静静地一动也不动,它们全都死了。我和妹妹很是伤心,想了半天,得出结论:药瓶里不透气,蚂蚁们是闷死的。
原因既已找到,新的办法便随之而来。我找来一个火柴盒,准备为蚂蚁们做一个新居。怕它们再闷死,我让妹妹用大头针在火柴盒上扎出一些小洞眼透气。当时已是深秋,天气有些冷,于是妹妹又有新的担忧:“火柴盒里很冷,蚂蚁要冻死的!”对,想办法吧。在妹妹的眼里,我这个比她大一岁的哥哥是无所不能的。我果然想出办法来:从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家了。我和妹妹又抓来一些蚂蚁并把它们放进火柴盒里,还放进去一些饼干屑,我们相信蚂蚁们会喜欢这个新家。遗憾的是不能在外面观察它们了,但我们可以用耳朵来听,把火柴盒贴在耳朵上,可以听见它们的脚步声,这些窸窸窣窣的声音极其轻微,必须在夜深人静时听,而且要平心静气地听。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曾经有过不少奇妙的遐想,我仿佛已看见那些快乐的小蚂蚁正在长大,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凛的大蟋蟀……
然而我们的试验还是没有成功。不到两天时间,火柴盒里的蚂蚁们全都逃得无影无踪。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奋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对它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
(有改动)
25.本文写作的中心是 。
26.“可它们却毫无兴趣,依然惊惶不安地在瓶里奔跑。”这句话中“惊惶不安”的意思是 ,这个词语可以用 来代替。
27.童年的“我”产生喂养蚂蚁的奇想的原因是什么?
28.文章写了两次“囚蚁”的经过,第一次作者用 来“囚蚁”,结果是 ;第二次用 来“囚蚁”,结果是 。
A.有盖的玻璃药瓶 B.火柴盒 C.蚂蚁跑了 D.蚂蚁死了
29.用“ ”画出作者的感悟,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作者感悟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校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我感到无比温暖。 2.A 3. “我”在大杨树下哭,数学老师安慰“我”。 “我”运动会中输掉比赛,同学们安慰“我”。 在语文老师的鼓励下,“我”完成了演讲比赛。 4.中心意思确立后,可以选择不同的典型事例来全面、充分地表达中心意思。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找出文段中的中心句。
根据文段的内容可以得出全文是围绕校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展开描写的。所以文章的中心句是“校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我感到无比温暖。”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原文的内容“我虽然输掉了比赛,但收获了宝贵的真情,那一刻,我感到很温暖。”“语文老师坐在观众席上向我投来鼓励、信任的目光。这目光让我镇定下来,早已记下的演讲词脱口而出。结束时,台下一片热烈的掌声让我感到温暖。”“语文老师坐在观众席上向我投来鼓励、信任的目光。这目光让我镇定下来,早已记下的演讲词脱口而出。结束时,台下一片热烈的掌声让我感到温暖。”可以得出本文中“暖”的含义不包含父母的叮咛。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本题考查的是文段内容的概括,注意概括的时候不要写错别字,语言完整流畅即可。结合原文的内容:这时,数学老师恰好撞见了我,她轻轻擦去我眼角的泪水,安慰我说:“别着急,爸爸妈妈一定很忙,再等一会儿,老师陪着你。”老师的手那么温暖,老师的话那么亲切,老师就像我的妈妈。可以得出第一件事:“我”在大杨树下哭,数学老师安慰“我”。根据原文的内容:赛后,我惭愧极了,可是同学们一点儿都没有埋怨我,他们有的问我摔疼了没有,有的给我递水、递毛巾,眼里流露出真诚的关怀。我虽然输掉了比赛,但收获了宝贵的真情,那一刻,我感到很温暖。可以得出第二件事:“我”运动会中输掉比赛,同学们安慰“我”。根据原文的内容:我更记得,上个学期的朗诵比赛,我紧张地站在演讲台上,面对全校师生,竟把背得滚瓜烂熟的演讲词忘了。我不知所措,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语文老师坐在观众席上向我投来鼓励、信任的目光。这目光让我镇定下来,早已记下的演讲词脱口而出。结束时,台下一片热烈的掌声让我感到温暖。可以得出这件事是:在语文老师的鼓励下,“我”完成了演讲比赛。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概括写出自己得到的启示即可,注意得到的启示是要全面充分的表达中心思想等,围绕这个方面来展开。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
5.C 6.B 7. 惊讶 震撼 震惊 8.第②自然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蚂蚱生存的环境,突出了蚂蚱生命力的顽强。 9.“我”与儿子爬山时,发现并捉住了蚂蚱,“我”用草秆穿透其身体给儿子玩。蚂蚱脱逃,“我”再次捉住蚂蚱,仍用草秆穿透其身体,“我”看到了蚂蚱是如何艰难脱逃的,“我”向顽强的生命鞠躬。 10.一只蚂蚱,无论如何是敌不过人类的,但是在强大的人类面前,它没有屈服,而是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斗争精神,让人钦佩。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也应该像蚂蚱一样永不屈服,用顽强的斗争精神去面对它。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根据文章最后四段中“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分析可知,作者的“鞠躬”中有对生命的尊重、敬畏;有对孱弱而顽强的生命的敬佩之意;也有对自己伤害生命的行为的愧疚、自责。并没有对儿子的愧疚。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文章第七自然段中“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第八自然段中“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及第九自然段中“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分析可知,短文第④自然段“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第⑧自然段“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两次提到“流血”,突出了蚂蚱为重获自由不懈努力的精神。
7.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要认真审题,在原文中找到大致的答题范围,再细读范围内的内容,提取作答所需的关键信息即可。根据第二自然段中“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第就自然段中“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及第十一自然段中“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可知,“我”对蚂蚱的情感态度变化的词语应依次填写惊讶、震撼、震惊。
8.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环境描写的作用包括:
①交代社会背景;②心理暗示举;③揭示性格;④反衬形象;⑤增加真实性;⑥渲染气氛;⑦烘托心情;⑧反映性格;⑨推动情节;⑩深化主题。
本文第二自然段中“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这些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交代了蚂蚱生存的环境,突出了蚂蚱生命力的顽强。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本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讲述了“我”与儿子爬山时,发现并捉住了蚂蚱,“我”用草秆穿透其身体给儿子玩;第六自然段讲述了蚂蚱脱逃,“我”再次捉住蚂蚱,仍用草秆穿透其身体;第七至第十一自然段讲述了“我”看到了蚂蚱是如何艰难脱逃的。第十二至第十三自然段讲述了“我”向顽强的生命鞠躬。由此可知,本文主要讲述了“我”与儿子爬山时,发现并捉住了蚂蚱,“我”用草秆穿透其身体给儿子玩。蚂蚱脱逃,“我”再次捉住蚂蚱,仍用草秆穿透其身体,“我”看到了蚂蚱是如何艰难脱逃的,“我”向顽强的生命鞠躬。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本文主要讲述了“我”与儿子爬山时,发现并捉住了蚂蚱,“我”用草秆穿透其身体给儿子玩。蚂蚱脱逃,“我”再次捉住蚂蚱,仍用草秆穿透其身体,“我”看到了蚂蚱是如何艰难脱逃的,“我”向顽强的生命鞠躬。由此可以得到启示:一只蚂蚱,无论如何是敌不过人类的,但是在强大的人类面前,它没有屈服,而是表现出一种顽强的斗争精神,让人钦佩。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也应该像蚂蚱一样永不屈服,用顽强的斗争精神去面对它。
11.夏天晚上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听“话匣子”。 12.害怕却又好奇,仍总愿着大人讲下去。这表现出孩子好奇又胆小的心理。 13.表现出了“我”盼听“话匣子”的急切心情,以及“话匣子”带给“我”的快乐。 14.表达了作者对天真而无忧无的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归纳。通过阅读文章可知,本文第一段描写了“我”在大人堆里听鬼故事的事情。第二、三、四段描写了“我”听“话匣子”的事。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第一段中的“不禁吓得呀呀乱叫”突出了“我”当时害怕的心情,“仍然怂恿着大人讲下去”表现了“我”好奇的心情。作者这样描写也是符合儿童既胆小又好奇的心理。
1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与分析。这句话中的三个感叹号表示强烈的语气,两个“别走”连用体现了“我”当时渴望听“话匣子”的急切心情。
14.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与分析。结合“我所记忆的童年生活,都是热闹而幸福的,是真正的快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快乐”可知,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15.引领全文,是文章的中心句 16. 一/1 飞快的 跳跃的 活生生的 迅速 17.; 、 , , 18. 是一粒种子 是一棵小树苗 就长成了苍天大树
【解析】15.本题考查了句子的作用。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总写了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然后具体写了生物在夏天的生长过程,所以这句话的作用是总领全文。
16.本题考查了句子筛选和理解的能力。
熟读第2自然段,可知这一个自然段主要写的是夏天的万物生长的很快,所以中心句是“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结合“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可知夏天动植物的生长特点是看得见、迅速地生长。
17.本题考查了标点符号的运用。
“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与后面句子是并列关系,用“分号”,“竹子林”“高粱地”是短词语,用“顿号”,“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一句话没有说完,用“逗号”,“一夜可以多出半节”一句话说完了,用逗号。
18.本题考查了句子仿写。
句子形式为“昨天是什么,今天是什么,明天就变成了什么”,结合要求仿写即可。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
19. 凝重 挪动 清脆 气氛 20. 入神 知道 兴奋 21. 我有什么比不上了? 我比得上他。 22. 《喀秋莎》《北国之春》《杜鹃圆舞曲》《溜冰圆舞曲》《采茶调》《在希望的田野上》和《一路平安》 竟然 盲人应该是看不见的,可他却知道孩子的举动 孩子把数枚硬币递到小罐头瓶里 23.第1自然段‖
第2-4自然段‖
第5自然段
第二段:在20路电车上, 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为乘客们用口琴吹奏,博得乘客们的赞扬,引起了"我"的遐想。 24. 因为乞讨者的举动让"我"振奋,让"我"心情舒畅,更让"我"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他是一位正视挫折,敢于、乐于庄重地行使自己劳动权利的人。
【解析】19.考查学生看拼音写汉字的能力。仔细读音节,辨认清楚后再写。注意“清脆”一词的写法。
20.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意思相近的词语。做这类题目要求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找出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 “入迷”的意思是喜欢某种事物到了沉迷的程度,所以可以把“着迷”、“入神”等作为近义词;“知晓”的意思是指知道,晓得。因此“知道”“晓得”都可以作为它的近义词。“振奋”是指振作精神,奋发努力,“振作”“兴奋”作为它的近义词是很合适的。
21.此题考查学生对反问句的理解以及把反问句转换为陈述句的能力。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句末用问号。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文章末句就是一个反问句,根据上述方法可改为“我没什么比不上他”。
22.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然后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本题难度不大,依次摘录出曲子的名称即可。第(2)小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作答。身为盲人的乞讨者竟然能判断出孩子的动作并且说出祝福的话语,这让作者和乘客都感到意外,所以用“居然”来形容,而这一切指的就是上文提到的年轻夫妻和孩子的善行。
23.这是一篇记叙文,围绕题目写了一件事。第一自然段开篇点题,引起下文。第二至四自然段写了一件事及自己对感受。最后一段写我从中受到启发后的变化。因此段落划分为三部分:第1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第2-4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是第三部分。
24.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人行道比过去宽敞得多了”是作者的感受,意思是因为盲人的所作所为让自己对生活更有信心,感觉前进的道路越来越宽广;第(2)小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表现出来的。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以及具体情节来分析其精神品质。本题应从盲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角度概括性格特点,文中表示作者观点的重点句子也可以作为参考,如“这位盲人能够有勇气正视它,庄重地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
25.囚蚁 26.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惊慌失措 27.一是“我”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而且所有的动物都可以从小养到大;二是“我”对蚂蚁特别有好感。 28. A D B C 29.对它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 自由是最可贵的,如果人生没有了自由,就好比被囚禁的鸟儿,失去蓝天,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我们不应该也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动物身上。
【解析】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