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现代文阅读拓展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现代文阅读拓展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4 21:0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现代文阅读拓展训练-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②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1.选文第①自然段中,作者采用了一连串动词,准确地介绍蟋蟀如何建造住宅。请找出这些动词,并按顺序写在横线上:
2.“蜜蜂很会跳舞。它们通过舞蹈,报告花蜜离家有多远,还能指示花蜜所在的方向。”这个句子与课文《蟋蟀的住宅》一样都采用 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3.“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
A.“我”不太喜欢蟋蟀,还有点讨厌它。
B.“我”觉得蟋蟀建造住宅很无聊。
C.“我”对蟋蟀感兴趣,进行了细致认真的观察。
课内阅读。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jīng)上。茎上长叶柄(bǐng)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4.这段话选自课文 ,作者是 。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 。
5.爬山虎脚的位置: 。爬山虎脚的形状: 。爬山虎脚的颜色: 。
6.用“﹏﹏﹏”画出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是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7.作者之所以把这段文字写得逼真,是因为作者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家乡有一个美丽的(de dé)湖,名叫天鹅湖。据说许多年以前,有一群天鹅在这里生活,因此而得名。
湖呈圆形,湖水清可见底,绿得发亮。湖水的四周有茂密的树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垂(cuí chuí)柳,在微风的吹(chuī cuī)拂下,柳条迎风起舞,看得出柳姑娘的身影十分秀美。树下是一片嫩(nèn nùn)绿的草地,草地上开着黄的、蓝的小花。湖上有一座美丽的小桥,把天鹅湖打扮得更加美丽。
哦,天鹅湖,故乡的湖,我爱你 !
8.选出文中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美丽的(de dé)湖 垂(cuí chuí)柳
吹(chuī cuī)拂 嫩(nèn nùn)绿
9.给短文加个题目: 。
10.文中能说明水清的词语是 。
11.第2自然段先写了湖水________、________ ,再写湖的四周有________,树下有________和________,最后写湖上有________ 。
12.短文讲了( )
A.天鹅湖的美丽景色。
B.家乡天鹅湖里什么都没有。
C.天鹅湖四周的景色。
阅读理解。
迷离神奇的昙花
我曾见过那色彩艳丽、娇嫩多姿、有花中仙子之称的荷花,目睹过深红似火、香气扑鼻的玫瑰花,但令我情有独钟的还是那摆放在我家客厅里的昙花。
它是爷爷搬家时端来的。起初我觉得它毫不起眼,只有两片粗糙扁平、碧绿色的大叶子,经过风吹日晒,碧绿色的叶子上沉积了薄薄的灰尘。但从那件事发生后,我才真正发现了在“庐山云雾”背后的昙花,才真正了解那变化莫测、神秘奇特的瞬间美。
那是去年六月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昙花仿佛受不了那种被冷淡、被忽视的感觉,决定把这几年的营养释放出来——开花让大家刮目相看。听爷爷说昙花可能要开花啦!这对我而言从没见过的一件新鲜事儿顿时也引起了全家人的关注,我们一眼不眨,耐心仔细地观察着昙花的一举一动。我还叫来了我的几个小伙伴一块看。只见昙花随着时间流逝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渐渐地、渐渐地昙花由小变大,成了一个硕大的、洁白无瑕的花骨朵,柔软得好像一段丝绸一般,真可谓是“天下第一奇景”。过了一会,花瓣慢慢张开,宛如玉制的紧口杯,从顶部望去,里面仿佛飘着层层薄纱。一颗颗芝麻大小嫩黄的花蕊伸出“杯”外,独具风姿,同时散发出一阵阵清纯淡雅的香味。我发现这比别的花香都好闻,我深深地被它陶醉了!可是只过了几个小时这美丽的花瓣就萎缩了。
这次,我看到了昙花一现的整个过程。昙花开放的时间短暂,但是它给人们的瞬间美是难忘的。
13.“昙花一现”在文中指 ,现在多比喻 。
14.短文开头作者将荷花、玫瑰花与昙花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 的 之情。
15.画线句中的“那件事”是指( )
A.破坏了环境,影响了昙花开花。
B.昙花在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开出漂亮的花。
16.昙花的美是_______。作者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把这种美写得淋漓尽致,请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17.为了写出昙花开放时的美,作者先后把昙花比作 、 和 ,真是生动形象。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就喷着响鼻对小骆驼说:“你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背山还有两个肉疙(gē)瘩(da),多难看啊!”
小骆驼觉得挺委屈,就把小红马的话告诉了妈妈。骆驼妈妈疼爱地对他说:“孩子,明天你跟我到沙漠里走一趟吧。”
第二天,小骆驼跟着妈妈走进了茫茫的大沙漠。他们走哇,走哇,走了很远很。望着无边无际的沙漠,小骆驼担心地问妈妈:“再走下去,我们饿了怎么办呢?”妈妈说:“我们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妈妈又指着脚下松散的沙子,对小骆驼说:“多亏我们的脚掌长额定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能拔得出来呢?”
说话间,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妈妈让小骆驼俯下身子,闭上鼻孔和眼睛。一会儿,风沙过去了,骆驼的鼻孔和眼睛里没进一点儿沙子。
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默默地想:我们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有那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18.小骆驼明白了,他能在沙漠里自由行走,是因为长了一对 的脚掌,能抵御饥饿的侵袭,是因为它背上的驼峰能 ,风沙不能刮进眼睛是因为他们长着 。
19.用“‖”把短文分成三段,并写出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20.这篇短文使你受到什么启发?
文竹
时常以为案上那一盆文竹,很快就会死去。一年来,这A ( xiān shòu )的植物,仿佛挣扎于生死的边缘,时青时褐,像文弱的君子恒对清癯的书生,病容凄楚地对我神色错愕。
灯下读书,猛一抬头,青青竹影便飞入眼里,再一抬头,眸内的青景仿佛枯败如苍颜。那真是变种的竹,退出了岁寒三友的阵营,从耐雪的坚强,到畏风畏雨的柔弱;从户外的纠集繁生,到室内的排他独长,那铁线一样的幼茎纤枝,真的,只宜长在小小的盆内,占据两寸见方的空间。至于形象,那在微风里摇摇欲折的自悲自叹,虽然赢得栽竹者的相怜相惜,但多少有辱竹名了。
大概文竹只宜细心呵护的女性栽种吧,一旦落入粗心大意的人手里,就要吃苦头了。那是不宜经常晒太阳和浇水的植物。当阳光悄步蹑近,我就把它放在书架上,让青青竹色爬入唐诗宋词的意境中。不过浇水却没有定时,有两日一浇,也有十多日滴水不沾的。我原是个不懂栽植的人,何况是娇生惯养的文竹 买回来不久,竹叶开始黄了,自叶尖徐徐蔓延,瞬间已苍颜衰鬓颓然乎其间,凄凉待毙。偶然我剪掉枯叶,落在盆里B ( li á o )作春泥护花。每次以为最后一点墨绿即将消失了,谁知嫩绿却自枯叶间钻出。一年下来,不死反而长高,我才惊觉有些植物,表面柔弱实则刚强,潜藏着无穷的生命力和求生意志。是的,不断枯萎与更生,生命便会变得更顽强,一室春意在青绿里流传。
21.根据汉语拼音,在文中 A 、 B 处各写上相应的词,并解释词义:
A 处:( )解释: B 处:( )解释:
22.文章多处用“抑”笔,试举出 4 例:
23.“那在微风里摇摇欲折的自悲自叹”一句中的“摇摇欲折”是对成语“ ”的活用。
24.文章的点睛之句是 ,作者借文竹抒发 的精神。
25.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癯( ) 错愕( )
26.用自己的话表述第一段的意思。
27.文章第二段所写的是什么内容
28.写出第三段中的议论句。
29.“岁寒三友”指的是哪三种植物
30.概括这篇散文的主要思想。
参考答案:
1.扒 搬 踏 推 铺 2. 拟人 使动物形象生动逼真,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使人感受到作者的喜爱之情,使文章生动有趣,使人印象深刻。 3.C
【解析】1.本题考查动词的积累与运用。
第①自然段中的动词有:“扒”,蟋蟀用前足扒土;“搬”,蟋蟀用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踏”,蟋蟀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推”,蟋蟀将泥土推到后面;“铺”,蟋蟀将泥土倾斜地铺开。
2.本题考查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蜜蜂很会跳舞。它们通过舞蹈,报告花蜜离家有多远,还能指示花蜜所在的方向。”这个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蜜蜂飞行的动作比拟成人跳舞,突出蜜蜂聪明、勤劳、可爱的特点。
“工作做得很快。蟋蟀钻到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蟋蟀建造住宅的行为比拟成人在干活,突出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使用拟人手法,使动物形象生动逼真,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使人感受到作者的喜爱之情,使文章生动有趣,使人印象深刻。
3.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说的是我对蟋蟀建造住宅很感兴趣,可以一连看两个钟头,在这个时间段了,“我”进行了细致认真的观察,才能将蟋蟀建造住宅的全过程写下来。也从侧面体现出,蟋蟀挖掘住宅很有耐心,坚持不懈。
4. 《爬山虎的脚》 叶圣陶 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5. 茎上 枝状的细丝 嫩红 6.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爬山虎的脚 蜗牛的触角 7.用心观察
【分析】4.此题考查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由课文的相关知识可得出,这篇课文选自《爬山虎的脚》,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代表作,这篇课文是从爬山虎的叶子、形状以及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向上爬的来进行描写。
5.此题考查根据语段内容填空。结合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可知,抓住了爬山虎的位置、颜色、形状来写的。
6.考查了比喻句,要有把什么比做什么,结合句子: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把“细丝”比做“触角”,是一个比喻句。
7.此题考查了对文段整体结构的把握。
文段主要从位置、形状、颜色这几个方面来概述,显然作者观察仔细,抓住了特点。
8.de chuí
chuī nèn 9.天鹅湖 10.清可见底 11.清 绿 树木 草地 小花 小桥 12.A
【解析】8.略
9.略
10.略
11.略
12.略
13. 昙花开放的时间非常短 美好的事物出现的时间很短 14. 昙花 喜爱 15.B 16.变化莫测、神秘奇特的瞬间美 只见昙花随着时间流逝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渐渐地、渐渐地昙花由小变大,成了一个硕大的、洁白无眼的花骨朵,柔软得好像一段丝绸一般,真可谓是“天下第一奇景”。过了一会儿,花瓣慢慢张开,宛如玉制的紧口杯,从顶部望去,里面仿佛飘着层层薄纱。一颗颗芝麻大小嫩黄的花蕊伸出“杯”外,独具风姿,同时散发出一阵阵清纯淡雅的香味。 17. 丝绸 玉制的紧口杯 薄纱
【解析】13.考查了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
“昙花一现”在文中指昙花开花的时间短;现在多比喻美好的事物出现的时间短。
14.考查了内容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
从“我曾见过那色彩艳丽、娇嫩多姿、有花中仙子之称的荷花,目睹过深红似火、香气扑鼻的玫瑰花,但令我情有独钟的还是那摆放在我家客厅里的昙花。”可知,这句话将荷花、玫瑰花与昙花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昙花情有独钟的喜爱之情。
15.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联系下文“那是去年六月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只见昙花随着时间流逝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渐渐地、渐渐地昙花由小变大,成了一个硕大的、洁白无瑕的花骨朵,柔软得好像一段丝绸一般,真可谓是“天下第一奇景”。”可知,“那件事”是指昙花在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开出漂亮的花。
16.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从“我才真正发现了在“庐山云雾”背后的昙花,才真正了解那变化莫测、神秘奇特的瞬间美。”可知,昙花的美是变化莫测、神秘奇特的瞬间美 。文段中将这种美写得淋漓尽致的句子:只见昙花随着时间流逝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渐渐地、渐渐地昙花由小变大,成了一个硕大的、洁白无眼的花骨朵,柔软得好像一段丝绸一般,真可谓是“天下第一奇景”。过了一会儿,花瓣慢慢张开,宛如玉制的紧口杯,从顶部望去,里面仿佛飘着层层薄纱。一颗颗芝麻大小嫩黄的花蕊伸出“杯”外,独具风姿,同时散发出一阵阵清纯淡雅的香味。
17.考查了修辞方法。
从“昙花由小变大,成了一个硕大的、洁白无瑕的花骨朵,柔软得好像一段丝绸一般,真可谓是“天下第一奇景”。过了一会,花瓣慢慢张开,宛如玉制的紧口杯,从顶部望去,里面仿佛飘着层层薄纱。一颗颗芝麻大小嫩黄的花蕊伸出“杯”外,独具风姿,”可知,作者先后把“昙花”比作“丝绸”“玉制的紧口杯”“薄薄的轻纱”,生动形象地写出昙花开放时的样子。
18. 又大又厚 贮存养料 两层眼毛 19.第一段:第1、2自然段;第二段:第3、4自然段;第三段:最后一段。
第二段段意:骆驼妈妈带小骆驼走沙漠,小骆驼终于明白了自己厚脚掌、两层眼毛、两个肉疙瘩的好处。 20.每种事物都有存在的价值,不要只看外表。
【解析】18.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从文中第1段、第3、4段可以找出答案。
19.此题考查学生对段落分层及总结段落的掌握能力。第1、2自然段,第3、4段,第5段。
20.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21. 纤瘦 细小柔弱 聊 姑且。 22.“时青时褐”;“文弱”,“病容凄楚”地“挣扎”;其影“枯败”;只能独占“两寸见方的空间”;“摇摇欲折”;“娇生惯养”难侍候;“苍颜衰鬓颓然乎其间,凄凉待毙”等。 23.文竹柔弱 24. 是的,不断枯萎与更生,生命便会变得更顽强,一室春意在青绿里流传。 对顽强生命力的不屈追求。 25. 消瘦 惊讶。 26.第一段描绘一幅“纤瘦、凄楚、挣扎”的文竹图。 27.第二段文竹之“弱”与“悲”,且 “有辱竹名”。 28.我才惊觉有些植物,表面柔弱实则刚强,潜藏着无穷的生命力和求生意志。是的,不断枯萎与更生,生命便会变得更顽强,一室春意在青绿里流传。 29.指松、竹、梅三种植物。 30.表现了作者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解析】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