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现代文阅读拓展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现代文阅读拓展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4 21:1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现代文阅读拓展训练-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认真阅读下列选文,完成试题。
月光曲(片段)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按照课文内容,在选文括号里填上相应的词语。
2.下面诗句中,与文中画横线部分所描绘的画面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 B.江清月近人 C.海上明月共潮生
3.下面对《月光曲》旋律变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舒缓→悠扬→激昂 B.舒缓→激昂→突变 C.舒缓→突变→激昂
4.皮鞋匠听着《月光曲》,联想到了月光和大海。回忆平时熟悉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义勇军进行曲》……选择其中一首展开联想和想象并写下来。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京剧还有一种奇特之处:双方正在对打,激烈到简直是风雨不透,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
问得有理,但这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俗话说“一动不如一静”,古诗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这种情况。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
5.选文第一段中“杀”“醒”“完”上的引号的作用是( ),第二段中的俗语、诗句加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讽刺和否定
6.找出描写观众看精彩的京剧对打场面时的神态、心理的语句,用“____”画出来。
7.京剧表演激烈地对打时,为什么锣鼓声和人物的动作要突然停止下来?
8.这两段文字写的是京剧表演中的( ),而歌词“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楞往脸上画,‘四击头’一亮相,美极啦,妙极啦,简直OK顶呱呱!”讲的是京剧艺术中的( )。
A.唱腔  B.脸谱  C.亮相  D.行头
短文阅读
孝心无价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认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卧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的深深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债。你就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带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阴。
9.给加点字注音。
嗷嗷待哺( ) 蹉跎( )( ) 期冀( )
10.划去不正确的字。
①求学的路很(漫 慢)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
②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 寄)斩断。
11.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几个反问句,请用“ ”画出,并将它们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第二自然段中一共用了四个“相信”,它们的主语(陈述对象)都是谁?找一找!
13.作者说她不喜欢“苦孩子求学的故事”“也不喜欢父母卧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那么,她对那些“赤诚忠厚”而准备“从容尽孝”的孩子持何种态度呢?
14.作者对求学的苦孩子和断然离去的游子都作了道德上的评价,请从文中摘录出这方面的语句。
课外类文阅读。
空山鸟语
郭枫
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它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心上引进阳光,在你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在奔放的欢乐里。
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秋阳敛起耀眼的光彩,温柔地照进幽谷深林里。鸟儿们静默了。“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叫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加苍凉了哪!
15.短文主要描写了 和 这两种鸟儿,它们鸣声的特点分别是 和 。
16.第1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把 比作 ,这样写的好处是 。
17.听到“咕——咕——”声,作者产生了什么幻觉?引发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大地的耳朵
①小时候,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
②妈妈的拿手好莱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菇白白糟蹋了,感觉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里,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
③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回,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着问:“你们看,这像什么 ”
④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
⑤弟弟鹦鹉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
⑥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
⑦嘿,大地的耳朵 这个新鲜的比喻一下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齐齐竖起耳朵来听。
⑧妈妈饶有趣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 ”
⑨耳听千里 呜哇,太棒了呀!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约而同地伸向盘子里那一只只”大地的耳朵”……
⑩万万没想到,这一吃,便上瘾了。
品质上好的冬菇,硕大肥厚,一触及嘴唇,便有一种绵密温厚的感觉。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那种油腻感,这种味道是独树一帜的。
盲目地相信冬菇有助听觉,吃着吃着,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方”的能力。然而,有时,不小心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听到了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听到了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我便衷心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那么多的冬菇。
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慧黠(聪明而狡猾)的笑容,便清晰浮现。我们在无数无数半真半假的故事中成长,我们在一则一则美丽的谎言里接受了许许多多原本为我们所抗拒的东西,那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幸福而美好。而全心全意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那些岁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
一日,我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着问:“看,这像什么 ”
孩子缺乏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老老实实地应道:“像冬菇。”
我说:“不是啦,它们是大地的耳朵……”
这时,三双黑黑的眸子专注盯着我看,晶晶的亮光,为饭桌上那盘冬菇镀上了一层美丽的釉彩……
18.小时候,“我”讨厌冬菇的主要原因是( )
A.冬菇长得太难看。
B.冬菇太难吃。
C.冬菇吃得太多了。
D.冬菇像大地的耳朵。
19.文中对冬菇的四个比喻中,表达情感与其他三个完全不同的是( )
A.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
B.黑漆漆的老鼠屎
C.黑色的鬼
D.大地的耳朵
20.下面哪一点肯定不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
A.说明冬菇的样子、味道和营养价值。
B.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
C.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D.感念温馨的家庭亲情。
21.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最后四个自然段是多余的。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提示:可以从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文章的写作结构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来谈)
22.这篇文章的题目如果改为“冬菇”好不好?为什么?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神奇的沙湖
沙湖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深藏在一片大沙漠中。
走进沙湖公园,登上瞭望塔向东望去,湖水无边无际,水天一色。向北望去,是沙子的世界,一座座沙山耸立湖边,好像是湖水忠实的守卫者。这里一面是水,一面是沙,让游人感到奇特、新颖、不可思议。
我们坐船从南岸到北岸,只见湖水碧绿,深不可测,一排排大浪冲撞湖岸发出轰响。湖中成片的芦苇随风摇曳,犹如水中森林。小船飞驰驶进芦苇荡,在芦苇丛中穿梭,惊起成千上万只水鸟,它们尖叫着飞起来,在空中盘旋,遮天蔽日。当船速减慢,你会看见水中的鱼儿成群结队,互相追逐嬉戏,好似一幅原始古朴的图画。这儿远离城市的高楼,远离汽车和喧闹,只有湖水、沙子、小鸟和鱼儿,就像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到了北岸,是座座沙山和茫茫沙海,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我向沙山爬去,一落脚,沙子就没过了脚脖子,走一步退半步,让人感到在沙子中行走的艰难。气喘吁吁的我终于爬上了山顶。从沙山上往下滑,只听见沙子的响声,细细的沙子覆盖在腿上,缓缓地随我从高处落下。
我们坐在湖边休息,听爸爸讲沙湖动人的传说。距今八九百年前,西夏国李元昊打了败仗,带着几千名败兵逃进沙漠,一连几天都找不到水喝。正当他们面临绝境的时候,眼前奇迹般地出现了沙湖。西夏人认为这是上天在保佑他们,从此把沙湖尊奉为“圣湖”。然而,多少年来,这儿一直是一片荒凉,直到改革开放,当地人民和政府才把沙湖开发成国家级风景旅游区,让“圣湖”真正能为人民造福。
在夕阳暗红色光环的笼罩下,我们就要告别沙湖了。夕阳之下的碧湖、黄沙、驼队,构成一幅壮丽的风景画,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也深藏在我的心中。
23.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
(2)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
(3)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
24.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无 无   一色  成 上
天 日 成 结 气 吁吁
25.照样子写词语。
(1)一排排(一AA式):  
(2)金光闪闪(ABCC式):  
26.沙湖公园和沙山的不同之处在于(  )
A.沙湖公园湖水碧绿,有成片的芦苇,有成千上万只水鸟;沙山金光闪闪,是沙子的世界。
B.沙山有美妙动人的传说,沙湖没有。
27.沙湖的“神奇”指什么?
参考答案:
1.水天相接 一缕一缕 2.C 3.A 4.《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气势磅礴,如一声惊雷,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它仿佛在召唤全国人民站起来,奋力反抗,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抵御外敌。
【解析】1.本题考查名篇名作的识记。
注意“缕”的正确书写。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读句子“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根据关键词“海面”“月光”可知,这句表达的是月光照在海面上的美景,和“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意境最为相似。故选C。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读句子“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可知,月亮刚刚升起来,乐曲此时的旋律是舒缓的;读句子“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可知,月亮穿过微云越来越高,乐曲此时的旋律是悠扬的;读句子“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可知,乐曲此时的旋律是高亢激昂的。故选A。
4.本题考查表达能力。
答案不唯一,可以参考选文中的内容,根据歌曲要表达的主题展开想象即可。如:
听着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我仿佛看到,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机时刻,无数的革命志士,顶着炮火、冲锋陷阵,与敌人厮杀的场景。
5. C A 6.台下看的人非常紧张,一个个大气不敢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唯恐在一眨眼间,谁就把对方给“杀”了。 7.显示人物武艺的高强,必胜的信心。 8. C B
【解析】5.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的作用,结合不同的语句和上下文写出相应的答案即可。
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语句,找出相应的语句即是答案。
7.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分析文段内容,结合上下文理解得出答案,人停下来是因为显示人物武艺的高强,必胜的信心。
8.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从原文中即可得出答案,找到相应的内容,选出选项即可。
9.bǔ cuō tuó jì 10.划去:①慢
②寄 11.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①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不必太在意几年磋跎。
②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不能指望他会爱谁。
③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不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 12.前一个是“我”,后三个是“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 13.持不赞成的态度。 14.对求学的苦孩子:“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
对断然离去的游子:“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等的区别。
嗷嗷待哺:áo áo dài bǔ。释义: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
蹉跎:cuō tuó。释义:时间白白地耽误过去。
期冀:qī jì。释义:期望;希冀。
10.本题考查选字填空,本题要将不正确的字划去。
①“漫长”的意思是绵延得很长(多指道路、时间等)。所以划去“慢”。
②“期冀”的意思是期望;希冀。所以划去“寄”。
11.本题考查查找反问句以及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可分为四步:①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去掉。③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 去掉,问号改为句号。④将句子梳理通顺。
文中的反问句有:①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将其改为陈述句时,可在句中加上否定词“不”,将反问语气词“何”去掉,最后将问号改为句号即可。
②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将其改为陈述句时,首先将肯定词“能”改为否定词“不能”,将反问语气词“还”去掉,最后将问号改为句号即可。
③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将其改为陈述句时,首先将肯定词“能”改为否定词“不能”,将反问语气词“怎”去掉,最后将问号改为句号即可。
1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文章第二自然段“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中第一个相信的主语是“我”,指“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后三个相信的主语是“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指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在心底里向父母许下“敬孝”的宏愿,他们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文章内容“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的深深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债。你就无以言孝。有一些事情,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可知,时间是残酷的,人生是短暂的,父母不会一直等待我们,他们会带着我们的深深挂念离开,会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债,这个时候,你“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都是没有用的,因为父母已经离开,他们等不及你衣锦还乡,等不及你从容尽孝。所以作者对那些“赤诚忠厚”而准备“从容尽孝”的孩子是持不赞成的态度。
14.本题考查查找关键句子。
文章第一段写了作者对求学的苦孩子的评价,由“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认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可知,作者认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因为求学的路很漫长,如果需要母亲卖血去换取自己的学业有成,那就没必要了。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一个将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是自私的,是无法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的。
文章第二段写了作者对断然离去的游子的评价,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可知,可知,作者认为断然离去的游子是“对生命的大不敬”,因为你断然离去,你就不能待在父母身边,那么父母在离开人世间的时候,你有可能会来不及见最后一面,父母会带着绝望离开,父母离开后,还谈何敬孝?所以这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15. 山雀 鹧鸪 短促嘹亮 缥缈 16. 山雀的鸣叫 音乐雨 形象地写出了鸟鸣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 17.作者仿佛回到了江南,引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先到文章中去寻找鸟的名称:山雀、鹧鸪。再到文章中去寻找与声音有关的词语即可。
16.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的作用。把什么比作什么,需要注意区分本体与喻体。“这样写的好处”就是修辞手法的作用。在答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时,不要忘记“生动形象”四个字。
17.本题考查的是联想类试题。听到声音后作者的幻觉就是作者看到的内容,引发的感受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引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8.A 19.D 20.A 21.不赞同。这是作者情感的延续,冬菇寄托了作者很多情感。也包括孩子的童真.这四个自然段是作者情感的回味,不可或缺。 22.不好。用“大地的耳朵”,首先能吸引读者,其次这一说法寄托着作者对童年美好的回忆,感念温馨的家庭亲情等情感,而用“冬菇”略显平淡。
【解析】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由第一段第一句“小时候,讨厌冬菇,嫌他丑”可知,作者不喜欢冬菇的原因是因为冬菇长得很难看,故选A。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ABC项属于作者和弟弟对于冬菇的描述,表达他们很讨厌冬菇;C项开始是妈妈对冬菇的描述,妈妈想通过冬菇有助于听力,吸引“我们”吃冬菇说明妈妈很有智慧,故选D。
2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作者通过对冬菇的讨厌到喜爱,说明童年的经历很有趣,而且自己拥有一个聪明的妈妈和一个美好的家庭,而不是单纯的讲述冬菇的味道和营养价值,故选A。
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我不赞同这种说法。短文表达了“我”对冬菇的喜爱之情。后四个自然段描写的内容是“我”要把这种喜爱之情传递给孩子们,这样就更加突出了短文的主题。
2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不好。因为“大地的耳朵”既形象地写出了冬菇的特点,又流露出作者对冬菇的喜爱之情。如果改为“冬菇”便不能体现这种深层意思
23. 深不可测 不可思议 世外桃源 24. 边 际 水 天 千 万 遮 蔽 群 队 喘 25. 一座座 一朵朵 千里迢迢 大名鼎鼎 26.A 27.这里一面是水,一面是沙,让游人感到奇特、新颖、不可思议。
【解析】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