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份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份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2 22:0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廊坊市第十五中学2023级高一年级9月份调研考试
语文 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文化经典是经由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是不同时代精神价值的艺术凝聚和智慧凝结。不同时期的文化经典之间,则存在着继承与创造的复杂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连接起一个民族的文化脉络。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都不应偏离,更不可抛弃、割断这个脉络,而要立足于这个脉络(文化基因)进行创新发展,进而形成新的经典和传统。媒介迭代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传统经典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现代印刷术使得历史古籍得以广泛传播,也使文脉传承在广阔的空间中得以拓展实现。但对于经典而言,纸质媒体除了有便利传播、扩大范围的作用,在文化经典的大众普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虽然各种注释、解读文化经典的图书层出不穷,但普及范围基本上依旧限于知识阶层,难以拓展至普通大众。影视传媒的普及一举改变了这种局面,经典的影像化和创意传播,极大地促进了经典的流传。当然,经典的丰富内涵与高雅审美要转化成直观通俗与浅显易懂的视觉文化,还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创意手段和方式才可实现。这在中国与其他国家都有成功的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中国古典诗词,以其精湛的语言韵律、独特的审美意境、深邃的精神内涵,集中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神韵与精粹,也成为人类精神创造的重要典范而辉耀寰宇、亘古流传。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出版了大量古代诗词集注和阐释论著,不仅为传承文化经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影视媒介传播经典提供了有力支撑。如果说《中华诗词大会》是以电视屏幕为载体、诗词竞赛为手段而创造的一种现代视听传播,那么《经典咏流传》则是以电视媒介为依托对传统经典进行再造的文艺作品。前者借助对经典诗词的竞赛式传播,带动更多普通大众重温经典、品赏佳作,达到推广、普及经典的传播目的;后者则不只停留于经典的传播与重温,更注重经典精神内涵的延伸与再造,进而实现创造性的继承发展。与《中华诗词大会》的竞赛方式不同,《经典咏流传》将“和诗以歌”作为核心创意点,摒弃既往类似节目的竞演元素,将古典诗词进行创作改编,谱以新曲,将专家学者的专业解读与明星歌手的现场演唱相结合,实现了专业品味与大众传播、文本阅读与视听表演的完美结合,在立意与创意、形式与技术等方面都实现了新的突破,收到了良好的视听体验效果。如有学者评论的那样,该节目将重塑经典、沉浸音乐与超越观赏的构建国人精神坐标相结合,“创作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文艺作品”。
(摘编自管宁《术有专攻与天容万物:传统何以再生》,《中原文化研究》2021年06期)
材料二:
我对声像文化并无偏见,相反,对于那些满怀诚意、脚踏实地对传播文化做出了巨大努力的影视精品,我是心存敬畏的。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再度掀起了一股“文化年俗”的热潮。它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两相融合,创制了一种赋古典文学以时代属性的先锋文化样态。我认为,这是央视在过去一系列文化综艺创新实践的基础之上所孕育的堪称典范的佳作。
我一直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在民间不断传播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性。这种滋养不是展示和陈列,而是“文化育人”的生长力和感染力,一定在大众的成长中留下过深刻的印记。《经典咏流传》将音乐和文学、传统和时尚、欣赏和鉴赏都进行了高度统一,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了文化自信,展现的是一种更加高远的格局、更趋饱满的融合、更具创新的重构。
透过《经典咏流传》,我仿佛看到了一颗珠子在闪光,我觉得这个节目的好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也曾想过古典诗词的现代传唱,不过想到的更多的是古筝,想到的曲调也依然是古调,用如此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而且演绎得如此贴切,是我没有想到的。除了浓郁的时代感,基于民族特色的国际风范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谭维维的《墨梅》到尚雯捷的《木兰诗》,风雅高洁的中国风骨,在中西合璧的音乐混搭之下强塑起磅礴大气的中国乐派,彰显着一股海纳百川的大国气象,让观众为之心潮澎湃,就像“歌”与“诗”的一出出时代交响。
(摘编自梁晓声《〈经典咏流传〉:“歌”与“诗”的时代交响乐》,《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8年11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经典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不同时代精神价值的艺术凝聚和智慧凝结。
B.不同时期的文化经典存在着继承与创造的复杂关系,华夏民族的文化脉络就是靠这种关系联结的。
C.各媒介对传统经典的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现代印刷术、纸质媒体、影视传媒等。
D.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纸质媒体与影视传媒在文化经典的大众普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明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典咏流传》是一档志向高远的节目,不仅“将古人的态度唱给你听”,而且“立足当下,再造流行”,意义非凡。
B.传统文化要通过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适应并体现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诉求,显示出它的当代价值。
C.经典的丰富内涵与高雅审美要转化成直观通俗与浅显易懂的视觉文化,并非易事,但这在我国与其他国家都有探索经验。
D.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某电视台为了传承文化和获得收视率而不断推出影视佳作,但这些佳作都不是《经典咏流传》那样的典范佳作。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其二)》被创作改编为由明星歌手演唱的《将军引》,使先人的英雄情怀活脱再现。
B.王昌龄的《出塞(其一)》被演绎为具有现代流行歌曲意味的《缘分一道桥》,该歌曲荣登音乐排行榜之首。
C.如今的年轻一代,生活在声像文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伴随他们成长的是“文化快餐”、网咖、《凤凰传奇》游戏等。
D.随着数字技术日趋成熟,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将文字经典改造为视觉文本,甚至将古典绘画文本改造成数码动画
4.社会上兴起一种“工作室”,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以电视媒介为依托,对传统经典进行局部改编。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5.《中华诗词大会》与《经典咏流传》有何区别?你如何评价《经典咏流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4小题,18分)
一日三秋
刘震云
老景二十岁起,便跟着人贩卖古董。赚了钱,老景便在汤阴县城古衙边买了一块地,盖起一座院落。院落三进三出。院落盖起,老景想在门头悬一块门匾。他看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门头上都悬一块匾;匾上镂空雕字,要么是“荣华富贵”,要么是“吉祥如意”等。门匾在外边风吹日晒,雨淋雪打,需要一块好木头,要么是楠木,要么是檀木,要么是枣木。老景从塔铺的木匠老范那里买了一块两百多年的大枣树的树心。安阳林州,有专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工钱比普通木匠贵三倍;在林州木雕木匠里,手艺数一数二的,是一个叫老晋的人。老晋用手指叩了叩树心,又把树心翻来覆去查看半天,点点头:
“不错,是块好木头。”
“当得起门头 ”
“当得起是当得起,关键是,想雕个啥 ”
“‘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
“到底想雕啥 ”
老景:“门头上的字,都是一个意思,你看着办吧。”
雕一块门匾,需要八到十天的工夫,老晋便在老景家的新院子里住了下来。老景新盖的院子,老景家还没搬进来,老晋一个人先住了进去。当然屋子还是空的,只是在前院一间偏房里,给老晋搭了个床铺。老晋住进来头一天上午,将“荣华富贵”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又将“吉祥如意”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将两幅字摊在院子里,衡量该雕哪一款。左右衡量,拿不定主意。拿不定主意不是两幅字在含义上有什么差别,而是在计算二者的笔画;笔画稠的字雕刻起来麻烦,镂空之后,笔画与笔画间连接的木头薄,每下一刀,都要仔细思量;笔画少的,笔画和笔画之间,不用动的木头多,连接的木头厚实,雕刻起来省工省力。两者各四个字,其中都有稠字,笔画计算下来,两者数目差不多,花的工夫也差不多,所以犹豫。正犹豫间,一人踱步到院子来,背着手,打量老景家的院落;从前院踱到中院,又踱到后院,半天工夫,又回到前院。老晋一开始认为是老景的家人或亲戚,也没在意;后来看他打量院落的眼神,像是头一回进这院落,知道是一个生人,便说:
“客人看看就走吧,我也不是这里的主人,只是被人家雇来干活的,你待的时间长了,主人知道了,面皮上怕不大好看。”
那客人再打量一眼院落,问:“这院落的结构,是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吧 ”
“我只是个木匠,不是砖瓦匠,看不透房子的盖法。”
“可是,结构跟马家大院像,一砖一瓦的盖法,差池又大了。白辜负了这些砖瓦和这个地段。”又说,“看似房子的盖法有差池,区别还在于房子主人胸中有无点墨啊。”
“听客人话的意思,你是个读书人 ”
“读书谈不上,爱四处走走。”客人又说,“刚去古衙参观,看这边新起一座院落,大门开着,就进来看了看,老人家,打扰了。”
说完,便向院外走。这时看到地上放着两幅字,一幅是“荣华富贵”,一幅是“吉祥如意”,又停住脚步:
“这是要干吗 ”
“我是一个木匠,主人要雕一个门匾,让我从中选一幅字。”
客人笑了:“不是我爱多说话,这两款字,和这房子盖得一样,都太俗。”
“我刚才犹豫,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两款字,我雕了一辈子,也雕烦了。”老晋又问,“客人,你是读书人,你有什么好主意 ”
“我有主意,你替人家干活,你也做不了主呀。”
“主人跟我交代,门匾上雕什么,由我做主。”
客人笑了:“这就是胸无点墨,也有胸无点墨的好处。那我替你想一想。”
客人低头沉吟半天,仰起头说:“上午在火车上,我读了一本书,其中有一个词,平日也见过,但放到这本书里,就非同一般,叫‘一日三秋’,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这在人和人之间,是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呀。”
“问题是,这话放到门头上合适吗 ”
“这话放到门头上,当然意思就转了,说的就不是人和人的关系,而是人和地方的关系,在这里生活一天,胜过在别处生活三年,你说合适不合适 ”
老晋拊着掌说:“这话有深意,而且不俗,我喜欢,我就雕这个。”
客人走后,老晋开始在枣木上雕刻“一日三秋”四个字。其实,老晋雕“一日三秋”四个字,并不是看中这四个字的深意和不俗,字意深不深俗不俗老晋并不计较,主要是“一日三秋”四个字,比“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四个字,笔画少一半还多,雕刻起来少费工夫。待雕好,请老景过来看。老景看后,愣在那里:
“你咋雕了个这,不是说好雕‘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吗 ”
“那两款都太俗,这个不俗。”
接着,老晋将那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向老景解释一遍。
老景:“这个是不俗,得向人解释,‘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是俗了,但大家一看就明白。现在,等于把简单的事搞复杂了。事先,你咋不告诉我呢 ”
“你不是说,让我做主吗 ”
老景哭笑不得:“我是说让你在‘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间做主,你咋做到外边了呢 ”
“既然这样,你再找块板子,我重新雕就是了。”
“罢了罢了,一块门匾,怎么挂不是挂,别再把事情搞复杂了。”老景又说,“‘一日三秋’,说起来也不是坏词。”
老晋松了一口气:“可不。”
(选自刘震云《一日三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景贩卖古董发财后盖了很好的院落,想和清朝、民国的大宅那样挂一块匾,来保佑自己荣华富贵。
B.文中写老晋观察老景买的树心的动作,意在写他的雕刻技艺高超,为他后面最终的选择作铺垫。
C.听到客人询问这套房子的院落结构,老晋客气地解释自己并不是砖瓦匠,对房子的建筑方法不懂。
D.结尾写老晋松了一口气,是因为他最初担心擅自做主刻下的“一日三秋”不能被老景满意接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你看着办吧”,看似极简的一句话,将老景率性自然的性格特征刻画出来,也为下文老晋雕刻“一日三秋”埋下了伏笔。
B.小说按时间顺序写老晋为老景雕刻门匾的过程,几处人物对话既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特征,同时也构成了小说的主体框架。
C.小说题目“一日三秋”是行文的线索,文中通过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词义新解,将小说的情节串联起来,结构非常严谨。
D.这篇小说以较小篇幅讲述了老景请人刻门匾的故事,情节虽不十分曲折,但其叙事灵动,具有很大的文学表现空间。
8.文中的“客人”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9.有评论说,老晋是一个“褒贬各半”的人物,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37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B.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C.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D.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学士,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后,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
B.四夷,是古代华夏民族对中原周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C.左迁,提升官职,犹“上迁”。汉以左为尊以右为贱,将升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
D.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帛”指丝织品。后也以布衣称没做官的平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高若讷把此信上交朝廷,欧阳修被贬官。
B.欧阳修论事切直,深得器重。适逢保州有兵变,欧阳修出发之际告别皇帝,皇帝勉励他可以随时越职给自己进言。
C.欧阳修文章出众,折服人心。欧阳修的文章成就远远超过一般人,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
D.欧阳修待友忠诚,乐于助人。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2)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
14.选文中欧阳修为什么认为杜衍等四人不可罢用?请简要说明。(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②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②殷勤:劳驾,有劳。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由近及远,写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景物,描绘了词人的生活环境。
B.“红蕖”这里指荷花。“细细香”,描写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C.在太阳将落山时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漫步,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耐人寻味。
D.最后两句,饱含着词人的感慨:天公作美,一场雨让漂泊不定的他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16.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 , ”。
(2)《沁园春 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 , 。
(3)古人望月抒怀常得佳句。“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表达一种美好的期待,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与其祝愿之情相近、意境更为深远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6分)
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写景状物。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机会。(    ),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赤壁赋》中寥寥数笔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时过境迁,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仍如身临其境一般,看到波光粼粼的江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目望去,皓月在云间穿梭。
托物言志是古代游记散文的又一特点。在中国的山水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物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古代许多文人雅士,置身于田园山林之间,徜徉在风花雪月之中,虽放浪形骸,潇洒飘逸,但难消人生多舛的伤感与无奈。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给山水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假托游山之行,得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至理名言,让世人领悟到治学态度的谨严。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机会。
B.我国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为历代文人绝好地提供了写作对象。
C.我国的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
D.数不胜数的我国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成为历代文人绝好的写作对象。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才华卓越的文人加上秀丽的景象
B.秀丽的景象加上才华卓越的文人
C.秀丽的景象受到文人们的钟爱
D.文人们十分珍惜秀丽的景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分)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___________,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___________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渊明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___________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流露出___________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朱熹、王船山不喜欢苏轼,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笔走龙蛇 虚张声势 奉为圭臬 随遇而安
B.笔走龙蛇 矫揉造作 顶礼膜拜 随波逐流
C.行云流水 矫揉造作 顶礼膜拜 随遇而安
D.行云流水 虚张声势 奉为圭臬 随波逐流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发现了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陶诗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B.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C.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了美,被看作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22.下面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6分)
指尖轻触书页,便有一种满足感、愉悦感。身在原地,思绪却可寻遍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本本书便是一扇扇窗,引导我们欣赏不同的风景,神游大千世界。大文豪苏轼曾“立志读尽人间书”,他确实不曾辜负自己的誓言。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就是一场场美丽的相遇。在本月的学习中,我们得以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孙权、刘裕、廉颇、鲁迅等在语文课本中诗意地相遇。
假如可以穿越时空,你最愿意和其中的哪一位相遇呢?相信这相遇定会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或同情他们的遭遇,或羡慕他们的生活,或崇敬他们的精神,或共同探讨人生……
请以“当我与 相遇”为题目,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要有生动记叙和细腻描写;人物形象要鲜活生动、个性鲜明;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 2.D 3.C
4.①“局部改编”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值得肯定。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之强和影响力之大,说明社会人士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②文化传承不能只停留在“局部改编”的层面上,要变“局部改编”为“再造”,对经典进行原创性的文化生产,即要像《经典咏流传》那样,重塑经典,创作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文艺作品。
5.(区别)①《中国诗词大会》是以电视屏幕为载体、诗词竞赛为手段而创造的一种现代视听传播;《经典咏流传》则是以电视媒介为依托而对传统经典进行再造的文艺作品。②《中国诗词大会》是借对经典诗词的竞赛式传播,带动更多普通大众重温经典、品赏佳作,达到推广、普及经典的传播目的;《经典咏流传》不只停留于经典的传播与重温,更注重经典精神内涵的延伸与再造,进而实现创造性的继承发展。
(评价)示例一:《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两相融合,创制了一种赋古典文学以时代属性的先锋文化样态,别出心裁。
示例二:《经典咏流传》将音乐和文学、传统和时尚、欣赏和鉴赏都进行了高度统一,是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文艺作品。
示例三:《经典咏流传》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了文化自信,展现了一种更加高远的格局。
6.C 7.C
8.(1)推动情节的发展。“客人”的出现才使得门匾的内容有了着落,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也让老景最终得以接受。(2)反衬老景的形象。客人对房子建筑和门匾题字的看法反衬出老景的胸无点墨。
9.(1)褒:老晋手艺一流,维护东家利益。他长期从事木雕工作,手艺在林州木雕木匠里数一数二;不让陌生人在院子里长呆,以免东家的房屋、财产被意外破坏。
(2)贬:缺乏匠人精神。他在选择雕刻门匾的内容时,以笔画少、费工夫少为标准,对门匾的内容的深意和不俗并不计较。
(3)这样写能避免人物塑造形象的扁平化,让老晋这一人物形象更真实,让小说也更有真实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10.C 11.C 12.D
13.(1)我过去的举动,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同您一起降职而不同您一起升迁是应该的。
(2)欧阳修奖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没顾及到的,经他赏识的人都成了名人。
14.(1)杜衍这四人是治国的贤才,欧阳修不忍贤才被诬;(2)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的大忌。如果这四个人被罢除,就会让在朝奸邪之徒阴谋得逞。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后来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范仲淹出使陕西,举荐欧阳修做掌书记,欧阳修笑着推辞说:“以前的举动,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可以一同被贬,但不可以一同升迁。”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兼掌谏院。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因此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欧阳修的文章,才华横溢,朴实流畅,不繁冗不省略恰到好处。在议论上,简单而明了,实际而通情,善于联系事物分析不同问题,阐明深刻的道理,驳斥其错误,给人以很强的说服力。他的超然洒脱,文情奔放的风格,别人是无法赶上的,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提携后进者,唯恐不及,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曾巩、王安石、苏洵以及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原来都寂然无声,不为人所知晓,欧阳修就广为传扬他们的声名,认为他们将来一定会名闻于世。欧阳修对朋友非常忠实,朋友在世时就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庭。
15.A
16.①表达了词人雨后游赏的欢快和闲适的心情。
②体现了词人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
③表现了词人在遭遇仕途挫折后内心的悲凉,并产生了随遇而安的思想。
17.(1)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8.C 19.A 20.C 21.B
22.构成:这一句有两处比喻。“一本本书”为本体,“一扇扇窗”为喻体,“是”为比喻词,此处是暗喻;书的内容为本体,“不同的风景”为喻体,此处是借喻。
表达效果:将一本本书比作一扇扇窗,并将不同书本的内容比作不同的风景,形象地揭示了书籍对于开拓人的眼界、丰富人的心灵的作用,生动贴切。
23.例文:
当我与李清照相遇
静静倚坐在窗前,点亮一盏台灯,握一卷诗书在手,伴一壶清淡的香茗,观看历史的风韵往事。微风轻轻起,吹起纱帘。我闭上双眼,沉浸在诗词的温柔乡里。
恍惚间,眼前是你——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外美如花,内秀如竹,名清,人清丽,词更清美。你一身素衣青纱,未施粉黛。你说那才是内心最真实的自己,天性使然。少女终长成,你与明诚情投意合,与他共享世间的美好。看尽庭前花开花落的淡雅,望尽空中云卷云舒的雅致。可是,最终留给你的只是无尽的思念,也独留你一人,忆往事,空怅惘。我不禁叹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是夜,一位词人挽幽帘梦一席,忧叹自己的流离,追忆那位已故的爱人。我的出现,暂时让你的忧郁孤单消散了。你深邃的眼眸里也多了一份欣喜。玉指划过窗外的郁郁竹叶,仿佛刹那间铅华已尽。你用一碟素菜、一壶清酒款待了我。你我虽素不相识,我却能体会你的孤寂,你的愁苦。萧萧的风带来瑟瑟的凉意,卷帘女子,竟比遍地的黄花还消瘦。我的心中便不禁生出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你随声而问:帘外海棠花依旧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话毕,你的眼神里便添了一份不可思议和赞赏!或许,是因为我说了诗书里你作就的诗词,又或许,你认为自己找到了知音……
随即你邀我,弹素琴,下围棋……终于没了“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愁苦和不安。面对我,你不禁取出了你最爱的竹笛,深褐色的笛身,七八个小孔,一络流苏。而你总爱在爬满藤蔓的窗边吹响它,声声清脆凄凉,扣人心弦,听了你的笛音,仿佛走进了你的心灵深处,感受了一番沧桑苦涩。我不禁惊叹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你忽一下抬起头来,望着窗边,默默呢喃着,又突然对我恍然一笑。这一笑,仿佛能倾倒帘外众生。我不禁想到,少女倚窗回首,却把青梅嗅。
我缓缓睁开眼睛,嘴角不自觉上扬,是夜,微风依旧。我依然沉浸在诗词中,品味李清照那或愁或苦或淡然的情韵,享得那份心灵的宁静与那份情怀的淡泊。她便是我心中永远的美好,她的词作,她的清丽,她的婉约让我久久为之动容。
今夜,我醉心于与你的相遇……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
题目要求我们走近中国文学文化史名人,在语文课本中与其诗意地相遇,对于名人的情感和人生,写出我们的理解、共鸣和感受,体会人物的内涵和精神,并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叙述你和他相遇的场景和情节,写出人物的风貌,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题目是“当我与________相遇”,可设计多个场景,以此体现场景的变化和转换;在人物的选择上,要明确相遇之“人”特定的精神气质,如狂放不羁、飘逸潇洒、斗酒百篇的李白;关心民众、忧心社稷的杜甫;横槊赋诗、文武兼备的曹操;才华出众、卓绝千古的李清照;豁达豪迈、诗画俱工的苏轼等。在时间的安排上,要有个“时间轴”,如两个或三个时间段的场景就可以充分体现人物精神和情态; 在思想上,名师大家们为当时的社会理想或个人理想而执着奋斗,也会为个人与家国的困顿挫折而忧恨,要体现出他们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襟怀,积极向上、风流倜傥的气质,意气风发、丰神俊秀的风采等突出特色,由此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深入体会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和追求。
写作时注意文体是记叙文。要结合自己对人物的了解,如其经历、思想、成就、影响等方面,设计特定的场景,构思合理的情节。如写李白,可选《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场面;如写廉颇,可以选取“将相和”“廉颇老矣”等情节;写苏轼,可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场景,学习他旷达乐观的胸襟。行文时,可用回忆式、记梦式、镜头切入式等开篇,以时间为线索,写与人物相遇的具体环境以及周围的特色场景,然后用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地刻画人物的气质风貌,如他们的语言、个性化动作、神情等,通过几个经典的情节片段的组合,来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你的感悟或共鸣。语言要生动、自然,表现手法可以多样,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可以综合运用。
立意:
1.文化历史名人是我们永远的丰碑。
2.新时代更需要历史名人的精神烛照。
3.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文化历史名人的情怀和思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