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同步讲义(含答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同步讲义(含答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2 22:2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同步讲义
知识点01 理解四首诗歌。
【即学即练1】
(一)了解四首诗歌内容及体裁?
【知识解析】:《峨眉山月歌》此七绝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首句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江南逢李龟年》此七绝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和伤感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的这首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
《夜上受降城闻笛》此七绝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
(二)、古诗节奏划分有哪些规律?
参考示例:(1)四言诗歌,主要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五言、七言诗有两种情况: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单音节在句中,五言诗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如: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知识点02 探究四首诗歌表现的意境。
【资料助读】:分析诗歌意境的答题模式(意境=意象+情感)。首先了解意境(氛围)特点术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其次了解思想感情术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最后熟记答题模式: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用一两个专业术语(双音节词)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遥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根据意境氛围地特点来分析作者地思想感情。
【即学即练2】
(一)有人说“月”是读《峨眉山月歌》这首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二)读《江南逢李龟年》,说说你对“落花时节”的理解,并说明景物的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暮春的落花时节”, 比喻国运衰微,诗人衰病漂泊之时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作用: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三)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说说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
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答案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四)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作用:“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
知识点03 赏析诗歌的语言。
【资料助读】:诗歌的炼字。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即学即练3】
(一)“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中 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参考答案: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寻常”“几度”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三)说说“强欲登高去”一句中“强” 字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四)说说“遥怜故园菊”一句中“怜”字含义和作用。
参考答案: “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五)说说“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中“尽”与“望”的表达效果。
参考示例:“尽”字笼括所有征人,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考点:
(一)谈谈诗歌鉴赏的题型。
【知识点详解】:
1.描绘诗歌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时,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2.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3.诗歌句子赏析:此题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此诗正处于作者满怀壮志而前程莫测之际,不能为国尽力,屈原投江自尽的遭遇和命运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4.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5.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其一,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其二,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其三,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6.比较评价题型: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考法:
(一)《峨眉山月歌》中,影入平羌江水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该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晴朗优美的江中月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结合诗句内容答题)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填空。
(1)李白(701年-762年),字 ,号 ,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人。著名的 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 ”。
(3)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 ,唐代伟大的 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4)李益(约750—约830), 代诗人,字君虞,河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 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2.理解性默写。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接着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句子是 ; 。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 。
(3)《江南逢李龟年》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明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且为下文做了铺垫的两句是: , 。
(4)《江南逢李龟年》中暗写现实之衰,流露诗人无限沧桑之感;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 。
(5)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 ,
(6)《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是: ,
(7)《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表现边塞荒寒凄冷,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的诗句是: ,
(8)《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由听觉形象写情感,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
3.选择题。
(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2)下列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作者回忆重阳节在长安登高的情景。
B.“无人送酒来”化用了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C.第三句诗人联想到沦陷的都城中的菊花。
D.诗歌流露出诗人惆怅、凄凉、难以言表的思绪。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4.《峨眉山月歌》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5.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6.《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构思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有何作用?
7.《峨眉山月歌》一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说说你对《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落花时节”的理解,并说明景物的描写有何作用?
9.请从表现手法及情感的角度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0.关于《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
11.请简要分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故园菊”负载了哪些意义?
1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3.《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对比阅读。
(一)
阅读下面两文,回答下面题目。
【甲】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乙】
襄邑道中(南宋 陈与义①)
飞花两岸照船江,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①此时诗人陈与义年仅二十七,初入仕途。
14.两首诗均为诗人在行舟上所作,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如何表现“舟行江上”的?
15.分析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二)
阅读下面两文,回答下面题目。
【甲】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乙】
感旧歌者(元\戴表元)
牡丹红豆艳春天,檀板朱丝锦色笺。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
【注】李龟年:唐开元间乐工,常出入王侯之第,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
16.这两首诗都写到了 的形象,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17.简析这两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三)
18.阅读岑参的两首诗歌,完成赏析任务。
【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乙】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参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两三家。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知背景】甲诗略。
乙诗:天宝元年(742)春,作者游梁园。这首怀古诗写于游园之后。
【析场景】甲诗前两句写出重阳之际,流落在外的诗人内心愁苦,勉强去登高赏菊,却无人送酒,无人相伴。
【绘画面】乙诗前两句
【赏写法】甲诗后两句
乙诗后两句
(四)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甲】
春夜闻笛(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9.两诗都写夜间“闻笛”,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0.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试卷第8页,共9页
试卷第9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 太白 青莲居士 诗仙 唐代 高岑 子美 少陵野老 现实主义 大李杜 唐 边塞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
(1)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岑参,荆州江陵人或南阳棘阳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
(3)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4)李益(746年—829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人,后迁河南洛阳,唐代诗人。李益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其作品有:江南曲、从军北征等。
2.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详解】“眉”“羌”“州”“岐”“逢”“怜”“烽”“芦”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3.(1)C
(2)A
【解析】(1)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后两句直抒胸臆”是错误的。《江南逢李龟年》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意思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后两句抒怀,但作者抒情时,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用双关的手法隐晦地表达了国事凋零、颠沛流离之感。故选C。
(2)
A.“回忆”表述错误。第一句“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写作者重阳节勉强登上高处远眺,是写实,不是在回忆。故选A。
4.半轮。
【详解】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
《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意思是;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半轮”指半圆的秋月,直接点明峨眉山月的特点。
5.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详解】本题考查诗文描绘的画面。诗文画面是对诗文内容的深刻理解,应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诗文描绘的意境用诗化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可多用形容词来描绘。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意思是: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示例:半轮秋月高高地挂在峨眉山头,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仿佛和水一起流动,又仿佛在陪着诗人远游。青山吐月,月映清江,画面空灵。
6.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
【详解】考查对诗歌写作技巧的分析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造成空间的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行船之快,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又抒发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7.从“夜发”“下”等词中,可见诗人的意气风发;从“思”可见诗人对家乡及友人的依依惜别情怀。
【详解】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诗歌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景物描写清新灵动,透露出作者离开蜀地的喜悦之情,“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从“夜发”“下”等词中,可见诗人的意气风发;而“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8.“暮春的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诗人衰病漂泊之时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作用: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环境描写。解答时不仅要全面把握诗文内容,还要结合诗人创作背景和所处时代背景来进行分析析。
“落花时节”意思是江南暮春之时,正是春花凋落的时节,点名时令。结合诗人所处时代背景来分析,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之后,此时的唐王朝经过那场浩劫已经没有了开元盛世的繁华,如果将唐朝前期的繁盛用繁花似锦来概括的话,那此时的唐朝的确已经是“落花时节”了,所以此句也表现了诗人感叹国运的衰微。结合诗人创作背景来看,在开元盛世之时,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几十年之后,经过安史之乱的动荡,社会动乱、民生凋敝,正如“落花”,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颠沛流离,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所以“落花时节”也代表了诗人衰病漂泊之时。据此提炼概括即可。
9.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意思是: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你。“正是江南好风景”是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绘,结合本诗创作背景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可知,此处运用了反衬手法,结合“落花时节又逢君”可知,有力地烘托了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的悲惨现实。
结合本诗前文“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可知,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杜甫和李龟年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表达了出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10.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和江南;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于四十年后,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家已经衰败。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般包括: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正侧、欲抑、点面、象征、联想、想象、起兴、用典等。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相见的地点形成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和江南。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从时间上又形成对比。此外,荣辱也形成对比,四十年前,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作者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四十年后,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也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国家的盛衰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开元盛世到走向衰败,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
11.不仅负载着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结合诗句和背景进行分析即可。
“遥怜故园菊”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12.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早日评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最后两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遥怜故园菊”一句借思念故园的菊花直接抒发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更见思乡之切。最后一句,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13.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满心的哀愁。(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感情的理解。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作答。理解诗歌中的感情,要结合诗中的关键词句、景物描写和创作背景来分析。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后两句写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14.李诗巧用地名表现“舟行江上”。后两句中诗人乘舟从清溪出发,途经三峡前往渝州。陈诗以景物衬托舟行。前两句是静景生动(化静为动)以两岸的花与树来表现舟行之快。后两句是动景生静(化动为静)。以江上行舟上的“我”去观流动的云,物与我俱静,写出平原行舟平稳的特点。 15.李诗表达诗人对故友的深深怀念和诚挚情谊。陈诗表现了风华正茂的诗人对自己才华和前程充满信心,抒发了豪迈俊发而又沉稳自信的襟怀。
【解析】1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与表现手法。
结合“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可知,诗人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李诗写行舟,直接写船的地点变化,巧用地名来表现“舟行江上”;
结合“飞花两岸照船江,百里榆堤半日风”可知,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诗人通过写两岸景物的变化衬托舟行之快;结合“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可知,诗人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船上的人都在向东行进,写出了平原行舟平稳的特点。诗人从物我静止的角度,化动为静,写“舟行江上”。
15.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结合“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李诗中的“思君”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结合《襄邑道中》可知,本诗通过对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诗人这次远行,非常轻松畅快,心旷神怡。再结合注释“年仅二十七,初入仕途”正是一帆风顺之时,因此志得意满,心情舒畅,此诗应是作者志向的表白,表现了风华正茂的诗人对自己才华和前程充满信心,抒发了豪迈俊发而又沉稳自信的襟怀。
16. 歌者或李龟年 不胜今昔或昔盛今衰,世境离乱。 17.杜诗:(1)对比,本诗以开元鼎盛时期“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美好回忆,与“落花时节”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眼前的凋零与衰颓,寄寓了诗人对世运衰颓、社会动乱和自己衰病漂泊的无限感慨。(2)反衬,“江南好风景”又成了重逢的老歌者与老诗人颠沛流离、身世沉沦和乱离时世的反衬,更突出了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境遇的不幸。
戴诗:(1)衬托(乐景衬哀情),本诗选取“牡丹”“红豆”和“檀板”“朱丝”“锦色笺”几个艳丽的意象,重彩点染出一幅鲜活艳丽之景,与嵌在其中的“头白”的歌者形成极大的反差。衬出歌者身世之可悲,境遇之可哀;诗人哀人自哀,对故国沦亡之无限悲慨也便和盘托出了。(2)借代,用“李龟年”代指李龟年那样名震天下的歌者。
【解析】16.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理解。
第一问:阅读这两首诗可知,“江南逢李龟年”中写的是“李龟年”,“感旧歌者”中说的是“歌者”,而诗句中又说到“无人知是李龟年”,可见“歌者”即“李龟年”。
第二问,诗歌鉴赏里的情感鉴赏分析,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江南逢李龟年》中,诗人回忆了以前欣赏李龟年演奏的欢乐,又想到如今流落江南,秋色萧条,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时节能巧遇这位老相识。昔日不再,梦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两人此时此景相逢内心不胜凄凉。昔胜今衰,盛世不再的情感便也喷薄而出。
《感旧者歌》开篇描绘了良辰美景,令人心生向往。然而美景当前,歌者却已经鬓发斑白,如此反差,不亦悲乎。此诗之伤叹前朝歌者的“头白江南”,其哀慨就更要深沉得多;他简直就是诗人美好故国一朝覆灭的缩影。此时盛唐气象早已远去,繁华不再。今昔对比,世事沧桑之感油然而发。此诗正以昔日歌者在湖上春日中的潦倒晚境,抒写了对故国沦亡的无限悲怀。
17.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理解。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可从以下角度入手: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乐景写哀情以及写哀景抒哀情、触景生情等)。②描写手法:白描,虚实,动静关系,间接描写:衬托,烘托,渲染。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对比、反衬,通感等等。
杜诗:阅读诗歌可知,本诗前两句通过诗人的回忆写出了往昔与李龟年相见以及听闻其名的事。后两句则回到现实,写了如今再次与李龟年相逢的场景,往昔“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盛景与如今“落花时节”的残破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社会动荡不安以及自身漂泊流离的无奈与哀伤,这是运用了对比手法。
同时,“江南好风景”的美好自然环境又与重逢时颓败的社会环境和两人的凄苦处境形成反差,风景正好,而人却身世沉沦,更加反衬出这种经历过由盛转衰的人所遭遇的不幸之深。这是运用了反衬手法。
戴诗:诗歌中“牡丹红豆艳春天”画出一幅艳丽秀美的湖上春景图,“檀板朱丝锦色笺”描摹了船上精致的陈设、听歌的场景。这两句与“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的悲情强烈的对比,以乐景衬出了哀情。使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中,“无人知”表明因世事的巨大变迁和人物容颜,身世的巨大变化,当初这位李龟年式的有名歌手,现在已经无人知晓了。这里的“李龟年”代指李龟年那样名震天下的歌者。属于借代手法。
18. 日暮时分,群鸦乱飞,叫声嘈杂;极目远眺,只有两三户人家。梁园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 甲诗:运用联想,想象了故园菊花在沦陷的都城开放的场景,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对饱经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乙诗:运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的手法,用庭院中春花盛开情景反衬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或运用拟人的手法,庭树不知道已人去楼空,春花依然盛开,衬托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1)乙诗前两句的意思是,夕阳已西下,梁园之中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叫声嘈杂,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
这两句描画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当年园中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只有乱飞的乌鸦的聒噪声,极目远眺,只有两三户人家,梁园一派萧条破败的景象。
(2)甲诗后两句,“遥怜故园菊”句开头一个“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更见思乡之切。“应傍战场开”运用联想,想象故园菊花在沦陷的都城开放的景象。诗人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只是设想故园菊花“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乙诗后两句的意思是园中树木怎能知道,人已散尽失去了繁华,一年一度春风又吹过,依然开着昔日的鲜花。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运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的手法,用庭院中春花盛开情景反衬梁园极目萧条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
考生若回答运用拟人的手法,“不知”“还发”意为庭树不知道已人去楼空,春花依然盛开,衬托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这样也是对的。
19.《春夜洛城闻笛》作者通过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表现出诗人的思归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含蓄蕴藉,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夜风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抒发征人思乡之情。 20.《春夜洛城闻笛》借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望。《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
【解析】19.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写作手法。
结合“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可知,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结合“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可知,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是运用了想象的手法,通过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结合《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景中寓情,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谅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这首诗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含蓄地道出征人思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据此可知,诗人含蓄蕴藉地借夜风送来了凄谅幽怨的芦笛声,抒发征人们的思乡之情。
20.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结合“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可知,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诗人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诗人借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来反衬出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望。
结合“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可知,这里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答案第8页,共9页
答案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