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知识点01 理清思路,归纳佳作。
【即学即练1】(一)、把《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整理分类,并简要概括内容和主旨。
【知识点解读】: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作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盛开的花,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本书也被称为“回忆的记事”。多讲述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加叙述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的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历程,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朝花夕拾》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分别是《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参考示例:
(一)以内容为标准划分。
1.温馨的童心世界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与动物、植物相伴,在百草园中享受充满无限趣味的童年,也写了在三味书屋有些乏味的读书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2)《狗·猫·鼠》:作者通过阐述自己仇猫的原因,讽刺了社会上像“猫”一样的人。
(3)《阿长与〈山海经〉》运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写善良朴实、粗俗迷信、喜饮切切察察、没有文化、规矩烦的长妈妈给自己买《山海经》,写出长妈妈对自己的关爱。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2.压抑的童年时光
(1)《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回忆无常的时候,也有对现实“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安慰了作者寂寞悲凉的心,作者对民间艺术、地方习俗充满好奇心。
(2)《五猖会》:作者渴望去看五猖会,却被父亲强迫背书,感到非常扫兴和痛苦。
3.冲破束缚的青年时代
(1)《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2)《藤野先生》:作者到东京学医学,后来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决定“弃医从文”。 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4.无奈、痛苦的心灵世界
(1)《二十四孝图》:作者从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人手,重点描写了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引起的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2)《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3)《父亲的病》:文章重点回忆了小时候庸医为父亲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父亲被庸医耽误病情而死,是一直埋在作者内心的痛苦。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二)、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划分。
第一类:《狗·猫·鼠》和《二十四孝图》都以议论为中心。将散文和杂文糅合在一起,穿插童年时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主要目的是讽刺和批判旧道德。
第二类:《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主要挖掘普通人身上的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
第三类:《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主要记叙作者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与片段,夹叙夹议,表达了作者对旧日美好的眷恋。
知识点02 整本书阅读指导。
【即学即练2】(一)、了解常见的阅读方式。
参考示例: 1.默读:是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由于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默读时,我们还要注意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要认清每一个字,不能一目十行,以免养成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词句的意思和内在联系。读了以后,能对自己提出不懂的问题。手到,就是在默读时,边读边动笔。可以划出重点词句,或标出段中的层次,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提高默读的效果。总之,做到不指读、不回看,提升阅读速度。
2.粗读:是指粗略地阅读。迅速了解文章大意。
3.精读:精读是以掌握阅读方法、发展阅读能力、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知识为目的的读书方法。即精细深入的阅读。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内容、写作方法等,进行细琢细磨的研读,经过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理解。通过阅读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
4.品读:仔细地阅读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批注式阅读: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边读边做批注,记录并积累精彩语句。
(二)、方法实践。
1.默读丛书中《父亲的病》《琐记》两篇文章,用计时器记录时间。建议每分钟 350字,分组概括文章内容。
参考示例: (1)《父亲的病》叙述了作者的父亲在生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遇到的几位“名医”,几位“名医”其实是庸医,耽误病人病情,表达了作者对“名医”们庸医误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到人生的伤悲。
(2)《琐记》主要回忆了作者自己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
2.默读《琐记》,概括作者记叙了哪些项事?
参考示例: (1)“我”与行大大的交往;(2)"我"去江南水师学堂;(3)“我”去矿路学堂学习:(4)“我”去日本留学前的准备。
3、精读“我与衍太太交往”的内容,概括写了衍太太哪些事
参考示例: (1)冬天水缸结冰,衍太太怂恿“我们”吃冰;(2)怂通孩子们比赛打旋子,在孩子们联倒时却又假装关心:(3)教唆“我”偷母亲的钱,“我”说母亲没钱,衍太太又教唆“我”偷家中的首饰变卖,并且散播谣言。
4. 品读《琐记》中对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鲁迅的思想感情。
参考示例: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章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她是一个教唆“我"偷家里钱、自私自利、心口不一、坏心眼的老妇人。表达了“我"对衍太太的厌恶、鄙视之情。
知识点03 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
【即学即练3】(一)、分析总结《朝花夕拾》中主要人物形象。
参考示例: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陈莲诃——绍兴城的“名医”,道貌岸然,拿药引作为诈骗手段,贪婪而又谨小慎微,时时变换花样,置医德、医风于不顾,肆意敲诈,卑鄙无耻。
衍太太——灵魂卑琐,自私奸猾。
考点:“以小见大”的手法。
【知识点】“以小见大法,亦称小中见大法,或称小题大作法。即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考法:结合《无常》,分析《朝花夕拾》“以小见大”的手法?
参考示例: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面一段文字选自名著,请你认真阅读后按要求填空。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上面的文字出自《 》,作者是 。原名 。代表作 、 、 、 等。
2.填空。
(1)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 。
(2)《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 ,让我感到痛苦。
(3)鲁迅寓居的东墙上,一直挂着的照片他的老师 。
(4)《朝花夕拾》中刻画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阿长和 。
(5)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嘲弄和鞭挞的文章是 。
(6)鲁迅在《父亲的病》中觉得在父亲临终时照习俗 ,是对父亲最大的错处!
(7)“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 》一文。文中提到作者离开故乡后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江南 ,因为感到“不大合适”和“ ”,他随后又考入了 。
(8)《琐记》中引用《 》中的诗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形容毕业后的学问水平。
(9)《琐记》中写道:第一个进去的学校,目下不知道称为什么了,光复以后,似乎有一时称为 ,很像《封神榜》“ ”“混元阵”一类的名目。
(10)“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体现了作者鲁迅对 心忧国事不为民众理解、终至消亡的悲剧命运的 之情。
(11)《范爱农》是鲁迅的散文集《 》中的一篇。作者同范爱农是在日本 (地名)第一次见面的。
(12)范爱农的老师 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 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但是范爱农 。
(13)关于范爱农的死,鲁迅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 ,不容易淹死的。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选择题。
3.《朝花夕拾》是一本( )
A.散文集 B.论文集 C.文学评论集 D.杂文集
4.鲁迅先生的籍贯是( )
A.浙江杭州 B.浙江温州 C.浙江绍兴 D.浙江嘉兴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在( )
A.“我家的”后面 B.“我家的”前面 C.“我家的”左面 D.“我家的”右面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是( )
A.学堂名 B.书房名 C.书院名 D.私塾名
7.《藤野先生》回忆作者早年学医时的生活经历,地点不是在( )
A.日本 B.仙台 C.北京 D.仙台医专
8.《朝花夕拾》结集出版前,曾在_________连载( )
A.《莽原》 B.《申报》 C.《奔流》 D.《晨报副刊》
9.《朝花夕拾》正文后的“后记”讲的是( )
A.本书的写作过程 B.本书的编纂过程
C.本书的修改过程 D.与《二十四孝图》相关的内容
10.《狗 猫 鼠》写到了作者何种生活经历( )
A.养狗 B.养猫 C.养隐鼠 D.都不是
11.《二十四孝图》是一部宣扬何种思想的著作( )
A.封建孝道 B.封建迷信 C.因果报应 D.都不是
12.下列神话不是出自《山海经》的是( )
A.精卫填海 B.夸父追日 C.大禹治水 D.愚公移山
13.出自《二十四孝图》的故事有( )
A.子路负米 B.刻舟求剑 C.拔苗助长 D.智子疑邻
14.不是出自《二十四孝图》的故事有( )
A.郑人买履 B.黄香扇枕 C.陆绩怀橘 D.哭竹生笋
15.《五猖会》写的是一种( )
A.迎神赛会 B.祭祀活动 C.民间艺术 D.杂技表演
16.《无常》中写到的“无常”是( )
A.一个人 B.一种鬼神 C.一个形容词 D.一种动物
17.鲁迅上课时常趁先生不注意用荆川纸绣像,绣得最多的是( )
A.《荡寇志》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1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与“怪哉” 这个典故无关的人物是( )
A.汉武帝 B.东方朔 C.魏征 D.刘伯温
19.《父亲的病》一文的体裁是( )
A.小说 B.诗歌 C.散文 D.戏剧
20.《父亲的病》一文中的“父亲”不是( )
A.小说中虚构的 B.生活中真实的
C.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 D.戏剧中的主角
简答题。
21.《父亲的病》中鲁迅描写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怎样的实质?
22.鲁迅所收得的最先的图画本子《二十四孝图》是哪来的?
23.鲁迅为什么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
24.起初鲁迅认为范爱农是怎样一个人?
25.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一文,对古时的所谓“孝”持有怎样的态度?
26.《五猖会》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主要谈及哪两件事?
27.《五猖会》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
28.如果鲁迅要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建一个微信群,名为“‘朝花夕拾’之温馨的回忆”。下面哪两个人物不能入群?请选出人物并说明理由。
双喜 阿长 范爱农 衍太太,
29.《朝花夕拾》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运用这些艺术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30.阅读《二十四孝图》,概括让鲁迅惊惧的往事。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一)名著阅读
31.以下文字是对鲁迅《朝花夕拾》相关内容的概述,请据此填空。
这是一场让人渴盼的盛事,“我”伸长了脖子遥望,久候,却总是匆匆一眼:这是场让人痴念的盛事,“我” 宁愿生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
这场充满地方民俗风情的“盛事”是指 ,这些情境出现在鲁迅《朝花夕拾》中的《 》里。
32.名著阅读。
《父亲的病》和《琐记》都写到衍太太。请任选一篇,写一件与衍太太相关的事,并说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
读下面《朝花夕拾》中《狗·猫·鼠》选段,回答问题。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
33.作者在文中提到“虫蛆、鸷禽猛兽”的目的是什么?
34.上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卷第8页,共8页
试卷第7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 朝花夕拾 鲁迅 周树人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坟》
【详解】考查对文学常识的了解。
文本选自《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表现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坟》;散文诗集《野草》等。
2. 《天演论》 《鉴略》 藤野先生 衍太太 《无常》 不断呼叫 琐记 水师学堂 乌烟瘴气 矿路学堂 长恨歌 雷电学堂 太极阵 范爱农 悲悯 朝花夕拾 横滨 徐锡麟(或徐伯荪) 发电报 反对
浮水的好手
【详解】考查名著内容。
(1)根据原文中的“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可知,应填:《天演论》。
(2)根据原文中的“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可知,应填:《鉴略》。
(3)根据《藤野先生》原文中的“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可知,应填:藤野先生。
(4)《琐记》中讲过一位衍太太。倘若看见小朋友在冬天的早晨比赛捞水缸里的冰吃,而且,还会鼓励小朋友痛快淋漓地享受其他种种如“打旋子”之类必定会被其他成人视为危险并大声喝止的游戏。事实上她的内心是多么丑陋虚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5)《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以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文章在夹叙夹议中,予以了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 辛辣的讽刺。
(6)根据原文中的“‘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可知,应填:不断呼叫。
(7)语句出自鲁迅的《琐记》。根据“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第一个进去的学校,目下不知道称为什么了,光复以后,似乎有一时称为雷电学堂”可知,第二空填:水师学堂。根据“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只得走开”可知,第三空填:乌烟瘴气。根据“于是毫无问题,去考矿路学堂去了”可知,第四空填:矿路学堂。
(8)“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
(9)根据原文中的“光复以后,似乎有一时称为雷电学堂,很象《封神榜》上‘太极阵’、‘混元阵’一类的名目”可知,应填:雷电学堂、太极阵。
(10)这首诗作于1912年7月22日,范爱农是作者鲁迅的好友,也是鲁迅的同乡,后来又一起留学日本。一次,范爱农跟朋友去看戏,坐船回来,在大风雨中落水淹死。他水性很好,鲁迅疑心他是投水自杀。故作了此组诗以示悼念友人,表达了对好友的悲悯之情。
(11)《范爱农》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根据原文中的“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可知,两人初次见面是在横滨。
(12)根据原文中的“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可知,第一空应填:徐锡麟。根据“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可知,第二空应填:发电报。根据“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可知,他的态度是反对。
(13)根据《范爱农》原文中的“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凫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可知,应填:浮水的好手。
3.A
【详解】考查名著阅读。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故选A。
4.C
【详解】此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识记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籍贯、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要随学随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故选C。
5.A
【详解】考查名著内容。
根据原文中的“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可知,百草园在我家的后面;
故选A。
6.D
【详解】考查名著内容。
根据原文中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可知,“三味书屋”是私塾名。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
故选D。
7.C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
《藤野先生》中原文为:“我就往仙台10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因此,鲁迅早年医时是在位于日本仙台的仙台医专,并不在北京;
故选C。
8.A
【详解】鲁迅的《朝花夕拾》创作从1926年2月开始,到11月结束,后又在1927年7月11日写了《后记》,《朝花夕拾》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结集出版前,曾连载于《莽原》半月刊。故选A。
9.D
【详解】考查名著内容。《后记》既是对“插图”的解释说明,也是对前文的补充交待。其中对插图的解释与《二十四孝图》相关。故选D。
10.C
【详解】考查名著内容。
《狗·猫·鼠》讲述鲁迅仇猫的原因,写鲁迅饲养的小隐鼠被猫吃掉,鲁迅得知后便开始仇猫,并且想尽办法袭击它们。故选C。
11.A
【详解】A.《二十四孝图》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故选A。
12.D
【详解】考查名著内容。
A.出自《山海经》;该成语原意是神鸟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B.“夸父逐日”的意思是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该成语构词方式是主谓式;在句中作定语。成语出处《山海经·海外北经》;
C.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出自《山海经》;
D.愚公移山,出自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这则成语形容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比喻努力不懈,不畏艰难,自能成事。
故选D。
13.A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
A.子路家境贫困时,自己吃的是粗陋的饭菜,而从百里之外把米背给父母。后遂用“负米、负米百里”等表示奉养父母或为奉养父母在外谋求禄米。出自《二十四孝图》;
B.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出自《吕氏春秋》;
C.该成语原意指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出自战国时期的《孟子·公孙丑上》;
D.节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是韩非(韩非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故选A。
14.A
【详解】A.郑人买履,成语,以寓言的形式讲述一个教条主义的郑人,迷信尺码而非自己的脚而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故选A。
15.A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
《五猖会》中原文为“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五猖庙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因此“五猖会”是一种迎神赛会;
故选A。
16.B
【详解】考查对文学常识的了解。
《无常》中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故选B。
17.AB
【详解】考查名著内容。
根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可知,绣得最多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故选AB。
18.ACD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怪哉”的原文是:“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因此“怪哉”这个典故与东方朔有关,与其他三人无关;
故选ACD。
19.C
【详解】此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识记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要随学随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父亲的病》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庸医误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题干要求选出《父亲的病》的体裁,故选C。
20.ACD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父亲的病》出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不是小说,不是诗歌,不是戏剧,其中的“父亲”就是生活中鲁迅真实的父亲。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通过对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人们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
故选ACD。
21.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内容的理解。
《父亲的病》选自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名医们庸医误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人生的伤悲。
22.一位长辈的赠品。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写道:“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因此,鲁迅所收得的最先的图画本子《二十四孝图》是一位长辈的赠品。
23.作者认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换言之,不愿装假,这违背了儿童的心理。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掌握。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写道“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可见鲁迅认为老莱子的行为虚伪诈作的,儿童是不会如此诈作的,这违背了儿童的心理,因此“老莱娱亲”招致了鲁迅的反感。
24.非常冷漠,十分胆小,对师长无情,与人背道而驰。
【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原文“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起初鲁迅认为范爱农是一个冷漠、胆小、对师长无情、与人背道而驰的人。所以开始鲁迅对范爱农很不满。
25.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揭示其虚伪和残酷的本质。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主旨的把握。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由于“孝道”源于原始的氏族社会,发展于和强化于封建社会,因而它必然带有它的历史局限性,特别是成了官方“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之后,产生了逆来顺受的、愚孝的、迷信的、因果报应的观念,甚至有与人性相背离的地方。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斥责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26.文章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记述了两件事,一是《陶庵梦忆》所载古时赛会的“豪奢”, 二是小时见过的赛会盛况。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
《五猖会》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先写到了古书中的记载:“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可概括为:《陶庵梦忆》所载古时赛会的“豪奢”;
还写到了童年时看赛会的回忆:“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可概括为:小时见过的赛会盛况。
27.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突出赛会的盛况,强化了“我”对“五猖会”渴盼的心情;《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写法。
【详解】此题考查写作手法。《五猖会》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重的赛会,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之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作者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而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突出赛会的盛况,实际上强化了“我”对“五猖会”渴盼的心情,与下文的扫兴痛苦形成对比,为父亲要求“我”背书让“我”产生强烈不满作了铺垫,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无常》中也有类似的写法。《无常》这篇文章很好了承接了上一篇的《五猖会》,描写的是迎神赛会那天出巡的神!而这其中各路神明,先生最有些喜欢的当时白无常了,文章用了大量的语言把无常描写得活灵活现,在先生的记忆中,除了装扮不甚吓人之外,无常还是个颇具有人情味的鬼,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大王打了40大棒。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写法。《阿长与〈山海经〉》中用大量篇幅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为后文长妈妈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做了铺垫,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尊敬、感激、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28.“双喜”和“衍太太”不能入群。“双喜”是小说《社戏》中的人物;衍太太虽有和蔼可亲的外表,但隐藏着坏心眼,因为她对孩子们的危险或不良行为进行“鼓励”,不懂事的孩子们才喜欢她。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分析。
(1)双喜是《社戏》中的人物,不是《朝花夕拾》中的人物。自然不能加入到“‘朝花夕拾’之温馨的回忆”的微信群中。
(2)衍太太是《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市侩形象。对作者来说,衍太太并不能带给作者“温馨的回忆”。所以也不能入群。
29.⑴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⑵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⑶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⑷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⑸运用对比手法。
【详解】考查名著阅读。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擅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0.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这样的孝道故事让“我”不解甚至发生反感。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概括。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写道“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可见《二十四孝图》中让鲁迅惊惧的事是: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这样的让他感到不解甚至发生反感的所谓“孝道”故事。
31. 迎神赛会 五猖会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从“伸长了颈子,遥望,久候”“宁愿生一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等词语中可看出“我”对“盛事”的期盼,可以知道“盛事”就是迎神赛会,出自《五猖会》。
32.示例1:《父亲的病》中,衍太太让“我”在父亲临终之际大声呼唤父亲,表现出她的迷信与愚昧。
示例2:《琐记》中,衍太太怂恿我们在冬天吃冰打旋子以及怂恿“我”私拿母亲的钱并散播流言,表现出她的虚伪阴险(或狡诈、心术不正)。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及其情节。衍太太是鲁迅所著的回忆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人物。《父亲的病》中,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琐记》中,她鼓励小孩子吃冰,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象。据此回答即可。
33.目的是在与“虫蛆和鸷禽猛兽”作对比,将“正人君子们”虚伪、丑恶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意对即可。 34.作者是对“正人君子们”辛辣的嘲骂(嘲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解析】3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由文段中“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作者通过将人类与虫蛆等做对比,从而体现了人类的虚伪,目的在将所谓正人君子的罪行公诸于世,表现作者对这一类人的不屑与嘲讽。
34.本题考查主旨情感。
结合文段“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分析,作者把“正人君子们”与“虫蛆和鸷禽猛兽”作对比,将“正人君子们”虚伪、丑恶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表达了对“正人君子们”辛辣的嘲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答案第2页,共10页
答案第1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