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散步 同步讲义
知识点01 以读带悟。
【即学即练1】
(一)你觉得《散步》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
(二)有感情地朗读下面段落,把握好语气、节奏,读出家人之爱和体会人(景)物特点。
(1)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人物(儿子)特点:聪慧、活泼、可爱。
【朗读指导】"突然叫”要重读,解读时语速(节奏)较快,要用欢快雀跃的语气读出小孩子的天真活泼来。
(2)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人物(我)特点:孝明、温和、稳重
【朗读指导】“长”要读得语速稍慢,语气上扬,以体现时空的长度,“短”字重音轻读,语气下沉,以表现对母亲时日不多的担忧和痛心,可以预见的是“我”能够陪母亲的时日不多了,于是,“我”决定“走大路”。“走大路”要字字重读,语气应该是挥地有声,要读出“我”的坚定,责任和担当。
(3)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人物(母亲)特点:慈爱、随和、善解人意
【朗读指导】“摸摸”重音轻读,语速稍慢,符合老年人的慈爱的语气。
(4)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一~都使人想着样东西——生命。
景物之美:清新有朝气,美丽有生机。
【朗读指导】“新绿”,要读得悠扬,语调延长,以表现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有的浓,有的淡”,要注意调整语速的变化,读出田野景色的错落有致。朗读这段景物描写的语句,要用适当欢快的语气读出田野的生命力来。因为是初春,万物刚刚复苏,所以语气不宜太过强烈。读到“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时,语速放缓读出强调、郑重的意味。
(5)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一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人物(我和妻子)特点:贤惠的妻子、孝顺的儿子、有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的中年人。
【朗读指导】“慢慢地”应该读得慢一些,要让好不容易熬过严冬的母亲能多看一会儿春天的美景,让年幼正在成长的儿子多呼吸些新鲜的空气。“稳稳地”要读得稳一些,母亲年龄大,儿子年纪小,“我”和妻子要尽全力呵护他们。“整个世界”则要读得深沉庄严,“我”和妻子背上背的一个是生命的源头,一个是生命的延续,保护好他们。
解析:语气,是解读时运气发声的微妙技巧,如抑扬顿挫,以气带声等,不能用符号完全表示,我们可以先学会用“”“”“”表示语调的上扬,下降和延长。句子中间短暂停领用“”。节奏,是朗读全篇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声音形式的回环住复所构成的整体感。有感情的朗读是在第一单元停连和重音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朗读时注意语气的升降和轻重。
知识点02 梳理情节、理解内容。
【即学即练2】
(一)根据课文内容用一个词概括本文的事件, 并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示例:“散步”;课文讲述了祖孙三代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
解析:概括内容可以用问题回答法: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时间是初春, 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母亲、妻子和儿子,“我们”一起散步。
(二)分歧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解决的?在解决分歧过程中,谁做得最好?
答案示例: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母亲固然听儿子的,但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下,更爱孙子,“变了主意”走小路。可以说每个人做得都好,因为我:孝顺善良;母亲:慈爱亲切;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乖巧。
(三)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对于“我”和妻子来说,背起来应该很轻松,可为什么我们都走得很慢很仔细?读全文,思考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答案示例:“我们”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小孩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我们一家人:互敬互爱、温馨幸福、融洽和谐、尊老爱幼。
知识点03 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及其作用。
【即学即练3】
(一)哲理句赏析:(1)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答案示例:此话点明文章主旨。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为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答案示例:“我”是家庭主脑,如果处理不好母亲、儿子两者间的“分歧”,会影响家庭和谐。“我”把这种“分歧”的处理看得很重,可见“我”对家庭的重大责任感,表达了“我”对母亲、儿子两人浓浓的亲情。
解析:理解句子含义,由浅入深,由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双关句解说双关语义;比喻句还原修辞本意;哲理句解析蕴含的哲理;深奥难懂句抓关键词,结合上下文,化难为易。
(二)写景句赏析:(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答案示例:这段文字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
(2)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答案示例: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三)抒情句赏析:(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答案示例: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答案示例: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解析:散文中景物描写作用,景物衬托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为后文作铺垫;烘托(表现)人物……的心情。揭示环境的象征意义。解析:答题模式,写出了描写对象……的情感+体现了描写对象怎样的性格特点。
(四)对偶句的作用: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下路有意思。
答案示例:作用是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考点:了解常用写作手法及作用。
1.托物言志:在状物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所喻之人,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思想情感。如:《爱莲说》《陋室铭》。
2.欲扬先抑(扬抑结合):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如:《阿长与〈山海经〉》。
3.烘托、衬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如:《爱莲说》以菊、牡丹衬莲的高洁品格。
4.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人物性格),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如:《济南的冬天》。
5.铺垫、伏笔照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如:《背影》开头交代祖母去世、父亲赋闲,点出事情起因,为下文描写背影做铺垫;把背影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设置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下文父亲对儿子满腔的温情形成对照,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6.以小见大: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如:《散步》。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增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如:《范进中举》。
8.联想、想象:诗歌常用,具有创造性,如《天上的街市》中对天上街市的描绘;《天上的街市》中由“街灯”到“明星”。《春》由桃、杏、梨花联想到满树果实。
9.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精神品质。如:《白杨礼赞》。
10.卒彰显志、开门见山:如:《散步》。
11.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如:《春》《陋室铭》。
12.情景交融:如:《济南的冬天》。
考法:
(一)本文中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的地方有哪些?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示例: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岐”,“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写透露出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即: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
(二)作者选取“散步”这一小事,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展现了祖孙三代和睦、互敬互爱的关系。试分析作者是怎样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意的呢?
答案示例:通过散步这一日常小事,体现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小时候很乖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我已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我的母亲老了……她总是听我的。”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在外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看见,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大路平坦,方便老人,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小路崎岖,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老母亲对孙子的爱护。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根据下面的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dūn下( ) 分qí( ) 委qu( ) 熬过( ) 拆散( ) 霎时( ) 分歧( ) 嫩芽儿( ) 粼粼( )
2.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 )
(2)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
(3)我决定委曲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
(4)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酷冬(kù) 散步(sǎn) 信服(fú) 散(sàn)落 水泡(pào)
B.嫩芽(nèng) 铺着(pū) 很累(lèi) 熬(áo) 果实累累(léi)
C.分歧(qí) 还小(huán) 拆散(chāi) 蹲(dūn) 勉强(qiǎng)
D.一霎时(shà) 水波粼粼(lín lín) 鱼塘(táng) 稳(wěn) 强(qiáng)壮
4.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田野 外套 茂密 各得其所 B.平顺 取决 强状 严重关头
C.折散 委屈 整齐 水波粼粼 D.鱼搪 幼小 习惯 产生分歧
5.对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忍受,艰苦支持。)
B.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C.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形容水的明净。)
D.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意见不一致。)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阳光明媚的午后,漫步于美丽的西子湖畔,那水波粼粼的画面美得如梦似幻。
B.2020年央视一套新春晚会向全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各得其所。
C.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大家与提出“尽量不要出行”建议的钟南山院士没有任何分歧。
D.他自信地跨上演讲台,发表的演说旁征博引,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7.文学常识:莫怀戚, 人,当代 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 》,系列小说集《 》,中篇小说《诗礼人家》《花样年月》等。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体裁是散文,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
B.课文的中心人物是“我”,线索是“我”和母亲的关系。
C.这篇课文记叙的同时穿插议论,以议论为主,揭示中心。
D.课文通过散步这一小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9.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
B.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C.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D.“到底去不去呀 我的小祖宗!”妈妈使劲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10.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散步》这篇文章,同学们明白了父母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
B.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来到学校,为同学们普及食品安全卫生,强调要购买放心安全的食品。
C.酸奶作为人们的日常饮品,含有丰富的乳酸菌、蛋白质、钙、多种微量元素等成分组成。
D.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而且是一场体育盛会,世界将对中国有更准确更深入的认识。
11.仔细观察右边漫画《传承》,请写出漫画的寓意。
12.《散步》具有诗意美,请在理解文章基础上,创作属于自己的一首小诗。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22乐山中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大风
莫言
①走出里把路,黑云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一切都不发声,各种鸟儿贴着草梢飞,但不敢叫唤。我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起来了,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跟着这声音而来的是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
②我回头看爷爷,爷爷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③我的小心儿缩得很紧,不敢说话,静静地等待着。一只长长的蚂蚱蹦到我的肚皮上,两只五色的复眼仇视地瞪着我。一只拳头大的野兔在堤下的谷子地里出没着。
④“爷爷!”我惊叫一声。
⑤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⑥“爷爷,那是什么?”
⑦“风。”
⑧爷爷淡淡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说着,他弯下了腰。
⑨我身体前倾,双脚蹬地:把细绳拽得紧紧的。我们钻进了风里。我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风托着我的肚子,像要把我扔出去。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飘。
⑩“爷爷……”我拼命地喊着。喊出的声音连我自己都没听到。肩头的绳子还是紧紧地绷着,这使我意识到爷爷的存在。爷爷在我就不怕,我把身体尽量伏下去,一只胳膊低下去,连接着胳膊的手死死抓住路边草墩。我觉得自己没有体重,只要一松手,就会化成风消失掉。
爷爷让我拉车,本来是象征性的事儿。那根拉车绳很细,它一下子崩断了。我扑倒在堤上。风把我推得翻筋斗。翻到河堤半腰上,我伸出双手抓住草墩,把自己固定住了。我抬起头看爷爷和车子。车子还挺在河堤上,车子后边是爷爷。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在哆嗦。
我揪着野草向着爷爷跟前爬。我看到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爷爷,把车子扔掉吧!”我趴在地上喊。
爷爷倒退了一步,小车猛然往后一冲,他的脚忙乱起来,连连倒退着。
“爷爷!”我惊叫着,急忙向前爬。小车倒推着爷爷从我面前滑过去。我灵机一动,耸身扑到小车上。借着这股劲,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了。我趴在车梁上,激动地望着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
刮过去的是大风。风过后,天地间静了一小会儿。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腰。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从车上跳下来,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爷爷眼里突然盈出了泪水。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起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爷爷,你累了吧?”
“不累,孩子。”
“这风真大。”
“唔。”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梁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我有点懊丧地说。
“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讲述了我跟爷爷拉草回家的途中遇上大风的经历,“大风”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B.文章第一段通过“我”看到叶子与波浪的变化,闻到各种气味,间接描写大风来临。
C.文中三次写到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运用衬托表现我的心理变化。
D.本文语言典雅庄重而富有韵味,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祖孙二人的形象鲜明而传神。
14.请联系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飘。
15.请简要分析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16.如果遇到人生中的“大风”应该怎么做?请你结合以下链接材料谈谈。
【链接材料】
(一)我的故事是老生常谈,不一定能让你们感兴趣,但因为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所以还是讲给你们听,但愿能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
古人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选自莫言《不被大风吹倒》)
(二)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选自曹文轩《孤独之旅》)
试卷第8页,共9页
试卷第9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 蹲 歧 屈 áo chāi shà qí nèn lín
【详解】蹲下,dūn xià,两腿尽量弯曲,像坐的样子,但臀部不着地。
分歧,fēn qí,不一致;有差异。
委屈,wěi qu,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感到心里难过。
熬,áo,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
拆散,chāi sàn,拆开使分散。
霎时,shà shí,刹那,极短的时间。
分歧,fēn qí,不一致;有差异。
嫩,nèn,初生而柔弱。
粼粼,lín lín,水流清澈的样子。
2. 竞——竟 绝——决 曲——屈 贯——惯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1)毕竞——毕竟,毕竟:终究,终归,到底。
(2)取绝——取决,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
(3)委曲——委屈,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感到心里难过。
(4)习贯——习惯,习惯: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
3.D
【详解】考查字音。
A.散步(sǎn)——sàn;
B.嫩芽(nèng)——nèn;
C.还小(huán)——hái;
故选D。
4.A
【详解】B.“强状”应为“强壮”;
C.“折散”应为“拆散”;
D.“鱼搪”应为“鱼塘”;
故选A。
5.B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B.对“委屈”的理解有误,“委屈”意思应为“使人受到委屈”,在句中指“不按儿子的意愿办事而使儿子伤心难过”;
故选B。
6.B
【详解】A.“水波粼粼”形容水面明净。使用恰当;
B.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此处应该用“相得益彰”;
C.分歧:(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使用恰当;
D.信服:相信并佩服。使用恰当;
故选B。
7. 重庆 作 经典关系 大律师现实录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莫怀戚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散文《散步》被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作品有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短篇小说《孪生中提琴》、中篇小说《透支时代》《陪都旧事》《花样年月》《六弦的大圣堂》《诗礼人家》《隐身代理》、长篇小说《经典关系》等一系列小说。
8.C
【详解】C.对课文的分析不准确,课文在记叙的同时穿插议论,是以记叙为主的。“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故选C。
9.C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要做到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A.并列词语若带有叹词,不用顿号,要用逗号。
B.“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与“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创意思”为同一层面的并列关系。中间的句号应为分号。
D.倒装问句,全句末尾用问句,句中停顿用逗号。改为“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
故选C。
10.A
【详解】考查病句修改。
B.成分残缺,应在“安全卫生”后面加上“的知识”;
C.句式杂糅,将“组成”去掉,或者将“含有”改为“由”;
D.语序不当,应将“一场文化盛宴”和“一场体育盛会”互换位置;
故选A。
11.示例:传承良好家风,引领一代代人健康成长。
【详解】本篇考查图文转换。看漫画写寓意这是典型的图文转换题,解答这类题时,先明确漫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然后根据这些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寓意。本幅漫画总共由四部分组成:是一只如大树的手,托举着茂密的枝叶;枝叶上“家风”两个字;树干上打开的窗户内显示一家老少三代人;漫画的题目《传承》。把这四个要素综合起来看就可得出本篇漫画的寓意。图中的如手掌支撑起的粗壮大树,枝繁叶茂。“家风”和漫画的题目“传承”这两个词就暗示茂密的枝叶就如得到很好传承的家风。粗壮树干上开窗内的祖孙三代,喻示着这是家风传承的主干。综合起来寓意就是:只有家风在一家人中代代相传,家风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12.示例一:爱的信任/依偎着/消失在田野的尽头/蒸腾了冬水的隔膜/幻化了春绿的随意/信服地/释放了生命的叹息
示例二: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小孩子的话儿/总是那么天真//但不知怎的/小孩子的话儿/总能说中/那/生命的轮回
【详解】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结合《散步》中表现出来的爱与责任的主题,拟写一首语言生动,富有美感,感情真挚含蕴的小诗即可。如:把爱背在肩上\把责任写在心里\那游走在天地间的春风啊\也笑得眯起了眼\直到\一家人的身影消失不见。
13.D 14.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堤下的庄稼比作接到命令的士兵,把水中跃起的红鲤鱼比作一道道闪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风袭来时庄稼迎风倒伏,河里水飞鱼跃的情景;突出了大风的猛烈,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15.①沉着冷静,在与大风对抗的过程中,爷爷表情不变,语气淡然。②坚强、有韧劲,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在大风中坚强挺立。③生活经验丰富,爷爷对抗大风时“钻进风里”“攥着车把”“弯下了腰”,动作利落。 16.面对困境要从容镇定,勇于对抗。在大风袭来的艰难时刻,“我”受到爷爷言行的激励,变得勇敢、坚强、机智,最终和爷爷一起渡过难关。杜小康因为家庭变故辍学后跟随父亲去放鸭,一场暴风雨后,他变得坚强、成熟。由此可见,如果人生中遇到“大风”,要迎难而上,不言放弃,最终获得胜利与成长。
【解析】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D.“本文语言典雅庄重而富有韵味”错误。这篇小说的笔调极其细腻,几乎通篇运用了细节描写,把人物、环境刻画的出神入画。写人,神情毕现,写景,细致入微,语言风格并非“典雅庄重”;
故选D。
14.本题考查修辞赏析。结合修辞赏析方法: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作用、情感)作答即可。
“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堤下的庄稼比作接到命令的士兵;“红翅膀的鲤鱼像一道道闪电在空中飘”,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红翅膀的鲤鱼比作一道道闪电,“一齐倒伏下去”“河里的水飞起来”“在空中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风袭来时庄稼迎风倒伏,河里水飞鱼跃的情景,表现了风力的强劲,渲染了紧张的氛围。
1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理解。步骤是一审清题干,二找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或情节,分点进行概括;如果有侧面描写,不要漏掉,最后分点概括并分析。
由第①段“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还是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第⑧段“爷爷淡淡地说”可以看出爷爷的沉着冷静;
由第 段“爷爷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可以看出爷爷坚强、有韧劲;
由第⑧段“他弯下了腰”,第 段“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第 段“借着这股劲,爷爷又把腰煞下去,双腿又像生了根似的定住了”可以看出爷爷时常遇到这种情况,生活经验丰富。
16.本题考查拓展延伸。
由文章内容及链接材料一“古人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可知,“我”跟爷爷拉草回家的途中遇上大风时并没有选择退却,而是在爷爷的激励下勇敢地面对它。这告诉我们,面对困境不能轻言放弃,要敢于对抗;
由链接材料二中的杜小康在暴风雨后没有哭泣,“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可知,如果人生中遇到“大风”,要迎难而上,不言放弃,最终能够获得成功的果实。
答案第4页,共4页
答案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