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同步讲义(含答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同步讲义(含答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2 22:3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同步讲义
知识点01 了解默读,疏通文脉。
【即学即练1】
(一)说说浏览特点?并思考怎样才能提高默读的速度?
参考示例:浏览意思是大略地看,快速地简单看一下。我国传统的读书法,它与精读相辅相成。浏览大致分为扫描式和跳读式两种。扫描式,要求在阅读中一目数行,迅速扫视,摘取字里行间的重要信息,如读前言、目录、结束语等。跳读式,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某种需要,舍弃一部分不读,只快速阅读相关的部分,如读标题、图表、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语等,以用于查找相关资料。
默读要做到心到和眼到,有利于聚精会神地品味、揣摩,领略文章的内容。还要要做到不发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还要注意逐渐提高默读速度。最后要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关注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句,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二)说说本文标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何作用?本文运用了怎样顺序?
参考示例:作用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了鲁迅先生少年时代的成长历程,从充满乐趣的百草园到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作者用两个地名,其实是写两个地方的不同生活,百草园是童年不读书的时候玩耍的地方,在那个地方,作者保留了童年最好的记忆。无忧无虑的生活,天真烂漫,不受私塾老师老师的约束,不受封建礼教的限制。而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处处受约束的地方,私塾先生的管束,读书的沉闷,都与童年生活的百草园形成强烈的对比。
本文运用了时空顺序。
(三)默读关键语段第9段,说说它的作用。
参考示例:(结构作用)第9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连接起来。(内容作用)“不知道”三个字,表明作者对去三味书屋的不解和无奈。三个“也许”构成排比,猜测去书塾的原因,表现我以后不能常去百草园的伤感之情,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百草园深深的留恋之情。
(四)文中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默读课文,寻找“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示例: (1)乐趣——欣赏百草园的美景、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2)乐闻——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增添神秘感。(3)乐事——冬天在百草园雪地里捕鸟,享受乐园趣味。
(五)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你是否同意 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示例:不同意。美女蛇的故事符合儿童的心理,使“我”使“我”感到新奇。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六)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
参考示例: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
(七)默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部分,说说文中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
参考示例: 三味书屋的布置;入学礼节;教书先生;教学内容;同窗学友
(八)概括作者在“三味书屋”的经历或事件,并试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评价三味书屋的生活。
参考示例: 课上先生非常严肃、规矩繁多、拜师行礼、不准学生提问,“我们”的学习生活只是读书、习字、对课读书,读书也非常难读懂,我们也会在课上偷描小说绣像、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在课间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蜴喂蚂蚊
三味书屋的生活枯燥乏味、没有自由,不过也充满乐趣,充满快乐。
知识点02 分析写景妙处。
【即学即练2】(一)朗读第2段写景部分,分析本文的写景有什么特点?
参考示例: (1)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静到动、由植物到动物再到植物、先夏后冬的描写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采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
(2)运用视觉、听觉、味觉等多感官进行描写,生动形象。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高大”“肥胖”“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角度写。呜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角度写。覆盆子“又酸又甜”是味觉描写。这便是绘声绘色、有滋有味。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
(3)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趣味盎然。
(4)写景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这一句有什么作用?请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
参考示例: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作用:“不必说……也不必说……”概括地描写了百草园的总体印象;“单是……”突出了泥墙根一带的趣味,两者互相照应,既表现了百草园景物的丰富,又突出了局部景物“泥墙根”一带的特点,写出百草园景色的丰富多样,点明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这一主旨。
3.赏析下面句子。
(1)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油蛉和蟋蟀们在互相唱和,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
参考答案:段连用了三个“也许是”的句子,写了“我”对家人将“我”送到三味书屋原因的猜测,表现了“我”内心的疑问;“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表现了万般猜测也无法改变事实的无奈;最后两个“Ade”,则表现了“我”对百草园中一切的依恋与不舍。
(3)“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中“似乎”“确凿”连用矛盾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矛盾。“似乎”,不确定;“确凿”,很确定。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时间相对久远,记忆自然模糊;而百草园趣味无穷,带给“我”的快乐又是真切分明的,所以二者连用并不矛盾,只是曲折传达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
(4)“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一句中有丰富的言外之意,请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不认真读书却喜欢画画,看似顽皮叛逆,其实是写儿童生活的乐趣,写对儿时读书生活的怀念。
解析:赏析语句的方法:
①抓关键词语。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②抓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③抓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④抓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⑤抓结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⑥抓思想内容。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知识点03 分析人物形象。
【即学即练3】(一)本文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写景的,说说童年时代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由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
参考示例:从“我”用手按住斑蝥的脊梁,看烟雾从后窍喷出的神态到接连不断地拔起何首乌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到童年的“我”是个贪玩、淘气,逗人喜爱的孩子。
(二)文章第8段写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对他存在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示例: 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
(三)勾画文中描写寿镜吾先生的语句,分析语句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并说说寿镜吾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参考示例:
(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外貌描写)
(2)“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语言、神态描写)
(3)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动作描写)
寿镜吾是方正、质朴、博学、严厉而不失温和、教学循序渐进、对待学生比较开明、有些迁腐的老师。
考点:了解动词的相关知识。
1.动词定义: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叫作动词。
2.动词分类
(1)表示动作:走、跑、唱、跳、打、躺等。
(2)表示心理活动:爱、恨、担心、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等。表示事物发展变化: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等。
(3)表示可能、应该、意愿:能、能够、可能、可以、可、要、应、应该、应当、肯、敢、愿、愿意等。
(4)表示动作趋向: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等。
(5)表示判断:是。
考法:(一)默读课文第7段,勾画雪天捕鸟的动词,并分析其作用。
参考示例:捕鸟的一连串动词有“扫、支、撒、系、牵、看、拉”,用词准确,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表现了“我”捕鸟时的喜悦心情,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二)你的童年一定发生过一些有无聊或感到快乐的事,请连续运用几个动词,叙述一下事件的过程。
参考示例一:我最快乐的是就是帮姥姥擀饺子皮了。取出一块面团,使劲的揉捏,之后用力切成几块儿,拿出其中一块,用擀面杖擀成一片圆形的薄皮,平放在手上,用筷子夹起一团拌好的馅儿,放在皮的正中央,最后用两根手指把两边的皮捏在一起,形成贝状,一个饺子就包好了。
参考示例二:看爷爷钓鱼,是最无聊的事了。理好鱼线,钩上鱼饵,爷爷左手拿住鱼钩往身体方向拉,右手抓住鱼竿,鱼竿瞬间被弯成弓箭形状,左手手顺势一松,鱼钩被弹到了水中。我和爷爷坐在岸边,晒着太阳等待,看鱼漂开始沉浮。不一会儿,爷爷右手便拿起鱼竿猛地往上提起,缠绕转盘。那鱼便从水面上跃起,乱蹦乱跳的。摘下鱼后往背后的筐子里一扔,便开始了又一次钓鱼。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 ) 菜畦( ) 觅食( ) 宿儒( )
鼎沸( ) 倜傥( ) 脑髓( )
蝉蜕( ) 攒成( ) 盔甲( )
2.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恭敬(jìng) 惭愧(kuì) 鉴赏(jiàn) 人声鼎沸(dǐng)
B.倜傥(dǎng) 淋漓(lín) 盔甲(kuī) 疲倦不堪(kān)
C.感慨(kǎi) 搓捻(niǎn) 绽开(zhàn) 小心翼翼(yì)
D.争执(zhí) 激荡(dàng) 奥秘(ào) 花团锦簇(cù)
3.圈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 改正:
(2)这是荒园,人迹罕致,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改正: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百草园玩耍,一步一景皆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B.晚上,公园里华灯闪烁,人声鼎沸。
C.每当吟诵长堤护栏上那些咏赞梧州的题诗时,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D.公园的设计栩栩如生,“堤、路、园”完美融合,提升了城市品位。
5.本文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 (体裁),选自 。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作者鲁迅,原名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 、 、 ,1918年首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他写的小说集有 、 。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6.对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航天员将在太空站生活大约6个月左右。(删去“大约”或“左右”)
B.由于采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他的学习效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将“改动”改为“改变”)
C.课本剧演出之前,我们要分配角色,选择剧本和做排练。(将“分配角色”和“选择剧本”调换位置)
D.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在“人们”后加“具有”)
7.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和网络八面来风”这句话是病句。
B.“唯独”“唯唯诺诺”这两个词语中的“唯”意思相同,表示独一无二的意思。
C.从短语的结构形式来看,“重大失误”“羊肠小道”“世界万物”结构相同。
D.“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8.默读《往事依依》选文,回答问题。
①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②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1)概括选文的内容。
(2)试分析两位老师教学风格的不同。
9.请仿照“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
10.请仿照“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别了,……!别了,我……!”这段文字,写一段话。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22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
名著阅读课,“从《朝花夕拾》看鲁迅的教育观”专题,老师选择了三篇文章的片段,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节选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乙】
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节选自《五猖会》)
【丙】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节选自《二十四孝图》)
11.自由是人性最深刻的需求,鲁迅在三篇文章中都写出封建教育对孩子自由天性的束缚,请写出文中“先生”“父亲”“塾师”束缚孩子自由天性的具体表现。
12.你喜欢乙文的父亲形象,还是喜欢《傅雷家书》中的父亲形象?说说理由。
13.结合丙文,你觉得鲁迅认为儿童读什么样的书才能“满足幼稚的爱美的天性”,让“他们的眼睛里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呢?
14.经典的力量在于永不过时,今天某些人身上还有“父亲”和“塾师”的影子,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试卷第8页,共8页
试卷第7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 záo qí mì sù dǐng tì tǎng suǐ tuì cuán kuī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确凿(záo):指真实、确定,不容怀疑。      
菜畦(qí):菜地。       
觅食(mì):寻找食物,泛指谋生。       
宿儒(sù):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       
鼎沸(dǐng):煮开了锅。形容喧闹,嘈杂。       
倜傥(tì tǎng):卓异、特别,洒脱不受约束的样子。       
脑髓(suǐ):脑里的骨髓;脑浆。        
蝉蜕(tuì):蝉的幼虫变为成虫时蜕下的壳。       
攒成(cuán):聚拢,集中形成。       
盔甲(kuī):指旧日战士用来护身御敌的战服。        
2.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B.倜傥(dǎng)——tǎng;
故选B。
3. “宵” 改为“霄” “致” 改为“至”
【详解】(1)宵——霄。宵:入夜时段;霄:云、天空。
(2)致——至。致:送给、招引,使达到,样子,情况,细密;至:到。
4.D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流连忘返:形容沉迷于游乐而忘了回去。此处指百草园非常有趣让人不想回去,符合语境;
B.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嘈杂喧闹,像烧开的水在锅里沸腾一样。此处指公园人多很热闹,符合语境;
C.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此处指自豪感不知不觉产生。符合语境;
D.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不能用来形容公园的设计;
故选D。
5. 《朝花夕拾》 周树人 散文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狂人日记》 《呐喊》 《彷徨》
【详解】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文以鲁迅的笔名首发于《新青年》月刊,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6.B
【详解】B.搭配不当,将“改动”改为“提高”。故选B。
7.B
【详解】考查对句子语病、字义、短语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辨析。
B.唯独:只是,仅有一个 ,心中独一无二的,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唯”:表示独一无二、独此。
唯唯诺诺:形容一味顺从别人的意见,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唯唯”:谦卑的应答。
故选B。
8.(1)回忆“我”的两位国文老师的教学情景,他们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我”聆听老师的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不尽。
(2)国文老师:国文老师教古文时喜欢在课堂上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动作描写)——教学富有感情,朗读慷慨激昂。
代课的国文老师: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老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课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描写)——教学富有深情,朗读身临其境。
【解析】(1)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文章第①段“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可知,本文所写的人物是两位国文老师;根据“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可知,主要事件是叙述了中学时代“我”的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情形。结果是:第一位教师教授的是辛弃疾的词“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培养了“我”的爱国情怀,第二位老师教授的是田汉的新诗诵读时“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结合第②段“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可知,使“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据此概括为:初中读书时听国文老师讲课而怡情明理、激起课外阅读兴趣的情景,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
(2)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提取。作答时可以抓住对两位老师教态的描写得出其教学方法的不同,从文中叙述老师教学内容可知其教学风格不同。
结合第①段中“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可知,第一位国文老师,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的动作,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感情,“我”从此喜欢上了读辛弃疾的词;
“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可知,第二位国文老师,把深深的感情凝注在眼睛里,同学们全被深深地打动,对新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9.仿写示例一:不必说波涛澎湃的江水,巍峨高耸的山峰,魅力无限的翠树,五彩缤纷的花朵;也不必说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摄人心魄的亭台楼阁。单是满眼的书香字画,就值得您到杭州来游览一番了。
仿写示例二:不必说雄伟的故宫,壮观的兵马俑,连绵不断的长城,滚滚的长江和咆哮的黄河;也不必说甲骨文所带来的魅力,瓷器的美丽,丝绸的柔软以及《论语》《诗经》带来的文化修养。单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就有无穷的乐趣,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来自古人的故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木兰诗》中,我们体会到“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气概;“十里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在李白的《侠客行》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古代侠客仗剑天涯的风采。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认真研究被仿写句子的结构特点,不要雷同,修辞要恰当,用词不能重复。注意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示例:不必说松软的泥土,碧绿的青菜,繁盛的甘蔗,高大的樟树;也不必说黄鹂在树间歌唱,小溪在这里弹琴,花儿在风中招手。单是周围的花园一带,就有无限乐趣。
示例:不必说学校里的楼台,翠绿的竹林,流淌的小河,绿叶片片的树林;也不必说朗读的声音从小林里飘起,篮球场上你争我夺的场面,教室里飘出的歌声。单是那学生们走出校园,在阳光下面就有无限的生机和朝气。
10.仿写示例:我不知道为什么父母要在暑假把我送进课外班里去,而且还是全天制的课外班。也许是因为我每天在家里呆着不写作业罢,也许是因为我一直玩手机罢,也许是因为我期末考的太差了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全天在家中休息了。别了,我的手机!别了,我的小猫和乌龟们!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本题仿照“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别了,……!别了,我……!”的句式进行仿写即可。
示例: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勇气面对这次的糟糕成绩,也许是怕老师批评,也许是不愿意看到爸爸妈妈失望的眼神,也许是担心被同学们嘲笑,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要努力学习了,别了,我的课外书!别了,我的游戏!
11.①甲文中“先生”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过于单一,读书生活枯燥,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天性;②乙文中“父亲”完全不顾及儿童的心理,在孩子兴致勃勃将去看五猖会时,让孩子背书,大扫孩子的兴致,束缚了孩子的自由天性;③丙文中“塾师”不准孩子看“略有图画”的书,只读“人之初性本善”之类的书,无视孩子的渴求(好奇心),束缚了孩子自由爱美的天性。 12.①喜欢《傅雷家书》中的父亲形象。②因为傅雷虽有严厉的一面,却不乏爱心,对儿子循循善诱,平等交流,从家书中可以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爱意,而乙文中的父亲毫不顾及孩子的心理,扫人兴致。 13.①图文并茂,符合孩子形象思维特点的书。②印刷精美,充满童趣,能吸引孩子的书。③内容丰富贴近孩子生活,能够启发孩子追求真善美的书。(答出两点即可) 14.示例:①封建教育的影子还在,有些老师和家长仍像上文中塾师、父亲一样,教育简单粗暴,孩子缺少自由阅读、自由成长的空间。②有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科学习,课余时间一直带孩子奔波在补习班之间,孩子的生活完全被学习占据。③有些老师家长片面追求考试分数,扼杀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忽视孩子多样发展的可能性。
【解析】11.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炼。
根据【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可知,“先生”只是单纯的教我读书、写字,然后就和我对课,从教育内容上看,显得非常单调,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显得非常的枯燥无味,此时的孩子想象力和好奇心本来很丰富,但是教育内容的局限,不能释放孩子的自由天性。
根据【乙】《五猖会》“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可知,父亲在“我”兴致非常高的时候,当头给“我”泼了一盆冷水,非要我背完无意义的《鉴略》才肯让我去看五猖会,这让“我”非常痛苦,虽然最终背书成功,但是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早已不再,这深刻地体现了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根据【丙】《二十四孝图》“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可知,这里的“塾师”没有重视孩子的审美观的培养,孩子们欣赏美,在“塾师”眼里是违规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孩子自由爱美的天性。
1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本题时应先明确喜欢哪个父亲形象,傅雷是一位深谙教育之道的父亲,而“父亲”是一位有着典型的封建教育思想的家长,因此要先回答喜欢《傅雷家书》中的父亲形象。再结合名著内容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理由即可。
根据《傅雷家书》原著可知,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和经验为傅聪提出可行的建议,看出他是个教子有方的人;傅雷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表现出他极高的人生境界和艺术修养;家书中不仅包含着傅雷对儿子提出的诸多要求,而且包含着傅雷对儿子的浓浓的爱与期盼,由此看出傅雷又是一个严厉又不乏爱心的人。这样的父亲令人羡慕。
文中的父亲在《五猖会》中,“我”满怀期待、兴奋的心情想要去看五猖会,临走时却被父亲浇了一盆冷水,要求“我”背诵《鉴略》,这样的父亲过于封建,不懂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对他敬而远之。
1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再根据【丙】《二十四孝图》“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可知,如果儿童读的书是精美的,“满足幼稚的爱美的天性”,让“他们的眼睛里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再根据【丙】《二十四孝图》“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可知,如果是书本上有文字配插图,就能“满足幼稚的爱美的天性”,让“他们的眼睛里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再根据【丙】《二十四孝图》“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可知,如果书本里的文字内容接近生活,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小孩子能看得懂,就能“满足幼稚的爱美的天性”,让“他们的眼睛里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14.本题考查谈看法。作答本题时应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
“父亲”和“塾师”都是封建教育者的典型形象,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方式单一且粗暴,例如我们生活中的某些老师或家长也是如此。
如有些老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课文或知识点,上课内容单调,只讲考试要考的内容,其他的知识一律不讲,这就让很多孩子只会做题,不会其他的,更别谈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又如有些家长陪读陪考,不让孩子做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也不让孩子培养课余的兴趣爱好,完全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
答案第2页,共6页
答案第1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