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同步讲义
知识点01 有效朗读,读出文言韵味。
【即学即练1】
(一)怎样朗读才能有效
参考示例:(1)其一,正字音,读出节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zēng)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dǔ)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2)其二,字正腔圆。平心静气,整体平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文言文表达古人思想意向,抒发古人情感感慨。今天的朗读者没必要“替古人担忧或疾呼”。所以,唯有平稳舒缓、从容深沉的朗读,才是疏通词句,思考探索的途径。
(3)其三,词语宕开,语势复归。语势复归,指文言文抑扬轻重缓急变化幅度不大,虽有错落,最后重归于平缓。根据语法句式,情感延续或转换的需要,词语宕开的位置一般在二、三、四个音节之间。
知识点02 把握“文言文”之“言”。
【即学即练2】
(一)了解文学常识,归纳重点字词、句式,理解文意。
1. 识记文学常识
(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共20篇。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语录体(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而"五经"则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四书五经” 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2.重点实词解释:
(1)子曰: (先生,指孔子)
(2)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发怒)
(3)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真诚,诚实,诚信)
(5)传不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
(6)不逾矩: (越过,超过)
(7)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8)思而不学则殆: (有害)
(9)人不堪其忧: (忍受)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喜欢,爱好)
(11)饭疏食饮水: (吃)
(12)曲肱而枕之: (胳膊)
(13)逝者如斯夫: (斯:这,指河水)
(14)不舍昼夜: (舍:舍弃)
(15)匹夫不可夺志也: (改变)
(16)博学而笃志: (忠实,坚守)
(17)吾十有五: (“有”同“又”)
(18)可以为师矣: (做)
3.虚词总结。
(1)学而时习之: (连词,表顺承)
(2)人不知而不愠: (连词,表转折)
(3)为人谋而不忠乎: (连词,表转折)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连词,表转折)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连词,表顺承)
(6)学而不思则罔: (连词,表转折)
(7)为人谋而不忠: (介词,替)
(8)学而时习之: (代词,指学习的内容)
(9)知之者: (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10)传不习乎: (相当于“吗”)
(11)可以为师矣: (相当于“了”)
4.特殊字词: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1)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时常)
(2)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
(3)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旧的知识”“新的理解”)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动用法,以……为乐趣)
(5)饭疏食饮水: (名词作动词,吃)
(6)可以为师矣:古义 今义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7)饭疏食饮水:古义 今义 ( (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8)三人行:古义 今义 ( (古义: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9)吾日三省吾身:古义 今义 ((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5.重点句子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知识点03 理解欣赏“文言文”之“文”。
【即学即练3】
(一)整理《〈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将文中的哲理句子分类归纳到“治学”“修身”两类里。
【治学篇】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为乐,培养兴趣)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既要从正面学习其经验,又要从反面吸取教训) 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修身篇】: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宽以待人)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自我修养:忠实守信)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个人修养:顺心而为) 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道德修养:安贫乐道) ⑤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道德修养:安贫乐道) ⑥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坚守志向) 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道德修养:博学仁德)
(二)积累本课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其现在意义。
参考示例:(1)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3)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4)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5)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6)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7)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三)理解文章,思考下面问题。
1.孔子怎么看“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参考示例: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温故”和“知新”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温故”“知新”的人可以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知新”,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要“学而时习之”。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复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孔子怎样看待“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
参考示例: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比自己多、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比自己少、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
3.探究:孔子认为自己的进德修业可分为几个阶段?曾子自我修养的方法是什么?子夏的求“仁”途径又是什么呢?
参考示例:孔子的进德修业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阶段,五十到六十岁是安心立命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曾子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加强自我反省。
子夏求“仁”的途径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就是广泛学习,坚定志向,提出疑惑,联系实际思考自我。
4.说说你对“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示例:这句话说的是: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诱惑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5.现代社会,你是怎么看待“箪食瓢饮”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的?
参考示例一: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不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迷失自我。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参考示例二:现在社会中,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6.读了本文,你认为如何修养身心?
参考示例:进德修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修炼需要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反省能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内化为对自己的自觉要求。当思想与言行统一,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就达到了极高的道德境界。
考点:古代年龄的称谓。
【知识点】:1.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2.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3.初度:周岁。
4.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5.总角:总,聚束; 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 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
6.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7.始龀:龀(chèn) ,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一般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8.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9.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1.舞勺:男子13-15 岁, 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10.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12.及笄:指女子15 岁,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3.舞象:男子15-20 岁, 是成童的代名词。
14.弱冠:指男子20 岁。弱,弱小。古代男子20 岁行冠礼, 表示已经成年。
15.而立:指30 岁。
16.不惑:指40 岁。
17.知天命:指50 岁。
18.花甲(耳顺):指60 岁。
19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20.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21.古稀:指70 岁。语出杜甫《 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
22.耄耋 (mào dié) :指八九十岁。
23.期颐 (qī yí) :指一百岁。
24.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白寿:指99岁,“ 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下寿:指60岁以上。上寿:百岁。
考法:(一)1.(单选)古人的知天命之年是指( )岁。
A.30 B.40 C.50 D.60
参考示例:C。本题考察的是中国古代年龄的考法:知命:指50岁。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称50岁为知命之年。故本题答案为选C 。
(二)“喜寿”在古代指的是( )岁。
A.66 B.77 C.88 D.99
参考示例:B。解析:A项错误,66在古代没有特别代称。B项正确,喜寿是七十七岁的雅称,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得名。C项错误,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得名。D项错误,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三)下列中国古代对人的年龄称呼,其中对应人的年龄最小的是( )
A. 豆蔻年华 B. 及笄之年 C. 束发 D. 弱冠
参考示例:A。解析:A项正确,豆蔻年华,意思是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B项错误,及笄之年,意思是指女子年满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C项错误,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D项错误,弱冠,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论语》是 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体裁)著作。它与《 》《 》《 》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亦说乎( ) (2)吾日三省吾身( )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温故而知新( )
(5)思而不学则殆( )(6)逝者如斯夫( )
(7)曲肱而枕之( )(8)博学而笃志( )
3.根据提示填空。
(1)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2)世博会期间,喜迎各国宾朋,这种喜悦之情可以用《论语》中的“ , ”来表达。
(3)文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言是 , 。
(4)本文中表达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 , 。
(5)《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是:“ , ”
(6)子夏曰:“ , ,仁在其中矣。”
4.翻译下面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5.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展示出来吧!
。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大家出了个对联,请你对出他的下联。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下联:
(3)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已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二)
6.下面是《论语》中关于“孝”的两则语录。比较一下,说说它们共同强调了什么?结合实际,谈谈生活中你准备怎样去做。
(1)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不患①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②,敏以求之者也③。”
(《论语·述而》)
子曰:“吾尝④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子曰:“过⑤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巧言乱德⑥,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注①患:担心。②好古:爱好古代文化。③敏以求之者也:自己是勤奋敏捷地去探求知识的人。④尝:曾经。⑤过:犯错误。⑥乱德:败坏道德。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非生而知之者( )
(2)夜不寝(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患人之不己知。
(2)小不忍则乱大谋。
9.谈谈你对第一则中“患不知人”的理解。
(二)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yùn) B.吾日三省吾身(shěng)
C.友人惭(cán) D.太丘舍去(shě)
1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不亦说乎 ( ) ⑵相委而去 ( )
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⑷元方入门不顾( )
12.读了【甲】【乙】文段,你认为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传不习乎
③即与之化矣 ④丹之所藏者赤
14.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吾 死 之 后 则 商 也 日 益 赐 也 日 损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16.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在交友方面你有哪些收获?
试卷第6页,共10页
试卷第5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 儒家 语录体 大学 中庸 孟子 春秋时期 思想 教育
【详解】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体裁)著作。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2. 通“悦”,愉快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真诚,诚实 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 有害 这,指河水 胳膊 忠实,坚守
【详解】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说:通“悦”,愉快;
(2)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3)句意为: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信:真诚,诚实;
(4)句意为: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新:新的理解与体会;
(5)句意为: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殆:有害;
(6)句意为: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斯:这,指河水;
(7)句意为:弯着胳膊枕着它睡。肱:胳膊;
(8)句意为: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忠实,坚守。
3.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有朋自过方来 不亦乐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详解】考查对古诗文的识记理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罔、殆、善、愠、笃”这几个字的写法。
4.(1)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7)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详解】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知,了解;愠,生气;不亦,不也是。
(2)句重点词语:行,行走;必,必定;师,老师。
(3)句重点词语:吾,我;有,通“又”;立,指立身行事;惑,迷惑,疑惑。
(4)句重点词语:不义,不正当;与,对于;如,好像。
(5)句重点词语: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信,诚信;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6)句重点词语:三军,指军队;夺,改变;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7)句重点词语:博学,博览群书广泛学习;笃志,坚守自己的志向;切,恳切;仁,仁德。
5. (1)示例:同学们,《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了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阅读《论语》,可以让我们少一分稚嫩,多一分坚强。今天我们举办“交流学习体会”的主题座谈会,希望大家谈谈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让更多的人受益。请大家敞开心扉,交流起来吧。 (2)敏学好,择贤善,交友信 (3)长林,你有聪明的头脑,大家都羡慕你出众的天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思而不学/则殆。
【详解】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主持人的开场白一定要和活动的主题相契合,要说出《论语》这本书对后世的影响并交代清楚本次活动的目的,并引导同学们展开讨论。语言表达要得体,规范;表述准确,有条理。注意题目中的 “精彩”二字,开场白的语言要体现这一点。
(2)考查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对联书写格式:①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③要位置相同,词性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④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3)考查表达的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首先要有称谓;其次表述规劝的理由,要做到有理有据;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语言表达要符合说话人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做到说话有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注意要运用《论语》中的语句。
点睛:口语交际题的解答准则:①言之有“礼”,即文明得体;②言之有“物”,即有内容;③言之有“序”,即说明有合理的顺序;④言之有“节”,即简明。解题的基本技巧:①读通情境,抓住中心;②领会意图,设身处地;③注意礼貌,语言得体。此外,还要注意试题字数的限制;既要阐述清自己的观点,还要贴切到位。
6.示例:强调了孝敬父母不仅是养他们,给他们物质上的享受,最重要的是要敬重他们,面对他们要面色恭敬、谦和。在生活中,我准备每天尽量都以笑脸面对他们,吃饭让他们先动筷子,有了矛盾后,先顺从他们的想法,再解决问题,做事之前,先与他们商量,努力做到真正的尊敬他们。
【详解】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观点表达的能力。细读这两句话,然后翻译后可知,第一则强调了尊敬父母的重要。第二则强调了对待父母的态度要始终和颜悦色,要保持谦恭和尊敬。由此可见,两则语录都强调了对待父母的态度,要做到真正尊敬他们。表达观点要注意联系实际,比如日常生活礼节,尊重长辈的意见等。
7. 不是 睡觉 8.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小事情不忍耐就破坏了大的谋略。 9.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意思是要善于了解别人,从对方身上学到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解析】7.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比较容易,基本上没有古今异义的情况,可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8.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患”“乱”等词语的翻译,“不己知”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9.试题分析:考查文章重要语句的含意。患:忧虑、怕。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患不知人”的意思是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要想让别人了解自己,自己首先要了解别人——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换位思考。
10.B 11. 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去:离开。 信:诚信。 顾:回头看。 12.第一要守信用,不能失信于朋友;第二要注重礼节,不要失礼。
【解析】10.考查字音的理解和辨析。
B. 省——xǐng,本句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省:反省;
故选B。
1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也是很快乐吗?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2)句意为: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去:离开;
(3)句意为: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信:诚信;
(4)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12.考查对文章的感悟。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谈自己的认识。
由甲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理解,对待朋友要真诚、热情;“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告诉我们,与朋友交往要有信用;
乙文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展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启示我们,对待朋友要有谦卑有礼。可据此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乙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13. 尽心尽力; 老师传授的知识; 融合; ……的地方。 14.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15.示例:①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也有和他们相同的缺点就加以改正。②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评论不如自己的人。 16.示例:交朋友要讲诚信,要和品质高尚的人做朋友。我选择“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认为这一点很有必要。他人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我们很难发现自己的缺点,需要旁人的帮助才能认识到。所以认识到他们的错误并修正错误是有效的。
【解析】13.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忠:尽心尽力;
②句意为: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③句意为: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化:融合;
④句意为: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者:……的地方;
14.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则”是连词,其前断开。“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是并列结构的语句,中间应断开。根据句意,节奏应划分为: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15.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择,选取,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学习。
②句中重点词有:好,喜欢;与,和;说,谈论;不若,比不上。
16.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与朋友交往要诚信,要学习旁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乙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告诉我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在分析时找出具体文段,分析含义并结合个人理解谈谈看法即可。
示例:我认为交友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必定有一个人能成为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也有和他们相同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乙
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子贡喜欢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了;不了解本人,看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君主,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所以说:“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答案第6页,共6页
答案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