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同步讲义
知识点01 疏通文脉,分析段落作用。
【即学即练1】
(一)简洁的语言概括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方法提示: 理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参考答案:在费城七月的一个酷热的日子里,我和五个小男孩因为游戏玩厌了,决定去爬悬崖。小伙伴们爬下了悬崖,我因为害怕,在悬崖上陷入了进退两难的险境,最后在爸爸的鼓励和指导下,一步一步爬下了悬崖,成功脱险。或:在一个闷热的下午,我去冒险,最后脱险的故事。
(二)本文是作者对自己童年时代一次爬山的回忆,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结合原文,梳理情节。
参考答案:时间顺序(事件的发生发展先后顺序);冒险——遇险——脱险。
(三)仔细读课文,说一说“我”在爬悬崖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参考答案:(1)高不可攀的险峰(2)天黑(3)被朋友丢下(孤单)(4)心理的问题(害怕恐惧)。前三者是客观上造成的困难,让“我”陷入极度困难的环境中。应该说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我”心理上无法克服的障碍,此时我的心情是极度的害怕、恐惧。
(四)说说“我”的脱险过程。
参考答案:杰里带来了我父亲。(听见);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我哭着说);父亲教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我顿时有了信心);父亲教我把右脚移动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我的信心大增);我每次只移动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啜泣了一会,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五)课文是如何按时间顺序展开叙事的?
参考答案:课文是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叙事的。一开头,“那是……”的句式,表明是对往事的回忆。之后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跟五个小孩子一起爬悬崖,陷人险境,并最终在爸爸的策略引导下,脱离险境,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积累了应对困境的人生经验。
课文运用一些标志时间发展或进程变化的语句,将事情串在一起,叙事清晰,不蔓不枝。这些标志性语句,有些表达的是时间的进程,如“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然后他们出发了”“几分钟后”“时间在慢慢地过去”“暮色中”,有的表达的是空间的转换(实际上也是时间的变化),如“最后来到一块空地上”“直到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我努力向他们爬过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等。
知识点02 品读描写及其作用。
【即学即练2】
(一)你能找出哪些描写心理的句子。并说说它从哪个角度写心理。
参考答案:(1)我找到“往下看感到阵阵晕”它从我的是身体感觉写心理。
(2)但是我不能…我…从语言表达语气来表现心理。
(3)“这种情景让我感到反胃,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通过身体感觉和外在表现来表现心理。
(3)“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为什么觉得时间长啊?这是通过时间长短来表(4)“一股无名的力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这是通过幻觉来表现心理。
(二)结合内容,说说课文第二部分中“我”被弃于悬崖,,表达了“我”怎样的心理?
参考答案:第二部分,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三)文章第三部分征服悬崖的过程中,“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参考答案: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文中是如何表现这种恐惧害怕的呢?(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明)
(四)分析本文的心理描写有什么特色?
参考示例: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真实。比如,文中描写“我”伏在岩石上时的心理活动:先是阵阵眩晕,仿佛有一种无名的力量逼迫着“我”要掉下去。站在高处往下看,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往前倾。这种感觉,符合很多人的认知,很真实。
课文的主体事件是“我”从悬崖脱险的过程,这其实也是“我”心理成长的过程:从最初的犹豫不决,到渴望像其他孩子一样勇敢和活泼,从爬上悬崖后的胆怯、恐惧,到孩子们离开后的孤立无援、麻木恍惚,再到在爸爸引导下,一步步建立自信,最终收获成就感和人生经验。
还有一些动作、环境描写,实际上侧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比如“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一句,表面上写人物动作,实际写的是“我”紧张的心理。
(五)如何理解“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这段环境描写?
参考示例:这段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变化,带有推动叙事的功能;同时,这一段并非纯粹客观的描写,面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我”的情感心理的外化。时间本来是匀速地走过,因为“我”的焦急,似乎慢下了脚步,显得在“慢慢地”过去,太阳的光影也是“慢慢”拉长,更突出了等待的漫长和“我”心理上的无助感。
知识点03 赏析语言。
【即学即练3】
(一)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参考示例:一是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的话;一是指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把大困难化整为零逐个击破,最终战胜困难,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的人生哲理。
(二)请从文中找出提示主题的中心句,说说我从这次人生体验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参考答案:中心句,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知道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启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三)“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一句中“巨大”一词,是否用得重了?
参考答案:不重,对一个很胆小的孩子来说,独自摸黑爬下悬崖确实不容易。这是战胜自己恐惧心理后取得的成功,“巨大”恰好表达了“我”当时真实的心理感受。
(四)“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直跳”中的“瘦弱”有什么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再次表明“我”身体的病弱,与前文“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照应,也为后文“我”战胜困难后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作铺垫。
(五)文中写“我”下山的动词有哪些?并体会其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移、踏、伸、探、踩、爬,生动地表现出“我”下山时动作的小心谨慎和内心的恐惧。
(六)分析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七)“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从用词角度赏析“小心翼翼”)
参考答案:“小心翼翼”是非常小心的意思,写“我”不敢大胆迈步,表现“我”的胆怯和小心的心理。
(八)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 “前途茫茫”呢?
参考答案:“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九)“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参考答案:“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
考点:探究心理体验写法。
【知识点】心理摧毁:看作者的心理变化实际上经历了两个过程,一个是“心理摧毁"的过程,一个是“心理重建"的过程。而其中“心理暗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心理暗示”有积极的暗示和消极的暗示。他们的作用大相径庭。
心理摧毁,来自妈妈的警告,来自身边朋友的嘲讽,来自来自于自我的否定,我们说来自于他人的否定都不是最致命的。而来自于自我的否定,那杀伤力是很大的。有句话这样说:“没有人可以伤害你。除非你自己允许。”
心理重建,是使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体或群体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促使创伤心理重新恢复健康,使之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的过程。灾难中的心理重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全面的工作,且不同的灾难对人们心理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心理建设是一个人注重内心心理建设。并形成对人在某阶段上,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丶消失过程。人的心理体验人的喜怒哀乐惧等等。人的心理与人的文化、环境、地位、经验以及修养有一定联系。增强心理建设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增强心理建设应该明确方向,就是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考法:
(一)妈妈的话,在我耳边唠叨了8年,给了作者怎样的暗示?这句话里有几个否定?
参考示例:我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我身体不好,有病,不冒险是应当的。两个。否定了我的身体,否定了我冒险的能力。
(二)你觉得当时朋友的嘲笑会给"我"怎样的打击和暗示?还原他当时的心理?
参考示例:我怎么这么没用!自信心全线瓦解崩溃。伤心绝望。进退两难,孤立无援。
我是个没用的人我什么也做不好做不了。没有人会身助我,我好怕。
(三)比较文章8、16、17段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这些不同说明什么?
参考示例:很消极、胆小、怯懦畏难,把困难夸大。吓坏一晕眩、哭泣一麻木,我的畏难情绪越来越严重。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灼人( ) 抽噎( ) 恍惚( ) 哄堂大笑( )
晕眩( ) 突兀( ) 呻吟( ) 参差不齐( )
2.下面选项中注音、字形有错的一项是
A.趴(pā)下 突兀(tū wù) 恍惚(huǎng hū) 参差不齐(cēn cī bù qí)
B.酷热(kù rè) 怦怦(pēng pēng) 安慰(ān wèi) 哄堂大笑(hōng táng dà xiào)
C.厌倦(yàn juàn) 嘲(cháo)笑 畏惧(wèi jù) 惊恍失措(jīng huāng shī cuò)
D.附和(fù hè) 晕眩(yūn xuàn) 凌乱(líng luàn) 呻吟(shēn yín)
3.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
(2)一吸一顿地哭泣。( )
(3)高耸,高低起伏的样子。( )
(4)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
(5)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
4.文体知识
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为特点,把 、人情美、哲理美融于一体,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散文的重要特点是“ ”。“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 散文和 散文。本文是叙事散文。
5.作者简介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作者 , 国作家。早年曾做过空军飞行员。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被美国作家芭芭拉 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广袤的乡村,一批农民抓住直播带货的契机,以绿色生态为卖点推销农产品,深受广大网友好评。
B.在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中受到熏陶的孩子,往往会养成开朗外向的性格。
C.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一结束,台下的观众就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
D.长江从唐古拉山发源,穿过峡谷平原,川流不息,奔向大海。
7.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冬奥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对话的使者,冰墩墩虽然备受国人宠爱,而且还受到外国友人的追捧。(将“虽然”改为“不仅”)
B.“国家反诈中心”App有丰富的防诈骗知识,通过学习里面的知识可有效避免各种网络诈骗的发生,提高每个用户的防骗。(在“防骗”后面加上“能力”)
C.变异毒株是我国目前的主要流行毒株,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感染者症状不明显,发生隐匿传播风险更高。(在“传染性强”加上“具有”)
D.近期,俄乌冲突导致的供应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强欧洲能源困境,不过欧洲想在短期内摆脱对俄能源依赖并不现实。(将“加强”改为“加剧”)
8.将下面句子填入语段横线处,顺序合理的一项是( )
。 。 。 ,人生也因此美丽。
①每一种蜕变,犹如我们为洋葱剥皮,会泪进满面
②生命的成长需要蜕变
③但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新生,拥有真正的成长
④不断超越自我,才是生命应有的姿态
A.②①③④ B.④③①②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9.下面情境中,女儿的劝阻最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端午节那天,全家去酒店聚餐。结束后,只喝了一点儿酒的爸爸坚持要自己开车。女儿劝阻道:
A.爸爸,酒后驾车是违法的,你必须做一个守法公民!
B.爸爸,这个时候警察还在岗,万一被抓呢?别开了!
C.爸爸,酒后驾车会造成车毁人亡的悲剧,你不要命了吗?
D.爸爸,既然喝酒了,为了大家的安全,就别开车了,好吗?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22年遵义模拟)
肖像
艾克拜尔·米吉提 哈萨克族作家
①那一天很热,他提着相机随意走在喀什老城,用镜头撷取一些画面。走着走着,忽然一幅画面吸引了他。在一个低矮的铁匠铺前,一个白须齐胸的长者,正在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一块红铁。那长者形象实在是太慈祥了,他想为他拍一幅肖像。他们语言不通,他只好举起相机示意可否拍照,那长者停下手中的活儿摆了摆手。他明白了。
②但是,这幅画面刻进了他的脑海,他觉得自己不能离开这幅画面而去。他就安静地坐在那里。他观察到这是一个小小门脸的铁匠铺,店门甚至低于路面有半米多,但是店门口收拾得干干净净,他觉得眼前这是一位勤劳的长者。
③时不时有一些驴友和拍客经过铁匠铺,拿起镜头就想拍摄,一律被长者摆手谢绝。
④他静静地坐在那里,时不时地看看那位长者面庞,他觉得实在是完美无缺,他内心甚至漾起微澜。
⑤有那么一次,他和长者的视线对视了一下,他自己欢喜地笑了一笑。他感觉到了长者双眸深处的一丝温暖。他为之有一些小小的激动,他觉得有一种希望正在萌生。
⑥长者依然叮叮当当地敲打着手中的活儿,他也依然静静地坐在那里观察着长者面部轮廓。不经意间,他们的视线又一次相遇了,他自己笑了,他看到长者脸上也有了笑容。
⑦这时,长者停下手中的活儿,从一旁拿起一茶缸酸奶喝了起来。他不失时机地举起相机示意可否拍摄,长者没有摆手拒绝,而是脸上漾起一幅笑容。他明白了,立即咔嚓咔嚓按动了快门。随即他调出这些画面一看,他内心十分激动,真的拍摄到了从未遇见过的肖像。他调转相机给长者看了一看,长者脸上一幅轻松的笑容。他于是向长者亲切地摆了摆手,示意感谢和告别,便走向那条老街的拐弯处,寻找着他所探寻的新的画面。
⑧后来他回到北京,调出那天在喀什老城街头拍摄的长者肖像,内心十分温暖。他选了其中两幅画面洗印出来,装了两幅画框,摆在屋里,感觉美妙极了。他想把这两幅肖像寄给那位长者。
⑨不过,他为自己当时的疏忽有点儿小小的懊恼,那天一时激动,竟然忘了要长者的联系方式,现在无法给长者寄出这两幅肖像。但他转而一想,那天他也无法要长者的联系方式,他俩语言不通,只是以手势视线和笑容交流,所以又有些释然。
⑩翌年夏天,他决定再次飞往喀什故地重游,顺便把两幅肖像送到长者手上,了却一下自己的心愿。
他来到了喀什老城那条熟悉的老街,找到了那个小小的铁匠铺。令他意外的是,铁匠铺门锁紧闭,在低于路面的店面口,陈着一些枯枝败叶。
他来到左近的一个店铺,展示手中肖像画框,询问这位长者上哪儿去了,怎么店铺关着。
店铺里的人看了看他手中的肖像画框,淡淡地说了一句,他死了。
他啊了一声,内心很是惊讶。
他说,什么时候死的。
店铺里的人告诉他,就在去年秋天,突然心梗去世的。
他竭力控制着内心的悲伤,使自己尽可能平静下来,问他们,长者还有家里人吗。
店铺里的人说有一个女儿,说着拿起手机拨通了女儿电话。
不一会儿,长者的女儿出现了。当他拿出长者的两幅肖像交给女儿时,女儿禁不住泪水横流,泪水冲刷着描摹过的黑眼眶,在她美丽脸庞划出了一道道不规则黑线……
他和满脸泪痕的女儿合了影,有点怆然的离开这里,他感慨生命有时候真是脆弱,想不到自己这幅肖像摄影竟成了与那位长者的永别。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30日14版)
10.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中“他内心甚至漾起微澜”“漾”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内心的激动。
B.和老人一见面他就感受到了老人的勤劳慈祥与健谈与随和。
C.枯枝败叶一处描写,渲染了悲凉气氛,也为后面的情节作铺垫。
D.老人女儿的出现,也侧面表现出来我的画的“肖像”成为回忆老人珍贵的画作。
11.第⑤段划线句“他觉得一种希望正在萌生”,“希望”具体指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为什么要执拗于这个“希望”?
12.文章后面写到“陈着一些枯枝败叶”有何表达效果?
13.你认为老人为什么会同意他拍摄?试从文中找出理由分析。
讲评拓展题目:
14.题目有何作用?如果给文章换一个题目,你会用下面哪一个词语作为题目的关键词,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温暖 微笑,善意,珍惜。
试卷第8页,共8页
试卷第7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 zhuó yē huǎng hōng xuàn wù shēn cī
【详解】考查字词注音能力。
灼——zhuó,灼人:表面意思是烧、烤人。引申为像受火烤一样的让人心里难受、不安、心动等的感觉;
噎——yē,抽噎:上气不接下气、断断续续地哭;
恍——huǎng,恍惚: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
哄——hōng,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晕——xuàn,晕眩:感觉本身或周围的东西在旋转;
兀——wù,突兀:猝然;突然;高耸,高低起伏的样子;突然发生,出乎意料;
呻——shēn,呻吟:病人因病痛或哀伤而发出声音;
差——cī,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2.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C.有错。惊恍失措——惊慌失措。
故选C。
3. 恍惚 抽噎 突兀 哄堂大笑 参差不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意思写词语。需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的解释,来选择合适的词语,平时注意对课文原文的正确理解和熟悉内容。
(1)恍惚,huǎng hū,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注意“恍惚”不要误写成“光忽”。
(2)抽噎,chōu yē,意思是上气不接下气、断断续续地哭。注意“抽噎”的“噎”不要误写成“耶”。
(3)注意“突兀”的“兀”不要误写成“儿”。
(4)注意“哄堂大笑”的“哄”不要误写成“烘”。
(5)参差不齐,cēn cī bù qí,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注意“参差不齐”的“齐”不要误写成“起”。
4. 自然美 形散而神不散 叙事 抒情
【详解】本题考查文体知识。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反映的主题多样,能表现自然美、人情美和哲理美。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不散”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散文的题材非常广泛,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
5. 莫顿 亨特 美
【详解】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作者是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他早年曾在美国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
6.D
【详解】A.广袤:土地的长和宽;广阔;宽广。句中形容乡村的广阔得望不到边际,辽阔无边,使用恰当;
B.熏陶:比喻指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某些事物而受到好的影响。句中是指在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中孩子逐渐受到好的影响。使用恰当;
C.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句子形容台下的观众掌声和欢呼声声音很大。使用恰当;
D.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用来形容长江水,对象错误。使用不恰当;
故选D。
7.C
【详解】C.语序不当;将“目前”移到“我国”一词前;
故选C。
8.A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首先通读①②③④的句子,确定首句,②表述观点是首句,①承接②论述“蜕变”的痛苦,③是对①的转折,并且“这样”一词指代①的内容,论述经历痛苦之后的成长,④与“生命也因此美丽”一起构成总结句,故选A。也可以通读①②③④的句子之后,根据四个选项所给首句用排除法,③中“但是”一词表示对前面句子的转折,不能作为首句,首先排除D;④是总结句,排除B;再根据句子之间的关系在A和C中选出顺序合理的一项即可。
9.D
【详解】A.“必须”一词带有强制性,不利于被人接受;
B.“警察还在岗”没有说服力,有侥幸心理;
C.“你不要命了吗”带有质问与责备语气,用在这里不得体。
故选D。
10.B 11.希望是指想要给老人照相的愿望一事,因为他觉得老人安静的面庞给人的感觉是完美无缺的,他感受到一种温暖。 12.景物描写,交代了季节,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也暗示了这个店没有人打理,也为下文写老人的去世这一情节作铺垫。 13.老人感受到了文中他对老人的尊重,他一开始想照,老人不让,他就耐心等待,直到他们相视一笑,达成默契,得到老人默许。 14.题目“肖像”概括了本文情节关键词(答出概括情节不恰当),或者全文叙事线索;
珍惜;联系第 段中“不一会儿,长者的女儿出现了。当他拿出长者的两幅肖像交给女儿时,女儿禁不住泪水横流,泪水冲刷着描摹过的黑眼眶,在她美丽脸庞划出了一道道不规则黑线……”的内容可知,老人永远离开了我们,留下来的只有一副肖像,提醒我们珍惜亲人和亲情。
【解析】1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B.“和老人一见面他就感受到了老人的勤劳慈祥与健谈与随和”表述有误,通过第①段中“他们语言不通”的内容可知,文中作者并未与老人有过交谈,“健谈”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1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要信息的提取概括。解答时,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提取概括。
第一问,通过第①段中“那一天很热,他提着相机随意走在喀什老城,用镜头撷取一些画面。走着走着,忽然一幅画面吸引了他。在一个低矮的铁匠铺前,一个白须齐胸的长者,正在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一块红铁。那长者形象实在是太慈祥了,他想为他拍一幅肖像。他们语言不通,他只好举起相机示意可否拍照,那长者停下手中的活儿摆了摆手。他明白了”和第③段中“时不时有一些驴友和拍客经过铁匠铺,拿起镜头就想拍摄,一律被长者摆手谢绝”的内容可概括为:想要给老人照一张肖像照;
第二问,通过第①段中“那长者形象实在是太慈祥了”,第②段中“但是,这幅画面刻进了他的脑海,他觉得自己不能离开这幅画面而去。他就安静地坐在那里。他观察到这是一个小小门脸的铁匠铺,店门甚至低于路面有半米多,但是店门口收拾得干干净净,他觉得眼前这是一位勤劳的长者”,第④段中“他静静地坐在那里,时不时地看看那位长者面庞,他觉得实在是完美无缺,他内心甚至漾起微澜”,第⑤段中“有那么一次,他和长者的视线对视了一下,他自己欢喜地笑了一笑。他感觉到了长者双眸深处的一丝温暖”的内容可概括为:他觉得老人慈祥、勤劳,安静的面庞给人完美无缺的感觉,从老人的视线里他感受到了温暖。
12.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解答时,全面把握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通过“陈着一些枯枝败叶”的内容可知,该句运用了环境描写,点明了时间在秋季,烘托出悲凉凄清的氛围,联系第 段中“店铺里的人看了看他手中的肖像画框,淡淡地说了一句,他死了”的内容可知,为下文老人去世的情节作铺垫,暗示这个店已经无人打理。
1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重要信息的提取概括。
通过第①段中“那长者形象实在是太慈祥了,他想为他拍一幅肖像。他们语言不通,他只好举起相机示意可否拍照,那长者停下手中的活儿摆了摆手。他明白了”,第④段中“他静静地坐在那里,时不时地看看那位长者面庞,他觉得实在是完美无缺,他内心甚至漾起微澜”,第⑥段中“长者依然叮叮当当地敲打着手中的活儿,他也依然静静地坐在那里观察着长者面部轮廓。不经意间,他们的视线又一次相遇了,他自己笑了,他看到长者脸上也有了笑容”内容可知,在被老人拒绝拍摄后,“他”并没有气馁,而是执着的,静静的等待,直到老人感受到“他”对自己的尊重,在几次对视中达成默契,才同意拍摄。
14.考查对标题作用的分析。
第一问,阅读文章可知,“肖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故事情节围绕“肖像”来展开,同时也是本文情节的关键词语。以“肖像”为题,新颖别致,也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第二问,结合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选取适当词语,联系文中具体语句来进行分析即可。
示例:温暖;联系第⑤段中“有那么一次,他和长者的视线对视了一下,他自己欢喜地笑了一笑。他感觉到了长者双眸深处的一丝温暖”的内容可知,两人虽然语言不通,但是老人感受到“他”对自己的尊重,也给与了陌生人“他”以温暖。
答案第4页,共4页
答案第3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