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猫 同步讲义(含答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猫 同步讲义(含答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2 22:3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猫 同步讲义
知识点01 梳理文脉或作者思路。
【即学即练1】
(一)默读《猫》,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参考示例:《猫》主要讲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三次得猫、养猫、失猫的经历)
(二)思考这篇文章的结构怎样划分,线索是什么。
参考示例:
明线:《猫》的线索就是三次养猫的经历。
暗线:“我”的情感线,《猫》中“我”的情感变化:酸辛-怅然-难过-自责。文章所记叙的,与其说是养病的经过,不如说是“我”的心路历程,是心灵的反省,是人对于动物的自责。
结构:每个故事都以猫的遭遇为线索,从三个故事之间“有一次”“隔了几天”“冬天的早晨”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把三个故事串起来的: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波澜起伏。
(三)默读,摘录。
(1)家里人喜欢第一只猫,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2)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找出文中语句作答)
参考示例:
(1)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2)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在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表现了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等表现了它的本领。
(3)作者侧重写了第三只猫。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四)说说下面三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2)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3)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4)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参考答案:(1)总领全文。点明“我”家养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2)表现了这只猫的死带给我们的感受,虽然难过,但还不至于太伤心,也为后面第二只猫的到来做铺垫。(3)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4)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了开头,又开拓了文意,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五)写第二只小猫捉住老鼠这个细节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说明第二只小猫不但给家人带来欢乐,而且还是捉鼠的好手。一再写其讨人喜欢,是为下文蓄势。
(六)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参考示例:
小标题:(1)买鸟、(2)凝望、(3)被疑、(4)蒙冤、(5)受罚、(6)真相。
五个情节是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知识点02 理解作者情感,概括中心。
【即学即练2】
(一)家里人对周家的丫头,不知名的捉去猫的人所持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 家里人责怪周家的丫头,诅骂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一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二)文章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参考示例:对比,烘托的手法。作者通过记叙“我”家三次养猎的经历,写出了“我”与家人养猫的喜怒哀乐和亡失小猫后的愧疚之情,体现了“我”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
【解析】概括中心的一般方法:①先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即写了什么,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②分析课文的重点段,如开头段、结尾段、过渡段,从中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③从文题找中心,有些文章的标题就直接点明了中心,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④从中心句找中心。注意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
(三)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难过得多”。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参考答案:第一只猫、第二只猫则是全家的宠物。“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更感到难过的原因,是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认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却大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的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迫悔莫及。这一点是与文章主旨紧密相连的。作者写猫,并不仅仅局限于猫本身,而是借此阐发了人生哲理,揭示了关爱动物、爱护弱小、反思人类自身弱点的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意识,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四)找出文中表现我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态度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饱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表现了作者对亡失了第三只小猫的愧疚、难过之情;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痛苦、深深的自责和遗憾之情。
(五)说说文章第30段采用了何种人物描写手法?抒发了“我”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心理活动描写。 抒发了“我”愧疚、自责之情。
(六)本文采用了第—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么好处?
参考答案: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知识点03 赏析语言。
【即学即练3】
(一)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各句的表达效果。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3.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4.“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1.比喻。将小猫比喻为带着泥土的白雪球,突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2.拟人。把用于人身上的词语用在猫身上,形象生动。这句话使用倒装句,突出了“我”对猫“畏罪潜逃”的判断,表现了“我”的武断,与下文写“我”的自责形成鲜明的对比。3.比喻。将原来对猫的暴怒、虐待比作刺“我”” 的良心的针,强调我发现真相后的悔恨和遗憾程度之深,生动形象。(4)反复;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表明“我” 认定这件事一定是花白猫所为, “我” 对花白猫充满了愤恨,为下文棒打它提供了理由。
(二)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
参考答案:“酸辛”一词既有难过,又有惋惜之情。
2.“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参考答案:“居然”一词表达出“我”的惊喜之情。
3.写猫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对鸟笼“凝望着”,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似乎”表示猜测,这是下文“我”判定猫吃鸟的依据之一,突出了“我”的主观臆断,为下文“冤枉”猫埋下伏笔。
(三)如何理解“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 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查问好几次”体现了家人对小猫的喜爱程度,从侧面表现了这只小猫的可爱和它给家人带来的欢乐。
考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主要情节)
答题技巧:
(1)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
(2)要素归纳法。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找出文中的记叙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就是文章主要内容。
例如《最后一课》一文的要素:时间是普法战争期间,地点是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乡村学校,人物是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事件是韩麦尔先生给孩子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普法战争期间,法国阿尔萨斯省一个乡村学校里,小弗朗士在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3)段意合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1:《故乡》一课,可分为三部分,段意分别是:(1)回故乡(2)在故乡;(3)离故乡。根据各部分段意可归纳为:本文主要记叙了“我”回到故乡后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以及离开故乡时的复杂心情。
(4)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例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5) 问题回答法。
这种方法就是自己设计几个问题,循着问题总结全文内容。例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情?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6)简洁概括法。人+事+结果
考法:
下面语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第三只猫是不招人喜欢的?结合选文概括。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参考示例:①来历 ②外形 ③性情 ④在家中的地位。(答对三点即可满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咕(gū)噜 红绫(léng) 诅(zǔ)咒 捕(bǔ)捉
B.忧郁(yù) 叮嘱(shǔ) 虐(nüè)待 屋脊(jǐ)
C.污涩(sè) 一缕(lǚ) 消耗(hào) 怅(chàng)然
D.蜷(quán)伏 怂(còng)恿 懒惰(duó) 廊(láng)前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污涩( ) 懒惰( ) 诅咒( ) 红绫( )
chàng( )然 quán( )伏 nüè( )待 sǒng yǒng( )
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规途的。
B.我心里也感到一缕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拌的小侣。
C.冬天的早晨,门口卷伏着一只可怜的小猫。
D.那只花的猫,对于这一对小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
4.词语积累——请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2)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3)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地查问好几次。
B.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
C.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D.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6.填空。
(1)《猫》一文的作者是 ,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 、翻译家、文学史家。
(2)全文用第 人称叙述了“我家” 次养猫的经历,从中表现出作者快乐、辛酸、愤恨、悔恨等不同的感受。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②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③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④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⑤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⑥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儿响动,又是多么尽职。
A.⑥①④⑤③② B.③①⑥②⑤④
C.④①③⑤②⑥ D.④⑤③⑥①②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懂得感恩,会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宽广,会让我们心无旁骛地享受生活。
B.新生代作家艾伟推出的新作,以不循常理的构思、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为我们展示了小说可以抵达的深度和广度。
C.希望是全人类共有的东西,即使不名一文的乞儿也有。
D.我十分清楚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但又不能在这种情况下说出来,真是如鲠在喉呀。
9.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坚持“动态清零”的政策,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最好的践行。
B.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科学健康地参加体育锻炼。
C.我们的先辈们开启了丝绸之路,开辟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大融合时代。
D.通过开展读经典美文、学传统礼仪等活动,让我们从中深切领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10.阅读《猫》选段,完成下面题目。
(A)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B)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玩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地,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并没有像对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1)A段第一句“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要写对第三只猫的不喜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22上海崇明区一模)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没有对不起12岁的自己
①从没想过,25岁这一年我又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先是一笔一画地将上海话和普通话的文本抄在纸上,再跟着录音一遍遍练习发音,圈出重点难点,翌日向本地同事请教。
②学习的初衷,是因工作需要。我当然可以以外地人的理由,将这份工作交给本地同事做,这样看似轻松,却也带走了些机会。于是不服输的我,开始每天下班后雷打不动地跟读练习。
③成长于中部地区的我,对上海话里众多既不是一声也不是轻声的发音困huò不已。某天学习了“我心口头有点儿痛,饭也吃勿落”后,便迫不及待地向同事展示,对方笑得直不起腰来,说其中夹杂着一股浓浓的苏北味,上海人听了的确要心痛的。
④后来这成了我们之间的笑谈,她时常会问:“惟念,今天心口头还痛吗?”
⑤转折发生在1月,某天她挂掉家里打来的电话,我随口问道:“你妈妈在跟你讨论晚饭吃什么吗?”她自然地接过话题,几秒后,突然兴奋地反问:“你全听懂了,是吗?”
⑥那天距我用最原始的笨办法学习上海话,已过去了小半年。
⑦12岁那年,我家从农村搬到合肥,因为之前没学过英语,我无法直升初中,必须要重读六年级,参加统一的招生考试后,才有被录取的资格。
⑧暑期进补习班的第一天,我就成了全班同学的嘲笑对象,老师询问谁可以背出26个字母时,我勇敢地举起了手。不会说普通话的我,带着浓重的乡音,那是自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同学不曾听过的方言,看着同学们捧腹大笑的样子,站在讲台上的我满面通红。
⑨年轻而善良的老师,制止了不断发酵的嘲笑,用肯定的目光看着我说:“背得很好,别的还会吗?”
⑩我摇摇头,那已是我全部的知识积累,紧张不安的我,就这样开始了人生中第一节英语课。那年的夏天很热,住处没有空调,一台小小的风扇吃力地转着,作业本上落满了汗渍。
一周后的第一次测试,我考了35分,第二周我及格了,第三次考了92分,拿了班级第一名。放学前老师把我留下来,在卷子上写了一段话,让我带回家给爸爸看。
“如果不到万不得已,一定让她继续学英语,孩子在这方面有天赋,也肯下功夫,我非常喜欢她。”爸爸看后沉默很久,什么也没说,但从此之后只要我说需要任何资料,即使手头再紧张,他也不曾皱过眉。
开学的日子如约而至,过时的打扮、傻气的短发、蹩脚的普通话、怯懦的眼神,又一次让我成了新班级的焦点,淘气的男孩们总拿我开玩笑。我没有力量去抵抗外界的声音,只能埋头学习。
从不得不学英语到爱上英语,再到有同学要借我的英语笔记,才用了大半个学期。
当时本以为只要多跟他们聊天、学会普通话就万事大吉,后来发现会说当地方言能够更快地融入本地学生的圈子、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于是我又狠下心来跟着邻居学、看电视剧学、找同学操练……
我对人生中第一位英语老师始终心存感激,所以几年前我也教起英语;在外说普通话时,没有人会通过发音辨认出我的故乡,回合肥后也能用方言跟老朋友畅快地聊天;持续学上海话后,我不再为工作担忧,也主动学做本帮菜,利用空闲时间探索这座城市的不同角落。
我没有对不起12岁那年的自己。
11.根据拼音写汉字
困huò
12.第⑤段中“□□”与“自然”两词都表明我在不知不觉中已融入了上海人的生活。
13.品读第⑥、 段的画线句子,结合加点字分析我当时的情感。
14.下列对于文章第 段,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突出我学习语言能力之强
B.表现我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
C.表达我对过往生活的怀念
D.与前文学上海话内容相呼应
15.简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试卷第10页,共10页
试卷第9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红绫(léng)——líng;
B.叮嘱(shǔ)——zhǔ;
D.怂(còng)恿——sǒng;懒惰(duó)—— duò;
故选C。
2. sè duò zǔ líng 怅 蜷 虐 怂恿
【详解】本题考查加点字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
(1)污涩:指肮脏不光滑的事物。涩 ,读作sè;
(2)懒惰:不肯劳动、学习和工作。惰,读作duò;
(3)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嫁祸于人,今指咒骂。诅,读作zǔ;
(4)红绫:一种丝织品。绫,读作líng;
(5)怅然:读音chàng rán,失望;不如意,不痛快;
(6)蜷伏:读音quán fú,弯着身体侧向卧倒;
(7)虐待:读音nüè dài,凶狠残暴地对待人;
(8)怂恿:读音sǒng yǒng,鼓动别人去做(多指不好的事情)。
3.D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规途——归途;
B.相拌——相伴;
C.卷伏——蜷伏;
故选D。
4. (1)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2)害怕承担罪责而偷偷逃跑。 (3)胡乱说出断定的话。
【详解】试题分析:理解词义有几种方法,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看图理解字义;运用形声字的特点理解字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义;看实物理解字义;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如“畏罪潜逃”加上引号,肯定有了特殊意义,在根据语境分析,意思是:害怕承担罪责而偷偷逃跑。
点睛:理解词语的方法:1、连字解词法,连字解词法就是先解释词语中的每个字的意,再连起来解释整个词语的意思。2、词素解词法,词素解词法就是与连字解词法较类似,要求先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意思,重点理解比较难的词素,再理解词语的意思。3、比较辨析法,有些词,看似相像,实则不同,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从雷同中找出差异,从差异中找出雷同,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准确把握词义。4、更换词语法,就是找近义词。5、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法,词不离句即一条学习词语的原则,也是理解词语的重要的方法,是培养语感的重要基本途径,也是检测常用的方法。6、联系实际生活解词法,就是把词语放到生活中去理解。
5.C
【详解】本题考查标点的运用。
C.有误。“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是短语并列,中间用顿号。
故选C。
6. 郑振铎 作家 一 三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理解。
(1)《猫》是现代作家郑振铎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8日),字西谛,笔名有郭源新、落雪、ct、西谛 等,出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
(2)此文通过叙述了“我”一家人与三次养猫的故事,真切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全文以浅显直白的话语将三只小猫勾勒得形神俱全。第一次养猫是略写,第二次养猫较为详写,第三次养猫最为详细,两次养猫两次亡失,给作者及其一家带来了许多烦恼和不快,所以很久不养猫。第三次养猫,作者的良心受到了刺激,对自己的暴怒、虐待进行了自我谴责,因而“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作者透过人的感情变化,又极其自然地托出了人生哲思,情深性挚,哲思醒人。
7.C
【详解】考查学生的排序能力。仔细阅读六个句子,可以找到表达的中心“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的脾气的,故④是首句;然后开始具体叙述大花猫的古怪,先写大花猫的乖是①③句,⑤“可是”转折写猫的古怪;接着从大花猫的贪玩性格写②句,⑥句“可是”转折再写猫的古怪;据此分析排序,选C项。
8.B
【详解】A.心无旁骛: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符合语境;
B.抑扬顿挫:形容诗文作品或音乐之声响高低转折,富有变化又有节奏。不能形容故事情节,不符合语境;
C.不名一文:一文钱都没有,比喻极为贫穷。符合语境;
D.如鲠在喉:好像鱼骨刺在喉咙。比喻不把障碍除去则心不能安。符合语境;
故选B。
9.A
【详解】B.两面对一面,去掉“是否”;
C.搭配不当,应把“开启”与“开辟”互换位置;
D.成分残缺,去掉“通过”或“让”;
故选A。
10.(1)这句话点明了“我”家养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领起下文,同时也是为全文定下情感基调。
(2)和前两只猫形成对比,为下文冤枉第三只猫做铺垫,突出了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同时也深化了文章主题。
【解析】(1)
本题考查语句作用。
A段“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从内容上看,交代了“我”家养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从结构上看,结合A段“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第一次养猫死掉和后文第二次养猫失踪,以及第三次养猫又死掉,可知,此句有总领全文(或下文)的作用;结合后文“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和“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可知,也是为全文定下情感基调。
(2)
本题考查写法理解。
根据A“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可知,家里人都不太喜欢第三只猫,与家人都喜欢前两只猫形成了鲜明对比;结合后文芙蓉鸟被猫吃掉,因“我”不喜欢第三只猫,在主观上就认为鸟是被第三只猫吃掉的,这样就为下文冤枉第三只猫做铺垫;后来真相大白,知道了鸟不是被第三只猫吃掉的,这样安排就突出了“我”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因“我”的主观臆断造成了第三只猫的悲剧,这个情节也深化了文章主题。
11.惑 12.随口 13.“已”表明学习上海话时间之长,表达自己对终于能听懂上海话的感慨、欣喜之情;“才”强调了自己学习英语时间之短,进步之快,表达我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自豪之意。 14.B 15.独句成段,强调了12岁学英语这件事对我影响之深:25岁学上海话是对12岁往事的延伸;与文章的标题相呼应,点明主旨,每个人都应该不断超越自我。
【解析】11.考查对字形的辨析书写。
困huò,写作“困惑”:指感到疑惑,不知该怎么办。“惑”不要误写成“或”。
1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⑤段中的“随口”的意思是:不假思索,顺便说出。说明“我”听懂了她电话里跟她妈妈说的上海话,在不知不觉中已融入了上海人的生活。
13.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已”本义是:停止。语境第⑥段“那天距我用最原始的笨办法学习上海话,已过去了小半年”中的“已”是已经的意思。结合“小半年”,可知这个词语突出“我”学上海话时间之长;结合“她自然地接过话题,几秒后,突然兴奋地反问:‘你全听懂了,是吗’”可知,自己辛苦小半年终于能听懂上海话,抒发感慨、欣喜之情。
“才”本义是:自然地。语境第 段“从不得不学英语到爱上英语,再到有同学要借我的英语笔记,才用了大半个学期”中的“才”是只,仅仅的意思,结合“才用了大半个学期”可知这个词语突出“我”学习英语时间之短,进步之快,“我”从不得不学习英语到爱上英语,再到同学要借“我”的英语笔记,这么短的时间,“我”竟然做到了,心中充满成功的自豪之意。
14.考查对段落的分析概括。
A.“突出我学习语言能力之强”概括太过片面,不准确;
B.此文先写自己刻苦学说上海话,学有收获,得到上海同事的认可。让自己回忆起12岁学英语的经历,大半个学期也是有很大的收获,有同学借“我”的英语笔记,后来又学说当地方言;第 段“在外说普通话时,没有人会通过发音辨认出我的故乡,回合肥后也能用方言跟老朋友畅快地聊天;持续学上海话后,我不再为工作担忧,也主动学做本帮菜,利用空闲时间探索这座城市的不同角落”可知,自己虽然学上海话、英语、当地方言,但是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所以表现“我”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是最准确的一项;
C.没有表达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之意;
D.呼应“前文学上海话内容”概括也较片面,不准确;
故选B。
15.考查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一般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回答。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等。
此段结构上,“我没有对不起12岁那年的自己”与题目“没有对不起12岁的自己”相呼应,结构严谨;
内容上,最后一段独句成段,字句简短、节奏明快,突出醒目,强调“没有对不起12岁的自己”,突出12岁那年学英语这件事对“我”的影响的深远、巨大;文中叙述25岁学上海话,让“我”自然想起12岁学英语这件往事,25岁学上海话是对12岁往事的延伸;“我没有对不起12岁那年的自己”也凸显文章的主旨: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超越自己。
答案第2页,共5页
答案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