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女娲造人 同步讲义(含答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女娲造人 同步讲义(含答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2 22:3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 女娲造人 同步讲义
知识点01整理基础,梳理文脉。
【即学即练1】
(一)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体知识。
【知识点一】:开辟(pì) 女娲(wā) 莽莽榛榛(zhēn) 揉(róu) 掘起(jué) 掺和(chān) 泥潭(tán) 澄澈(chéng)
①蓬勃:繁荣;旺盛。
②莽莽榛榛:莽莽和榛榛两个词均用来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③澄澈:清澈透明。
④气概: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⑤绵延:延续不断。
⑥生气蓬勃:富有朝气,充满活力。蓬勃,旺盛的样子。
⑦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采,神采,神色。
⑧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到难以忍受的地步。堪,忍受。
【知识点二】: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山海经校注》《古神话选释》等。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本文是袁珂根据《风俗通义》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一则神话故事。
【知识点三】: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肋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创世神话大体可以分为由神来开天辟地、由巨人化生万物和自然演化而形成世界三类。
(二)梳理文脉。
1.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内容?
参考示例:
(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2)人造出来之后的欢喜场面;(3)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4)作者的评述。
2.细读文章,说说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参考示例:a.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可是单单没有人类。B.有一天,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着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C.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3.用自己的话叙述,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参考示例: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捏成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两,放到地面时,泥捏的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女娲给他取名为“人”。为了让人布满大地,女娲工作了很久,直到疲倦不堪。后来,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藤条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最后,为了让人类能绵延不绝,女娲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至此,人类就世代延续下来了。
4.女娲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参考示例:女娲造出来的人聪明而美丽,他们能说会走,喊女娲为“妈妈”,他们的身体虽然小,但相貌和举止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他们分为男女,可以自己创造后代。
5.具体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参考示例: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象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6.第一自然段与“女娲造人”关联不大,可以删掉吗?
参考示例:不能删掉。因为这一自然段写的是女娲造人的大背景:在天地分开以后,由于没有人类,世间显得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做铺垫。
知识点02理解作者情感,概括人物形象。
【即学即练2】
(一)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女娲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示例:(1)“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
(2)“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3)“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挥洒,泥点儿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
(4)“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
(二)圈点勾画,女娲仁爱所表现的细节。
参考示例:(1)“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2)“她一心想把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解析:细节描写指为表达中心的需要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的动作、神情等一些细小环节进行的细致描写(如: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一个眼神等)。细节描写不仅能表现人物感情,透视人物心理,更能揭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形神毕现,收到点滴传神的艺术效果。
(三)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并说说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参考示例:人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时,女娲“妈妈”的心理及神态描写,如:女娲“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女娲给孩子取名;许多小人的跳跃欢呼;女娲的辛劳,如“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等。
(四)请你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分析女娲的形象。
参考示例:(1)神:一天变化七十二次、揉黄泥造人、挥洒泥浆造人……具有“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2)人:寂寞孤独、自豪欣慰、忙碌疲倦……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具有“人”的心理、情感、活动。
(五)说说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人”性?
参考示例:①为什么要造人,是因为她感到寂寞孤独——具有人的情感和愿望;②造什么样的人,在水中照影,模仿自己的样子造出人——具有人的经验和特点;③造出人后,叫她“妈妈”,感到满心欢喜,眉开眼笑——和人一样有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④夜深了,枕…。睡…。。天刚微明,赶紧起来……。——和人类母亲一样勤劳忙碌;总之,她有人的孤独感,她有人的喜怒哀乐,她会笑,还会假装生气,她是一位勤劳智慧慈爱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
(六)作者为什么把女娲塑造得更像一个“人”?
参考示例:作者借助大胆奇特、真实合理的想象创造了女娲形象。因为是“人”,她才像人一样感到了寂寞孤独,才有了造人的动机和愿望;因为是“人”,才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柔情;因为是“人”,她才感受到人间的天伦之乐,产生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才能那样的不顾疲劳,那样的勤劳和智慧。这样可以看到神话的情节虽然是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知识点03深度探究。
【即学即练3】
(一)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参考示例: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因为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二)如何理解课文的想象根植于现实又合情合理的特点?
参考示例:作者就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女娲是神,具有非凡能力,她造人的手段和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而在细节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从而使想象的内容既显“神威”,又符合人情事理。广阔的天地,莽莽的原野,死寂的气氛,使神通广大的女神感到了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就显得自然而真实;水中映出的或“笑”或“生气”的面容,诱发了她的“灵机”,想象巧妙而富于人类经验;“妈妈”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忙碌疲倦,正显出了一位母亲的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情节是想象的,虽然大胆夸张,但又是根植于现实,合情合理的。
(三)举例说明本文语言有何特色?
参考示例:本文语言给人一种柔美、新鲜、喜悦、娓娓道来之感。如,“孤独”“笑”“生气”“灵机一动”“满心欢喜”“眉开眼笑”等词语把女神的人性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开口就喊”“兴高采烈”“跳跃”“欢呼”“聪明美丽”“非凡的气概”又处处洋溢着诞生的喜悦感。
(四)“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一句中“绝妙”能不能换成“奇妙”?
参考示例:不好。因为“绝妙”表示方法巧妙到了极点,而“奇妙”表示方法的新奇,给人新颖的感觉。在文中,用“绝妙”更为妥帖,因为用藤条挥洒泥桨造人这种方法是最省力、最好的方法。
(五)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参考示例:(1)全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这些想象以现实为基础,又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热情,以及对人——这一聪明美丽的生物的自我赞叹。(2)文中通过对女娲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女娲的智慧与仁爱。(3)生动有趣的情节、通俗自然的语言、神奇丰富的想象,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
考点:铺垫。
【知识点】
1.铺垫:是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也可指写作手法中的烘托手法,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及出现的次要人物、事件、事物进行铺陈描述来引出重要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2.常见形式:
(1)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
(2)衬托式铺垫。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
(3)反差式铺垫。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
(4)铺陈式铺垫。如对景物的描写、铺排往往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做铺垫。
3.主要作用:增加文章的深度,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4.伏笔”与“铺垫”有三个方面的不同:
(1)从形式来看,用作伏笔的,言语不多,有隐含性,不注意看不出来,所以,伏笔一般是“细节”;用作铺垫的,语句较多,可以铺陈,如情节高潮的前奏,如一些表现人物的景物环境描写,它没有隐含性,一看就知道是为了下文的铺垫。
(2)从运用来看,伏笔与下文照应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而铺垫一般是紧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接着就写人物。
(3)从作用来看,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对内容起作用,比如推动情节,突出人物,等等。
考法:(一)《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有什么作用?
参考示例:运用铺垫,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了铺垫。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滑稽(jì) 嬉戏(xī) 花团锦簇(cù) 女娲(wā)
B.栖息(qī) 吆喝(yāo) 昂首挺立(áng) 莽莽(mǎnɡ)
C.沐浴(mù) 澄澈(chéng) 津津有味(jīng) 蓬勃(péng)
D.寻觅(mì) 霹雳(lì) 混为一谈(hǔn) 省事(shěng)
2.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女娲(wā) 澄澈(zhè) 掘起(jué) 毕竟(bì)
B.掺和(cān) 绵延(mián) 开辟(pì) 泥潭(tán)
C.灵敏(mǐn) 寂寞(jì) 幽光(yōu) 安慰(wèi)
D.蓬勃(bó) 踪迹(zōng) 模样(mǒ) 枯藤(téng)
3.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 ) 奔奔榛榛( ) 开僻( ) 气慨( ) 兴高彩烈( )
4.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来势凶凶 锲而不舍 荒草萋萋 家喻户晓
B.九曲连环 一泻千里 锋芒必露 亦复如是
C.妇儒皆知 人声鼎沸 炯炯有神 秩序井然
D.当之无愧 杂乱无章 惹人注目 鞠躬尽瘁
5.下列句子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 )
A.演唱会在江北举行,从大剧院到市区,沿途街道门庭若市。
B.发令枪响后,黎明首当其冲,跑在最前头,最终夺得了金牌。
C.在自私自利者的心目中,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行为是不堪设想的。
D.云雾山,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它以独特的云雾山水,浓郁的风土人情和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吸引着无数游人。
6.词语积累——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作女娲。
神通广大:
(2)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澄澈:
7.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女娲造人》选自 ,作者是 ,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著有 、 等。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情,我以后再告诉你。
B.大学生们远赴贵州山区大石小学支教,经过他们的努力该校办学状况有了提高。
C.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D.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10%。
9.语言运用——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午一、二组的同学打扫教室,三、四组的同学打扫清洁区。
B.我们应该研究一下,这件事情究竟该怎么办。
C.“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问。
D.“把这瓶家乡的水土带在行李箱里,”妈妈说,“它能保佑你一路平安。”
10.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女娲是远古时代神通广大的一个女神。
B.传说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又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但是被传为婚姻女神。
C.《女娲造人》中的女娲是神,既有非凡的能力,又有人的情感。
D.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但女娲的工作也还没有禁止。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女娲( )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员天。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
(1)补全文题。
(2)分析上文中的女娲的主要功绩是什么?具体说说,女娲在此文中做了些什么事?
(3)盘古和女娲都是古代神话中的英雄,请你说说,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和迷信中的神鬼有什么不同?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2022·重庆·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鸟和冰山
①这一年,寒流提前了,并且来得特别迅猛。一群大鸟,不分日夜,从北方飞向南方的家乡。
②海上有一座冰山,阳光下,光芒四射,像一颗巨大的钻石。大鸟被迷住了,迅速飞了下去。其他大鸟纷纷向它呼唤,催它赶路,可它还是一个劲地飞向了冰山。
③越靠近冰山,大鸟越觉得冰山迷人,它绕着冰山飞了两圈后,落在了冰山上。在冰山的光芒里,它痴迷地呆了好一阵,才突然想起它还要向南方飞去。
④可是,它却再也飞不起来了,它的双脚被冻住了。它拼命扇动双翅,挣扎了很久很久,到底也没有再能飞上天空。它耷拉着翅膀,无奈地看向南方,不住地喊叫,听上去像在哭泣。
⑤等大鸟慢慢平静下来后,它发现本来向北漂的冰山,却在向南方漂。它心里满是疑惑:“你为什么向南方漂去?”
⑥冰山与海水相碰,发出声音:“真的对不起,我把你冻住了。我要把你送回南方。”
⑦“那可不行,海水越来越近,你会融化的!”
⑧“可我如果向北漂,你就永远也不能飞向天空了。”
⑨不分白天黑夜,冰山不顾一切地漂向南方,不管大鸟怎样阻止它。
⑩明亮的月光下,一艘大轮船经过。许多人拥到甲板上,观看着美丽的冰山,不住地赞叹着:“真漂亮!”
有人发现了冰山漂去的方向,感到很惋惜:“它在向南漂去,这样,过不了多久,就要化掉的呀!”
大鸟几乎是在恳求冰山了:“停下吧,停下吧!”它又拼命地扇动翅膀,想赶快飞起来,但还是失败了。
冰山以更快的速度向南方漂去。
一群海豹游了过来,对冰山说:“不能向南,你会化掉的,赶紧回头吧!”
冰山依旧向南方漂去。
海水越来越暖,冰山的底部在不住地融化。
大鸟哭了起来:“你赶紧往回漂吧,往回漂吧!”
冰山却一个劲地说:“不行呀,如果不是我,你都快要回到家乡了。”
这一天,阳光明亮,大鸟忽然觉得它的双脚可以抬起了。它十分激动地对冰山说:“我能飞了,我能飞了,我可以回家啦!”它扇动超膀,飞了起来。可是,大鸟很快掉进了海水里。它好几天没吃东西,已经没有一丝力气。
“快,快回到我身上来!”冰山一动不动地停在大鸟的身边。
“不,不!”大鸟扇了几下翅膀,却根本飞不起来。
冰山在不住地融化,“我一定要送你回到你的家乡!”冰山坚定地说。
大鸟只好爬到冰山上。冰山猛烈撞击海浪,一些小鱼被海浪冲到了冰山上,大鸟有了食物,气力在一点一点地恢复。
大鸟终于又飞上了天。它绕着冰山一边飞,一边焦急地对冰山说:“你快点回去吧,你快点回夫吧!”
可是,冰山再也回不去了。两股洋流形成旋涡,困住了它。
海水越来越暖,冰山在不住地融化。
大鸟不肯飞走,日夜守着冰山。
冰山的声音越来越微弱:“你飞走吧,飞走吧!”
“不!”大鸟在空中呼叫着。
冰山还剩花生米那么大,但依然闪着钻石般的光芒。
大鸟绕着它,飞行了数圈之后,向水面一伸脑袋,用嘴巴衔住了它,将它吞进肚里,急速升向高空,向着南方,向着家乡不住地飞去……
(选自绘本故事《鸟和冰山的故事),有改动)
12.情节是由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组成。请分析本文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补写两例,示例仅供参考。
示例:大鸟因为被冰山迷住而飞向冰山,导致脚被冻住。
(1)
(2)
13.文中波浪线的句子表意丰富,请结合全文理解其表层和深层含义。
冰山还剩花生米那么大,但依然闪着钻石般的光芒。
14.“重复中有变化”是童话情节的基本特点。请概述文中四处画横线句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并简析这样写的妙处。
15.选文是一个绘本故事。如果要为下面这段文字配一幅图,该如何设计?请从画面布局、细节呈现等方面进行说明。
明亮的月光下,一艘大轮船经过。许多人拥到甲板上,观看着美丽的冰山,不住地赞叹着:“真漂亮!”
16.有读者为本文补写了如下结尾,你觉得好不好?请简述理由。
第二年,大鸟迫不及待地往北飞,往最寒冷的地方飞去。它从口中吐出了一滴水,那滴水在落到海面时,结成了一粒冰。大鸟在空中一直盘旋,一圈又一圈。
海面上的那粒冰也越来越大,终于又形成了一座冰山。
冰山复活了,它惊喜地仰望着在空中盘旋的大鸟。大鸟也在空中盘旋着,欢快地向着冰山鸣叫。
试卷第10页,共10页
试卷第9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滑稽(jì)——jī;
C.津津有味(jīng)——jīn;
D. 混为一谈(hǔn)——hùn;
故选B。
2.C
【详解】A.澄澈chè;
B.掺和chān;
D.模样mú;
故选C。
3. 廷—延 奔—莽 僻—辟 慨—概 彩—采
【详解】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这样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辨析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更应引起注意。此题都是形近字,通过部首、拼音和词语语境来辨析。
4.D
【详解】A.来势凶凶——来势汹汹;
B.锋芒必露——锋芒毕露;
C.妇儒皆知——妇孺皆知;
故选D。
5.D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根据词义、使用范围和感彩分析作答。
A.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像市场一样。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
B.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
C.不堪设想: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
D.叹为观止:形容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用在本句突出云雾山景物非常优美,使用正确;
故选D。
6. 形容本领、手段极为高明。 清澈透明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
(1)神通广大:法术广大无边,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这里形容女娲法术广大无边,本领高超。
(2)澄澈:清澈透明。这里形容池水清澈透明,清楚地照见了女娲的面容和身影。
7. 《神话故事新编》 袁珂 《中国古代神话》 《山海经校注》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女娲造人》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作者是袁珂,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这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文章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8.C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A .意思重复,把“详情”改为“情况”;
B .搭配不当,把“提高”改为“改善”;
D. 用词不当,下降不能用倍数。把“一倍”改为“一半”;
故选C。
9.C
【详解】考查标点符号。
C.倒装句,问号应该放到句末。故应改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
故选C。
10.C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A.语序不当,“一个”应放到“远古时代”后面;
B.关联词使用不当,应把“但是”改为“因此”;
D.搭配不当,应把“禁止”改为“终止”;
故选C。
11.(1)“女娲炼石补天”
(2)女娲拯救人类于水火,与大自然做斗争。治理洪水,扑灭大火,斩杀狡虫。
(3)神话中的英雄人物,是劳动人民的化身,他们把不能用科学解释的现象和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这些神或英雄身上,寄寓自己美好的希望;而迷信中的神鬼,是用来愚弄和捉弄人民的东西。本质上和目的都不相同。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通过“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苍天补,四极正”,可知本文主要是写了女娲补天的故事,所以题目可以拟定为“女娲炼石补天”。
(2)本题考查内容提取和概括。
“颛民生”即善良的人们得以生存;“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写猛兽毒虫隐藏起螫毒,没有捕杀吞食人的动机。由此可见,女娲通过补天,杀死黑龙解救了人类于水火之中。
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可概括,女娲补苍天,杀黑龙,治洪水,拯救人类于危难之中。
(3)本题考查比较分析。
盘古和女娲都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神,女娲以黄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苍天;盘古在混沌之中孕育而生,沉睡而醒后将清浊二气上下撑开,形成了天地。盘古和女娲都具有人的形象,富有智慧,勤劳且神勇;他们是天地人类的创造者,解释了天地、人类是如何诞生的终极问题。这些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侧面反映了古代初民不屈服于命运的生活态度,展现了古代先民劳动的热情和征服自然的勇气和信心。而鬼神的说法只是一种迷信,用以愚弄和捉弄他人。
【点睛】参考译文:
远古之时,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坍塌了,大地开裂;天不能普遍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火势蔓延而不能熄灭,水势浩大而不能停止; 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
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 砍断海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柱子,杀死黑龙来拯救中原人民,用芦灰来堵塞洪水。
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国的大地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背朝大地,拥抱上天。在这个时候,猛兽毒虫,没有不缩藏起它们的爪牙,隐藏起螫毒,没有捕杀吞食人的动机。
12. 示例:①冰山因为冻住了大鸟,想送它回南方,所以向南漂去。 ②因为越往南漂海水越暖,所以冰山不断融化,最后变得像花生米那样大。③因为冰山被洋流困住漂不回去,变得像花生米那样大,所以大鸟将冰山吞进肚里。合理概括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举出两例即可。 13.表层含义:冰山南漂,变得很小,但依然光芒闪烁,像钻石一样美丽;
深层含义:冰山为了他人而甘于自我牺牲,其精神品质像钻石般纯洁、可贵。 14.①这特点体现在大鸟四次劝阻冰山向南漂,但大鸟劝阻时的语气和情绪又有变化,从直接劝到恳求着劝、哭着劝、焦急地劝;②这样写能突出大鸟对冰山越来越担忧的情绪,侧面表现冰山送大鸟回家的执着与坚定:③让情节起伏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15.画面应出现冰山、轮船、游客、月亮;布局合理,有一定细节说明。示例:冰山高大晶莹,占据画面主体;月亮高挂空中;轮船在画面一角,甲板上众多游客皆手指冰山,面露惊叹之色。 16.示例1:好。承接前文“大鸟把冰山吞进肚里”这一情节,想象合理;丰富了本文的意蕴,表达了感恩(或:爱能创造奇迹)的主题;呈现了一个完美结局,满足了读者的心理期待。
示例2:不好。因为补写的结尾过于直白,不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解析】12.本题考查内容分析。能分析本文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补写两例,内容合理即可。
示例:结合⑥段的“冰山与海水相碰,发出声音:‘真的对不起,我把你冻住了。我要把你送回南方’”可以看出,因为冰山冻住了大鸟,想送它回南方,所以向南漂去。
结合 段的“可是,大鸟很快掉进了海水里。它好几天没吃东西,已经没有一丝力气”和 段的“大鸟只好爬到冰山上。冰山猛烈撞击海浪,一些小鱼被海浪冲到了冰山上,大鸟有了食物,气力在一点一点地恢复”可以看出,大鸟被冻住的时间太久,没有力气起飞,所以还需要停留在冰山上,补充能量。
结合 段的“大鸟不肯飞走,日夜守着冰山”和 段的“大鸟绕着它,飞行了数圈之后,向水面一伸脑袋,用嘴巴衔住了它,将它吞进肚里,急速升向高空,向着南方,向着家乡不住地飞去……”可以看出,大鸟不肯飞走,所以才能够等到冰山只有花生米那样大,可以吞下去。
13.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
结合②段的“海上有一座冰山,阳光下,光芒四射,像一颗巨大的钻石”可以看出,冰山虽然很小了,但表面依然光芒四射,像钻石一样美丽;
结合⑧段的“可我如果向北漂,你就永远也不能飞向天空了”和⑨段的“不分白天黑夜,冰山不顾一切地漂向南方,不管大鸟怎样阻止它”及“钻石”的特点可以看出,冰山为了他人而甘于牺牲自我,它的精神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像钻石一样夺目。
14.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手法分析。
结合⑥段的“冰山与海水相碰,发出声音:“真的对不起,我把你冻住了。我要把你送回南方”和⑦段的“那可不行,海水越来越近,你会融化的”可以看出,第一次相劝是因为大鸟感动于冰山的自我牺牲,不想看见它融化,直言相劝;
结合 段的“大鸟几乎是在恳求冰山了”可以看出,第二次相劝是恳求着劝,让冰山停止南漂;
结合 段的“大鸟哭了起来”可以看出,第三次相劝是哭着劝的,因为大鸟看到了冰山的自我牺牲;
结合 段的“大鸟终于又飞上了天。它绕着冰山一边飞,一边焦急地对冰山说”可以看出,第四次相劝是焦急地劝,因为它看到了冰山已经牺牲得太多了。
四次相劝,语气一次比一次强烈,情绪变化越来越大,对冰山的担忧也越来越重,更能体现出冰山送大鸟回家的执着与坚定;语言上富有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更曲折有致,更有吸引力。
15.本题考查画面设计与语言表达。
结合句中“月光”“大轮船”“许多人”“冰山”等可以确定画面中要有冰山、轮船、游客、月亮;
结合题目“鸟和冰山”可知,故事的主人公是鸟和冰山,因此,在图画中应突出冰山的主体地位,是近景;结合②段的“海上有一座冰山,阳光下,光芒四射,像一颗巨大的钻石”可以确定,冰山要画得晶莹璀璨;背景是高挂空中的月亮;一侧是大轮船,甲板上的游客指着冰山,说出“真漂亮!”的赞叹之语。
16.本题考查结尾分析。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结合“大鸟迫不及待地往北飞”,“大鸟在空中一直盘旋,一圈又一圈”和“冰山复活了,它惊喜地仰望着在空中盘旋的大鸟。大鸟也在空中盘旋着,欢快地向着冰山鸣叫”可以看出,这个结尾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大鸟重新制造冰山,表现了大鸟的知恩图报,给人以思想上的教育;结局圆满,满足了读者尤其是小朋友的阅读期望,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但也正是喜悦性的直白结尾,缺少了思想上的震撼力,不能给人留下广阔的遐想空间。
答案第4页,共5页
答案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