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寓言四则 同步讲义
知识点01 整理基础,梳理文脉。
【即学即练1】(一)、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体知识。
【知识点一】:
1.给加点词注音
赫拉(Hè) 庇护(bì) 较量(jiào) 爱慕(mù) 添头(tiān) 蜘蛛(zhīzhū) 溉汲(ɡài jí)
杞(qǐ) 坠(zhuì) 躇步(chú) 跐蹈(cǐ) 中伤(zhònɡ) 舍然(shì)
2.解释词语。
①庇护: 袒护; 保护。
②虚荣: 表面上的光彩。
③较量: 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 实力的高低。
3.翻译重点词语:
(1)国人道之:古代国都也称“国”。道,议论。
(2)闻之于宋君: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
(3)问之于丁氏:于,介词,向、对。
(4)常一人居外:常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5)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6)崩坠:崩塌,坠落。
(7)晓:开导。
(8)只使:即使。
(9)中(zhòng)伤:打中击伤。
(10)四虚:四方。
(11)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12)行止:行动和停止。
(13)舍然:释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14)奈何:为何,为什么。
(15)身亡(wú)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无,没有。寄,依附,依托。
4.一词多义。
之: 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子将安之:动词,去。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闻: 有闻而传之者:听到的人。
闻之于君:使听到。
以: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
以故东迁:因为。
于: 闻之于宋君: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在。
5.重要句子节奏:家无井/而出溉汲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6.翻译:
(1)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去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2)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一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个地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
【知识点二】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他与克雷洛夫、 拉· 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 现存的《 伊索寓言》, 是古希腊、 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 经后人汇集, 统归在伊索名下。 其故事短小精悍, 比喻恰当, 形象生动, 寓意深刻。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列子》,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旧题为郑人列御寇所著。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共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其中为人熟悉的包括“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
【知识点三】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知识点02 理解前两则寓言。
【即学即练2】
(一)理解《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具体内容及寓意。
1.用几句话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情节。
参考示例:赫耳墨斯到雕像者的店里了解自身的价值,他依次问了宙斯、赫拉和自己雕像的价钱,得到的结果是自己的雕像一文不值。
2.请用几个词语概括赫耳墨斯的心理变化。
参考示例:希望——得意——失望。
3.思考赫尔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示例:赫耳墨斯来人间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 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
4.理解描写赫耳墨斯“笑着”问雕像者有何深意?
参考示例: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 便觉得自己的雕像肯定能超过这个价钱, 所以露出了骄矜的表情, “笑着”问雕像者。
5.作者写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示例:这句话揭示了赫尔墨斯的奢望, “想知道”是掩饰之语, 实际上是“想得到”。到后来, 作者才用“心想他身为神使, 又是商人的庇护神, 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揭示了他心底的秘密。 其实, 无须揭穿, 看看他的询问方式便可见分晓: 他首先问宙斯雕像的价钱, 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之意; 知道宙斯的雕像价钱不高, 他很满意, 因而又“笑着”问赫拉雕像的价钱; 两问之后, 他似乎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了, 最后才问到自己的雕像, 结果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的雕像一文不值, 可以“白送” 。这刻画了一个自高自大、 爱慕虚荣者的形象。
6.从赫耳墨斯这三“问”中可看出他是个怎样的神?
参考示例:三次发问,一问宙斯,二问赫拉,三问自己,所参照者均为重量级之神,将赫耳墨斯的自视甚高层层渲染,可见其是一个爱慕虚荣、自视甚高、目空一切、妄自尊大却不被人重视的神。
7.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示例:不要爱慕虚荣;人要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的分量,不是由他的地位决定的,而是由他对别人的奉献决定的;干一份工作要尽职尽责,不要把时间精力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
(二)理解《蚊子和狮子》具体内容及寓意。
1.《蚊子和狮子》这则寓言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又怎样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的呢?
参考示例:本文的拟人手法,能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把蚊子的叫声说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以状其战胜狮子后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妥帖。
2.本文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社会现象,讽喻了什么?寓意是什么?
参考示例:描写蚊子和狮子“战斗”的过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真是两相妙合。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骄兵必败”是故事的寓意。
3. 哪个词语表现出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
参考示例: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
“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
4.蚊子敢于向狮子挑战,而且能够取胜,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考示例:蚊子的“挑战宣言”貌似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它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抑制了狮子的优势。它的胆量、信心,是建立在对敌我双方力量进行冷静分析的基础上的。启示人们,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5.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蚊子的遭遇给了你什么启示。
参考示例:做事不谨慎往往会招致失败;危险往往藏在不经意时,要随时保持警惕。
6.试比较《蚊子和狮子》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异同。
参考示例:
相同点: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不同点:(1)情节不同。《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蚊》写了两件事。第一是蚊子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2)寓意不同。《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3)表现方法不同。《赫》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4)表达方式不同。《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赫耳墨斯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征。《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蚊子勇敢机智,藐视强大的敌人。描写蚊子两次吹喇叭是动作描写。
知识点03 理解两则文言寓言。
【即学即练3】
理解《穿井得一人》具体内容及寓意。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传言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参考示例: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2.请用简洁的语言,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概括故事情节。
参考示例:开端:宋之丁氏,穿井得人。 发展、高潮:国人道之, 闻之于宋君。结局: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分析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示例: (1) 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2) 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具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4.说说故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局呢?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示例:①丁氏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以讹传讹,谣言越传越广。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启示:对待传闻,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这个教学板块,组织指导学生用习得的学法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朗读课文,演读课文,译读课文,探究寓意,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将方法内化为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能力,同时得到智慧的启迪。
(二)理解《杞人忧天》具体内容及寓意。
1.“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他的解释科学吗?
参考示例: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他的解释并不科学,只能代表当时的认知水平,但他关心他人,积极地开导他人,这种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参考示例: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参考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4.杞人忧天”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参考示例: 寓意是讽刺毫无根据、没有必要的忧虑。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5.分析短文人物的语态有何不同?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
参考示例:通过对话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杞人的语态应该是忧愁满腹,晓者的语态应该是苦口婆心。杞人是一个忧天忧地,惶惶不可终日的人;晓者是一个热心的人,关心他人的人,能够对他人耐心开导,但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6.找出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的成语
参考示例:(近义词)庸人自扰:自扰:自找麻烦。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
伯虑愁眠:伯虑:国名;愁:忧愁。伯虑国的人忧虑睡眠。形容太过忧虑。
鳃鳃过虑( xǐ xǐ guò lǜ ):鳃鳃:恐惧的样子。形容过于忧虑和恐惧的样子。
(反义词):无忧无虑
7.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那么,从现在来看,你认为我们要不要“忧天”?)
参考示例:从现在来看,杞人忧天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简单地看成傻子行为,从新的宇宙观、环保观来说,还是有理由的。比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就值得我们忧虑。所以我们要“忧天”。
考点:如何提炼主旨(中心思想)。
【知识点】:
1.归纳主旨:
(1)要抓住中心人物与核心事件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例:《变色龙》通过记叙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刻画了一个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反动警察形象,揭露讽刺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本质。
(2)抓住文结尾处的议论抒情句。例:《走一步,再走一步》结尾“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就可以作为总结中心的参照。
(3)从分析文章的标题入手。一般来讲,文章的标题可以成为了解文章内容的窗口。记叙文的标题有的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写作的意图是什么。
(4)段落分析提炼技巧:转折关系中,转折之后是重点;递进关系,递进之后是重点;因果关系,结果是重点;必要条件关系,条件是重点。
2.把握总结主旨公式: 中心思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本文记叙了……表达了(赞颂了)……精神(品质)(批判了……)。〔写人、记事类〕
(2)本文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思想感情。〔写景、状物类〕
(3)本文通过……故事,说明(告诉)了……道理。〔寓言、童话类〕
(4)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5)立论:文章论述了……阐明了……;驳论:文章驳斥了……提出了(阐述)……主张(道理)
(6)科技文:文章说明(介绍)了……体现(展现、赞美)了……
3.谈感悟及收获:先把握好中心,然后将其升华或深化,或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结合现实谈一谈重要性、必要性等等。
4. 在议论文中,中心论点是文章中心思想的集中表现;在说明文中,介绍的事物特征或所说明的事理,就是文章的主题;
考法:
(一)段落分析题。
(1)社会冲突扮演了一个激发器的角色,它激发了新规范、规则和制度的建立,从而充当了促使敌对双方社会化的代理人。此外,冲突重新肯定了潜伏着的规范,从而强化了对社会生活的参与。作为规范改进和形成的激发器,冲突使得调整已经发生变化了的社会关系成为可能。但是,社会冲突是否有利于内部适应,取决于是在什么样的问题上发生冲突,以及冲突发生的社会结构。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 社会冲突有助于社会整合。B。 社会冲突的整合功能是需要条件的。
C. 社会冲突是社会化不充分的表现。D。 社会冲突是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之一。
参考答案:B。解析:这段文字的主题句在转折词“但是”之后,即“社会冲突是否有利于内部适应,取决于是在什么样的问题上发生冲突,以及冲突发生的社会结构”,我们抓住这个主题句就可以了。从“取决于”可以看出社会冲突的功能发挥是需要条件的,正确答案为B。转折词“但是”之前讲的是社会冲突的功能,不是文段的重点,可以省略不看。
2.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女性的才能在传媒、大学、科研和金融等高度理性的行业,不仅获得了更大的展示空间,而且也帮助她们创造了越来越多的骄人业绩。当然,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仍然限制着女性潜能的发挥。因此,一个成功的女性背后往往是她那旁人难以体会的艰辛。
这段文字主要表述的是( )
A. 伴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女性职业化水平也越来越高
B. 女性更适合从事传媒、大学、科研和金融等高度理性的行业
C. 随着职业化的提高,女性要在事业上成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D. 若没有妻子和母亲的角色限制,女性潜能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参考答案:C。解析:结论后面是重点,文段通过结论词“因此”引出主题句“一个成功的女性背后往往是她那旁人难以体会的艰辛”。C是对文段的主题句的同义替换,为正确答案。
3.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如果缺乏足够的引导和约束,这种“雪亮”有可能变成一种偏执,一种没有方向的自负。而建立在“多数人”压过“少数人”基础上的制度安排,很可能走进片面和偏狭的陷井中,“上级”评议,官员面对的是“一个人”;“公众”评议,官员面对的是“一群人”,只有在“顶天”的压力和“立地”的责任互相补充下才能真正起到足够的监督作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监督力量有机地结合,才可能在博弈中避免“一个人”的片面和“一群人”的片面。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 质疑群众评议的合理性 B。 群众的意志要得到合理的引导和约束
C. 如何对官员进行有效监督 D。 怎样在群众和上级间达到平衡
参考答案:C。解析:后一句必要条件句是文段的主题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监督力量有机地结合”是文段的主题句,谈的是“如何对官员进行有效监督”,C为正确答案。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庇护(bì) 溉汲(jí) 宙斯(zhòu sī) 躇步跐蹈(chú)
B.爱慕(mù) 饶头(ráo) 凯歌(kǎi gē) 舍然大喜(shě)
C.中伤(zhòng) 强大(qiáng) 称(chèn)职 身亡所寄(wú)
D.较量(jiào) 崩坠(zhuì) 添头(tiān tou) 闻而传之(chuán)
2.挑出并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他想知道自己在人间受到多大的遵重。( )
(2)这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暮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
(3)蚊子唱着铠歌飞走了。(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身亡所寄 ②天,积气耳
③其人曰 ④奈地坏何
4.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宋之丁氏 晓之者曰
B.求闻之若此 若屈伸呼吸
C.只使坠 得一人之使
D.亦不能有所中伤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4)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5)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6.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①傲慢自大、得意或满不在乎的样子。 ( )
②原指野兽的凶猛模样。现常用于形容坏人凶相毕露的样子。 ( )
③形容称心如意而自得其乐。 ( )
④目空一切,认为世界上无人能与之相比。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 )
7.文学常识填空。
(1)《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称 ,是先秦 (流派)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 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2)《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列子,本名 ,相传是 (朝代)时期的道家(流派)人物。《列子》一书保存了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8.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寓言中的“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常常用假设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B.寓言这种体裁往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C.伊索是古罗马寓言家,人们习惯于把古罗马寓言都归到他的名下,统称“伊索寓言”。
D.童话和寓言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如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常采用拟人化手法,都有劝诫、歌颂或讽刺的作用等,但两者也有区别。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9.班级要组织“小寓言大智慧”的综合性实践活动,需要你参与其中。
(1)【揭示特征】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寓言最初产生于民间而流行于民间。常以散文和韵诗的形式出现。它的内容主要是带有讽刺和劝诫意味的充满智慧的故事。
请你从上面的文字中选择四个词语(每个词语限两字)来揭示寓言的特征,你觉得最合适的四个词语是: 、 、 、 。
(2)【解读寓意】在书面表达和口语交际中,成语极富表现力,许多成语都源于寓言故事,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成语名 主要内容 寓意
① 战国时宋国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上,从此便放下锄头在树旁等待撞死的兔子。 比喻不努力,存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揠苗助长 有个宋国人,希望禾苗长快点,把禾苗不停地往上拔。后来禾苗都枯萎了。 ②
(3)【续写寓言】续写情节。要求:不增加人物或动物形象,不少于15字。
狐狸看见藤上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里,只好放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0.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家无井而出溉汲:
(2)及其家穿井:
(3)国人道之:
(4)闻之于宋君:
1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于我如浮云
B.温故而知新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盖以诱敌 投以骨
D.屠乃奔倚其下 一狼洞其中
12.翻译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一)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3.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先自度其足 ②何不试之以足
B.①宁信度 ②无自信也
C.①郑人有且置履者 ②遂不得履
D.①先自度其足 ②吾忘持度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之市而忘操之。
(2)何不试之以足?
15.这个郑人为什么会“宁信度,无自信也”?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狐指骂蒲提
狐经蒲提架下,渴欲啖之,因其架太高,跳跃而摘之不得,遂怅怅然指骂之曰:“此蒲提大不中用,酸而无味!”抑知酸正可以生津而止渴,不过因其不得而反骂之耳。俗云:“皆因自己无能,反说他人无用。”世间无日不如是也。
(出自《意拾喻言》)
注:蒲提:即葡萄。
16.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这句俗话就出自这则寓言。这讽刺了一种什么样的人?
17.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狐经蒲提架下,渴欲啖之,因其架太高,跳跃而摘之不得,遂怅怅然指骂之曰:“此蒲提大不中用,酸而无味!”
18.分析这则寓言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景公梦见彗星。明日,召晏子而问焉:“寡人闻之,有彗星者必有亡国。夜者寡人梦见彗星吾欲召占梦者使占之。”晏子对曰:“君居处无节,衣服无度,不听正谏,兴事无已,赋敛无厌,使民如将不胜,万民怼①怨,茀星又将见梦,奚独彗星乎!”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怼(duì):怨恨。
19.用“/”标出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
夜 者 寡 人 梦 见 彗 星 吾 欲 召 占 梦 者 使 占 之。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晏子对曰 对: ②兴事无已 已:
③赋敛无厌 厌: ④奚独彗星乎 奚:
21.下面加点的“而”的用法与“召晏子而问焉”的“而”相同一的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切问而近思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有闻而传之者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明日,召晏子而问焉。
(2)茀星又将见梦,奚独彗星乎!
23.结合《杞人忧天》中的“晓之者”的说理,分析晏子处理的方法,说说同样是面对“因为不必要或缺乏根据的事忧虑”的人,二者处理是否相同?试结合短文内容简要分析他们是怎样进行劝说的。
试卷第12页,共13页
试卷第13页,共1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考查对字音的辨析修改。
B.舍然大喜(shě)——shì。“舍”同“释”,解除,消除;
故选B。
2. 遵:尊 暮:慕 铠:凯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1)遵重——尊重;
(2)爱暮——爱慕;
(3)铠歌——凯歌。
3. 通“无”,没有 罢了 那 怎么办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确定词义,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
①句意:没有可以安身的地方。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②句意: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耳:罢了。
③句意:那个人说。其:代词,那。
④句意:地塌了怎么办呢?何:怎么办。
4.D
【详解】考查对多义词的辨析。
A.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他;
B.像/你;
C.与“只”组合,纵使,即使/使唤;
D.都是“也”的意思;
故选D。
5.(1)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
(2)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呀。
(3)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整天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4)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它塞满了四面八方虚空的地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5)那个杞国人听后放下心来,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下心来,非常高兴。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②得,得到;一人,一个人;使,使唤;于,从。
③忧,担忧;崩,塌下来;坠,陷下去。亡,无,没有;废寝食者,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④积块,聚积的土块;耳,罢了;四虚,四方;亡,无,没有。
⑤舍,同“释”,解除,消除;然,……的样子;晓之者,开导他的人;亦,也。
6. ①大模大样 ②张牙舞爪 ③洋洋自得 ④不可一世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成语,平时应多积累,根据意思写成语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小题2】此题考查的是成语,平时应多积累,根据意思写成语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小题3】此题考查的是成语,平时应多积累,根据意思写成语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小题4】此题考查的是成语,平时应多积累,根据意思写成语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7. 《吕览》 杂家 吕不韦 列御寇 战国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1)《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2)列子(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间,享年不明),本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华夏族学者,古帝王列山氏之后。相传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8.C
【详解】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C.有误,伊索是古希腊寓言家,人们习惯于把古希腊寓言都归到他的名下,统称《伊索寓言》;
故选C。
9. 讽刺 劝诫 智慧 故事 守株待兔 欲速则不达 示例:狐狸安慰自己说:“这葡萄也许还是酸的,不吃也罢。”
【详解】(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的目的是讽刺和劝诫,其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本质是故事。细读材料“它的内容主要是带有讽刺和劝诫意味的充满智慧的故事”抓住“讽刺、劝诫、智慧、故事”这几个关键词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成语故事及寓意。
⑤空根据寓言主要内容“战国时宋国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上,从此便放下锄头在树旁等待撞死的兔子”引申出来的是成语“守株待兔”;
⑥空根据寓言主要内容“有个宋国人,希望禾苗长快点,把禾苗不停地往上拔。后来禾苗都枯萎了”可知是揠苗助长,从《揠苗助长》故事当中要认识到,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懂得耐心等待,并循序渐进的去做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欲速则不达。
(3)本题考查续写。
根据题干信息“狐狸看见藤上已熟的葡萄,用尽方法弄不到嘴里,只好放弃”可知续写部分应为狐狸对自己吃不到葡萄放弃的解释,可找的理由可以是葡萄是酸的,所以放弃,或者是葡萄上面喷洒了农药,所以放弃,还可以是狐狸是肉食动物,所以放弃了葡萄。续写符合情节的发展方向且故事蕴含一定道理即可。
示例:于是狐狸趾高气扬地说:“我是一个以肉食为欢的,这葡萄是素食,我才不要吃呢!”
10. (1)从井里取水 (2)待,等到 (3)讲述 (4)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11.D 12.(打井)获得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呀!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注意“闻”是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的意思。
11.本题考查理解并辨析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难度较大,但都是课内所学,平时多做好笔记及复习。A项中第一个“于”是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第二个“于”是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意思和用法不一样。B项中第一个“而”表示承接关系,译作“然后”“就”;第二个“而”表示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的意思。意思和用法不一样。C项中第一个“以”是表目的连词,来的意思;第二个“以”是介词,把的意思。意思和用法不一样。D项中第一个“其”的是代词,代指积薪,第二个“其”的是代词,代指积薪。意思和用法一样。故选D。
1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得”,获得;“之”,助词,“的”的意思;“于”,介词,“在”的意思。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选自《吕氏春秋》 作者:吕不韦 年代:秦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13.D 14.(1)到了集市后,却忘记带量好的尺码。
(2)你为何不用脚试试呢? 15.因为他是个因循守旧的教条主义者。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告诉我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学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解析】13.本题考查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作答时,注意结合语境仔细辨析。
A.足:都是名词,译为“脚”;
B.信:都是动词,译为“相信”;
C.履:都是名词,解释为“鞋子”;
D.度:动词,测量/名词,量好的尺码;
故选D。
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时,注意句子中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学现象,同时注意把句子中省略部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有:
(1)至之:到了;操:拿,持;之:代指量好的尺码;
(2)何不:为什么不;之:代指鞋子;以足:用脚;“试之以足”为状语后置,应为“以足试之”,译为“用脚试试鞋”。
15.本题考查内容概括与启示。
郑人“宁信度,无自信也”,即郑人宁可相信自己事前量好的尺码,也不愿意亲自用脚试穿,终“不得履”,反映出他忽略实际情况,思维过于僵化,处事过于死板,一味地信奉教条而不懂得变通,是个墨守陈规的教条主义者。这个故事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讽刺了那些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学会灵活变通,不能一味墨守陈规,要注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一个将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后,却忘记带量好的尺码。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何不用脚试试呢?”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6.讽刺了没有能力得到想要的,就自欺欺人地指责想要的事物有种种不好的人。 17.参考示例:此句运用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狐狸欲得葡萄而不能之后便骂葡萄酸的可笑形象,幽默而有力地讽刺这种自己无能却责怪别人的人。 18.参考示例:拟人,作者将狐狸当作人来写,使故事合乎人性又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吸引读者接受其中要讲的道理。
【解析】16.本题考查寓言讽喻意义。
狐狸想吃葡萄,但由于葡萄长得太高无法吃到,便说葡萄是酸的,没有什么好吃。实际上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罢了,讽刺了某些人没有能力得到自己想要的,而自欺欺人地指责来寻求自我安慰。
17.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
“渴欲啖之”“跳跃”是动作描写,写出狐狸因口渴难耐而极想吃葡萄的样子。“怅怅然指骂”是神态描写,“此蒲提大不中用,酸而无味”是语言描写,生动地写出狐狸因摘不到葡萄便责怪葡萄的可笑形象,极力讽刺了自己没有能力而自欺欺人的人。
18.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作用分析。
由“渴欲啖之”“跳跃而摘之不得”“怅怅然指骂之”等可知,文章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动物狐狸赋予人的行为动作,以此生动有趣地阐释“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有力讽刺没有能力得到想要的,就自欺欺人地指责想要的事物有种种不好的人,更能吸引读者,增添寓言的趣味性。
【点睛】参考译文:
狐狸在葡萄架下走过,口渴想要吃葡萄,因为葡萄架太高,跳起来都摘不到,于是就很郁闷地指着葡架骂起来说:“这葡萄太没用,很酸,一点都不好吃!”无论葡萄酸不酸都可以生津止渴,但因为狐狸自己得不到反而骂葡萄。人们常说:“都是由于自己无能,反而说他人无用。”世间没有一天不是这个道理的。
19.参考答案:夜者/寡人梦见彗星/吾欲召占梦者使占之。 20. 回答 停止 满足 哪里 21.D 22.(1)第二天,(景公)召来晏子来询问。
(2)茀星又将会出现在梦里,哪里只是彗星呢! 23.参考示例:不同。《杞人忧天》中的“晓之者”是通过解释说理的方法,让杞人打消了顾虑。本文中的晏子则通过批评警告的方式,提醒景公真正会导致亡国的原因。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昨夜,我梦见了彗星,我想召占梦的人来占这个梦。“夜者”从时间上加以限制,之后可断开;句子有两个主语“寡人”“吾”,可选择在这两个主语之前断开;正确断句为:夜者/寡人梦见彗星/吾欲召占梦者使占之。
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晏子回答说。对:回答。
②句意:大兴土木没完没了。已:停止。
③句意:征收税赋贪得无厌。厌:满足。
④句意:哪里只是彗星呢!奚:哪里。
21.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首先,要看例句句意:召来晏子来询问说。而:表顺承,无义;
A.表转折,但是;
B.表并列,并且;
C.表转折,但是;
D.表顺承,无意义;
故选D。
2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明日,第二天;召,召来。
②将,将要,将会;奚,哪里;独,只。
23.本题考查比较性的阅读。《杞人忧天》讲的是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后经过朋友开导又豁然开朗的故事。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文中的“晓之者”劝说的是普通人,文中的“晓之者”先告诉这个人“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在这个人担心日月星辰会坠落下来的时候,又对他说“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最后在这个人发问“奈地坏何”时候,又告诉他“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晓之者”一步步耐心解释说理,打消了这人的疑虑。
而选文中的晏子劝说的是一国之君,他正好借此机会说明了治国的道理。晏子对于景公“欲召占梦者使占之”的想法,说“君居处无节,衣服无度,不听正谏,兴事无已,赋敛无厌,使民如将不胜,万民怼怨,茀星又将见梦,奚独彗星乎”,采用的是批评警告的方式,提醒景公真正会导致亡国的原因。因此是不同的。
【点睛】参考译文:
景公梦见彗星,第二天,召来晏子来询问说:“我听说,有彗星出现的国家一定会亡国。昨夜,我梦见了彗星,我想召占梦的人来占这个梦。”晏子回答说:“君王的生活起居没有节制,缝制衣服没有限度,不听正确的意见,大兴土木没完没了,征收税赋贪得无厌,役使民力好像怕使用不尽,万民怨恨不满,茀星又将会出现在梦里,哪里只是彗星呢!”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1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