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 同步讲义(含答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 同步讲义(含答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2 22:3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写作 学会记事 同步讲义
知识点01把握记事原则。
【即学即练1】
(一)写作中,如何梳理写作思路?
参考示例:
其一:记事作文,从思想出发,想清“我要写什么事情”。先确定“写哪件事”,搜索可用的素材,罗列一个清单,然后筛选,确定最恰当的选材。
其二:厘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列提纲、画表格的方法示例基本情节。
其三:注意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怎样安排详略。
“经过部分”一般详写。要想把“经过”写得清楚,完整,有意思,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安排一条清晰的脉络,如时间先后,场景变化,情感发展等。(2)情节怎样前后连贯?(3)重要的情节怎么描写?(4)次要人物怎样刻画?
其四:设置好“故事的波折”。可以是事件本身跌宕起伏,也可以在叙述手法上做一些创新,如倒叙、插叙、设置悬念等,增强文章的起伏感。
(1)运用顺叙将事情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来龙去脉,十分清楚。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情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但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情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2)运用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情的开头进行叙述。运用倒叙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和必要的文字过渡。
(3)运用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注意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
其五:要注意文章开头与结尾的安排,做到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前后照应。还要做到叙事完整,还要注意过渡与照应。过渡是指文章层次与层次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转换和衔接。它像沟通两岸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贯通全文的作用。照应是文章中某些内容的彼此照顾和呼应。即前边写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的前面要有交代。
(二)要把自己经历过或耳闻目睹的难忘乐事讲给大家听,其中必须包含叙事的哪些基本要求?
参考示例:
其一叙述要清:要写好一件事要把事情的发生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交待清楚,叙述具体。这样,整篇文章才会具体完整。
其二顺序要明:可以在具体描写事情发生发展时多用顺叙;在开头进行回忆时用倒叙;也可以用插叙起补充说明作用,插叙不能太长。
其三中心要明:要围绕作文的中心选择事件,要选择最能表现作文中心思想,新鲜有趣和激动人心的事的事件做为材料。
其四线索要准:线索是将一种事物贯穿全篇中而成为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有情感线索和事物线索,抓住重要线索进行发挥描写会使文章条理清晰。
其五人称恰当:第一人称叙述,以"我"的口吻来叙述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其中的"我"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文章中的人物。第一人称是一种单向视角。叙述容易形成真实,亲切的格调,带有鲜明的主体特征和主观抒情意味。第二人称,是有一种双向交流的对话性质的叙述,以“你”(或“你们”)为对象的叙述。能紧紧抓住读者,使之有一种参与感。有"透视性"。第三人称叙述是指叙述者以局外人的口吻,叙述“他”或“他们”的事情。可以随意转换时间,空间。最自由灵活的叙述角度。
其六重点突出:要根据中心确定详略,一篇文章不能都详,这样会千篇一律,缺乏味道,也不能都略,这样会没有重点。
解析:叙事就是按照一定的次序讲述事件,也作为一种文学写作用语,即以散文或诗的形式叙述一个真实的或虚构的事件,或者叙述一连串这样的事件。是叙述的高级形式。
知识点02记事要具体。
【即学即练2】
(一)、怎样才能让叙述的事件具体生动可感?
参考示例:
其一:写事离不开写人,叙事文章重在表现事件的意义和感悟。写事,抓住社会意义进行开掘,炼主旨化大为小。如以“处处留心皆学问”为话题,有一位考生从茶壶泡茶久了,里面长了“垢”,可泡出的茶却一天比一天香的现象入手,进行深度思考,最后明白了“只有积年累月长出茶垢的壶,才能泡出清香爽口的好茶来”的道理。在具体而生动的记叙中,突出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话题要旨。经过这样的“炼旨”,立意自然就高人一筹了。
其二: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环境、场面等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
其三:与描写相结合,锤炼词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记叙生动起来。
(二)、如何做到捕捉生活的细节突出中心?
参考示例:
其一:捕捉人物肖像典型特点的描写。如:“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此句善用白描和比喻修辞抓住人物典型的特征,突显出个性。
其二:筛选人物的典型语言。如:一次在清华食堂吃饭,对面做了两个女生,听到一位对另一位说:“我还没吃饱,想再吃一点。”另一位说:“想吃什么,我去买。”前一女生说:“就是那种扇形锐角饼,你帮我再买两块!”我暗想:清华的女生确实不一样,我们平时只是称那种饼为三角饼。这样的女人不敢娶,要不结婚以后叫老公吃饭,喂,那个不规则多面体,过来!
其三:对人物典型行动深入细致的描写。如:父亲坚持要亲自帮我铺床,他慢慢地从楼下抱上来三床被,将两床铺在床板上当垫被,又摸索着将被子沿床边折叠好,再铺上床单,然后将盖被放在上面。做完这一切,他又下楼去找来一个枕头,放在我的床头,把手伸进被窝里捂一会,说道:“这下应该不冷了。”看着父亲忙碌的样子,我想伸手帮忙,他却让我先歇着。此段将动作分解为几个阶段,然后对每个阶段进行描写多个动作构成细节,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四: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如:“病人仍不动,只是艰难地呼吸着。少年哭泣着把椅子拉了拢去坐着等待,眼睛牢牢地注视他父亲。他想:“医生想必快来了,那时就可知道详情了。”一面又独自悲哀地沉思,想起父亲的种种事情来:去年送他下船,在船上分别的光景,他说赚了钱回来,全家一向很欢乐地等待着的情形;接到信后母亲的悲愁,以及父亲如果死去的情形,都一一在眼前闪过,连父亲死后,母亲穿了丧服和一家哭泣的样子,也在心中浮出了。正沉思间,觉得有人用手轻轻地拍他的肩膀,惊抬头看,原来是看护妇。”
其五: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如:“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使人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知识点03记事要有情感。
【即学即练3】
如何在叙事中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参考示例:
其一:从最熟悉和最有感触的事情写起,说真话,表真心。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不仅要保证人、事、景、物是生活中真正存在的或存在过的,还要保证你对它们的观察、分析、判断、总结是准确的、客观的,你对它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如果一时想不出与题目所对得上的生活实例,可以用别人对这件事的感悟加上自己比较接近的体会来编写文章。例如将某些暗藏着的丑恶的社会现实,用含蓄的语言将它夹杂其中,有时恰当了会增添你对事情的感悟力。
其二:要选好文章的“动情点”,选择能抓住人心的事情。。如果是写人,就要真实准确地写出这个人的特点,做到“写谁像谁”;如果是写事,就要有条有理地写出事件的始末,做到“有头有尾”“有详有略”;如果是描写景物,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做到“形神兼备”。
其三:选取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我们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例文欣赏:

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向路口张望,希望能从落日的余辉中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出现,但是,他没有看到。?
又是一个傍晚,一位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说:“一个多月前,是不是有位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一只皮鞋?”?
“啊……对呀。”?
“要付你多少钱?”?
小鞋匠略一沉思,说:“修鞋费一块五,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毛,您给两块钱得了。”
军人把两元钱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问:“怎么大个子没来?”?
“他……上前线去了。”说完,军人转身要走。?
“哎,”小鞋匠提起那只鞋,赶忙喊道,“鞋子,鞋!”?
军人止住了脚步,用低沉的声音对小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你了!”说完,军人迈着大步走了。?
考点:布局谋篇的技巧。
【知识点】布局谋篇就是合理的构建文章的架构,结构犹如文章的骨架,是组织材料,编排内容,把血肉(文章材料)和灵魂(文章中心)就可以有机结合起来。
其一:谋篇前提审题选材。想写得紧凑,就必须对你所写的事物知识了解得极为充分、确凿,可以毫不费力就把最精彩和最重要的东西挑选出来,而不使你的作品杂乱臃肿。要知道得详细,才能写得简练。
其二:横式结构,开头点题定位,中间承上围绕题旨的人物、事件、结果,结尾(总括全文,呼应前文,突出中心,回扣题目),
其三:纵式结构。开头点题,引出后文;中间先写时间、地点、背景或事情的结局,注意铺垫过渡,详写事件的转机及高潮;结尾呼应扣题,突出中心。
其四,选择恰当连贯方式布局。采用恰当的人称,如:《孔乙己》用第一人称“我”即小伙计的口吻把孔乙己生活片段串联起来。用线索串联材料。时空线:用“春(家)——夏秋(学校)——冬(社会)”作线。情感发展线:例,误解——理解——支持。语句标志线:用标志过度,例:小标题、数字、日记、镜头等。学会点题,在多个位置,采用多种形式点题。
名家例文:
雪地里的红棉袄(高吉波)

30年前,我8岁。
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的脊背上,讨吃求穿,日月十分凄惶。
一个好心的媒人看着可怜,说家里没有女人,日子少光彩。于是,在那个青黄不接的春天,我大哥牵着一头瘦毛驴驮回了我的嫂子。她年长我15岁,嫁来时,驴屁股上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子用彩礼钱换的。
大约是那年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来时,我已舔净了留在嘴角的米粒。嫂子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饭,留给我的,里面掩着两个鸡蛋。我没喝,也没吃。
我跑到河里,破冰给侄女洗尿布。
“阿九,你太小,洗不净。”嫂子赶来,抱我到河边。她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的怀里暖和,然后摸出两个鸡蛋,“还热,吃吧。”
那天,风大,雪大。嫂子穿着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

20年前,我18岁。
嫂子给我剃了个新头,然后背着行李送我到小镇的车站上。
“阿九,咱家你最有出息,外出读书要学会自己疼自己。”她说。
那天,风大,雪大。隔着车窗,嫂子跑着向我招手。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尽管她穿的棉袄是蓝色的。

现在,我38岁,号称作家。
父亲和大哥相继随我母亲去了。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给嫂子的:真有来世,我变把椅子,让你坐着歇歇。
到写这篇文字,我与嫂子最末的相见,是去年春节携妻带小回老家去。
那天,风很大,雪也很大。透过玻璃窗,我看见嫂子从屋外抱着柴草进来给我烧炕。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虽然她穿的棉袄是黑色的。
“阿九,你腰疼是不是熬夜坐得时间太长?”她说,“都这岁数了,还不会自己疼自己。”
我没说话。我盯着嫂子久看,我突然发现她的眼睛已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但那一刻我跟30年前一样想: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后来,我在日记里写过这样的话,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
“我们”,自然也含着我的侄女,她现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考法:以“回首那刚刚过去的时光”为题,完成下面题目。
(一)、将你构思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构写到下面的横线上。
参考示例:可以写学校生活或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爸妈的唠叨期盼、上课时老师喋喋不休、同学之间内卷的厉害等。
(二)、将你叙事的亮点设计写到下面的横线上。
参考示例:景物描写增色,如窗外,骄阳似火;室内的我,心中战火正燃。插叙补充人物形象。一个精彩的场面描写等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补写段落:在段落结尾,用一句话描写出我此刻的心情。
太阳底下。我翻开一块土坯,随即掀翻了一个世界:一群蚂蚁四散奔匿;一只多足虫,张皇着,迈不开腿;另几只叫不上名字的虫子,嫩嫩的,白白的,像几截草芽,僵卧在阳光下,动弹不得。或许,刚才在土坯下,蚂蚁们在纳凉,多足虫在打盹,而那几只草芽般的虫子,只愿守着它们的嫩与白,与这个世界静静相望。
2.说说下面对“我”和爸爸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什么心理?
爸爸驱车带我回老家去,一路上全是柏油路,很平整,走到村口时,爸爸突然一打方向盘,从旁边一段坑坑洼洼的路绕了过去。我不解地问爸爸:“怎么拐了一下,走这条泥巴路?”
“哦,那边有几颗石头。”
“有石头怎么啦?”
“石子被轮胎碾轧后可能会弹起来。”
“那又怎么啦?总比这泥巴路舒坦啊!”
“哦,旁边有几个下棋的老人。”爸爸淡淡地说。
3.说说下面文段塑造一个怎样的老师?怎样的同学?
优美的下课铃敲动了我们期待已久的心,正在听课的同学们条件反射似的坐不住了。六十双眼睛可怜巴巴地望着数学老师,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恩典”,可是,数学老师还沉浸在自己的数学思路中,依旧孜孜不倦地讲着讲着。突然,数学老师反应过来,转过身信誓旦旦地对我们说:“这是必考题,我敢保证期中考试试卷上有这种题型的题目,大家要不要听呢?”“要!”全班同学无可奈何且口是心非地应答到。其实老师所讲的内容,我一句也听不进去,哎呀,可恶的老师!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2022·河南·中考真题)
4.为下面题目,列一个提纲。
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它可以是我们听到的万物之声,也可以是我们听到或看到的各种信息。这些声音中,最令你难忘的声音是什么?
请以“留在心底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1)审题立意:
(2)构思选材,设置结构:
(3)打造亮点:(环境、细节、手法、写作顺序等)
(4)开头:
(5)结尾 :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潜心写文,再现生活。(2022·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
5.作文
作家余华说:“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只不过看你开采了还是没有开采。”也许,你曾在委屈中坚强,困境中破茧,拼搏中闪光,磨砺中绽放……
请以“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写作;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
试卷第8页,共8页
试卷第7页,共8页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我轻轻地,把土坯盖回到原处。有梦的尘世,多么希望不被打扰。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结合语境,补写此时的心理即可。
示例:轻轻地,我将土坯放回原处,内心却再也无法平静。我只是一个过路人 ,却打扰了这个世界的梦。实在是罪过。也许只有路过而不打扰,才能换得我们这个世界的宁静吧。
2.答案示例:表现爸爸的善解人意,关心他人,以及对孩子的正确引导,这是一位有涵养的人,也是一位注重言传身教的好父亲。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
结合爸爸所说的话“哦,那边有几颗石头”“石子被轮胎碾轧后可能会弹起来”“哦,旁边有几个下棋的老人”可知,爸爸开车带“我”回老家,放着柏油路不走却要从旁边一段坑坑洼洼的路绕过去,因为他看见村口的路上有几颗石头,他怕石子被轮胎碾轧后可能会弹起来,伤害旁边几个下棋的老人,从中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有涵养,善解人意,关心他人,平时注意引导教育自己的孩子,且注重言传身教的人。
3.参考示例:从老师的神态、动作体会老师的敬业精神。从学生的角度感知学生真实的烦躁不安,对老师的不满意等等。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数学老师还沉浸在自己的数学思路中,依旧孜孜不倦地讲着讲着”“这是必考题,我敢保证期中考试试卷上有这种题型的题目,大家要不要听呢?”可知,文段写出了老师的负责、敬业;结合“正在听课的同学们条件反射似的坐不住了。六十双眼睛可怜巴巴地望着数学老师,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恩典’”“全班同学无可奈何且口是心非地应答到。其实老师所讲的内容,我一句也听不进去,哎呀,可恶的老师!”可知,文段写出了学生真实的烦躁不安,对老师的不满意。
4. 审题立意:任何一种或几种声音,只要与“深藏内心的声音”均可。这“声音”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社会的,还可以是生活的或艺术的……文章重在表达对声音的怀想、赞美等感情。 构思与选材:
文章可以实写,比如可写由听到书声、风雨声、教诲声、音乐声等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可以虚写,比如将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等)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境界。自然界的实实在在的声音,风声、雨声、燕子泥喃、小麦拔节声;人的声音社会的声音,师长的教诲声、父母的叮嘱声、朋友的嬉闹声、“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的洞箫声等,凡是触动内心的引发你无限遐思或深切感受的声音,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亮点:文章叙写的内容应该对声音的感受是深刻的,是有震撼力的,表现的“声音”不应该是低俗的,不健康的。文章可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结合自己的经历,充分表达“心底的声音”对自己的影响。 开头示例:有一种声音平淡又朴实,有一种声音慢慢地伴随我的成长。那个清脆悦耳的声音,却仍在耳边回响,久久地留在心底…… 结尾示例:即使时间在变化,身边景物在变化,可独一不变地是那夹核桃的声响是那沉甸甸的母爱!
【详解】本题考查拟写作文提纲。
(1)审题立意。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留在心底的声音”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声音”。审题的时候,我们就以“声音”为中心,进行前后扩展,使之成为一句完整的话。 首先,是“谁”的声音——明确对象。我们可以选择父母、老师、同学,甚至是陌生人的一句话或几句话。 其次,这个声音“说”了什么——明确内容。这个来自他人的声音,可能说了很多话,也许只有一句话,但是,这些话中必须有一句是触动你内心的,你要把这一句话提炼出来。 最后,这句话为什么会“留在心底”——明确主题。
立意。可以表现真情挚爱,比如父母的叮嘱,朋友的鼓励;可以表现家国情怀,如,建国70周年大阅兵中那句广为流传的“这盛世如你所愿”;可以表现责任担当,如疫情中的“幸而有你,山河无恙”,洪灾中隧道下,侯师傅催促司机“快下车”;还可以是审美体验,冬天的雪落声、夏天的下雨声、秋天风吹叶落声、歌曲《孤勇者》带给的震撼,电影《金刚川》带来的感动……只要能抓住声音,写出真切的感受,动能撩拨起阅卷老师敏感的心弦,奏出留存在心底的声音。
(2)选材选材,设置结构。 文章可以实写,写有声之音。比如可写由听到书声、风雨声、教诲声、音乐声等,带来的心灵冲击和审美感受;也可以虚写,写无声之音。比如将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等)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境界。
(3)打造亮点。所写声音应有感染力的,震撼力的;表现的“声音”不应该是低俗的,不健康的,对声音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文章可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结合自己的经历,充分表达“心底的声音”对自己的影响。因为命题对“声音”没有数量限制,可以是一个,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相关联的多个或多种。当然要注意的是,作为六七百字的记叙文,若写成“多个”和“多种”,文章取材就会失于宽泛,从而影响文章的深度和主旨的明确表达。
(4)开头示例:日子总像从指间渡过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而那曾经鼓励我的谆谆教诲,却留在心底久久不停。 ——题记
(5)结尾示例:时光的剪刀,剪出上下经纬;岁月的年轮,走过春夏秋冬。那些留在心底的声音,总会一直久久不息。
5.范文: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
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包括苦难。有首老歌唱得好“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生活总是苦难相伴。苏轼写诗赠子“唯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是气话也是错误的归纳。苏学士您一生颠沛流离,跟头不断,性格耿直只是一种原因,油滑逢迎之辈被生活的巨浪拍到沙滩上的难道还少吗?人类诸善奉行或者作恶多端,生活不时洒下雨露,不时降下雷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生活就是喜怒无常,但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
既然如此,当生活顺风顺水,天地助力时,我们留三分谨慎不必欢喜如狂;当逆境呈现乌云盖顶之时,我们当心中有底,视作正常,从容应对又何妨,先让过灾难的洪峰避其锋芒,稳定心态,积蓄力量,而后找出破绽抓住时机,一棍打在七寸上,驱散乌云迎阳光,感谢那段艰难的时光,帮我铭记光荣与辉煌。艰难时光,生活见证辉煌,所以不可惜。
当然现实中应对生活的滔天巨浪,没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理想。当努力久久不效,光明迟迟不显,坏事情像蛛网一样,依然一寸一寸查封了生活的门和窗,譬如疫情,反复整三年,青春才几年,空空教室里不闻书声琅琅,青春校园里没了笑语盈盈,我们算不算虚度了时光。
失去这样的青春华彩当然可惜,可是正是在这些减色时光里,生活这个教官,板着脸教我们忍耐,教我们坚强,经一次苦难少三分轻狂,只要我们不屈服,对爸妈多一份懂事,多一分体谅,上网课更认真准备,更认真听讲,师生物理上远了,心理上近了,同窗线下疏远了,线上亲近了,封印的是热闹,青春轻舞飞扬,另一个不屈,青春厚重如山,正等着我们去开创。
艰难时光,磨砺不屈意志,生活怎会可惜?禅宗有言:“日日是好日。”就让我们从灾难这只饿狼嘴里,夺下时光的玫瑰,放在瓶中静养。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本篇习作要求以“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为题进行创作;联系材料“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也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值得的,所有的生活都充满了财富,只不过看你开采了还是没有开采”“也许,你曾在委屈中坚强,困境中破茧,拼搏中闪光,磨砺中绽放”可知,文题的言外之意就是说:每一种生活都是值得我们珍惜的,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包括我们经历的苦难、磨砺、挑战,等等,可围绕“苦难、磨砺、挑战、挫折”等的意义来立意。
第二,文体及思路。本篇习作可写成记叙文或是议论文。若写成记叙文可围绕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经历过的磨砺来创作,开篇通过议论兼抒情的语句表达“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磨砺亦是宝贵的财富”,然后引出文题,引出下文具体的事件;如: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老师建议我参加县里的征文比赛,信心满满的我铩羽而归,我明白了“人外有人”,我要继续提升自身能力,失败并不可惜;体型偏胖的我800米的成绩及格都成了问题,我为了“及格”,每天早晨坚持跑步,即便大汗淋漓也不曾喊苦喊累,终于我突破自我迎来“及格”,挑战自我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但是这就是生活,这也是一笔财富,等等。结尾通过议论兼抒情的语句围绕“生活的欢笑与泪水都是值得珍藏的财富”表达自身感受,深化中心。若写成议论文,可将文题当作论点,开篇点明中心论点,如: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挫折使我们成长;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一种生活是可惜的,每一种生活都值得珍惜,等等。接下来通过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来论证自身观点,结尾得出结论,重申论点,使文章论述结构完整。
答案第2页,共4页
答案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