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 第2讲 文体常识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 第2讲 文体常识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3 07:2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体常识
适用学科 语文 适用年级 初一
适用区域 部编版 课时 2课时
知识点 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教学目标 1.从表达方式角度理解不同文学体裁2.注意记叙这一表达方式在说明文、议论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掌握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特征2.准确辨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教学难点 1.注意不同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的具体作用2.辨析记叙文文体的具体分类
同学们,请大家注意下面三个片段。
同学们,阅读完这三个片段,你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呢?第一个片段,“我爱黄河”,大家应该能感受得到,第二个片段,“这是阿司匹林,它适用于哪些病症”,这应该也是大家能知道的,第三个片段,“工农商学兵应该联合起来”,这是读完的关键信息,对吧?那么,这三个片段最本质的区别在哪儿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需要学习并掌握的。
1.五种表达方式的理解:
叙述:是表述时间过程的艺术。
描写:是展示空间状貌的艺术。
议论:是谈看法的说理艺术。
抒情:是抒发、倾吐的流露宣泄艺术。
说明:是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告知艺术。
2.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
1.记叙文:
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传记、回忆录、速写、日记、故事、童话、寓言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散文等。
2.主要特点:
(1)通过生动的形象以及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2)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
(3)以记叙为主,采用综合表达方式,包括记叙中的描写、记叙中的说明、记叙中的抒情与议论等。
3.记叙文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背影》一文:
一篇记叙文,要写清楚人物和事件,就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有的记叙文,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4.记叙文分类:
5.记叙顺序——见第1讲
6.记叙的线索:
一篇文章的题材要按照某种“依据”组织起来,这种贯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连缀起来的“依据”,通常称为“线索”。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多种,主要有:
(1)以时间为线索。这类文章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如《故乡》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为中心材料,把全文贯穿起来。
(2)以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一文,是以看社戏为线索,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以某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某人为线索。在这类文章中,某人往往是文章中的贯穿线索人物,不一定是文中的主角,如孔乙己》中的“我”。
(5)以见闻为线索。《故乡》就是一例。小说以“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描述农村的破败及闰土、杨二嫂和“我”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农村破产和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回忆了自己童年的生活。
(7)以感情为线索。这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
念察老师”这一感情为线索。
7.记叙文中的各种表达方式:
采用综合表达方式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即除了记叙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这几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各有其明显的特点。
记叙主要交代事实,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的过程,把人物和事件概括地介绍给读者;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以及环境进行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弄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1)记叙中的描写。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都离不开描写。单纯的记叙,会使人感到平谈、枯燥、乏味,只有把记叙和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从描写的角度分,又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一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叙述中的描写要服从中心意思的需要,做到恰如其分。不论人物描写,还是写景状物,都要抓住特点,突出重点,给人以鲜明印象。
(2)记叙中的说明。说明既然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例如《故乡》前四段在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后,第五段以说明的方式交代了此次回故乡的目的,省去了许多叙述的笔墨。
(3)记叙中的议论。记叙与议论是两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且这两种表达方式常常交又或糅合在同一篇文章中,各自发挥着它们的作用。
叙议结合对一篇文章的意义,一般来说有二:从文章的结构来说,“议”常起过渡联系的作用。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第一、第二两个故事间的“我们的战土,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一段话,就起了过渡联系的作用。从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现文章的主题来说,则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叙中夹议一般常见的有三种形式:一是先叙后议,在叙后以整段的篇幅进行议论,如《故乡》文,作者先叙述故乡凄凉景象以及少年好友闰土在沉重的生活担子压力下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最后三段以议论结尾,表达自己追求新生活的愿望。二是夹叙夹议,在叙述中夹入一两句议论。三是先议后叙,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有几段议论。
(4)记叙中的抒情。抒情是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对作者主观感受和思想情感的直接抒发和表述。记叙文中的抒情要写得感人,一是要有真情实感,二是要注意分寸,虚假的或扩大了的感情必然失真,自然也就不会感人。至于抒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把抒情渗透在具体记叙描写之中,或集中记叙,集中抒情,或情景交融。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有许多直抒胸臆的句子,作者在记叙了老师主持公道,排除了“我们”的小纠纷之后,说“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写孩子的感受情真意切。作者在记叙梦中寻找老师时,说“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充满着思念、惋惜、依恋之情,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有的文章,是在具体描述中渗透着强烈感情。如“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这些抒情句含而不露,蕴藉深远,但同样真切动人。有的则由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直接发表看法。阅读记叙文,抓住这些直接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才是把握住了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依据,才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接受美的熏陶。
1.说明文:
是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客观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文体。
2.说明文的特点:
3.说明顺序: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逐层表现出来的。说明文都是由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安排说明顺序的,所以不同的说明对象运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阅读说明文,要懂得安排说明顺序的一般规律。
说明顺序大体有三种:
(1)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总体到部分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和内部构造比较复杂的事物,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如《故宫博物院》用空间顺序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构造。
(2)时间顺序。即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写书籍由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也称事理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①从整体到部分,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地先介绍全桥,再介绍大拱、小拱、拱圈,桥上的石栏、石板。
②从原因到结果,如《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结果如何。
③从特点到用途,如《松鼠》先介绍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然后再介绍它的用途。
④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在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时,就按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由主到次地进行说明。
③从概括到具体,如《中国石拱桥》先概括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⑥从现象到本质,例如《奇妙的克隆》,文章先列举克隆鲫鱼和克隆绵羊的例子,然后说明了克隆技术的奥秘和造福人类的本质特征。
4.说明文分类:
5.说明文中其他表达方式的运用:
说明文当以说明为主,但也不完全排斥其他表达方式,关键在于处理好主从关系,即说明文中的内容与形式都应为说明目的服务。这是说明文表现手法的灵魂。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对花草的说明,其间描写、议论互相交融,有机结合。如写藤萝一处,先用描写再用议论,把藤萝开花时的赏心悦目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出来。
所以,说明事物(或事理)不必拘于某种单一的形式,而应从目的与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各种手段和形式来为目标(即事物或事理的说明)服务。这样既能把握中心,丰富内容,又可放开手脚,左右逢源。而阅读理解这类说明文时,也须既牢牢把握说明内容的实质与要点,又切实领会说明各部分间的关系与组合。
6.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一般说来,说明文含有记叙的成分,记叙文里也有说明成分,但只要真正懂得两种文体的性质和特点,仔细从写作意图、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表达方式三方面辨析,差异是容易区别的。
区别角度 说明文 记叙文
写作意图 说明事物或事理,使人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得到较清晰的了解。【以知授人】 通过写景、状物、写人、叙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教育人的目的。【以情感人】
主要内容 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特征,以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 以写人、叙事、写景为主要内容。
表达方式 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与抒情。说明文中的记叙,一般只用概述的方法,叙述是为说明服务,因而不能运用艺术想象和夸张,叙述重点必须与说明要点一致。说明文中的描写只是以达到将具体情形解说清楚为限,绝不作过细的描写。 主要采用记叙与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抒情与议论。记叙文中的描写,讲究“形似”与“神似”。
1.议论文:
是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议论文是一种阐述观点、分析文体、论证道理的文章,目的是为了讲清某个道理,收到以理服人的效果。
2.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是作者表明的主张或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论点必须正确、鲜明。
论据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要确凿、典型。
论证是指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议论文的三要素缺一不可,论点是论据的基础,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论证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组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样证明”的。
3.议论文分类:
4.议论文中其他表达方式的运用:
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但有时也需要记叙和说明等。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不同。第一,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从属于议论的需要,它是对议论对象的交代或议论时的举例,是为议论服务的。比如《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为了阐明作者反对封建势力的观点,采用了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其中关于“义妖传”“蟹和尚”的故事是记叙,雷峰塔成了“镇压的塔”是议论;法海被玉皇大帝拿办时的逃跑是记叙,针对法海变成“蟹和尚”又进行了议论。文章边叙边议,记叙为议论服务,议论以记叙为基础,重“理”不重“情”。而记叙文中的记叙其目的在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字里行间重“情”不重“理”。第二,议议论文中的记叙重线索、重轮廓,写人叙事大刀阔斧,不事雕琢,力求简洁和概括,以把事实记清楚为限。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举约翰 古登贝尔克、罗兰 布歇内尔的事例时记叙得极其概括,只要能说明论点就够了。而记叙文中的记叙重场面、重细节,记人叙事浓墨重彩,刻画入微。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峡》——郦道元——北魏
B.《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
C.《名人传》——罗曼·罗兰——法国
D.《藤野先生》——鲁迅——小说
【参考答案】 D
【解析】A注意相关表述的文学特征,《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而《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而非小说。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英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作,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诵。他的名著诗作还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B.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代表作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是郭沫若对蒲松龄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C.《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小说集。
D.《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其代表作有《羊脂球》《悲惨世界》等,他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参考答案】 B
【解析】A项为俄国作家普希金,C项《朝花夕拾》是散文集,D项《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作品。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从表达方式看,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B.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受的文学样式,它还有“美文”“小品文”“随笔”之称。
C.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D.戏剧通过矛盾冲突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往往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基本文体概念的理解与记忆。小说是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请将下面的抒情性语言改写成一段说明性语言。
莲,你孕育在遥远的中国大地,承载着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给祖国大地增添了清丽柔和的色调。艳丽的西湖红莲,诱人的点额妆,独到的红碗莲,繁茂的大洒锦……品种纷繁多变,不一而足。你不仅有娇嫩雅致的花朵,有沁人心脾的清香,使爱你的人赏心悦目,而且你的果实和茎都是食物中的佳品,让人赞不绝口。从古至今,你的形象就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出现在许多雕刻和绘画作品中,你出淤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是高洁的象征,你香远益清,为人们所爱。
【参考答案】①莲生长在中国大地,承载着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
②它分为西湖红莲、点额妆、红碗莲、大洒锦等种类。
③它的果实和茎都是食物材料。
④它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建筑物上和雕刻、绘画作品中,是高洁的象征。
【解析】从“莲”的历史、类别、功用、象征意义等四个角度进行说明,简明、准确。注意摆脱抒情性的语言,将其转化为不带任何情感因素的解释语言,客观科学准确。
2014年10月31日是首届“世界城市日”。首届“世界城市日”标志图案也在当日在沪发布。请写一段说明性文字,简要介绍这一图案。要求说明顺序合理,文字简洁、流畅,不超过100字。不得出现英文。
【参考答案】这一标志图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左边是英文的“世界城市日”和日期,右边是三栋建筑,建筑前是一个三口之家。下部分是英、汉两种文字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写一段说明性文字”,然后要求“说明顺序合理”,“不超过100字”,于是可按图案的方位顺序介绍。至于“不得出现英文”这个要求,实际是在考查英译汉的能力。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种。
B.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功述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不用韵的,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C.《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我们初中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都选自这部作品集。
D.戏剧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威尼斯商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一部喜剧,居中塑造了一个唯利是图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
【参考答案】B
【解析】“铭”是用韵的。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社戏》一文记叙了鲁迅和他儿时的伙伴阿发、双喜等一起钓虾、看戏、偷罗汉豆等有趣的故事。
B.《骆驼祥子》刻画了各色人物形象,如老实健壮的祥子,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而有些心理扭曲的小福子,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虎妞等。
C.《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D.“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此句中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此句中的“花朝节”指农历二月十二日。
【参考答案】D
【解析】A项《社戏》是小说,因此并非记叙了“鲁迅”的故事,B项“大胆泼辣而有些心理扭曲”的是“虎妞”,C项《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三国演义》。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芦花荡》是一篇小说,选自《孙犁文集》,写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B.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运用了细节描写,文中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其中着力描写的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集中表现了真挚的父爱深情
C.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D.《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他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环境背景的理解,《芦花荡》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4.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要求:①至少答出两个特点;②语言准确、简明、连贯;③不少于40字。
【参考答案】示例:汉字演变具有象形程度逐步减弱、字形由繁到简的特点。从“鱼”“马”等字看,小篆及之前的汉字与图画相关,象形性强,笔画繁复;之后象形程度减弱,字形逐步简化。
【解析】探究能力的考查范围有扩大,方式有创新。根据《汉字字形演变表》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立意在走进汉字历史,了解民族文化,也映射当前的文字繁简之争,其结论指向不言而喻。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也含有探究意味,给了材料,请下结论。《汉字字形演变表》来自必修教材“梳理探究”。注意要求至少写两个特点,横向看不难看出从甲骨文到楷书字形由繁到简,越来越简单好写,再具体的看每一个字,会发现小篆及之前的字跟图画有关,象形强,笔画也多,也就是说从甲骨文到楷书字形象形程度逐步减弱,总结出特点后,还得进一步的分析,可以举两个例子来具体说明变化,如“鱼”“马”“车”等。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杂文 糠菜团子 豆腐渣
粒 砂
①很冒昧地问一句:眼下,能称得上“匕首”“投枪”的杂文,有吗?有,但少而又寡,寥若晨星。
②如今的杂文多了些“媚”,少了些“刺”,越看越不对劲,甚至有些杂文简直成了糠菜团子豆腐渣,还没击中目标,自己先散了。
③这是一种悲哀和尴尬。眼下,卓尔不群的杂文家及其让人眼前一亮的杂文,如凤毛麟角。而多的是吞吞吐吐、拐弯抹角、个人叹唱的所谓杂文,多的是无病呻吟、不痛不痒、隔靴搔痒的所谓杂文,多的是人云亦云、四平八稳、游离时代的所谓杂文。一向被称为“匕首”“投枪”的杂文,如今怎么啦?咋成了“银样镴枪头”?成了糠菜团子豆腐渣?
④我们寻觅那种诛伐邪恶、匡正时弊的杂文;我们呼唤那种淋漓尽致、桀骜锋利的杂文;我们渴望那种有思想深度、有幽默趣味的富于逻辑力量、思想锋芒和阅读美感的杂文。在乌鸦聒噪杂音频起的年月,我们悉心聆听君子坦荡荡般雷鸣闪电的药石之言,那种怒目金刚的逆耳之言!哪怕那声音是微弱的,我们都会认真地辨析和聆听!
⑤是的,杂文的确是有“诸多不便”,也确实难写。正如有人所言:“杂文是个奇特品种。太黑暗或太光明的时代都没有她用‘文’之地。天下太无道,不准庶民非议,庶民不敢公开非议;天下太有道,放手让庶民非议,庶民则无可非议。”同时,杂文还有别种尴尬,那就是“别人做得,我却写不得”!但,那就妥协了吗?这绝非杂文及杂文家的个性!什么是杂文?杂文就是良药、银针、解剖刀,就是黄钟大吕暮鼓晨钟。它于微末中见大义,于褒贬中知趋避,能警策人心,使人清醒,更能明是非正风气知兴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杂文作为文学的社会认识价值,应与杂文家“唤起民众”的启蒙责任感相称。这就要求杂文家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侠骨柔肠赤子之心。鲁迅先生受到世人敬仰,不正是如此吗?
⑥作这样的判断,并非一味否定目前的杂文地位或状况。而是说,目前的杂文不尽如人意之处太多太多。若问什么是优秀的杂文,何谓卓绝的杂文家?你读读鲁迅横眉冷对的嬉笑怒骂,晚年巴金剖心自省的忏悔真话,你读读邓拓、吴晗、廖沫沙,便会从中找到答案!
(1)眼下,能称得上“匕首”“投枪”的杂文,寥若晨星。在作者看来,当下“杂文”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①多了些“媚”,少了些“刺”,缺少批判性;②多转弯抹角,少一针见血,缺少针对性;③多人云亦云,少卓尔不群,缺少思想性;④多隔靴搔痒,少怒目金刚,缺少战斗性。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理清文章思路,找准选项对应的区域,依次筛选,不可遗漏答题要点。该题的答案集中在文本的第二三段,第二段提到现在的杂文多了些“媚”,少了些“刺”;第三段可以归纳出三点,一多拐弯抹角,少一针见血,缺少针对性,二多人云亦云,少卓尔不群,缺少思想性,三多隔靴搔痒,少怒目金刚,缺少战斗性。
(2)阅读第⑤自然段,分析“太黑暗或太光明的时代都没有她用‘文’之地”的原因。 (6分)
【参考答案】①太黑暗的时代,将不准杂文作者非议政治,杂文作者不敢公开非议;②太光明的时代,要让杂文作者非议政治时,但也没有值得非议的内容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该题的答案就在课文第五段,划线句后面的语句即对“太黑暗或太光明的时代都没有她用‘文’之地”的解释。
(3)从文章来看,杂文家应该具备怎样的个性? (6分)
【参考答案】①有不与现实相妥协的独立个性;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或“唤起民众”的启蒙责任感;③具有侠骨柔肠、赤子之心。
【解析】文本第五段提出了作者对杂文家的期望,原文“但,那就妥协了吗?这绝非杂文及杂文家的个性”表明杂文家应该有不向现实妥协的独立个性,原文“这就要求杂文家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侠骨柔肠赤子之心”表明杂文家应该兼具这两种优秀品质。该题的后两点答案,考生一般可以直接找到,但可能会忽略第一点,因而,解答问题时要仔细,不可遗漏要点。
1.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2.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不管哪一种类型的说明,都要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阅读说明文要注意说明的顺序,这是文章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明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文章都使用了相适应的说明方法。
3.议论文是通过证明或反驳,表明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阅读议论文要理解议论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论点,如(谈骨气)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要认真研究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关系,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
1.请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A.《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是台湾作家林海音。
B.《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短篇小说,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普普通通却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的教师形象。
C.《童年》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父的影响下,逐渐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代表作有《自由颂》。
【参考答案】C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他与他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交往的几件事,流露出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B.茨威格是法国作家,他写的《列夫·托尔斯泰》深受读者的好评。
C.《喂—出来》的作者是日本作家星新一,这是一篇科幻小说。星新一也被尊称为“日本微型小说之父”。
D.郭沫若的散文诗《雷电颂》选自他的历史名作《棠棣之花》。
【参考答案】C(A项文中回忆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B项奥地利著名作家,D项选自《屈原》)
3.下列对文体、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B.傅雷是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C.议论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立论文
【参考答案】D
4.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杂文这一体裁,属于散文一类,古已有之,历代文学大家的名篇佳构,至今仍被亿万人诵读,并从中获得启迪。至上世纪30年代,杂文这一体裁,被鲁迅等人发挥到极致,方另立门户,独以“杂文”称之,而鲁迅先生也因此受到国民的尊崇。然而,不知自何时起,杂文却变得名声不佳,被一些人称作“发牢骚”“骂文”,许多作者因文惹祸,以致令人谈“杂”色变。
杂文之所以背负如此“恶名”,大概是因其体裁使然。从古至今,可以归于杂文名下的文章,或是委婉含蓄地讽喻劝诫,或是慷慨激昂地指斥弊端,总之皆具有批评或批判性。而幽默讽刺、嬉笑怒骂,又是许多优秀杂文所具有的特点。若仅是涉及人生世态,或陈腐观念,人们倒是可以读后付之一笑;若是针砭时弊,抑或矛头明显有所指,就会有人为之动怒,为之生恨。这些动怒生恨者,有的找作者的麻烦,赠他一双可以磨练脚掌的小鞋,或赐他一条冷板凳,让他一直坐到光荣退休;有的则会立规设禁,令“匕首投枪”统统入库,读者能看到的,也就只剩下浮皮挠痒的“老头乐”。
其实,从古至今,杂文虽为某些人所不喜,但却一直是颇受大众欢迎的文学样式。其原因有二:
若论“文艺为人民服务”,杂文这一体裁堪称最为直接。它虽不像小说那样,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也不像音乐、绘画等艺术,带给人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但它可以对种种社会弊端、种种阻碍社会进步的陈腐观念、黑暗势力,给予深刻的揭示和有力的批判。优秀的杂文家,无不时时关心民瘼、倾听民声,具有满腔“为人民鼓咙胡”的热忱,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管对于杂文家个体而言,他的声音是微弱的,但作为一个群体,则如同由千百人共同上演的多声部大合唱,具有振聋发聩的效果。而诸多杂文汇集起来,则可以对种种社会痼疾起到聚焦的作用,令人警醒,促人反思,同时可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不同时期的杂文汇集起来,则可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反映出社会的变革。杂文不仅直接为人民服务,而且可以有助于执政者了解民情民意,为制定或修正某项政策提供种种参考,其功用不可小视。
若论“传递正能量”,杂文更是当之无愧的文学体裁之一。人们通常认为,基调为讴歌一类的文艺作品才是传递正能量,才是“主旋律”,而杂文则着力于批判假恶丑,是在向读者传递“负能量”。其实,歌颂与批判的作品之根本区别是,前者是以通过讴歌颂扬人与事,引导人们应该这么做,后者是揭露批判错误的事物或丑恶现象,警示人们不应该这么做。简而言之,前者在发挥“榜样的力量”,后者在发挥批判的功能。批判不是与歌颂唱对台戏,而是对歌颂所缺乏的功能,起到补充的作用。批评如镜子,能使人照见自己脸上的污点而思洗涤。杂文正是这样的一面镜子,它可以助人识美丑,知善恶,使良知未泯者积极疗病祛疾。有思想、有识见的杂文佳作,可以启迪读者,开启民智,帮助人们提高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对于真假美丑善恶的识别能力。这,难道不是传递正能量?
《 人民日报 》( 2015年02月09日 24 版)
(1)这篇文章认为杂文与散文是什么关系?“谈‘杂’色变”,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分)
(2)文章中“赐他一条冷板発”,“令‘匕首投枪’统统入库……”这些话用的都是比喻的修辞方法。其中“令‘匕首投枪’统统入库”指的是什么?(2分)
(3)“其实,从古至今,杂文虽为某些人所不喜,却一直是颇受大众欢迎的文学样式。”对这这句话中“某些人”与“大众”的含义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某些人”指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大众”指普通的老百姓。
B.“某些人”指当官的,“大众”指文化程度较低的人。
C.“某些人”指有一定权势而又行为不端的人,“大众”指人民群众。
D.“某些人”指贪官污吏,“大众”指少部分有文化的群众。
(4)请用最简练的话写出“杂文颇受大众欢迎”的两个原因。(2分)
(5)读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具有鲜明杂文语言色彩的一句是( )(2分)
A.牛:我像一个不多言不多语的老好人,始终埋头苦干,任劳任怨。
B.羊:我们是温顺、友好的代名词,也有人评价我们不思反抗
C.鸡:能随得主人一起升天,我们的经验是高声汇报“个个大”。
D.鼠:我们特有的外形和习性,导致了和鼠相关的成语多为贬义。
【参考答案】(1)杂文属于教文。(或散文包含杂文。)
害怕“因文惹祸”。
(2)不准写杂文
(3)C
(4)最直接地为人民服务。传递正能量。
(5)C
概 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光未然《黄河颂》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记叙文
时间——那年冬天
地点——南京车站
人物——父亲、“我”
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
经过——父亲到车站为“我”送别,给“我”买橘子
结果——“我”怀念父亲
考点2 说明文
说明文特点
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
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
考点3 议论
三 、例题精析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例题5
四 、课堂运用
基础
拔高
五 、课堂小结
六 、课后作业
基础
拔高
七 、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