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第8讲 学会人物描写——《秋天的怀念》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第8讲 学会人物描写——《秋天的怀念》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3 07:3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会人物描写——《秋天的怀念》
适用学科 语文 适用年级 初一
适用区域 部编版 课时时长(分钟) 2课时
知识点 细节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景物描写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2.把握人物描写对文章主题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 注意常见的几种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及具体使用情况
教学难点 注意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
我一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明白我们会牵挂你,不明白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听,只明白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明白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这段文字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有关庙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一个人强烈的想念之情,这个人便是他的母亲。学习了史铁生回忆母亲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会对这种情感有更深的体会。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21岁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主要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
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合欢树》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1.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双腿瘫痪后的“我”暴怒无常,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
2.第二部分(3-6自然段):“我”答应母亲到北海去看菊花,但悄悄出去的母亲却带着牵挂永远离开了“我们”兄妹。
主旨:文章通过写“我”在瘫痪后与母亲之间的几件小事,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与关爱,说明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表达了人世间的母子亲情,也对生命与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
1.动作描写
原文: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分析:
“悄悄”:让我尽情发泄心中苦痛,期待我恢复平静与理智
“偷偷”:母亲不放心我,怕我做傻事,体现母亲的慈爱与细心
“眼睛红红的”:强忍内心悲伤,无私的关爱儿子。
2.神态描写
原文: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分析:
眼圈红红地说明母亲偷偷地哭过了,体会到了母亲强忍内心痛苦故作平静的样子。
3.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原文: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分析:
“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
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推动生活下去的勇气。
原文: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分析:通过景物描写,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
阅读方法解密:
景物描描写作用分析法。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是阅读题中比较重要的考点。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用景物描写体现时间或情节的变化;
④作为记叙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⑤烘托人物的形象;
⑥暗示文章的中心;
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此类题的般答题模式为:本段文字描写了……,渲染了(衬托了、交代了、表现了)……。本段的景物描写起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原文: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分析:本题运用景物描写作用分析法。对菊花的描写,表现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热烈、深沉的氛围,赞扬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也突出了“我”从痛苦、绝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散文中的环境描写多指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作者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写这些景物,以此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它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一定的区别。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二是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可以从思想内容与结构思路上考虑。
从思想内容分析:
(1)抒发感情。景与情常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承的,正所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这是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诗歌、散文中尤为常见。比如《春夜喜雨》,诗人精微描摹润物的春雨悄悄降临的景,以抒发诗人闻到春天气息的喜悦之情。类似的古典诗词是很多的。《春》、《听潮》中对春天、大海的赞美之情也是借助景物描写进行的。
(2)渲染气氛。这一点在小说、戏剧中很常见。《生命的意义》一文用“冷冷清清”、“阴森森”的景渲染了刚刚遭受白匪屠杀、严重破坏的肃杀气氛;用“苍翠的小树”、“挺拔的青松”、“如茵的嫩草”又渲染了战胜白匪后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气氛。《孔乙己》一文结尾部分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添了一种悲凉阴冷的气氛。
(3)衬托人物。这一点还可细分为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人物性格特征等等。也经常出现在小说、戏剧中,写人的记叙文中也有。《七根火柴》的开头写的是艰苦、阴森、荒凉的景色,烘托了卢进勇苦恼、着急和盼火的内心活动。《社戏》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表现了孩子们去看社戏的欢快而迫切的心情。《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出游之前有一段轻快明丽的景色,烘托了菲利普一家人欢快的心情;而见到落魄的于勒后,景色变得阴郁浓重,这就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驿路梨花》一文三次写梨树林和梨花,以物喻人,人与花交相辉映,衬托出梨花姑娘的美好心灵,表现了梨花姐妹助人为乐的思想品质。
(4)突出主题。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末尾。《七根火柴》一文最后的夜景,烘托了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突出了中心。《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人力车夫与自然的关系,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
(5)交代背景。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故乡》一文开头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萧条荒寂的现实冬景图,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是闰士活动的典型环境。《小橘灯》一文写了“天色越发阴沉了”、“窗外浓雾里迷蒙的山景”、“黑暗潮湿的山路”等,既是写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当时重庆的政治气候同这天气一样阴沉黑暗。
从结构思路上分析:
(1)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这种作用一般也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果树园》开头集中笔墨写果园明丽宜人的晨景,为全文定下欢乐的感情基调;而《故乡》开头的描写,定下的基调则是灰黯的。
(2)起线索过渡作用。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段落衔接处。《听潮》就是以潮涨潮落的景色变化为线索的。《海燕》一文,可以抓住海面三次不同景色的描写,将文章分成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就要到来三部分,这儿的景象,就能起到过渡作用。
(3)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景物描写一般穿插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小说、戏剧中较常见。《碑》一文中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就将故事不断推向高潮。
知识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梅兰竹菊
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四季,中国文人以其为“四君子”,表现了他们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中国文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一片真情,从而使花木草石脱离或拓展了原有的意义,而成为文人对人格的象征和隐喻。
“四君子”之一的梅花,较耐寒,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忍不拔的人格象征。
人们画兰花,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竹,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卑不亢,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秋天的怀念(节选)
①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②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③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第①段画线句,“我”的回答为何让母亲喜出望外?
【参考答案】①“我”同意去“看花”,说明“我”消沉的情绪有所好转。
②让“我”能够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是母亲的心愿,这一愿望终于要实现了,所以母亲兴。(或“我”同意去看花点燃了母亲心的希望火花,看到了儿子坚强活下去的希望)
【解析】“母亲喜出望外”是高兴,母亲的高兴来自于儿子,理解句子的意思不要离开句子所在的段,本着句不离段的原则。
(2)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参照示例,结合语境,赏析下面两个句子的加点字。
示例: 母亲进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赏析:“挡”这个动作体现母亲怕儿子看到落叶凋零萧条景象会让我触景生情,产生痛苦,更失去生活的信心,体现母亲爱我,细地照顾我,希望我好好地活下去。
①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②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正开得烂漫。
【参考答案】①“悄悄”说明母亲怕自己的情绪或者言语刺激到“我”,变得比“我”还敏感、沉重。她知道“我”因病而烦躁,因此小心翼翼,细致入微照顾“我”,体现母亲心疼“我”,很爱“我”。
②“泼泼洒洒”、“烂漫”这两个词写出菊花开得旺盛,说明我在看花感受生活的美好,走出了阴影,要坚强地活下去,就像菊花一样傲霜斗寒,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也是用菊花的美丽衬托“我”对母亲的怀念。
【解析】本题考查散文的语言特色,语言(可以包括修辞、表现手法、词语等方面)+抒发的情感。本题就是运用叠词如“悄悄”“泼泼洒洒”,增强了表现力。
(3)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写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参考答案】写出“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意思即可,如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重新扬起生活的希望,坚强的活下去——这是母亲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心愿。
【解析】此题是揣摩母亲这句话的含义。母亲最放不下的是两个孩子,特别是有病的儿子,希望他们在一起好好活着。
(4)对《秋天的怀念》这个题目的理解,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秋天是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有意境。
B.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更易引发怀念之情。
C.“我”是在秋天懂得了母爱,同时收获了生存的勇气。
D.秋天萧条景象衬托“我”遭遇不幸后的绝望心情,反映“我”的人生一直是“秋天”。
【参考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题目的含义。明显D项有误,应是在秋天母亲去世,也表明作者经过人生的秋天,成长起来,懂得面对生活的困境。
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小题。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②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⑤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说说作者在文章题目中加上“秋天”二字的原因。
【参考答案】①秋天是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
②秋天的萧条景象衬托了“我”遭遇不幸后的绝望心情。
③菊花在秋风中盛开的景象,表明“我”走出了人生低谷,开始积极面对人生。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作者从“看花”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
【参考答案】 ①身患重病的母亲,一直热切地期待陪我“看花”,表现母亲对儿子细腻的呵护和关爱,从中“我”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②母亲病逝后,“我”终于在“看花”时,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领悟到人要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谈“看花”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即可。
现代文阅读。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②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③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④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⑤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本文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请说说作者怀念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怀念母亲和无私的母爱;
对无私母爱的赞美,不能回报母亲的悔恨,愿意奋发自强的生活信念
【解析】了解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说出作者怀念的对象和表达的情感。
(2)本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几件事情?请归纳后简要作答。
【参考答案】“我”双腿瘫痪后,母亲为我流泪心疼并激励我鼓起生活的勇气。
母亲重病缠身,肝病疼得她睡不着觉的情况下,坚持要推“我”去北海公园看菊花。
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里还挂念着“我”和未成年的妹妹。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文章⑥段中划线句是什么描写?请联系全文说说它的作用。
【参考答案】景物描写;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衬托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情形。
【解析】了解环境描写及常见几种作用,这里是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衬托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转向坚强过程的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①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
②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③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简单的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爽朗的笑声……
④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⑤不管窗外天空漆黑,只要他抬起眼睛,整个房间就马上亮起来,他的眼光仿佛会看透你的心灵,你在他面前想撒谎也不可能。不管院子里暴雨如注,只要他一开口,你就觉得他的每个字都很清楚地进到你的心底。他从不教训人,他鼓励你,安慰你,慢慢地使你的眼睛睁大,牵着你的手徐徐朝前走去,倘使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
⑥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还是那么安静,那么恳切,那么热心,那么慈祥。他坐在椅子上,好像从他身上散出来一股一股的热气。我觉得屋子里越来越温暖了。
(节选自巴金《秋夜》)
(1)理解“倘使有绊脚石,他会替你踢开。”一句中“绊脚石”的含义。
【参考答案】指麻烦事。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理解能力,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就是琐事、麻烦事。
(2)试分析,语段中⑤的人物描写,表现出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敏锐的眼力。对同志对朋友给以温暖,循循善诱。是你前进路上的引路人。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把握关键性词语。
(3)归纳语段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高度概括并颂扬了鲁迅先生的精神品格。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仔细揣摩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情感。即得出高度概括并颂扬了鲁迅先生的精神品格。
(4)判断下列语句,找出不是人物描写的一句( )
A.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
B.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简单的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爽朗的笑声……
C.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D.他坐在椅子上,好像从他身上散出来一股一股的热气。
【参考答案】A
【解析】A项是一记叙句子,不是描写。
1.下列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心理描写)
B. 程老师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头发剪得短短的,眉毛粗粗黑黑的。(外貌描写)
C. 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语言描写)
D. 京京心里痒痒的,忍不住又折回去,趴在教室的窗户外面听。(动作描写)
【参考答案】A
【解析】这里考查学生对人物刻画方法的分析。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明确每一种方法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这里A运用的描写方法是语言描写。所以选A。
2.指出下列各句的人物描写方法。
A.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开怀的坎肩。(  )
B.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  )
C.“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
D.他那张半醉的脸上露出这样的神气:“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  )
【参考答案】A肖像 动作B肖像 动作C语言D神态
【解析】A项先写人物追赶的动作,后写人物的衣着(肖像);B项先些人物衣着(肖像),后写人物手及脚的动作;C项是警官奥楚蔑洛夫装腔作势的语言;D项写的是人物的醉态。
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第一段的“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中的“无常”是什么意思?语段中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是什么?
【参考答案】变化不定 突然 猛然
【解析】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2)“我”答应去看花,为什么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这说明什么?
【参考答案】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终于有了兴趣 伟大、无私的母爱
【解析】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3)文中母亲说的“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战胜病魔 战胜困难,坚强地活
【解析】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这里母亲指战胜病魔;而我指战胜困难,坚强地活。
(4)最后一段,写“我”和妹妹秋天一起看菊花时,着意写了各色花给人的感受,这能使人联想到什么?
【参考答案】母爱的崇高圣洁/生活的美好/坚强、顽强
【解析】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作用通常有:推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故事背景等作用,学生能根据具体环境来进行分析。这里菊花描写属于景物描写,突出母爱的圣洁伟大,象征生活的美好。
4.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小扇轻摇的时光
放暑假了,母亲一直盼望我回乡下住几天。她知道我打小就喜欢吃些瓜呀果的,所以每年都少不了要在地里种一些。待我放暑假的时候,那些瓜呀果的正当时,一个个在地里静静地躺着,十分诱人,专等我回家来吃。
天气炎热,我赖在空调间里怕出来,回家的行程一拖再拖。眼看着假期已过一半了,我还没有回家的意思。母亲沉不住气了,打来电话说:“你再不回来,那些瓜果都要熟得烂掉了。”
再没有赖下去的理由了。于是带着儿子,顶着烈日,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村庄。
村里的人是看着我长大的,看见我,亲切得如同自家的孩子,远远地就递过话来:“梅,又回来看妈了 ”我笑着答应。就听到他们在背后说:“这孩子真孝顺,一点不忘本.”我心里涌满羞愧。我其实什么也没做啊,只是偶尔把自己送回来给想念我的母亲看看,就被村里人夸成孝顺了。
母亲知道我回来,早早地把瓜摘下来,放在井里面冰着——那可是我最喜欢吃的梨瓜和香瓜。母亲又把家里唯一的一台大电扇搬到我儿子身边,给他吹风。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母亲兴奋地说:“地里面结得多着呢,你多呆些日子,保证你天天有瓜吃。”
我笑笑,有些口是心非地说:“好。”
儿子却在一旁大叫起来:“不行不行。外婆,你家太热了!”
母亲诧异地问:“有大电扇吹着还热 ”
儿子不屑了,说:“大电扇算什么 我家有空调。你看你家连卫生间还没有呢。”
我立即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儿子,对母亲笑笑:“妈,别听他的,有电扇吹着,不热的。”
母亲没再说什么,走进厨房,去给我们忙好吃的了。
晚饭后,母亲把那台大电扇搬到我屋里,有些内疚地说:“让你们热着了,明天你就带孩子回去吧,别让孩子在这里热坏了。”
我笑笑,执意要坐在外面纳凉。母亲先是一愣,继而脸上写满笑意。她忙不迭地搬了躺椅到外面。我仰面躺下,望着天空,手上拿一把母亲递过来的蒲扇,慢慢摇着。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里静静地开放。月亮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满寂静的小院。恍惚间,月下有个小女孩儿,手拿小扇儿,追扑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母亲在一旁开心地说着话,唠唠叨叨的,都是些让她怀恋的旧时光。母亲在那些旧时光里沉醉。
月色如水,我放松的心似水中的一根柔柔的水草,迷迷糊糊地就睡过去了。母亲的话突然喃喃地在耳边响起:“冬英你还记得不 就是那个跟男人打赌,一顿能吃二十个包子的冬英。”
“记得,长得粗眉大眼的,干起活儿来,大男人也赶不上她。”
“她死了。”母亲语调忧伤地说,“早上还好好的,还吃两大碗粥呢。准备去地里锄草的,还没走到地里呢,突然倒下,就没气了。”
“人啊!”母亲叹一声。
“人啊!”我也叹一声。心里面突然警醒:这样小扇轻摇,与母亲相守的时光,一生中能有几回呢 暗地里打算好了:明天,是决计不回去的了,我要在这儿多住几天,好好把握这小扇轻摇的时光。
(1)说说选文标题“小扇轻摇的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光
【参考答案】一是指充满天真快乐的童年时光,一是指与母亲相守的美好时光。
【解析】透过文章内容认识文章的主题,“小扇轻摇的时光”珍惜童年,珍惜母爱。
(2)加波浪线句子是用什么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你说说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
【参考答案】神态描写,母亲对“我”执意到外面纳凉去主动陪伴她的举动感到意外和欣喜。
【解析】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此处应理解母亲对我的回答感到意外,继而又充满喜悦。
(3)选文中加横线部分是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景物(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我”轻松闲适的心情。(第二问,答出“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意思的,也可得满分。)
【解析】判断环境描写及常见五种作用,其中常见的有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一种气氛等作用。
(4)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
【参考答案】“贪婪”“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吃瓜时的情态以及对家乡挂果的喜爱;“心满意足”突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解析】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有利于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5)选文中叙写冬英这一人物的内容能否删去 为什么
【参考答案】示例一:不能删去;正是这一人物是“我”转变了第二天就回程的想法,引发了“我”对人生苦短的思考,提醒“我”要珍惜与母亲相守的时光。
示例二:可以删去;删去后不影响清洁的完整;冬英的故事令人伤感,冲淡了全文营造的美好温馨的氛围。
【解析】插叙情节一般有两种作用:一补充情节,使故事更加完整,人物更加丰满;二是为下文做铺垫。
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文章先描写“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瓢落”这一情景,将自己“独自坐在屋里”失落的心情展示得淋漓尽致;接着用“北海的菊花开了”一句话语,自然引出“看菊花”“忆往事”等画面,让母亲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最后详写“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通过对开得绚绚丽烂漫的菊花的描写赞扬了母亲如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
2.运用细节描写刻刻画人物。
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疼爱及母爱的无私、深沉。
3.反复手法的巧妙运用。
行文三次写到“悄悄地”,充分表现了母亲内心的痛苦、悲伤、坚强与对儿子深沉的爱;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看花”是全文的中心事件,是情节发展的线索。“好好儿活”反复出现,是母亲无尽的嘱托,又是“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与思考。
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 。
(2)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3)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4)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5)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6)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2)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3)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4)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5)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6)①“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 、乐观生活的象征。
2.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 ,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伺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②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 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的说着:“看完菊花,我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喜欢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地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根据文章,依次填入下面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①当一切恢复 ,她又悄悄地进来。
②她憔悴的脸上现出 的神色。
A.安静  恳求    B.平静  哀求 C.宁静  请求    D.沉寂  央求
(2)短文所写的主要事件是 。
(3)对“跑”与“踩”一类的词,母亲比我更敏感的原因是( )
A.对“我”“踩毛毛虫”一事的反感 B.怕伤“我”的心
C.对“那回带你去北海”一事的留恋 D.怕勾起伤心的事
(4)母亲动员“我”去看花的意图( )
A.鼓起“我”生活的勇气 B.让“我”出去散散心,解解闷
C.顺便带“我”去“仿膳” D.让“我”陪她一起去赏花
(5)对写“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这一情节的作用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我”的病情有了好转 B.“我”理解了妈妈的用心
C.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 D.在母亲的影响下“我”终于恢复生活的勇气
【参考答案】(1)D
(2)去看花
(3)B
(4)A
(5)A
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隐忍的痛,肆意的爱
⑴医院里。医生瞅了X光片半天,让母亲走两圈。
⑵母亲走得很慢,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医生问,这样瘸着多久了 我有些不高兴,一直都这样,哪是瘸呀
⑶母亲忙说,17岁时上地里干活,跨一个沟坎时闪了一下,就这样了。医生眼镜后的眼珠凸出来,就这样“走”了30年 不疼
⑷父亲说,一直都疼,前两年活重,下地拾棉花,她弯不下腰,就跪着一步一步地挪。
⑸我和弟弟都瞪直了眼睛。医生摇着头,不可能啊。腿骨脱臼了,怎么走呢 他指着片子说,你看,腿骨脱出骨巢,偏向一边,骨巢里已长满了厚厚的细胞,都长平了。现在腿是靠着臀部的肉支撑着,上面的肉都磨死了,成硬硬的结块。即使手术把骨巢刮平,要让骨头重回原位也是不可能了。
⑹一股深秋的风从窗外吹过,吹动了母亲额前那一绺枯黄的头发,母亲似乎瑟缩了一下。
⑺医生感叹道,真是奇迹!你看她全身都变形了,怎么不觉得整个身体都疼呢
⑻在我们的目光下,母亲两手扭着衣角,低头掩饰着不自在。我鼻子一酸,急忙转开脸。
⑼记忆中,家中光景很是贫窘,父亲的腿不能干重活,矮小的母亲就扛起了重担,背起沉重的喷雾器给秧苗打药,弯着腰除草,低着头做饭、缝衣……竟然搜索不到静坐的记忆。近几年,我师范毕业,弟弟下学打工,父亲的腿也渐渐康复。谁知弟弟又早早有了孩子,母亲忙前忙后,日夜都抱着孙子……
⑽回去的时候,离车站不过200米,我们却用了很长时间。父亲扶着母亲走在前面,母亲不愿被弟弟背着。她说,以后的路还长呢,都要你们背着
⑾每次出门,我们总是走在前面,嫌母亲走得慢,现在,我们的目光终于落到这个世界上离我们最近,却最少注意的那两个人身上。一直以来,我们的目光,只看向自己,灼热地投向神秘的前方,从来没有回过头看一看,始终把整个生命都投注在儿女身上的父母,他们的目光里有没有隐忍的痛、化不开的渴望
⑿深秋的阳光静静洒下来,落到因萧索的风吹得有些苍凉的母亲身上。母亲的背影一如20来年的老样子,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这一次,我却仿佛听到骨肉厮打,血肉模糊的呻吟,每一步都像尖锐的刀深深刺到我的心里,心里也是一片血肉模糊。
⒀我任凭汹涌的泪水肆意流淌在秋风中,母亲,30年来,是什么力量竟能支撑一条“掉”了的腿,挑起我们晴朗蔚蓝的天空,自如行走在天地间
⒁泪眼蒙眬中,我听到弟弟重重地说,明天我们就去省城大医院里看。真不行,我和姐就是您的双腿。
⒂不知是不是泪眼闪动的关系,我看到,母亲单薄的肩膀在颤抖着。她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像极了舞蹈着的美人鱼。那是喂养我们、给我们无穷力量的姿势,那是生命华美的律动,那是为爱在刀尖上舞蹈着的奇迹!
(1)细读全文,说说母亲的“隐忍”和“肆意”分别指什么?
(2)文中画横线处三次写到母亲“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这样写有何目的?
(3)结合文意,请分别说说画波浪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⑹段波浪线句的作用:
⑿段波浪线句的作用:
(4)联系文章语境,品味下列加点的词或全句的表达意义。
①医生眼镜后的眼珠凸出来,就这样“走”了30年 不疼
②那是喂养我们、给我们无穷力量的姿势,那是生命华美的律动,那是为爱在刀尖上舞蹈着的奇迹!
(5)结合文意,说说文章塑造了一个什么样性格的母亲形象。
【参考答案】
(1)“隐忍”指母亲17岁时上地干活,跨一个沟坎闪了一下,腿骨脱出骨巢,走路只能靠着臀部的肉支撑,这样忍痛了30年;“肆意”指母亲在我记忆中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忙前忙后,老来还日夜都抱着孙子,为了这个家,她把整个生命都投注在儿女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爱和心血,而毫无怨言。
(2)运用反复的写作手法(或采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用“抬起、落下、抬起、更深地落下、陷下去”等一系列动词,形象地描绘出母亲走路拐瘸的姿势,表达了母亲的隐忍、坚强与伟大,也传递出孩子们对母亲从没关心过的心酸与愧疚。
(3)⑹段作用:写秋风吹动母亲额上枯黄的头发,渲染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气氛,当母亲听到病情后,难以接受,暗示了母亲内心的惊异、悲痛、沉重之情。
⑿段作用:写阳光洒下来落到母亲身上,描绘出宁静、美好的环境,烘托出了母亲温顺、善良、隐忍、坚强的性格,突出了母亲高大的形象。
(4)①一个“凸“字,写出医生的吃惊与不解,从侧面表现出母亲的病重,拖的时间长。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或直抒胸臆的手法),母亲用残疾的身躯,支撑起了贫穷的家,表达了母亲对家的责任感和对儿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无限崇敬、热爱与赞美之情。
(5)①勤劳吃苦,家里全靠母亲扛起重担,背起沉重的喷雾器给秧苗打药,弯着腰除草,低着头做饭、缝衣, 弟弟有了孩子之后,母亲忙前忙后,日夜都抱着孙子,这些都体现了母亲的勤劳与吃苦精神。②坚忍顽强,母亲17岁时拐伤了腿,一直都痛,只能靠着臀部的肉支撑走路,坚持了30年。③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我们的目光只看向自己,从来没有关注过母亲,而母亲却没有怨言,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我们身上
概 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文章内容结构分析
砸玻璃
暴怒无常
“我”
摔东西
捶打腿
悄悄地进
疼爱
偷偷地听

悄悄地躲
母亲
扑过来抓
扑过来抓
怀念母亲
答应看花
“我”
扑过来抓
病情严重
母爱伟大
母亲
临终牵挂
考点2 描写技巧重点分析
考点3 景物描写作用分析
考点4 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
三 、例题精析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四 、课堂运用
基础
拔高
五 、课堂小结
六 、课后作业
基础
拔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