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第10讲 《世说新语两则》对比阅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第10讲 《世说新语两则》对比阅读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03 07:4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说新语>两则》对比阅读
适用学科 语文 适用年级 初一
适用区域 部编版 课时 2课时
知识点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目标 1.识记课文中的重点文言词汇、句式等2. 背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的理解和掌握2.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
教学难点 文言词汇及句式等的理解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这篇“微小说”。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金片,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不理会,举锄锄去,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还有一次,两人同坐一张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丢下书本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要跟他绝交,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同学们,这篇小短文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并且灌注了十分明确的价值观。在老师看来,故事是好故事,道理却未必是真理。先不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单说对待黄金与瓦石的态度,管宁真的完全正确并且伟大高尚而华歆就真的十恶不赦应当谴责吗?视黄金如瓦石,未必就有了资格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这种认识事物和对待事物的态度,从某种层面上说,反而是一种谬误。路不拾遗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对事物的价值区别对待乃一种认知能力和眼光常识。华歆最终还是服从了道德观念而扔掉了黄金,他只是敏于发现事物的区别而已。至于闻声弃读,也是一种正常的好奇心。也许我们只能说管宁的自制力比较强,而华歆的好奇心比较强而已。两种人,前者适合做学者,后者适合做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这样人物形象鲜明的作品就是出自于《世说新语》,那么我们今天来记叙学习《世说新语》中的文章。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刘义庆,字季伯,汉族,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
1.课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注释:
(1)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内集:把家人聚集在一起。
(3)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子女,这里反之小辈,包括侄子侄女。文义:文章的义理。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骤:急。
(6)何所似:像什么。
(7)欣然:高兴的样子。
(8)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9)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10)未若:不如,不及。
(11)因风:乘风。因,趁、乘。
(12)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王凝之的妻子。
(13)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3.译文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开家庭集会,跟子侄辈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谢道韫说:“不如说是柳絮随风舞动的样子。”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古今异义词
儿女 古义 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
今义 指子女
文义 古义 文章的义理
今义 文章的意思
因 古义 凭借
今义 因为
5.文言文特殊句式
省略句 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 在“寒雪日”之前省略了介词“于”,即“(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之意。
倒装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所似何”(像什么东西)。
判断句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即”表示“这就是”,“也”在这里表“是”的意思,译为“这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6.文章理解
诗词鉴赏《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 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7.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时,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
1.课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注释
(1)陈太丘:即陈寔(shí)(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长,长官。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
(2)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3)日中:正午时分。
(4)至:到。
(5)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6)乃:才。
(7)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8)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表示否定。
(9)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10)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11)引:拉,牵拉。
(12)顾:回头看。
3.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 ”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
4.古今异义词
去 古义 离开
今义 到、往
委 古义 丢下、舍弃
今义 委屈、委托
顾 古义 回头看
今义 照顾
期 古义 约定
今义 日期
5.谦辞与敬辞
同学,上图中的人物为什么会闹出笑话呢?令尊和家父的称谓又是否得当呢?这就是我们要说的谦辞与敬辞的问题。
中国是礼仪之邦,来往称呼接洽往往使用敬辞。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特别是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敬辞经常与谦辞联系在一起。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
敬辞类
令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惠 惠顾、惠存、惠赠
垂 垂问、垂询、垂爱、垂念、垂怜
赐 赐教、赐复
高 高见、高论、高寿、高就
贤 贤弟、贤侄
奉 奉还、奉送、奉劝、奉陪
贵 贵姓、贵庚
其他 久仰、赏光、大作、大驾、莅临、光临、鼎力、包涵、足下、阁下、笑纳
谦辞类
家 家父、家君、家严、家母、家慈
舍 舍弟、舍妹
小 小弟、小儿、小女、小店
愚 愚见、愚兄
拙 拙作、拙著、拙见
敝 敝人、敝姓、敝校
鄙 鄙人、鄙见
其他 寒舍、见教、见谅、斧正、寡人、奴家、小人、犬子、抛砖引玉、蓬荜生辉、高攀
6.人物形象分析
陈太丘之友 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芳 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懂得维护父亲尊严,能言善辩
7.文章蕴含的道理
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1)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2)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
(3)通过陈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解释划线的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2)撒盐空中差可拟( )
(3)俄而雪骤( )
(4)与儿女讲论文义( )
【参考答案】 (1)家庭聚会;(2)差不多可以比拟;(3)不久,一会儿;(4)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
【解析】该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难度不大,只需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识记即可。
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的“尊君”和“家君”都是敬辞,前者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后者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B.“元方入门不顾”的“顾”与成语“左顾右盼”中的“顾”意思不相同,前者是“回头看”,后者是“看”的意思。
C.“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
D.“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参考答案】 A
【解析】A项是对敬辞内容的考查,其中“尊君”是对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选项中把这两个概念弄混淆了。
《咏雪》译文中用“撤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一个更好 为什么
【参考答案】示例一:用“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而用“撒盐”喻好。
示例二:用“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解析】本题是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探究,相对简单,言之有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尊君在不 学而不思则罔 B.太丘舍去 又渐如高舍
C.下车引之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D.陈太丘与友期行 与儿女讲论文义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待君久不至,已去。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的情节。
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发展:友人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4)选文在为人处世方面说明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1)D
(2)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或“跟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3)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 高潮:元方据理驳斥友人。
(4)说明了人既要讲信用,又要懂礼貌的道理。
【解析】(1)D项“陈太丘与友期行”、“与儿女讲论文义”两个“与”都是“和”的意思。A项“尊君在不”、“学而不思则罔” 第一句中读“否”。 B项“太丘舍去”、“又渐如高舍”两个“舍”读音不同,意思不同。第一个舍为动词。 C项“下车引之”、“近塞之人,死者十九”两个“之”第一个是代词:他指元方 第二个“之”解释为:的。
(2)以直译为主,实在不能直译的才能意译。每一个词语都有与之对应,译文字字落实。注意关键字解释。
(3)起因:在开头,根据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高潮:联系原文: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概括为:元方据理驳斥友人。
(4)从两方面回答(可以联系元方的话):1、要讲信用2、又要懂礼貌的道理。言之有理即可
1.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 用原文句子填空
① 客人发怒的原因是: 。
② 客人不守信的依据是: 。
③ 表明客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句子是: 。
【参考答案】①约定 ;②丢下、舍弃;③拉;④回头看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2. 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②( )待君久不至,( )已去。
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参考答案】①太丘 友 ②家君 家君 ③君 君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补充句子的省略成分,可把句子先翻译过来,结合上下句,看缺少了什么成分,再补充上。
3.翻译下面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参考答案】(1)简直不是人啊!和人约定同行,丢下我就自己走了。
(2)友人感到惭愧,走下车拉他,元芳径直走入家门,连头也不回。
【解析】本题是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比较简单。
4.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甲文】《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钟会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少有令①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注】 ①令:美好的
(1)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节奏,停顿两处。
谢 太 傅 寒 雪 日 内 集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公欣然曰 ②差可拟
③少有令誉 ④魏文帝闻之
(3)下列各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与乙文中“魏文帝闻之”中的“之”的意思不一样。
B.乙文中“卿面何以汗”和“汗出如浆”中的“汗”字意思和用法一样。
C.甲文第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话语虽短,却涵盖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D.乙文第一句“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交代了魏文帝想召见他们的原因。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
(5)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言语门》,本门所记的是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为了各种目的而说的佳句名言,多是一两句话,却说得很得体、巧妙。从甲文作者“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一补充交代中看出 的言语更巧妙。乙文 的言语显得更加聪明、机警。
【参考答案】(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① 的样子②相比③年少④听说
(3)B
(4)①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飘起。 ②魏文帝告诉他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
(5)兄女(谢道韫) 钟会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然后断句。注意要求“停顿两处”。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拟”指相比。“闻”听说,常考。
(3)试题分析:乙文中“卿面何以汗”的汗是:使动用法 使……是汗。 “汗出如浆”中的“汗”字意思是:出汗。
(4)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中“未若”“因”的意思。2句中“语”的意思。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主要人物的认识和理解。根据描写分析即可。
1.对于《世说新语》的两则文章,首先要求要背诵文章。
2.注意文章中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识记,尤其是文言实词,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谦辞与敬辞等。
3.对于文章人物形象的分析是重点,要注意结合人物语言、动作、侧面描写等内容进行分析。
4.探究类题目也是常考的题型,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分析即可。
1.默写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曰:“ 。”兄女曰:“ 。”(《世说新语·咏雪》)
【参考答案】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家庭聚会) B. 撒盐空中差可拟 (拟:相比)
C.太丘舍去 (去:离开) D. 与人期行 (期:期待)
(2)下列加点的虚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公大兄无奕女(即:就是)
B.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之:助词,的)
C. 去后乃至(乃:才)
D.则是无礼(则,就)
(3)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一部小说集。
B.《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
C.《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友人”是一个不守信用、没有礼貌的人,他身上没有任何优点。
D.《陈太丘与友期》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说明了“礼”和“信”的重要。
(4)翻译下列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而不顾。
【参考答案】(1)D (2)B (3)C
(4)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朋友)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面的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太丘舍去。元方入门不顾。
(1)请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含义。
俄而雪骤 俄而: 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
相委而去 委: 下车引之 引: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撒盐空中差可拟。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下面将谢道韫的诗句和谢朗的诗句进行对比,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画面美感,写出了大雪漫天的氛围。
B.“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写实,描摹出了大雪的色彩和下落之态。
C.“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诗歌意蕴,以春景喻冬景非常巧妙。
D.“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情感更饱满,表现出了诗人对大雪的喜爱。
(4)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参考答案】(1)俄而:不久,一会儿; 因:凭借; 去:离开; 引:拉
(2)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您跟我爸爸约定好正午一同出发,您中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
(3)B
(4)聪明睿智、知书明理、落落大方。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4.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②之,何所履行③?”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④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⑥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⑦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候:拜访、问候 ②称:称赞、赞许 ③履行:实践、做 ④绥:安抚⑤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谦称 ⑥法:效法 ⑦师:学习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尊君在不 不:
元方入门不顾 顾: 下车引之 引:
(2)下列各句中“之”字与“下车引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时有物外之趣。 B.驱之别院。
C.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邑八景之一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袁公两问绵里藏针,颇有学问,但元方两答精彩纷呈,请你说说元方第二答的巧妙之处。
(5)从这两则故事中,你怎样评价元方这个孩子的?
【解析】(1)期:约定 不:通“否”,表示否定 顾:回头看 引:拉,牵拉
(2)B
(3)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4)借用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5)智、聪明,头脑灵活、能言善辩;守信、明礼、为人处世得体。
5.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范元琰遇盗
范元琰,字伯珪,吴郡钱塘人也。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故,不以所长骄人。家贫,惟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菘①,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注释:①菘:白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及长好学   ②母问其故,具以实答
③尝出行 ④自是盗者大惭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
(3)文中的范元琰“待盗者”“遽退走”、“伐木为桥以度之”,你赞同不赞同范元琰的做法?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①等到,到;②缘故、原因;③曾经;④这,这样。
(2)有人涉过水沟偷盗他家的竹笋,元琰就砍下树木做成桥来使他过沟。
(3)答案示例:
赞同,因为元琰这样宽容的做法,最终感化了盗者,使得乡里不再出现偷盗行为。
不赞同,因为元琰这样做,实际上是纵容了偷盗罪
概 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咏雪》
考点2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三 、例题精析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四 、课堂运用
基础
拔高
五 、课堂小结
六 、课后作业
基础
拔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