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描写景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适用学科 语文 适用年级 初一
适用区域 部编版 课时 2课时
知识点 人物描写 多角度描写景物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2.把握文章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品味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语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注意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
刚直的头发,冷峻的目光,以笔带枪,与国民党御用文人作斗争……我们不仅欣赏先生的文笔,更欣赏先生的精神。他的小侄女曾问:“您的鼻子为何有点歪 ”先生回答:“四周都黑暗难免碰壁,所以把鼻子碰歪了。”这就是鲁迅———一位睿智而无所畏惧的革命者。有人说喜好用文字与对手进行谩骂、攻击。
其实,在那个年代,这才真正体现了文学的价值,先生影响了几代人,他是伟大的……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
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1、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它的笔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里。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多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本篇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2.写作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于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上,鲁迅难以公开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1926年《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9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了。
3.知识链接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求学。
三味,通常解释为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经、史、子书等古籍的滋味。而按寿镜吾后人的一种说法,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意为甘当老百姓,不向往山珍海味的享受,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中获得得深长的滋味。
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字镜吾,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教书认真,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
文章按空间变换为需进行记叙。本文记叙了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
(1)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2)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主旨:作者正是在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中,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鲜知识、天真幼稚而又欢乐的心理。
观点1:两部分是对比关系。把把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适合儿童心理发展,表现了儿童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观点2: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观点3: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提示:我们提倡对本文进行多元化的解读但要有合理的依据。
阅读方法解密:词语(句子)是否矛盾分析法。
这是中考阅读中常见的题型。做这种类型的题的关键是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所要表达的情感,深入了解所要揭示的主旨,通过这些来仔细分析并看清前后看似矛盾的句子或词语各自所指代的内容,所揭示的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题型的一般结果是不矛盾。答题时先要回答是否矛盾,观点不能模棱两可,必须旗帜鲜明,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原因。
原文: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提问:“似乎”“确凿”连用矛盾吗?为什么?
点拨:本题只要结合上下文重点分析“似乎”“确凿”的原因即可看出并不矛盾。
回答:不矛盾。“似乎”,不确定;“确凿”,很确定。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时间相对久远,记忆自然模糊;而百草园趣味无穷,带给“我”的快乐又是真切分明的,所以二者连用并不矛盾,只是曲折传达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
进行景物描写,必须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整体的、部分的东西展示给别人看,才能让别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1.选择合适的观察角度,按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
运用仰、俯、平;远、近、环视等,这样将景物一层层地写,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就能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
例:北风呼呼,直往袖口、领子里灌。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得沙沙的车轮滚动声。远处隐隐约约的几点灯火,像鬼火般地忽明忽暗,路旁的树黑黝黝的,仿佛阎罗殿的小鬼,怪吓人的。
2.调动多种感官多角度描写景物。
调动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会让人产生历历在目、亲临其境的感受。
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3.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景物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1)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
(2)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简评:霞 、星、月、灯,都是静景,作者化静为动,用大海滚动着的浪峰来映衬,引导读者透过大海的排排波浪去看它们“闪烁”、“滚动”的倒影,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而晚霞的色彩与光亮的变化是动态,有层次地突出它的变化,静中求动,动静相宜是作者写晚霞的妙笔。)
原文: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提问:本段的景物描写有怎样的特点?
回答:本段多角度描写景物,非常精彩。
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如:“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就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羨意。
第二,形、声、色、味俱全。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
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且“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也不必说”由商到低再到高写动物。
知识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中国古代对老师的称谓
博士:经学教师称“博士”。至唐朝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教授:原为学官自谓,宋代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后世相沿。
讲师: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
助教:古代学官名,西晋武帝成宁四年设置,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设置。唐代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都设有助教。明清两代,仅国子监有助教。
训导:明清时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
先生: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的尊称。
下面关于文学作品内容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
A.《童年的朋友》节选自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之一的《童年》,课文运用饱含深情的语言,通过对外祖母形象的细致描绘,表现了外祖母乐观、坚毅的性格,对“我”深厚的爱以及对“我”一生的影响,抒发了“我”对外祖母的热爱、感激之情。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篇小说按空间转换写“我”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进行了“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C.《柳叶儿》一文,写“我”吃柳叶儿吃得“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一方面表现出“我”对柳叶儿有特殊的感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年生活的艰辛。
D.《一面》对鲁迅作了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不避重复,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部分,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富清晰起来。
【参考答案】 B
【解析】《朝花夕拾》是散文体裁。
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标题是“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记叙的。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先生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用,描写出了先生严格而不厉害的形象,表现先生对他的学生管理中的开明思想。
C.《心声》中的“心声”含义是多样的,不仅指李京京执著地要求在公开课上朗读小说的“心声”,还包括主人公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的“心声”;主人公表达对亲人、朋友思念的“心声”;呼吁教育工作者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的“心声”。
D.《我的老师》一文,共写了刘老师五件事,这五件事没有主次详略之分,表现了刘老师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
【参考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解读能力。D.《我的老师》一文,共写了刘老师五件事,这五件事有主次详略之分,表现了对刘老师的热爱。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百草园里“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而所谓的“无限趣味”也不过是些昆虫和植物,但作者说“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参考答案】儿时的“我”心里充满童心童趣,所以看这些普通的昆虫和植物也是充满了情趣,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乐园。作者以此来寄托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眷恋和不舍。
【解析】百草园里“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是从成年人的眼光来看的,百草园里确实就是一些野草;但是正是这些野草却给小时候的“我”带来了无限的趣味,作者以此来寄托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眷恋和不舍。
(2)“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中既有“短短”又有“无限”,这样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结构上引起下文。“短短”表明泥墙根长度之短,“无限”突出了百草园趣味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趣无穷。
【解析】“短短”表明泥墙根长度之短,“无限”突出了百草园趣味之多,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趣无穷,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眷恋和不舍。
(3)请从下面两段文字中选择一段填入文中横线处(只需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填写序号A或B),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A】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B】木莲藤结的莲房似的果实,可以用井水揉搓,做成凉粉一类的东西,叫做木莲豆腐,不过容易坏肚,所以不大有人敢吃。《野菜博录》中说何首乌可以救荒,以竹刀切成片,米泔浸经宿,换水煮去苦味,大抵也只当土豆吃罢了。
【参考答案】选A,这段文字充满了童心童趣,把孩子的那种顽皮、冒险、探秘的天性都体现了出来,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这一中心相吻合。
【解析】A段文字用了拟人般的语言来写百草园的一景一物,充满了童趣;而B段文字描写的却过于直白、平淡。不能把孩子的那种顽皮、冒险、探秘的天性都体现出来。所以应该选A段文字。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下面题目。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请问以上片段中,记叙了我在三味书屋生活的哪几件事?
【参考答案】提问怪哉;读书写字;后园玩耍;师生读书;游戏画画。
【解析】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事件的能力。
(2)鲁迅先生一直高举“反封建”的大旗,有人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先生非常的痛恨,他是封建教育制度的典型代表,极大的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对此你有何看法,并结合选文叙述依据。
【参考答案】不同意。鲁迅先生痛恨的是封建教育制度,不是文中的先生,文中的先生在当时封建教育制度下,还是比较开明的,“两个不常用”、“溜到花园去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能太多、太久”、“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先生“和蔼”且“极方正,质朴,博学”、“ 我对他很恭敬”。
【解析】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3)文中师生读书一段写得对比鲜明,非常有趣。老师一个人在大声朗读,而同学们却在偷偷玩耍。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细致的描写我画画的事情?这对表现先生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同学们在课上偷偷画画是为了表现孩子们对这种枯燥的教学内容,死板的教学方法很反感;同时从侧面突出老师对知识的热爱以及他只是的渊博。
【解析】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有利于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4)请你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参考答案】这些加点的词通过神态、动作描写,准确生动描写出先生读书时候的专注认真与全身心投入的沉醉状态,让人忍俊不禁。
【解析】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词语含义,再答出词语的表达效果即可。
1.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
(1)根据选段内容给文段加一个小标题: 。
【参考答案】示例:五彩缤纷的“乐园”。
【解析】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
(2)上文景物描写准确传神,记叙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请你说说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参考答案】既写出了鸟儿的轻灵,又写出了孩子的羡慕之意。
【解析】本题考查品析句子的能力。赏析词语时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但在鉴赏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详细的描写。
(3)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第一段的写景顺序,表达最到位的是( )
A.从静景描写到动景描写。 B.从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C.从美丽的植物到可爱的动物。 D.从近的景物到远的景物。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理解文章重要句式的能力。结合文段的内容加以分析即可。
(4)选段多方面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有什么作用?除描写景物外,还写了四件趣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参考答案】既写出了百草园的乐趣所在,也反衬下文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以及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结合文段的内容概括“趣事”即可。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是与下文写“三味书屋”枯燥乏味的生活形成对比,从而揭示文章的主旨。
2.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答后面小题。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写了冬天百草园里的哪些趣事?
【参考答案】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
【解析】把事件的中心内容概括出来就行。概括内容,要抓几个关键点,什么人,什么事,有什么结果,除去过多描述,过多的细节,抓住事件的主体要素。概括要本段所描写的游戏“塑雪罗汉”“捕鸟”即可。
(2)说一说文中划横线句子有何妙处。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参考答案】一系列动作描写,准确生动的刻画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写出了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围绕在百草园中能够获得许多乐趣来分析详写捕鸟的作用即可。
(3)简单的笔墨却将冬天的百草园描绘的生机盎然,作者为什么还要在开头写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这样写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突出了冬天百草园的无限乐趣。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把握,根据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之间的转折可知,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意在突出雪后百草园的乐趣。
(4)“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往私塾的原因呢?你是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参考答案】不知道。“也许是”表猜测的语气,连用三个“也许是”表现作者告别百草园时的疑惑,猜测,无可奈何的心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猜测。表明他不知道上私塾的原因。
(5)请说说选文中“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于离开百草园的感叹及惜别之情。
【解析】考试中考的较多的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3.阅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选段中作者回忆了三味书屋生活的若干有趣画面,请仿照示例加以概括。
①请教“怪哉”的传说——不得要领
②
③大家一起读书——人声鼎沸
④
【参考答案】②到后园玩耍——悄无声息 ④课上偷偷描绣像——乐在其中
【解析】首先阅读文段,了解期中所所情节,按照示例格式拟写即可。
(2)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严厉的外表下有一颗宽容仁慈的心,因为他虽然有惩戒学生的规定和工具,但是很少使用。
【解析】根据第一段中“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一句,从文中举例说明。
(3)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用排比句列出了同学课上所读的内容,试析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②找出描写先生读书神情、动作的词语,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参考答案】①渲染课堂上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表明学生所读的都是一些杂乱、难懂、无趣的内容,含蓄地批判儿时所接受教育方式的陈腐。
②微笑、仰起、摇着、拗过去,写出了先生读书时投入的样子,表现先生迂腐可爱的一面,蕴含着作者回忆老师时的温情。
【解析】第一题从表现课堂的气氛、学生所读内容的特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几个方面概括,第二题按要求找出有关词语,说明其所表现的老师的形象特点和作者对那段生活的情感。
(4)说说选段末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一句流露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
【参考答案】失去心爱物品的痛惜,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时光逝去的伤感。
【解析】注意本段所写内容,描“绣像”是作者儿时在课堂上所喜爱的活动,据此即可理解最后一句作者对此物对那段生活所表达的情感。
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天上的星星
①大人们快活了,对我们就亲近;他们烦恼了,却要随意骂我们讨厌,似乎一切烦恼都要我们负担,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千思万想也不曾明白的。天擦黑,我们才在家捉起迷藏,他们又来烦了,大声呵斥,我们只好蹑蹑地出来,在门前树下的竹席上,躺下去,纳凉是了。
②闲得实在无聊极了。四周的房呀、墙呀、树的,本来就不新奇,现在又模糊了,看上去黝黝的似鬼影。我们伤心了,垂下了脑袋,不知道这夜该如何过去,痴呆呆的守着瞌睡虫爬上眼皮。
③“星星!”妹妹突然叫了一声。
④我们都抬起头来,原本是无聊得没事可做,随便看看罢了。但是,就在我们头顶,出现了一颗星星,小小的,却极亮极亮。我们就好奇起来,数着那是四个光角儿呢,还是五个光角儿。但就在这个时候,那星的周围又出现了几颗星星,就是那么一瞬间,几乎不容察觉,就明亮亮地出现了。呵,两颗、三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愈数愈多,再数亦不可数,一时间,漫天满空,一片闪亮。
⑤夜空再也不是荒凉的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学狗的,有操勺的,有挑担的,也有的高兴极了,提了灯笼一阵风似的跑……
⑥我们都快活起来了,一起站在树下,扬着小手。星星们似乎很得意,向我们挤弄着眉眼,鬼鬼地笑。
⑦过了一会儿,月亮从村东口的那个榆树丫子里升上来了。它总是从那儿出来,冷不丁地,常要惊飞了树上的鸟儿。先是玫瑰色的红,像是喝醉了酒,刚刚睡了起来,蹒跚地走。接着,就黄了脸,才要看那黄中的青紫颜色,它就又白了,极白极白的,夜空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乳白色。我们都不知道这月亮怎么啦,却发现那些星星怎么就少了许多,留下的也淡了许多。这使我们大吃了一惊。
⑧“这是怎么了?”妹妹慌慌地说。
⑨“月亮出来了。”我说。
⑩“月亮出来了为什么星星就少了呢?”
⑾我们面面相觑,闷闷不得其解。坐了一会儿,似乎就明白了:这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属于月亮的,它之所以由红变黄,由黄变白,一定是生气,嫌星星们不安分,在吓唬它们哩!
⑿“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妹妹说。
⒀我们都没有了话说。我们深深懂得大人的威严,又深深可怜起星星了:月亮不在的时候,它们是多么有精光灵气;月亮出现了,它们就变得这般猥琐了。
⒁我们再也不忍心看那些星星了,低了头走到门前的小溪边,要去洗洗手脸。
⒂溪水浅浅地流着,我们探手下去,才要捞起一些来,但是,我们差不多全看见了,就在那水底,有着无数的星星。
⒃“啊,它们藏在这儿了!”妹妹大声地说。
⒄我们赶忙下溪去捞,但无论如何也捞不上来,看那哗哗的水流也依然冲不走它们。我们明白了,那一定是星星不能在天上,就偷偷躲藏在这里了。我们就不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让它们静静地躲在那里好了。
⒅于是,我们都走回屋里,上床睡了。却总是睡不稳——那躲藏在水底的星星会被天上的月亮发现吗?可惜藏在水底的星星太少了,更多的还在天上闪着光亮。它们虽然很小,但天上如果没有它们,那会是多么寂寞啊!
⒆大人们又骂我们不安生睡觉了,骂过一通,就打起了鼾。我们赶忙爬起来,悄悄溜到门外,将脸盆儿、碗盘儿、碟缸儿都拿了出去,盛了水,让更多更多的星星都藏在里边吧。
(1)第②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渲染环境的单调。写出了孩子们的无聊,为下文看星星作铺垫。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抓住“不新奇”“黝黝的似鬼影”写出了环境的单调,衬托孩子“闲得实在无聊极了”的心情。
(2)第⒀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月亮不在的时候,它们是多么有精光灵气;月亮出现了,它们就变得这般猥琐了。”请你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表面上是写月亮的霸道、威严,还有星星的委屈、无奈,同时借写月亮与星星,写出了大人和小孩的关系。 “精光灵气”写出了孩子在没有束缚下的天真浪漫,充满活力;“猥琐”写出了大人们过多的管束限制了孩子的天性发展,扼杀了他们的活力。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精光灵气”“猥琐”,两个词语,两种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月亮与星星如此,大人和小孩的关系更是如此,从“深深懂得大人的威严”可以看出大人对孩子天性的限制。
(3)文章⒆段中划线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动作描写。 “爬”、“溜”、“拿”、“盛”这些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动作快速、心情急切,也写出了他们小心翼翼的情态,表现了孩子们对星星的喜爱之情和善良的本性。
【解析】解答此题,根据“爬”、“溜”、“拿”、“盛”等词语看出是动作描写,“赶忙”写出了孩子动作迅速,“悄悄”“溜”写出了孩子的小心翼翼,“藏”体现了孩子的善良和爱心。
(4)赏析下面句子。
先是玫瑰色的红,像是喝醉了酒,刚刚睡了起来,蹒跚地走。接着,就黄了脸,才要看那黄中的青紫颜色,它就又白了,极白极白的,夜空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乳白色。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眼中看到的月亮升起时色彩的变化,写出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可爱的童真童趣,与后文“它之所以由红变黄,由黄变白,一定是生气,嫌星星们不安分,在吓唬它们哩”相照应。
【解析】从“像是喝醉了酒,刚刚睡了起来,蹒跚地走”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变化过程,与后文中“它之所以由红变黄,由黄变白,一定是生气”呼应。
(5)文章以“天上的星星”为题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贯穿文章始终,起到了线索作用;烘托主旨,表现孩子们对星星的喜爱、珍惜,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对大人专制的不满;富有童趣,增添了文章的诗意美感。
【解析】文章标题的作用,全文都在写“天上的星星”,所以是文章的线索,作者站在孩子的角度写来富有童趣,通过星星和月亮的关系,揭示了孩子对大人的专制的不满。
1.行文思路清晰
百草园——过渡——三味书屋;总(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分(自然景物、传说故,地捕
鸟)等。
2.写景艺术精妙。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描写自然景物中流露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突出事物特点,如叫天子的“轻捷”等。
(3)注意写景顺序和视角,如先整体后局部等,从儿童的视角描写景物。
(4)锤炼语言,善于遣词造句,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拟人等。
1.课文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描绘景物的,我们不难看出童年时代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由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来?
【参考答案】
示例:本文的从“他”用手按住斑蝥的的脊梁,看烟雾从后窍喷出的神态到接连不断地拔起何首乌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到童年的“我”是个贪玩、淘气,活泼、天真、逗人喜爱、求知欲强的孩子。
2.“我”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塾读书,“我”是怎么想的?
【参考答案】三个“也许”,他在反复揣测,认为可能是做错了事所受的惩罚。可见他对百草园是多么的留恋。预示着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将是截然不同的一块天地。
3.“我”为何留恋百草园的生活?
【参考答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这里,“我”学到了许多知识。这是“我”从老师和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
4.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完成后面题目。
①不必说 , ,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②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④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⑤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⑥有人说,何首乌根是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请将将课文缺少部分在文中补充完整。
(2)这段景物描写,写了哪些季节的景物?请举例说明。
(3)“油蛉在这里低唱”中“这里”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4)文段中“不必说”和“单是”两方面的内容,强调的重点是什么?这样表述有什么效果?
(5)这段文字中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6)选出对本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该段运用了准确的形容词、动词描绘百草园中的静物、动物,充分体现了百草园之乐。
B.该段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所写事物的喜爱之情。
C.该段从形、声、色、味、感等几方面进行描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D.该段写了许多事物,对“我”来说,除了蜈蚣和桑椹,其它事物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参考答案】
(1)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2)春,桑葚;夏,鸣蝉;秋,覆盆子。
(3)泥墙根一带。
(4)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突出了百草园自然景物的丰富多彩,让人感到百草园无限趣味。
(5)有无限趣味。
(6)D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圣坛上的鲁迅
洪 烛
1936年,一面以“民族魂”命名的旗帜覆盖着鲁迅的遗体。在剩下的大半个世纪里,他并没有死去,反而获得了新的生命。他以影子的形式继续存活,以至人们忘却他的真身。一个完美的鲁迅,如同一尊不会生病的神。
这完全可以理解。危急关头的中国,总是需要旗帜、需要偶像的。“时势造英雄”,用在鲁迅身上颇为合适,他成了首屈一指的文化英雄。
说鲁迅是英雄,似乎一点不为过。他本人是想做战士的,眉宇之间也弥漫着硝烟的气息。而且形容鲁迅的文风,大家也习惯了以投枪、匕首之类比喻。出于时代的需要,他本身也成了一件带有仪仗性质的兵器,用来在思想领域披荆斩棘或镇妖捉鬼。
鲁迅仿佛有两个。一个是作为文学符号的,一个是作为政治符号的。他的政治色彩经常压倒他的文学色彩。然而更多的人误解了他。
作为诗人、小说家的鲁迅,恐怕不愿意自己被误解、被误读;作为唯物主义者的鲁迅,恐怕也不愿意自己被美化、被神化。可惜,鲁迅还是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神话。
其实鲁迅也是有缺点的。如果我们死劲掩盖或回避他的缺点,反而会模糊了他的真实性以及可信度。
鲁迅这个人,在任何时代,都不愿意坐在主席台上,更不能接受别人向他进贡或烧香。鲁迅很平凡,只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半途而废的医生、一个爱国者、一个思想者。朴素的鲁迅,其实比那些强加于他的华丽的外衣更有魅力。本色的鲁迅,有什么不好的呢 干吗非要镀金呢
在我读书的那个时代,中小学的语文课本里,选收鲁迅的文章是最多的。他的人被偶像化了,几乎成了文化的“高大全”。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空前的强调,尤其是毛主席说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也就给众生以“铁人”的印象。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还有个易受伤的脚踵呢,而鲁迅连脚踵都是铁打的,一点破绽都没有。鲁迅啊,一个时代的变形金刚,在烈火中永生,在花丛中永生。
鲁迅生前一直呼吁并追求人的平等,死后却被赋予了特权。只是这种特权绝不是他自己所需要的。一个影子的特权,滋养了诸多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他们把鲁迅当成公开化的遗产,当成一日三餐的饭碗,当成做生意抑或政治赌博的本钱……鲁迅被改造得刀枪不入,鲁迅又被解构得体无完肤。鲁迅的只言片语,被他们搜寻来作为舍利子,作为镇塔之宝。于是,鲁迅成了先知、导师、民族的佛陀。
这不是鲁迅的错,是时代的错。
(1)从文中看,鲁迅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神话?
(2)在作者看来,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
(3)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像鲁迅这样的文化名人?
【参考答案】
(1)①特定时代精神引领与思想交锋的需要。②作为政治符号被误读、被神化。③被实用主义者解构、利用。
(2)①鲁迅是一代文学大师、文化英雄;②鲁迅没有虚荣心,平凡、本色、朴实;③鲁迅身上也有缺点。
(3)①必须远离功利;②应该本真地宣扬作家的人格魅力;③应以平等的心态和眼光看待名人
概 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文章内容结构分析
自然景物
传说故事
百草园(乐园)
雪地捕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书屋陈设
对自然的热爱
对知识的追求
提问读书
三味书屋
后园玩耍
师生读书
描绣像
考点2 “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关系
考点3 词句是否矛盾分析
考点4 多角度景物描写
三 、例题精析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四 、课堂运用
基础
拔高
五 、课堂小结
六 、课后作业
基础
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