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课、《无衣》《将进酒》《江城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年11月底,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推出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使用者完成一系列任务。
ChatGPT本质上运用的是AIGC(AIgenerated content)技术,是直接可以输出内容的,目前以文本内容为主,这也是它和搜索引擎很大的区别。以往我们熟悉的AI基本运用的是决策式模型。以文本类的决策式AI为例,第一步往往是判断文本的内容和要求,第二步是判断自己的任务,第三步是检索相关的内容;而ChatGPT这类的生成式AI还会再多进行一步,那就是生成全新的内容,而这需要对提问者的偏好和想法等进行预测,还要能够生成合理、流畅、有意义的文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在学习和判断机制方面,决策式AI一般用的是“条件概率模型”,即一件事情发生后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这种学习机制比较像我们从课本上学习技能类、知识类内容。这类知识是有准确答案的,学习的模式就是背题记答案,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准确,极大概率不会出错,坏处就是可以生成的决策数量、输出内容是非常有限的。当没有对应的问题或者问题的表述有误时,就无法输出答案。而生成式AI往往用的是“联合概率”,即两件事情同时发生的概率,并以此将文本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内容。这种学习模式更像是人类最初学习语言的机制,靠联想和模仿,比如小时候,当汽车这个物件和汽车这个词同时出现的频率多了之后,我们就自然而然会明白汽车这个词指代汽车这个物件。因此,ChatGPT非常适合文本内容生产,它的底层逻辑就是在模仿人类的语言机制,这种模仿式学习的好处是很灵活,不死板,可以生成大量的内容,问题是很不准确,很多时候内容是模糊的,甚至会出现“不懂装懂”“牛头不对马嘴”的回答。
AIGC其实是一个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的技术,之前的各项进展也都没有出圈,停留在专业领域。而现阶段ChatGPT却引起了广泛热议,很多人认为它的出现会代替很多人类工作,导致大量失业,这可能是因为ChatGPT在“模仿人类回答”这一领域确实表现得太优秀了,ChatGPT目前扮演的实质上是一个工作效率极高的员工的角色。
(选自《ChatGPT给人文社会科学带来的机会大于冲击——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云松》)
材料二:
以ChatGPT为代表的最新一代人工智能产品自上线以来,在各国学界掀起巨大反响。通过搜索发现,进入2023年以来,已经有超过500篇学术论文与ChatGPT有关,涉及数学、医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经济学、法学、新闻学等众多学科。综观论文内容,部分学者肯定ChatGPT给科学研究带来的多重便利性,但是对ChatGPT能否颠覆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与范式,学术界还普遍持谨慎态度。
自2022年12月起,有学者利用ChatGPT修改论文,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这些学者认为,最新的语言处理模型不但可以捕捉学术文本中的概念并进行高质量的修改,还能提升学术论文的整体思路,使其变得更加清晰,可以帮助科研工作者提高研究效率。还有学者已经在日常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中使用语言处理模型,如检查代码、收集资料、撰写科研资助申请等。
相对于一些积极的观点,麻省理工学院修辞学教授爱德华·斯卡帕(Edward-Schiappa)和蒙特福特共同撰文提出,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借助ChatGPT写作的现象,斯卡帕和蒙特福特认为,学生将并非自己写的文章当作自己写的文章提交,虽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被接受,但是在学术领域,这种写作不应该被授权,因为这无法帮助教师推进学习目标,并使得评估学生成绩变得困难。此外,目前人工智能和大型语言模型技术给学生写作提供的帮助是模糊的,与教师提供的帮助相差甚远。写作和口语技能一直是学术成功的基础,如果本科阶段的学生没有在这两方面做好准备,日后也无法成为有效的沟通者。学生应该从日常学习中锻炼书写和口头交流中的核心技能,如创造性、风格、语法、逻辑能力、论据构建等。
谈到ChatGPT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人文学科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和机构应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核心价值观和技能时,特拉斯说,无需担心ChatGPT对高等教育造成的影响。教育者需要设计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的教学任务,这是ChatGPT无法代替学生完成的。现代教育还包括引导学生接触新工具,批评、审视并驾驭它们。教育者和学生必须学会如何与科技和谐共存,而不是抗拒科技的进步,故步自封。
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的声明提到,在撰写手稿、制作图片或图形元素以及收集和分析数据时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作者,必须在论文的某一部分明确披露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以及使用了何种工具。作者要对其手稿的内容负全部责任,也必须对任何违反出版道德的行为负责。金斯利表示,显然,人工智能未来将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即使当下ChatGPT作为论文作者的身份不被承认,也无法阻止研究人员在未来的研究中使用此类工具。学术界迫切需要为此制定相关指导原则,以便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ChatGPT科研无法代替人类》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ChatGPT可以学习人类的语言,和人类进行互动并完成一系列任务。
B. ChatGPT除可以完成文本类决策性AI任务外,还可以生成全新内容。
C. ChatGPT因为其全新的技术理念和逻辑,引发了社会广泛的热议。
D. ChatGPT给学界带来便利同时,也让一些人感到危机和隐忧。
2. 根据材料内容,判断ChatGPT不可能做到的一项是( )
A. 判断文本的内容和要求,判断自己的任务,检索相关的内容。
B. 对提问者的偏好和想法等进行预测,生成合理、有意义的文本。
C. 捕捉学术文本中的概念并进行修改,提升学术论文的整体思路。
D. 对比较复杂的逻辑、因果和关系做出精准的判断,准确回答问题。
3. 下列选项中不能论证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新华社推出“快笔小新”机器人3秒瞬间成稿,使编辑们有更多时间做独家、做深度,效率大大提高。
B. 《华盛顿邮报》指出AI生成文章的素材可能源自他人作品,其中牵涉到剽窃、洗稿的伦理问题。
C. 在线翻译系统借助海量计算机模拟的神经元,模仿人脑理解语言,生成翻译流畅,符合语法规范的译文。
D. 《福布斯》杂志在名为“伯蒂”的内容管理平台中内置机器学习工具,帮助记者优化标题、生成内容和推荐图片。
4. 请概括学生借助ChatGPT写作的不利影响。
5. 某班级准备就“ChatGPT科研能否代替人类”进行一场辩论赛,请你结合材料就反方的角度为一辩陈词写出两个分论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地猎狍
梁晓声
当年我是知青,在一师一团,地处最北边陲。鄂伦春族猎人常经过我们连,冬季上山,春季下山。连里的老职工、老战士,向鄂伦春族学习,成为出色猎人的不少。
北大荒的野生动物中,野雉多,狍子也多。所以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雉飞到饭锅里”的夸张说法。
狍天生就是那种反应不够灵敏的动物,故人们叫它们“傻狍子”。人如觉得别人傻,在当地会这么说:“瞧他吧,傻狍子似的。”
狍的确傻。可再傻,它见了人还能不跑吗?当然也跑。但它没跑出去多远,就会站住,还会扭头望望,仿佛在想——我跑个什么劲儿呢,那人不一定打算伤害我吧?往往就在它望着人发愣之际,猎枪响了……狍真的很傻,很少见那么傻的野生动物。
一辆汽车在公路或山路上开着,而一只狍要过路。车灯照住狍,狍就站在路中央不动了。它似乎想弄明白怎么回事,为什么那么亮的光会照住它?司机一提速,狍被撞死了。
我在北大荒当知青的六年间,每年都听说汽车撞死狍的事。不但汽车撞死过狍,而且连拖拉机也撞死过狍。当年,团里有一批“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即使挂到最高挡的5挡,又能快到哪儿去呢?但架不住傻狍子愣是站在灯光中不跑啊。
狍的样子其实一点儿都不傻,长得还很秀气。狍的耳朵比鹿长一些,眼睛比鹿的眼睛还大。公狍也生角,却不会长到鹿角那么高,也不会分出鹿角那么多的叉儿,一般只分两个叉儿。狍不会碎步跑,只会奔跃,但绝不会像鹿奔跑得那么快,也不会像鹿跃得那么远。狍虽是野生动物,但又显然太缺乏“野外运动”的锻炼。
狍,傻在它那一双大眼睛。
狍的眼中,尤其母狍的眼中,总有那么一种犹犹豫豫、懵懂不知所措的意味。我这里将狍的眼神比作仿佛到了该论婚嫁的年龄,但仍然缺乏待人接物的经验,因而每每陷于窘状的大姑娘的眼神。这样的大姑娘从前是很有一些的,但现在不多了。狍发现了人,并不立即逃跑,而是引颈昂头,凝视着人。也许凝视几秒钟,也许凝视半分钟甚至一分钟之久。要看它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人以及什么样的人,人在干什么。狍对老人、小孩儿和女人,戒心尤其不足。
我在连队当小学老师的两年,小学的校长是转业兵,姓魏,待我如亲兄弟。他是连队出色的猎手之一。冬季的一天,我随他进山打猎。我们在雪地上发现了两行狍的蹄印。他俯身仔细看了片刻,很有把握地说,肯定是一大一小。我们循踪追去,果然看到一大一小两只狍。体型小些的狍,在我们的追赶下显得格外灵巧。它分明是想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到自己身上。雪深,人追不快,狍也跑不快。看那只大狍跑不动了,我们也终于追到猎枪的射程以内,魏校长的猎枪也举平瞄准了。那体型小些的狍,便用身体将大狍撞开,然后,它在大狍的身体前跑来跑去,使魏老师的猎枪无法瞄准大狍,连开了三枪也没击中。魏校长生气地说:“我的目标明明不在它身上,可它怎么偏偏想找死呢。”
傻狍毕竟斗不过好猎手。终于,它们被我们逼上了山顶,旁边是悬崖,它们无路可逃了。
在距离它们只有十几步远处,魏校长站住了,激动地说:“我本来只想打那只大的,这下,两只都别想活了。回去时,我扛大的,你扛小的。”
他说罢,举枪瞄准。狍不像鹿或其他动物,它们被迫到绝处,并不自杀,相反,那时它们或目不转睛地望着猎人,或凝视枪口,一副从容就义的样子。那种从容,简直没法细说。那时它们的眼神,就像参加奥运会的体操选手,连出差池,遭到淘汰已成定局,厄运如此,只好听天由命。某些运动员在那种情况下,目光不是也要望向记分牌吗?那是运动员显示最后自尊的意识本能。狍凝视枪口的眼神,似乎是要向人证明——它们虽是动物,被人叫作傻狍子,却可以死得如人一样有自尊,甚至比人死得还要有自尊。
悬崖边上,两只狍一前一后,身体贴着身体,体型小些的在前,体型大些的在后。在前的分明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子弹,眼神中有一种无悔的义不容辞的意味,似乎还有一种侥幸——或许猎人的枪里只剩一颗子弹呢!
它们的腹部都因刚才的奔逃而剧烈起伏。它们的头都高昂着,眼睛无比镇定地望着我们。体型小些的狍终于不望我们,将头转向大狍,仰望大狍。大狍则俯下头,用自己的头亲昵地蹭对方的背和颈,接着,两只狍的脸偎在一起。
我心中顿生恻隐,正奇怪魏校长为什么还没开枪,向他瞥去,却见他不知何时已将枪放下了。
他说:“它们不是一大一小,而是夫妻啊。”
我不知说什么好。
他又说:“看,我们以为是小狍的那一只,其实并不算小,它是公的。看出来没有?那只母的怀孕了,所以显得大……”
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鄂伦春人不向怀孕的母兽开枪是有道理的。看它们的眼睛,人在这种情况下打死它们,是要遭天谴的呀!”
魏校长说着,干脆将枪背在肩上。
后来,他盘腿坐在雪地上,吸着烟,望着两只狍。我也盘腿坐下,陪他吸烟,陪他望着那两只狍。
我和魏校长在山林中追赶了三个多小时,魏校长可以易如反掌地射杀它们,甚至可以来个“串糖葫芦”,一枪击倒两只,但他决定不那样做了。
那一刻,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漫上山头,将雪地染得像罩了红纱,两只狍在悬崖边相依相偎,身体紧贴着身体,眷眷情深,根本不理睬我们两个人的存在。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了“我”的视角。这是因为“我”亲历了狩猎的过程,近距离地观察过两只狍和魏校长,用心感知过这一切,“我”最方便把读者带进故事。
B. 作者在介绍狍子和写被逼上悬崖面对死亡的两只狍子时,都很细致入微地描写它们的眼神,这是因为狍子的眼神让“我”体察到了此刻它们的内心。
C. 小说通过对一次雪地里穷追两只狍而最终在稳操胜券时放弃的经历的描写,表达了人类对弱小者的惋惜和与动物共享地球这个家园的美好愿望。
D. 小说中最重要的两个形象是公狍和老魏。长期以来,人们对狍子的认知就是“傻”,而老魏对狍子从穷追到放弃,是因为他对狍子有了新的认知。
7. 关于文中的画线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不知说什么好”“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是因为“我”的心很乱,“我”很不愿意两只狍子被射杀,但又不知道怎么开口说。
B. “魏校长说着,干脆将枪背在肩上”,这个动作,说明魏校长内心很坚定,他彻底放弃了猎杀狍子的打算。
C. 魏校长坐在雪地里,吸着烟,望着狍子,因为他太累了;“我”也坐着陪着他吸烟看狍子,因为“我”也太累了。
D. 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染红了雪地,雪地上坐着放下了猎枪的“我们”,悬崖边有眷眷相依的狍子,小说的结尾洋溢着浓浓的暖意。
8. 魏校长对狍子从穷追到放弃,是因为随着事态的发展,他对狍子的认知和情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简析这种变化。
9. 小说在讲述“这次”猎狍的经过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来絮谈狍子的“傻”,谈到它常常因为“凝视”而被射杀被撞死,揭示它“傻死”的根源在于“戒心不足”,这部分絮谈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长文,字德俊。父颙,字伯元,犍为太守。长文天姿聪警,高畅敏识,治五经,博综群籍。弱冠,州三辟书佐。丁时兴衰,托疾归家,察孝廉,不就,遂阳愚。尝牵猪过市中乞,人与语,伪不闻。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刺史胡罴辟从事祭酒,长文阳发狂疾,步担走出门。罴累遣教请还终不顾还家养母独讲学。著《无名子》十二篇,依则《论语》。以为《春秋》三传,传经不同,每生讼议,乃据经摭传,著《春秋三传》十三篇。又撰《约礼记》,除烦举要,凡十篇,皆行于时。
长文才鉴清妙,泛爱广纳,放荡阔达,不以细宜廉介为意,亦不好臧否人物。有孝子罗偶,事亲至孝,郡察孝廉,长文立表以旌之。元康初,试守江原令。县收得盗马贼及发冢贼,长文引见诱慰。时适腊晦,皆遣归家。狱先有系囚,亦遣之,谓曰:“教化不厚,使汝等如此,长吏之过也。腊节庆祈,归就汝上下,善相欢乐,过节来还。”群吏惶遽,争请,不许。寻有赦令,所宥人无不感恩,辍不为恶,曰:“不敢负王君。”将丧去官,民思其政,时人爱而敬之。大将军梁王彤及诸府并辟,长文曰:“吾从其先命者。”遂应肜招,为从事中郎。诸王公卿慕其名,咸与之交。愍怀太子死于许下,博士、中书论虞祔之礼①。长文议:“虞祭宜还东宫,以继太子者为主;配食②于颍川府君。”皆施行。除洛阳令,长文见彤曰:“主者不庶几③,奏长文为洛阳令。”彤笑答曰:“卿乃不庶几,非主者也。”固辞不拜。益州乱,拜蜀郡太守,暴疾卒。时年六十四。
(节选自《华阳国志》)
【注】①虞祔之礼:虞祭与祔祭,虞为葬后之祭,祔为合于先祖庙之祭。②配食:有功于国家的人,附祀于庙。③庶几:三国及晋时称贤人为庶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新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罴A累B遣教请还C终不顾D还E家F养母G独讲学
11. 下列对文本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
B. “皆行于时”与“跨者不行”(《老子》)两句中的“行”字意思相同
C. “时人爱而敬之”与“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爱”字意思不同。
D. “固辞不拜”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长文多次拒绝接受征辟,为了逃避做官,他甚至不借托病和装像。
B. 王长文博爱众人,心胸宽广,不拘小节,性格开明,不好评论人物。
C. 王长文认为传和经不同,每有学生遭遇诉讼,就根据经传明辨是非
D. 愍太子去世后,朝廷采纳并施行了王长文提出的虞袝之机的建议。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牵猪过市中乞,人与语,伪不闻
(2)寻有赦令,所宥人无不感恩,辍不为恶,曰:“不敢负王君。”
14. 王长文对百姓进行礼法教化的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 闷①
杨万里
江树深春色,村鸡薄晚声②,
雨添青笠重,人减画船轻。
遣闷惟须睡,哦诗只强成。
独判连日雨,却惜半朝晴。
【注】①淳熙七年(1180年)至九年(1182年),杨万里(吉州吉水人)任广东常平茶盐使、提点刑狱,三年间作了四百首诗,编为《南海集》,此为其中之一。②《诗经·国风·王风》中有《君子于役》一篇,其中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③判:判断。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了诗人所处环境,是在暮春傍晚时分树茂荫浓、鸡鸣声声的乡村。
B. 颔联巧用夸张手法:“添与减”“重与轻”形成两组极大的反差,耐人寻味。
C. 诗人认为睡觉是排遣愁闷的唯一方法,而现在吟咏诗篇只能勉强自我慰藉。
D. 尾联两句呼应颔联,诗人期望着雨过天晴、哪怕只有半日也非常值得珍惜。
16. 诗歌题目为“遣闷”,请简要分析诗人“闷”产生的原因。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概括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2)《无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贴身的衣服。
(3)李白《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己忧愤不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的《石头记索隐》《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②1921年,小蔡元培25岁的胡适撰写了《红楼梦考证》,③与蔡元培研究《红楼梦》的观点大同小异。④他毫不客气地把矛头对准了蔡元培,⑤说蔡元培的索隐是牵强附会,⑥认为蔡校长的研究走错了路。⑦胡适为了推翻蔡元培的观点为目的,⑧曾到处寻找有曹雪芹身世的《四松堂集》这本书。
就在胡适“踏破铁鞋无觅处”之时,蔡元培也帮助胡适四处寻找此书,后来 A 。这次,胡适“得来全不费功夫”了。胡适根据书中的史料记载,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自己关于《红楼梦》是“曹雪芹自述”的说法。
胡适驳斥蔡元培的学术观点,蔡元培不但没有严词反驳,而且 B ,蔡元培这种举动无异于“长别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却又恰恰彰显出他的雅量。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站在旗津岛的海水浴场,看汪洋大海,宽阔无边的波涛,一排又一排地奔袭冲撞而来,也像是一座座山峦奔涌到你面前,崩塌溅落成美丽的水珠。极目远眺,恣肆沸腾的海水,没有尽头,没有边际线,真的是白茫茫水天一色。多么壮丽雄奇的大海!看,那海水是任何大江大湖都不能比拟的,它气势雄壮令人惊骇,它碧蓝得深不可测,它美丽魅惑使你晕眩。旗津岛像一把长长的利剑,又像一条长长的门闩,横卧在港湾前,守卫迎送来来往往的船只。从旗津岛看港湾沿岸码头停泊的轮船,一排排列队整齐,高举的起重机杆似乎显得遥远渺小,可见港湾是多么开阔水深,又有多少巨轮可以自由轻松驶入驶出。这不,说话间,一艘庞然大物快速驶来。漆黑的船身、大红的轮底,旁若无人地长驱直入,像是急着回家赶路那样轻快。
“你爷爷原来就是在这样的轮船上服务,对工作很尽责。”我对儿子说。
20.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中的“一排又一排”和“一排排”语意相近,亦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21.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中逗号的表现力。
22. 请写出文中两个加点的“对”字的语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因天赋、能力不足而感到懊恼和不甘。对此,有人提倡“与自己和解”,追求“满意的自己”;也有人主张突破、改造自己,追求“完美的自己”;也有人兼而采之。但无论哪种选择,最终都是为了成为“合适的自己”。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绥棱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 答案解析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课、《无衣》《将进酒》《江城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2年11月底,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推出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并协助使用者完成一系列任务。
ChatGPT本质上运用的是AIGC(AIgenerated content)技术,是直接可以输出内容的,目前以文本内容为主,这也是它和搜索引擎很大的区别。以往我们熟悉的AI基本运用的是决策式模型。以文本类的决策式AI为例,第一步往往是判断文本的内容和要求,第二步是判断自己的任务,第三步是检索相关的内容;而ChatGPT这类的生成式AI还会再多进行一步,那就是生成全新的内容,而这需要对提问者的偏好和想法等进行预测,还要能够生成合理、流畅、有意义的文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在学习和判断机制方面,决策式AI一般用的是“条件概率模型”,即一件事情发生后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这种学习机制比较像我们从课本上学习技能类、知识类内容。这类知识是有准确答案的,学习的模式就是背题记答案,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准确,极大概率不会出错,坏处就是可以生成的决策数量、输出内容是非常有限的。当没有对应的问题或者问题的表述有误时,就无法输出答案。而生成式AI往往用的是“联合概率”,即两件事情同时发生的概率,并以此将文本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内容。这种学习模式更像是人类最初学习语言的机制,靠联想和模仿,比如小时候,当汽车这个物件和汽车这个词同时出现的频率多了之后,我们就自然而然会明白汽车这个词指代汽车这个物件。因此,ChatGPT非常适合文本内容生产,它的底层逻辑就是在模仿人类的语言机制,这种模仿式学习的好处是很灵活,不死板,可以生成大量的内容,问题是很不准确,很多时候内容是模糊的,甚至会出现“不懂装懂”“牛头不对马嘴”的回答。
AIGC其实是一个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的技术,之前的各项进展也都没有出圈,停留在专业领域。而现阶段ChatGPT却引起了广泛热议,很多人认为它的出现会代替很多人类工作,导致大量失业,这可能是因为ChatGPT在“模仿人类回答”这一领域确实表现得太优秀了,ChatGPT目前扮演的实质上是一个工作效率极高的员工的角色。
(选自《ChatGPT给人文社会科学带来的机会大于冲击——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云松》)
材料二:
以ChatGPT为代表的最新一代人工智能产品自上线以来,在各国学界掀起巨大反响。通过搜索发现,进入2023年以来,已经有超过500篇学术论文与ChatGPT有关,涉及数学、医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经济学、法学、新闻学等众多学科。综观论文内容,部分学者肯定ChatGPT给科学研究带来的多重便利性,但是对ChatGPT能否颠覆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与范式,学术界还普遍持谨慎态度。
自2022年12月起,有学者利用ChatGPT修改论文,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这些学者认为,最新的语言处理模型不但可以捕捉学术文本中的概念并进行高质量的修改,还能提升学术论文的整体思路,使其变得更加清晰,可以帮助科研工作者提高研究效率。还有学者已经在日常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中使用语言处理模型,如检查代码、收集资料、撰写科研资助申请等。
相对于一些积极的观点,麻省理工学院修辞学教授爱德华·斯卡帕(Edward-Schiappa)和蒙特福特共同撰文提出,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借助ChatGPT写作的现象,斯卡帕和蒙特福特认为,学生将并非自己写的文章当作自己写的文章提交,虽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被接受,但是在学术领域,这种写作不应该被授权,因为这无法帮助教师推进学习目标,并使得评估学生成绩变得困难。此外,目前人工智能和大型语言模型技术给学生写作提供的帮助是模糊的,与教师提供的帮助相差甚远。写作和口语技能一直是学术成功的基础,如果本科阶段的学生没有在这两方面做好准备,日后也无法成为有效的沟通者。学生应该从日常学习中锻炼书写和口头交流中的核心技能,如创造性、风格、语法、逻辑能力、论据构建等。
谈到ChatGPT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人文学科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和机构应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核心价值观和技能时,特拉斯说,无需担心ChatGPT对高等教育造成的影响。教育者需要设计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的教学任务,这是ChatGPT无法代替学生完成的。现代教育还包括引导学生接触新工具,批评、审视并驾驭它们。教育者和学生必须学会如何与科技和谐共存,而不是抗拒科技的进步,故步自封。
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的声明提到,在撰写手稿、制作图片或图形元素以及收集和分析数据时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作者,必须在论文的某一部分明确披露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以及使用了何种工具。作者要对其手稿的内容负全部责任,也必须对任何违反出版道德的行为负责。金斯利表示,显然,人工智能未来将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即使当下ChatGPT作为论文作者的身份不被承认,也无法阻止研究人员在未来的研究中使用此类工具。学术界迫切需要为此制定相关指导原则,以便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ChatGPT科研无法代替人类》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ChatGPT可以学习人类的语言,和人类进行互动并完成一系列任务。
B. ChatGPT除可以完成文本类决策性AI任务外,还可以生成全新内容。
C. ChatGPT因为其全新的技术理念和逻辑,引发了社会广泛的热议。
D. ChatGPT给学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一些人感到危机和隐忧。
2. 根据材料内容,判断ChatGPT不可能做到的一项是( )
A. 判断文本的内容和要求,判断自己的任务,检索相关的内容。
B. 对提问者的偏好和想法等进行预测,生成合理、有意义的文本。
C. 捕捉学术文本中的概念并进行修改,提升学术论文的整体思路。
D. 对比较复杂的逻辑、因果和关系做出精准的判断,准确回答问题。
3. 下列选项中不能论证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新华社推出“快笔小新”机器人3秒瞬间成稿,使编辑们有更多时间做独家、做深度,效率大大提高。
B. 《华盛顿邮报》指出AI生成文章的素材可能源自他人作品,其中牵涉到剽窃、洗稿的伦理问题。
C. 在线翻译系统借助海量计算机模拟的神经元,模仿人脑理解语言,生成翻译流畅,符合语法规范的译文。
D. 《福布斯》杂志在名为“伯蒂”的内容管理平台中内置机器学习工具,帮助记者优化标题、生成内容和推荐图片。
4. 请概括学生借助ChatGPT写作的不利影响。
5. 某班级准备就“ChatGPT科研能否代替人类”进行一场辩论赛,请你结合材料就反方的角度为一辩陈词写出两个分论点。
【答案】1. C 2. D 3. B
4. ①无法帮助教师推进学习目标,并使得评估学生成绩变得困难。
②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技能,为学术成功打好基础。
③不利于学生将来成为生活中的有效沟通者。
5. ①ChatGPT的底层逻辑就是在模仿人类的语言机制,缺少创造性思维,而科研需要的就是创新,所以它不能取代人类。
②ChatGPT生成的内容存在不准确、模糊的问题,这与科研要求的严谨性相悖。
③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的声明提到,对ChatGPT参与的科研作者必须负责,并呼吁制定相关指导原则,以便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ChatGPT因为其全新的技术理念和逻辑”错误,强加因果。结合“而现阶段ChatGPT却引起了广泛热议,很多人认为它的出现会代替很多人类工作,导致大量失业,这可能是因为ChatGPT在‘模仿人类回答’这一领域确实表现得太优秀了”可知,引起了广泛热议的原因是“ChatGPT在‘模仿人类回答’这一领域确实表现得太优秀了”,且“AIGC其实是一个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的技术”并非全新。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这种模仿式学习的好处是很灵活,不死板,可以生成大量的内容,问题是很不准确,很多时候内容是模糊的,甚至会出现“不懂装懂”“牛头不对马嘴”的回答,可见“做出精准的判断,准确回答问题”ChatGPT不可能做到。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其中牵涉到剽窃、洗稿的伦理问题”是人工智能的消极作用,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人工智能有积极的作用,所以不能论证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学生将并非自己写的文章当作自己写的文章提交,虽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被接受,但是在学术领域,这种写作不应该被授权,因为这无法帮助教师推进学习目标,并使得评估学生成绩变得困难”可知,无法帮助教师推进学习目标,并使得评估学生成绩变得困难。
结合“此外,目前人工智能和大型语言模型技术给学生写作提供的帮助是模糊的,与教师提供的帮助相差甚远。写作和口语技能一直是学术成功的基础”可知,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技能,为学术成功打好基础。
结合“写作和口语技能一直是学术成功的基础,如果本科阶段的学生没有在这两方面做好准备,日后也无法成为有效的沟通者”可知,不利于学生将来成为生活中的有效沟通者。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因此,ChatGPT非常适合文本内容生产,它底层逻辑就是在模仿人类的语言机制”“教育者需要设计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的教学任务,这是ChatGPT无法代替学生完成的”可知,ChatGPT的底层逻辑就是在模仿人类的语言机制,缺少创造性思维,而科研需要的就是创新,所以它不能取代人类。
结合“因此,ChatGPT非常适合文本内容生产,它的底层逻辑就是在模仿人类的语言机制,这种模仿式学习的好处是很灵活,不死板,可以生成大量的内容,问题是很不准确,很多时候内容是模糊的,甚至会出现‘不懂装懂’‘牛头不对马嘴’的回答”可知,ChatGPT生成的内容存在不准确、模糊的问题,这与科研要求的严谨性相悖。
结合“作者要对其手稿的内容负全部责任,也必须对任何违反出版道德的行为负责。金斯利表示,显然,人工智能未来将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即使当下ChatGPT作为论文作者的身份不被承认,也无法阻止研究人员在未来的研究中使用此类工具。学术界迫切需要为此制定相关指导原则,以便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可知,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的声明提到,对ChatGPT参与的科研作者必须负责,并呼吁制定相关指导原则,以便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地猎狍
梁晓声
当年我是知青,在一师一团,地处最北边陲。鄂伦春族猎人常经过我们连,冬季上山,春季下山。连里的老职工、老战士,向鄂伦春族学习,成为出色猎人的不少。
北大荒的野生动物中,野雉多,狍子也多。所以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雉飞到饭锅里”的夸张说法。
狍天生就是那种反应不够灵敏的动物,故人们叫它们“傻狍子”。人如觉得别人傻,在当地会这么说:“瞧他吧,傻狍子似的。”
狍的确傻。可再傻,它见了人还能不跑吗?当然也跑。但它没跑出去多远,就会站住,还会扭头望望,仿佛在想——我跑个什么劲儿呢,那人不一定打算伤害我吧?往往就在它望着人发愣之际,猎枪响了……狍真的很傻,很少见那么傻的野生动物。
一辆汽车在公路或山路上开着,而一只狍要过路。车灯照住狍,狍就站在路中央不动了。它似乎想弄明白怎么回事,为什么那么亮的光会照住它?司机一提速,狍被撞死了。
我在北大荒当知青的六年间,每年都听说汽车撞死狍的事。不但汽车撞死过狍,而且连拖拉机也撞死过狍。当年,团里有一批“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即使挂到最高挡的5挡,又能快到哪儿去呢?但架不住傻狍子愣是站在灯光中不跑啊。
狍的样子其实一点儿都不傻,长得还很秀气。狍的耳朵比鹿长一些,眼睛比鹿的眼睛还大。公狍也生角,却不会长到鹿角那么高,也不会分出鹿角那么多的叉儿,一般只分两个叉儿。狍不会碎步跑,只会奔跃,但绝不会像鹿奔跑得那么快,也不会像鹿跃得那么远。狍虽是野生动物,但又显然太缺乏“野外运动”的锻炼。
狍,傻在它那一双大眼睛。
狍的眼中,尤其母狍的眼中,总有那么一种犹犹豫豫、懵懂不知所措的意味。我这里将狍的眼神比作仿佛到了该论婚嫁的年龄,但仍然缺乏待人接物的经验,因而每每陷于窘状的大姑娘的眼神。这样的大姑娘从前是很有一些的,但现在不多了。狍发现了人,并不立即逃跑,而是引颈昂头,凝视着人。也许凝视几秒钟,也许凝视半分钟甚至一分钟之久。要看它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人以及什么样的人,人在干什么。狍对老人、小孩儿和女人,戒心尤其不足。
我在连队当小学老师的两年,小学的校长是转业兵,姓魏,待我如亲兄弟。他是连队出色的猎手之一。冬季的一天,我随他进山打猎。我们在雪地上发现了两行狍的蹄印。他俯身仔细看了片刻,很有把握地说,肯定是一大一小。我们循踪追去,果然看到一大一小两只狍。体型小些的狍,在我们的追赶下显得格外灵巧。它分明是想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到自己身上。雪深,人追不快,狍也跑不快。看那只大狍跑不动了,我们也终于追到猎枪的射程以内,魏校长的猎枪也举平瞄准了。那体型小些的狍,便用身体将大狍撞开,然后,它在大狍的身体前跑来跑去,使魏老师的猎枪无法瞄准大狍,连开了三枪也没击中。魏校长生气地说:“我的目标明明不在它身上,可它怎么偏偏想找死呢。”
傻狍毕竟斗不过好猎手。终于,它们被我们逼上了山顶,旁边是悬崖,它们无路可逃了。
在距离它们只有十几步远处,魏校长站住了,激动地说:“我本来只想打那只大的,这下,两只都别想活了。回去时,我扛大的,你扛小的。”
他说罢,举枪瞄准。狍不像鹿或其他动物,它们被迫到绝处,并不自杀,相反,那时它们或目不转睛地望着猎人,或凝视枪口,一副从容就义的样子。那种从容,简直没法细说。那时它们的眼神,就像参加奥运会的体操选手,连出差池,遭到淘汰已成定局,厄运如此,只好听天由命。某些运动员在那种情况下,目光不是也要望向记分牌吗?那是运动员显示最后自尊的意识本能。狍凝视枪口的眼神,似乎是要向人证明——它们虽是动物,被人叫作傻狍子,却可以死得如人一样有自尊,甚至比人死得还要有自尊。
悬崖边上,两只狍一前一后,身体贴着身体,体型小些的在前,体型大些的在后。在前的分明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子弹,眼神中有一种无悔的义不容辞的意味,似乎还有一种侥幸——或许猎人的枪里只剩一颗子弹呢!
它们的腹部都因刚才的奔逃而剧烈起伏。它们的头都高昂着,眼睛无比镇定地望着我们。体型小些的狍终于不望我们,将头转向大狍,仰望大狍。大狍则俯下头,用自己的头亲昵地蹭对方的背和颈,接着,两只狍的脸偎在一起。
我心中顿生恻隐,正奇怪魏校长为什么还没开枪,向他瞥去,却见他不知何时已将枪放下了。
他说:“它们不是一大一小,而是夫妻啊。”
我不知说什么好。
他又说:“看,我们以为是小狍的那一只,其实并不算小,它是公的。看出来没有?那只母的怀孕了,所以显得大……”
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鄂伦春人不向怀孕的母兽开枪是有道理的。看它们的眼睛,人在这种情况下打死它们,是要遭天谴的呀!”
魏校长说着,干脆将枪背在肩上。
后来,他盘腿坐在雪地上,吸着烟,望着两只狍。我也盘腿坐下,陪他吸烟,陪他望着那两只狍。
我和魏校长在山林中追赶了三个多小时,魏校长可以易如反掌地射杀它们,甚至可以来个“串糖葫芦”,一枪击倒两只,但他决定不那样做了。
那一刻,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漫上山头,将雪地染得像罩了红纱,两只狍在悬崖边相依相偎,身体紧贴着身体,眷眷情深,根本不理睬我们两个人的存在。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了“我”的视角。这是因为“我”亲历了狩猎的过程,近距离地观察过两只狍和魏校长,用心感知过这一切,“我”最方便把读者带进故事。
B. 作者在介绍狍子和写被逼上悬崖面对死亡的两只狍子时,都很细致入微地描写它们的眼神,这是因为狍子的眼神让“我”体察到了此刻它们的内心。
C. 小说通过对一次雪地里穷追两只狍而最终在稳操胜券时放弃的经历的描写,表达了人类对弱小者的惋惜和与动物共享地球这个家园的美好愿望。
D. 小说中最重要的两个形象是公狍和老魏。长期以来,人们对狍子的认知就是“傻”,而老魏对狍子从穷追到放弃,是因为他对狍子有了新的认知。
7. 关于文中的画线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不知说什么好”“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是因为“我”的心很乱,“我”很不愿意两只狍子被射杀,但又不知道怎么开口说。
B. “魏校长说着,干脆将枪背在肩上”,这个动作,说明魏校长内心很坚定,他彻底放弃了猎杀狍子的打算。
C. 魏校长坐在雪地里,吸着烟,望着狍子,因为他太累了;“我”也坐着陪着他吸烟看狍子,因为“我”也太累了。
D. 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染红了雪地,雪地上坐着放下了猎枪的“我们”,悬崖边有眷眷相依的狍子,小说的结尾洋溢着浓浓的暖意。
8. 魏校长对狍子从穷追到放弃,是因为随着事态的发展,他对狍子的认知和情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简析这种变化。
9. 小说在讲述“这次”猎狍的经过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来絮谈狍子的“傻”,谈到它常常因为“凝视”而被射杀被撞死,揭示它“傻死”的根源在于“戒心不足”,这部分絮谈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C
8. ①当魏校长向母狍开枪时,公狍撞开母狍,在母狍前跑来跑去,魏校长很疑惑,以为它找死,很生气;②当两只狍子被逼上山顶,无路可逃时,魏校长很激动,决心把两只一起射杀;③当公狍用身体挡住母狍,两只狍子互相凝视,互相偎依,从容就死时,魏校长放下了猎枪,他被感动了。
9. ①让我们透过狍子的神情,初窥它们的内心,它们常常因为低估人类的威胁而送命,这使我们对它们充满了怜悯和痛惜;②对狍的眼神和凝视的细腻描写是对后文狍将遭射杀时视人和对视的铺垫,使后文更真实更感人;③与下文公狍至死也设法保全母狍形成对照,它多么勇敢淡定智慧,它使人肃然起敬。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表达了人类对弱小者的惋惜”错误。文中写两只狍子被追杀时互相掩护救助的表现引发了魏校长和我的怜悯同情,应是“怜惜”,此外小说不只是表达了对动物的怜惜,更揭示了动物生命中的爱和自尊,表达了对弱小者生命的敬意。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因为他太累了”“‘我’也太累了”错。原文“后来,他盘腿坐在雪地上,吸着烟,望着两只狍。我也盘腿坐下,陪他吸烟,陪他望着那两只狍。我和魏校长在山林中追赶了三个多小时,魏校长可以易如反掌地射杀它们,甚至可以来个‘串糖葫芦’,一枪击倒两只,但他决定不那样做了”,可看出“我们”坐在雪地上抽烟,默默地望着狍子,主要还是因为被它们感动了。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①原文“体型小些的狍,在我们的追赶下显得格外灵巧。它分明是想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到自己身上。雪深,人追不快,狍也跑不快。看那只大狍跑不动了,我们也终于追到猎枪的射程以内,魏校长的猎枪也举平瞄准了。那体型小些的狍,便用身体将大狍撞开,然后,它在大狍的身体前跑来跑去,使魏老师的猎枪无法瞄准大狍,连开了三枪也没击中。魏校长生气地说:‘我的目标明明不在它身上,可它怎么偏偏想找死呢。’”
据此看出,当魏校长向母狍开枪时,公狍撞开母狍,在母狍前跑来跑去,魏校长很疑惑,以为它找死,很生气;
②原文“在距离它们只有十几步远处,魏校长站住了,激动地说:‘我本来只想打那只大的,这下,两只都别想活了。回去时,我扛大的,你扛小的。’”
据此看出,当两只狍子被逼上山顶,无路可逃时,魏校长很激动,决心把两只一起射杀;
③原文“悬崖边上,两只狍一前一后,身体贴着身体,体型小些的在前,体型大些的在后。在前的分明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子弹,眼神中有一种无悔的义不容辞的意味,似乎还有一种侥幸——或许猎人的枪里只剩一颗子弹呢!它们的腹部都因刚才的奔逃而剧烈起伏。它们的头都高昂着,眼睛无比镇定地望着我们。体型小些的狍终于不望我们,将头转向大狍,仰望大狍。大狍则俯下头,用自己的头亲昵地蹭对方的背和颈,接着,两只狍的脸偎在一起。我心中顿生恻隐,正奇怪魏校长为什么还没开枪,向他瞥去,却见他不知何时已将枪放下了”
据此看出,当公狍用身体挡住母狍,两只狍子互相凝视,互相偎依,从容就死时,魏校长放下了猎枪,他被感动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原文“狍的确傻。可再傻,它见了人还能不跑吗?当然也跑。但它没跑出去多远,就会站住,还会扭头望望,仿佛在想——我跑个什么劲儿呢,那人不一定打算伤害我吧?往往就在它望着人发愣之际,猎枪响了……狍真的很傻,很少见那么傻的野生动物”
据此看出,让我们透过狍子的神情,初窥它们的内心,它们常常因为低估人类的威胁而送命,这使我们对它们充满了怜悯和痛惜;
②原文“狍,傻在它那一双大眼睛。狍的眼中,尤其母狍的眼中,总有那么一种犹犹豫豫、懵懂不知所措的意味。我这里将狍的眼神比作仿佛到了该论婚嫁的年龄,但仍然缺乏待人接物的经验,因而每每陷于窘状的大姑娘的眼神。这样的大姑娘从前是很有一些的,但现在不多了。狍发现了人,并不立即逃跑,而是引颈昂头,凝视着人。也许凝视几秒钟,也许凝视半分钟甚至一分钟之久。要看它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人以及什么样的人,人在干什么。狍对老人、小孩儿和女人,戒心尤其不足”。
据此看出,对狍的眼神和凝视的细腻描写是对后文狍将遭射杀时视人和对视的铺垫,使后文更真实更感人;
③原文“我们循踪追去,果然看到一大一小两只狍。体型小些的狍,在我们的追赶下显得格外灵巧。它分明是想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到自己身上。雪深,人追不快,狍也跑不快。看那只大狍跑不动了,我们也终于追到猎枪的射程以内,魏校长的猎枪也举平瞄准了。那体型小些的狍,便用身体将大狍撞开,然后,它在大狍的身体前跑来跑去,使魏老师的猎枪无法瞄准大狍,连开了三枪也没击中”
据此看出,与下文公狍至死也设法保全母狍形成对照,它多么勇敢淡定智慧,它使人肃然起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长文,字德俊。父颙,字伯元,犍为太守。长文天姿聪警,高畅敏识,治五经,博综群籍。弱冠,州三辟书佐。丁时兴衰,托疾归家,察孝廉,不就,遂阳愚。尝牵猪过市中乞,人与语,伪不闻。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刺史胡罴辟从事祭酒,长文阳发狂疾,步担走出门。罴累遣教请还终不顾还家养母独讲学。著《无名子》十二篇,依则《论语》。以为《春秋》三传,传经不同,每生讼议,乃据经摭传,著《春秋三传》十三篇。又撰《约礼记》,除烦举要,凡十篇,皆行于时。
长文才鉴清妙,泛爱广纳,放荡阔达,不以细宜廉介为意,亦不好臧否人物。有孝子罗偶,事亲至孝,郡察孝廉,长文立表以旌之。元康初,试守江原令。县收得盗马贼及发冢贼,长文引见诱慰。时适腊晦,皆遣归家。狱先有系囚,亦遣之,谓曰:“教化不厚,使汝等如此,长吏之过也。腊节庆祈,归就汝上下,善相欢乐,过节来还。”群吏惶遽,争请,不许。寻有赦令,所宥人无不感恩,辍不为恶,曰:“不敢负王君。”将丧去官,民思其政,时人爱而敬之。大将军梁王彤及诸府并辟,长文曰:“吾从其先命者。”遂应肜招,为从事中郎。诸王公卿慕其名,咸与之交。愍怀太子死于许下,博士、中书论虞祔之礼①。长文议:“虞祭宜还东宫,以继太子者为主;配食②于颍川府君。”皆施行。除洛阳令,长文见彤曰:“主者不庶几③,奏长文为洛阳令。”彤笑答曰:“卿乃不庶几,非主者也。”固辞不拜。益州乱,拜蜀郡太守,暴疾卒。时年六十四。
(节选自《华阳国志》)
【注】①虞祔之礼:虞祭与祔祭,虞为葬后之祭,祔为合于先祖庙之祭。②配食:有功于国家的人,附祀于庙。③庶几:三国及晋时称贤人为庶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新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罴A累B遣教请还C终不顾D还E家F养母G独讲学
11. 下列对文本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
B. “皆行于时”与“跨者不行”(《老子》)两句中的“行”字意思相同
C. “时人爱而敬之”与“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爱”字意思不同。
D. “固辞不拜”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长文多次拒绝接受征辟,为了逃避做官,他甚至不借托病和装像。
B. 王长文博爱众人,心胸宽广,不拘小节,性格开明,不好评论人物。
C. 王长文认为传和经不同,每有学生遭遇诉讼,就根据经传明辨是非
D. 愍太子去世后,朝廷采纳并施行了王长文提出的虞袝之机的建议。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牵猪过市中乞,人与语,伪不闻。
(2)寻有赦令,所宥人无不感恩,辍不为恶,曰:“不敢负王君。”
14. 王长文对百姓进行礼法教化的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CDG 11. B 12. C
13. (1)王长文曾经牵着猪到集市中乞讨,别人与他说话,他假装听不到。(2)不久有了减免罪刑的命令,被宽恕的人没有不心怀感恩的,都停止作恶,说:“不能辜负了王长文。”
14. ①为孝子立表,弘扬孝道。②佳节时释放囚犯归家相聚,使其改过自新。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胡罴多次派人请他回来,最终也没回来。回到家中奉养母亲,一心研习学问。
“累遣教请还”的主语是“罴”,“终不顾”的主语是“王长文”,“终不顾”前C处断句;
“终不顾”是“累遣教请还”的结果,其后D处断句;
“还”的宾语是“家”,“家”后F处断句。
故在CDF三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
B.“意思相同”错误,前者为“流行”,后者为“行走”。句意:都在当时流行。/跨步前进的人不能走长路。
C.爱戴/吝惜。句意:当时的人都爱戴并敬重他。/我怎么会吝惜到舍不得一头牛的地步?
D.坚决/顽固。句意:王长文坚决辞谢不接受。/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每有学生遭遇诉讼,就根据经传明辨是非”错误,原文“以为《春秋》三传,传经不同,每生讼议传”意思是“认为《春秋》有三传,且传和经是不同的,每当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就依据经书,指摘传文”,可“生”意思是“产生”“出现”,“讼议”是“争议矛盾的地方”,“据经才传”是“依据经书,指摘传文”。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过市中”,到集市中;“语”,说话;“人与语”,省略句,应为“人与之语”;“伪”,假装。
(2)“寻”,不久;“宥”被宽恕;“辍不为恶”,停止作恶;“负”,辜负。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有孝子罗偶,事亲至孝,郡察孝廉,长文立表以旌之。”可概括为:为孝子立表,弘扬孝道。
依据“时适腊晦,皆遣归家。狱先有系囚,亦遣之,谓曰:‘教化不厚,使汝等如此,长吏之过也。腊节庆祈,归就汝上下,善相欢乐,过节来还。’……所宥人无不感恩,辍不为恶,曰:‘不敢负王君。’”可概括为:佳节时释放囚犯归家相聚,使其改过自新。
参考译文:
王长文,字德俊。父亲王颙,字伯元,是键为太守。长文天性聪明机警,为人通达精明能干,研究五经,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二十岁时,州里多次推举他任书佐。适逢时局衰败,托病回到家中,被察举为孝廉,不接受,就装傻。王长文曾牵着猪到集市中乞讨,别人与他说话,他假装听不到。郡里的长官刚到任的时候到王长文家表达敬意,到了里巷大门,他就跑出去了。请他回来,最终也没回来。刺史胡罴征召他做从事祭酒,长文假装发狂生病,徒步挑担跑出家门。胡罴多次派人请他回来,最终也没回来。回到家中奉养母亲,一心研习学问。著有《无名子》 十二篇,都是依据效法《论语》。认为《春秋》有三传,且传和经是不同的,每当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就依据经书,指摘传文,著有《春秋三传》十三篇。又撰写了《约礼记》,除掉烦言列举纲要,总共十篇,都在当时流行。
长文才华清新美妙,心胸博爱宽广,不拘小节性格开朗,不把周到详尽和清廉耿介放在心上,也不喜欢褒贬人物。有个孝子叫罗偶,侍奉父母非常孝顺,郡里察举他为孝廉,王长文把他立为榜样来表彰他。元康初年,试行代理江原令的职务。县里收捕盗马贼和盗墓贼,长文接见并劝导抚慰。当时正逢腊月的最后一天,都遣送回家。牢狱中有以前的囚犯,也遣送回家,说:“教育感化不够,让你们这些人到了这种地步,是长官们的过错。腊祭会饮是庆祝祈福的节日,回去之后和家人欢乐相聚,过完节后再回来。”群吏惶恐,争相请求不要这样做,没有应允。不久有了减免罪刑的命令,被宽恕的人没有不心怀感恩的,都停止作恶,说:“不能辜负了王君。”王长文因为丧事将要离官,百姓都感念他的政绩,当时的人都爱戴并敬重他。大将军梁王司马彤和诸府都征召他,王长文说:“我听从最先发布命令的。”于是答应了司马彤的征召,担任从事中郎。诸王公卿仰慕他的名声,都和他结交。愍怀太子死在许下,博士、中书一起讨论虞祭与祔祭之礼。长文说:“虞祭之礼应该回太子东宫举行,由继太子主要负责;以颍川府君的身份接受祭。”这些建议都得到了施行。被授予洛阳令的官职,王长文拜见司马彤说:“主事的人不是贤人,保奏我担任洛阳令。”司马形笑着回答说:“你不是贤人,不是主事的人不是贤人。”王长文坚决辞谢不接受。益州发生祸乱,被授予蜀郡太守的官职,突然得病去世。当时的年龄是六十四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 闷①
杨万里
江树深春色,村鸡薄晚声②,
雨添青笠重,人减画船轻。
遣闷惟须睡,哦诗只强成。
独判连日雨,却惜半朝晴。
【注】①淳熙七年(1180年)至九年(1182年),杨万里(吉州吉水人)任广东常平茶盐使、提点刑狱,三年间作了四百首诗,编为《南海集》,此为其中之一。②《诗经·国风·王风》中有《君子于役》一篇,其中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③判:判断。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了诗人所处环境,是在暮春傍晚时分树茂荫浓、鸡鸣声声的乡村。
B. 颔联巧用夸张手法:“添与减”“重与轻”形成两组极大的反差,耐人寻味。
C. 诗人认为睡觉是排遣愁闷的唯一方法,而现在吟咏诗篇只能勉强自我慰藉。
D. 尾联两句呼应颔联,诗人期望着雨过天晴、哪怕只有半日也非常值得珍惜。
16. 诗歌题目为“遣闷”,请简要分析诗人“闷”产生的原因。
【答案】15. B 16. ①暮春时节,傍晚鸡鸣,这些都易引发人思乡之情,而作者宦游在外,不得归家,所以郁闷。②连日阴雨,心情烦闷。③无人陪伴,孤寂无聊,所以烦闷。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夸张”错,“添与减”“重与轻”应该是对比手法。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写暮春傍晚时分树茂萌浓、鸡鸣声声的乡村,这是诗人所处的环境。而作者宦游在外,不得归家,“深春色薄晚声”引发人思乡之情,所以郁闷。
根据尾句“却惜半朝晴”可知连日下雨带来苦闷,诗人因为连雨天格外期盼晴天,无事可做只能以睡觉消遣。
根据“独判连日雨”可知是诗人一人独处,无人陪伴,无人分享,孤寂无聊,所以烦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概括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2)《无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贴身的衣服。
(3)李白《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己忧愤不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君子喻于义 ②. 小人喻于利 ③. 岂曰无衣 ④. 与子同泽 ⑤. 陈王昔时宴平乐 ⑥. 斗酒十千恣欢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喻、曰、宴、恣、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的《石头记索隐》《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②1921年,小蔡元培25岁的胡适撰写了《红楼梦考证》,③与蔡元培研究《红楼梦》的观点大同小异。④他毫不客气地把矛头对准了蔡元培,⑤说蔡元培的索隐是牵强附会,⑥认为蔡校长的研究走错了路。⑦胡适为了推翻蔡元培的观点为目的,⑧曾到处寻找有曹雪芹身世的《四松堂集》这本书。
就在胡适“踏破铁鞋无觅处”之时,蔡元培也帮助胡适四处寻找此书,后来 A 。这次,胡适“得来全不费功夫”了。胡适根据书中的史料记载,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自己关于《红楼梦》是“曹雪芹自述”的说法。
胡适驳斥蔡元培的学术观点,蔡元培不但没有严词反驳,而且 B ,蔡元培这种举动无异于“长别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却又恰恰彰显出他的雅量。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A为他借到了此书 B不但没有严词反驳
19. ①“一书中”修改为“一书”或“在出版的《石头记索隐》一书中”;②“杜撰”修改为“撰写”或“发表”;⑦删去“为目的”。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空,由前文“就在胡适‘踏破铁鞋无觅处’之时,蔡元培也帮助胡适四处寻找此书”可知,蔡元培帮胡适寻找《四松堂集》这本书;结合后文“这次,胡适‘得来全不费功夫’了”可知,这本书找到了,故可填写“为他借到了此书”之类的句子。
B空,此处应是填写蔡元培对“胡适驳斥蔡元培的学术观点”的反应,结合后文“还主动帮胡适找证据,蔡元培这种举动无异于‘长别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却又恰恰彰显出他的雅量”可知,蔡元培没有批驳胡适的观点,故可填写“不但没有严词反驳”之类的句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语段语病有三:
一是偷换主语。原句“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的《石头记索隐》一书中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的主语可以是“《石头记索隐》一书”,也可以是蔡元培,可删去“中”,让“《石头记索隐》一书”作主语;或者“出版的《石头记索隐》一书中”改为“在出版的《石头记索隐》一书中”。
二是搭配不当。“杜撰”修改为“撰写”或“发表”;
三是句式杂糅。删去“为目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站在旗津岛的海水浴场,看汪洋大海,宽阔无边的波涛,一排又一排地奔袭冲撞而来,也像是一座座山峦奔涌到你面前,崩塌溅落成美丽的水珠。极目远眺,恣肆沸腾的海水,没有尽头,没有边际线,真的是白茫茫水天一色。多么壮丽雄奇的大海!看,那海水是任何大江大湖都不能比拟的,它气势雄壮令人惊骇,它碧蓝得深不可测,它美丽魅惑使你晕眩。旗津岛像一把长长的利剑,又像一条长长的门闩,横卧在港湾前,守卫迎送来来往往的船只。从旗津岛看港湾沿岸码头停泊的轮船,一排排列队整齐,高举的起重机杆似乎显得遥远渺小,可见港湾是多么开阔水深,又有多少巨轮可以自由轻松驶入驶出。这不,说话间,一艘庞然大物快速驶来。漆黑的船身、大红的轮底,旁若无人地长驱直入,像是急着回家赶路那样轻快。
“你爷爷原来就是在这样的轮船上服务,对工作很尽责。”我对儿子说。
20.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中的“一排又一排”和“一排排”语意相近,亦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21.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中逗号的表现力。
22. 请写出文中两个加点的“对”字的语意。
【答案】20. ①“一排又一排”和“一排排”都是指很多排。②前者更强调波涛一浪接一浪连续不断。③后者则更强调轮船的整齐程度,数量众多、空间上相连相接。
21. ①逗号使“看”独词成句,突出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与赞美。②加强语气,突出强调大海气势雄壮、碧蓝美丽。
22. 第一个“对”有“对待”之意,第二个“对”有“向”“跟”“和”之意。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两词都有“一排一排”的意思,但“一排又一排”加一“又”字,表现出波浪一排一排之间有时间间隔,准确地表现了波浪连续不断、层次分明涌上岸的动态;而“—排排”表现的是停泊在码头的轮船静态地排在一起的状态,更多地表现了数量众多、空间上相连相的特点。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表现力的能力。
①看字后面第一个逗号将动作“看”与后面对海水的描写隔开,叙述完看后进行了一个停顿,更加突出了大海的壮丽雄奇。
②看后的逗号进行停顿更便于作者抒发情感,使抒情意味更强烈,突出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与赞美。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第一个“对”的语意是对待的意思,指对待工作很尽职。
②第二个“对”表示一种对向性,对着,朝着。可解释为“向”“跟”“和”。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因天赋、能力不足而感到懊恼和不甘。对此,有人提倡“与自己和解”,追求“满意的自己”;也有人主张突破、改造自己,追求“完美的自己”;也有人兼而采之。但无论哪种选择,最终都是为了成为“合适的自己”。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美国作家塔拉韦斯特弗自传体小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在我的手上一遍遍地打开又关上,关上又打开。书本的名字来自于《圣经·诗篇》,它富有诗意,且告诉我们生命的哲学:逃离自我的“泥潭”,执着朝着自己的山振翅高飞,最终会成就更美好的自己。
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自己的天赋、能力不足,何尝不需要默默努力、突破自我呢?
默默努力,能在尘土里开出美丽的花。
吕蒙因为读书不多,曾被朝中文臣诟病。在孙权规劝他读书之后,他立志改变,默默读书。及鲁肃过寻阳时与他再议论时感慨不已“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政治家德摩斯梯尼天生口吃,嗓音不大,还爱耸肩。他第一次上台演讲,被听众轰下了讲台。面对自己的缺憾,他虚心向著名演员请教发音,他把石头含在嘴里,迎着大风和波涛讲话,他攀登山路吟诗,他对着镜子训练演说,十多年的默默努力,终于让他破茧成蝶成为一名出色的演说家、政治家。天赋不足,能力不够,懊恼和不甘并不能解决问题,不妨向吕蒙向德摩斯梯尼学习,沉淀自我,默默努力,花开灿烂,终将有时。
眼里有光,寻求突破,才能飞往自己的山。
正如韩愈所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面对学习的疑惑,不去从师学习,不去改变,终将还是疑惑。人生也是如此,脑袋不够聪慧,不妨多读书,从书本中汲取知识,充实自己,让自己活得智慧;容貌不够漂亮,不妨多锻炼形体,多微笑,让自己活得优雅。眼里有光,敢于突破,才能真正脱胎换骨,飞往属于自己的山。出生于京剧世家的梅兰芳,自小资质不佳,相貌平平,特别是眼睛呆滞。为了让自己在京剧之路上踏出一片坦途,少年梅兰芳付出了艰辛的汗水,不断训练自己,他随天上飞翔的鸽子和水中潜游的鱼儿训练自己,经过日积月累,他的双眸练得灵动有声,终成一代大师。眼里有光,寻求突破,谷爱凌说:“我其实不知道我有没有天赋,即便有也肯定非常非常小……99%都是努力。我觉得我真的把所有可做的东西全部做了”。天赋不是最重要的,只要眼里有光,踏实努力,突破自我,我们便可以飞往属于自己的山。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不因自己渺小,不因自己囿于角落而黯然神伤,懊恼不甘,苔花用努力用积极默默书写属于自己的芳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因日近桑榆而悔恨沉沦,霞光即使在最后的时光里也灿烂满天。禀赋不够,能力不足,陷于泥泞又何妨,多审视自我,多厚实自我,定能拨开云雾见太阳,定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越努力,越幸运。无论多么不完美的自己,多么微小的自己,当你挥动翅膀执着向前,你终将飞往你的山。祝每一个敢于努力,敢于突破的你,抵达山巅,笑傲尘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针对“因天赋、能力不足而感到懊恼和不甘”这一现象,材料提供了三种选择、三个“自己”。这三个“自己”代表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选择,与自己和解,成为“满意的自己”。所谓“和解”,就是不强求、不苛求,悦纳自己的不足,此所谓“满意”。第二种选择,突破、改造自己,成为“更完美的自己”。所谓突破、改造,是针对天赋、能力不足而言的,意味着要经历化茧成蝶的历练煎熬甚至脱胎换骨的疼痛,从而超越局限,使人生更上层楼,此所谓“更完美”。至于“兼而采之”的选择,则要把自身条件的种种不足分门别类,明确哪些方面是可以“和解”的,哪些方面需要“突破、改造”。相对于前两种选择,第三种选择更理性、客观,写作起来也更易体现思辨色彩。最后,材料指出三种选择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成为“合适的自己”。所谓“合适”,其内涵十分丰富:与自己和解,是调整期望值,使之与自身实际“合适”;改造、突破自己,是调整自身条件,使之与既定的人生目标“合适”;兼而采之,则是动态地调整自身条件与人生目标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在动态中“合适”。
无论哪一种“合适”,按材料价值观立场来看,都是值得肯定的。写作本题,应该从题目提供的三种选择中选择其一,紧扣“自身条件”与“人生目标/期望值”二者的关系展开思辨,并落实到“合适的自己”这一终极价值上来。
写作时可以安排成“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开篇引出观点:我们要学会与自己和解,成为合适的自己。主体安排成分论点的形式:分论点一,与自己和解,让你获得洒脱悠然。分论点二,与自己和解,让你活得愉快欣然。分论点三,与自己和解,让你活得平静淡然。最后,照应开篇。
立意:
1.悦纳自己,做一个满意的自己。
2.用努力与汗水,成就最好的自己。
3.正视自己,挑战自我,活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