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北师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单元测试卷
第四章 声现象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评价
错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4分)
1.如图是某校的葫芦丝社团使用的葫芦丝,当他们吹葫芦丝时,由于管内空气柱发生 从而发出优美的乐声.用手指按住不同的孔,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主要是改变了声音的 .
2.[著名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晚年完全失聪,据说他将硬棒的一端咬在牙齿间,另一端顶在钢琴上,通过硬棒来听钢琴的声音,这说明 可以传声.海上的渔民利用诱鱼器发出的特殊声音诱鱼,说明 能传声,声音在这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 (选填“快”或“慢”).
3.“言语不喧哗”提醒大家要控制声音的 ;男低音歌唱家声音“低沉浑厚”指声音的 低.(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4.小超经常被家门口播放的广场舞的音乐声吵醒,对他来说,广场舞的音乐声属于 (选填“噪声”或“乐音”).在屋子里说话比在旷野听起来响亮,这是因为 使原声得到了加强.
5.在小小音乐会上,有同学在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制成了“水瓶琴”.如图所示,用相同的力敲打玻璃瓶时,水越 (选填“多”或“少”),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用嘴对着瓶口吹气时, 振动发声,水越 (选填“多”或“少”),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6.如图所示,交警正利用某种速度测定器来探测公路上的汽车是否超速,该仪器是利用 (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或“可听声”)的相关原理工作的;科学家已成功研制一种叫“水母耳”的风暴预测仪,用来接收 (选填“超声波”“次声波”或“可听声”),从而预报海上风暴,这种声音的频率 (选填“高于”或“低于”)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
7.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时,被困人员通过敲击钻杆,发出“当当”的求救信号,信号会迅速传递到地面,这是因为 (填介质种类)的传声效果比气体好.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 s,据此,要想听到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选填“>”“<”或“=”)17 m.(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多选题每小题至少有2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择正确得3分,选择正确但不全得1分,有错选的不得分)
8.关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D.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
9.山间树林,鸟语花香,溪水潺潺.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鸟鸣声和溪水声不是振动产生的
B.鸟鸣声和溪水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肯定不相等
C.人们主要是通过音调辨别鸟鸣声和溪水声的
D.茂密的树林具有吸声和消声的作用
10.蜜蜂载花蜜飞行时,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约300次;不载花蜜飞行时,翅膀平均每秒振动约44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出蜜蜂是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回来.养蜂人辨别所依据的特征是 ( )
A.声音的音调不同
B.声音的响度不同
C.声音的音色不同
D.飞行的路线和高度不同
11.(2022·四川眉山期末)在学校、医院或科研部门附近,经常有如图所示的禁止鸣笛的标志,通过禁止鸣笛减少噪声污染.下列措施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 )
A.在教室周围多植树
B.参加会议时手机调成静音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D.学生戴上防噪声耳罩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在建筑方面,设计、建造大礼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B.演奏吉他时,表演者常要调节弦的松紧程度,其目的在于调节弦发声时的音调
C.超声波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而次声波能量很小,破坏力不大
D.医生利用B超给病人检查身体,说明超声波可以传递信息
13.如图所示,苗族“鼓舞”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舞是围绕“苗鼓”展开的.从物理学的知识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鼓手敲击鼓的频率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
B.有经验的人听下鼓声,就能区别是“苗鼓”还是其他地方的鼓,是因为不同鼓的音色不同
C.敲鼓的力量越大,鼓声的音调越高
D.距离鼓越远,听到的鼓声的频率越低
14.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下列四个实验.你认为能够达到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 )
A.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正在发声的扬声器前,烛焰会随之摆动 B.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的音调逐渐变高
C.使鼓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观察鼓面上纸屑跳动的情况 D.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花四溅
15.关于如图所示的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16.(多选)如图所示是智能机器人“小艾”,它可以与人讲话交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智能机器人发出的声音是由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B.人和“小艾”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能够区别出来
C.有时对着“小艾”用很小的音量说话时,它没有反应,说明发出频率足够高的声音才能使“小艾”接收到
D.人发出的声音和“小艾”发出的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同
17.(多选)小红做了几个与声音有关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甲 乙 丙 丁
A.甲中,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反复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乙中,用纸片接触转动的齿轮,与齿数较多的齿轮接触时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较低
C.丙中,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变
D.丁中,吹笔帽的力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三、实验探究题(共23分)
18.(4分)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实验装置.
(1)在玻璃罩内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闹钟,此时我们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闹钟的音乐声;
(2)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我们听到的音乐声将会 ;
(3)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音乐声;
(4)该实验表明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
19.(9分)小提琴是由两端固定的琴弦振动而发声的,如图甲所示.为了研究同一根钢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可利用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已知一块厚木板上有A、B两个楔支撑着琴弦,其中A楔固定,B楔可沿木板移动以改变琴弦振动部分的长度.将钢制琴弦的一端固定在木板O点,另一端通过定滑轮悬挂不同个数的相同重物,重物个数越多,琴弦绷得越紧.轻轻拨动AB间的琴弦,用仪器测出发声的频率.
实验次序 长度L/m 重物个数 频率f/Hz
1 0.4 2 375
2 0.8 2 170
3 4 265
(1)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第 次实验中琴弦发声的音调最高.
(2)分析数据可以发现,该实验研究的是琴弦发声的音调与 和琴弦的松紧程度这两个因素的关系.
(3)当第3次实验时长度L为 m时,可用2、3两次实验来研究琴弦的音调和琴弦的 的关系.
(4)分析第 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松紧程度相同时,琴弦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5)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再选用一根与钢制琴弦粗细相同的长为0.8 m的涤纶琴弦,来探究音调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则实验中可悬挂重物 个.
20.(10分)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你认为另一种器材不适合作声源的原因是 .
(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大小.
方案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 ;你不选择另一种方案的理由是 .
(3)如果采用方案B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音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 .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塑料
距离/m 1.2 0.8 0.5
四、综合应用题(共13分)
21.(6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雪花落水也有声
人们发现,在下雨的时候,水下声呐工作效果不好,有噪声干扰.科学家们猜想,这些声音可能不是雨滴撞击水面发出的,而是含在雨滴中的气泡发出的.他们利用每秒可拍摄1 000 张照片的水下摄影机拍摄发现,下雨时水中确实会产生气泡,这些气泡不断地收缩、膨胀、振动.下雨时产生的噪声的频率和衰减情况与气泡的振动情况一致,而且大气泡振动产生低频声波,小气泡振动产生高频声波.
雨滴落在水面上能发出声音,雪花落水也能发声吗 船上的渔民反映,在下雪时他们装在船底的声呐也常常受到干扰,探测不到鱼群.经过实验,科学家发现雪花落水时也产生气泡,同样,这些气泡也振动,从而发出声波.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频率在5×104 Hz到2×105 Hz,高于人们能听到的声波频率.海里的鲸鱼能听到雪花落水所产生的声响,并且这些声响令鲸鱼异常烦躁.
其实,无论是人们打水漂时所听到的细微声响,还是瀑布的隆隆震响,都不是(或主要不是)来自石块及岩石与水的碰撞,而是由于气泡的振动.
(1)雨滴落水发声时的声源是 .
(2)在探究雨滴落水产生声音的过程中,包含以下步骤,请你把它们按正确的顺序排列起来 (填序号).
a.归纳分析
b.进行实验
c.提出假设
d.得出结论
(3)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属于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4)雪花落水发出的声音对人来讲不是噪声,站在鲸鱼的角度看 (选填“是”或“不是”)噪声.
22.(7分)一列火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72 km/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司机进入隧道前鸣笛,鸣笛后经过2 s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
(1)火车的车速是多少米/秒
(2)从司机鸣笛至2 s后听到回声,火车运行了多远
(3)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口有多远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B D A B C B C A BD AD
1.振动 音调
【解析】吹葫芦丝时,葫芦丝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用手指按住不同的孔,改变了管内空气柱的长度,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从而改变了发出声音的音调.
2.固体(或牙齿和硬棒) 液体(或海水) 快
【解析】贝多芬通过硬棒听钢琴的声音,说明硬棒、牙齿等固体可以传声.诱鱼器发出声音,通过液体传播到鱼的听觉器官,鱼听到后就被吸引过来,说明液体(或海水)能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最慢.
3.响度 音调
4.噪声 回声
5.少 空气柱 多
【解析】用相同的力敲打玻璃瓶时,玻璃瓶振动发声,水越少,玻璃瓶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用嘴对着瓶口吹气时,空气柱振动发声,水越多,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6.超声波 次声波 低于
7.固体 >
【解析】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 s,声音从人传播到障碍物所用的时间为t=0.1 s×=0.05 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340 m/s,则人到障碍物的距离为s=vt=340 m/s×0.05 s=17 m,所以要想听到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大于17 m.
8.B
9.D
选项 分析 正误
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鸟鸣声、溪水声都是振动产生的
B 虽然鸟鸣声和溪水声的声源不同,但声音都是在空气中传播的,若空气温度相同,则它们的传播速度相同
C 鸟鸣声和溪水声的音色不同,所以人们可以辨别
D 茂密的树林有吸声和消声的作用 √
10.A 蜜蜂载着花蜜飞行时,它的翅膀每秒振动约300次,不载花蜜时,每秒振动约440次,振动频率不同,音调就会不同,所以养蜂人可以根据音调进行分辨.故选A.
11.B 禁止鸣笛是控制噪声的产生,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选项 分析 结论
A 在教室周围多植树,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不符合题意
B 参加会议时手机调成静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符合题意
C 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不符合题意
D 学生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 不符合题意
12.C 超声波具有方向集中、穿透能力强的特点,次声波也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若与周围物体发生共振,能放出相当大的能量,故C中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13.B
14.C
15.A 波形图中波形的疏密表示的是频率,决定的是音调;波形的高低表示的是振幅,决定的是响度;波形的形状决定的是音色.甲、乙两波的疏密和高度都相同,所以音调和响度都相同,A正确;甲、丙两波的高度和形状相同,所以响度和音色相同,但频率不同,音调不同,B错误;乙、丁的波只有疏密相同,所以音调相同,但是响度和音色不同,C错误;丙、丁的波只有形状相同,所以音色相同,音调和响度都不同,D错误.
16.BD
17.AD
选项 分析 正误
A 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B 与齿数较多的齿轮接触时,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较高
C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频率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改变
D 吹笔帽的力越大,空气柱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
18.(每空1分)(1)能 (2)减弱(或变小) (3)不能 (4)真空
【解析】(4)实验推理法!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是不可能的,人们只是根据抽气过程中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微弱进行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19.(除标注外,每空1分)(1)1 (2)琴弦的长度(2分) (3)0.8 松紧程度 (4)1、2 越长 (5)2(2分)
20.(每空2分)(1)机械闹钟 音叉声音不稳定,而且还需要敲击(合理即可) (2)B 靠听到声音的大小判断材料的隔音效果不直观,具有很大的误差(合理即可) (3)泡沫塑料、锡箔纸、衣服
21.(除标注外,每空1分)(1)气泡(2分) (2)cbad(2分) (3)超声波 (4)是
22.(1)火车的车速v车=72 km/h= m/s=20 m/s (1分)
(2)火车2 s内行驶的路程
s车=v车t=20 m/s×2 s=40 m (2分)
(3)声音在2 s内传播的路程
s声=v声t=340 m/s×2 s=680 m (2分)
鸣笛时,火车到隧道口的距离s= ==360 m (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