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第四单元
十六年前的回
壮别天涯未许愁,
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
高筑神州风雨楼。
这首诗歌颂的是谁呢?
李
大
钊
走进作者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国共合作期间,在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著作收录于《李大钊文集》。
李大钊(1889-1927)
同学们,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我们应该铭记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本组课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1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
导入新知
课前导入
十六年前,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军阀在逮捕大学生
社会动荡,军阀混乱
1927年4月28日
自读课文,思考: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父亲的被难日
初读感知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给课文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被捕以前(第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
被捕经过(第8~18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
在法庭上(第19~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
被害以后(第30~33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
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
默读课文,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顺序,画出描写父亲李大钊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深入探究
被捕前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为什么要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联系下文(第6自然段开头)可知,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所以父亲要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表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父亲早出晚归,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说明局势紧张。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你怎样理解一向慈祥、有耐心的父亲,这次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这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详细解释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的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的认真严肃。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为了避免……烧掉。”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与第2自然段中的“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相照应。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也说明了当时的局势很严峻。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这句话暗示了局势的危急,说明共产党人处境危险,为下文写父亲被抓埋下了伏笔。
在严重的局势下,虽然朋友和亲人都劝父亲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当时父亲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被捕时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果然” 说明这一天的到来,在意料之中。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说明父亲对敌人的到来早有准备,表现了他的临危不惧、沉着镇定。
写出了“我”当时紧张、恐惧的心情。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惧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我:紧张、恐惧
父亲:沉着、平和
对比,更加衬托出父亲的大无畏精神。
穿灰制服和长筒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从语言、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我体会到了敌人的凶狠残暴。仅仅是父亲和“我” 两个人,敌人却如此兴师动众,与父亲的沉着镇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对阎振三的动作、神态描写有什么作用?
说明阎振三身受苦刑,但仍不肯指认李大钊,反映出他忠于革命、绝不出卖同志的高贵品质。
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被捕时父亲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与敌人粗暴、蛮横的态度相对比,父亲保持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一丝慌乱,也没有同敌人讲任何道理。 表现出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坚定沉着
将生死置之度外
说一说:被捕时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 平静” 说明父亲在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慈祥” 充分体现了父亲对亲人深沉的爱。
法庭上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面对严刑拷打和家人的哭喊,父亲为何会有这样的反应
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 “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李大钊用自己的沉着冷静来安抚亲人的恐惧,联系下文父亲为“我们”开脱可以看出他已经做好了为革命牺牲的准备,他要用自己的“安定”“沉着”影响家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
坚定沉着
将生死置之度外
说一说:法庭上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
对“ 我” 的语言描写表明“ 我” 在父亲的影响下,由之前的害怕、恐惧转变为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应该怎样理解父亲的话?
父亲的话既是对“ 我” 的赞许,也是对家人的关爱。 他希望“我们”能勇敢地活下去。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被害后
你从母亲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母亲没有在悲痛中倒下,她要“ 我” 记住敌人欠下的血债。表现出母亲对亲人的怀念以及对敌人的无比痛恨。
(开头段)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结尾段)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首尾呼应
李大钊在狱中的生活
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为了逼迫李大钊招供,敌人对他施用了多种酷刑,百般折磨。电椅、老虎凳、用竹签插手指……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
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
板书设计
被捕前:局势严重,留守北京—忠于革命
被捕时:沉着镇定,态度严峻—视死如归
法庭上:平静慈祥,安定沉着—坚贞不屈
被害后:家人悲痛,永远缅怀—激励后人
十六年前的回忆
忠于革命
品质高尚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情形的回忆,展现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时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课文主旨
思考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堂练习
采用首尾呼应的写法。这样写使得文章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怀念的悲痛之情
思考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刘胡兰、董存瑞,还有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
课堂练习
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寻问年长者等途径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被审,被害的经过,从而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也使我们认识到当时反动军阀残暴的本质。
课堂小结
尊敬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
清明节到了,学校组织同学们去烈士陵园扫墓,站在烈士墓前,你最想对烈士们说什么
课后练习
谢谢观看!